关于《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1
从作者在写“先苦后甜”中,问到平时吃蛋糕的习惯反映一个人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感觉挺有意思。如果一个人先吃奶油---好吃的先吃。那么在工作中,他所表现的就是先干容易做的工作,最后再做有难度的工作,最难做的工作放在了最后。然而,我们再做工作的时候已经知道哪个工作最难,哪个工作最容易,这样一来当我们做容易的工作时,始终惦记着还有个很难的工作在后面,所以在做容易工作过程中的这段时间里备受煎熬。因为,他一直想,哎呀,我还有更难的工作没做,我得抓紧时间。
按照一天工作7个小时计算,假如困难的事情需要做1个小时才能做完,简单的事情需要6个小时做完。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先甜后苦的话,他做简单事情的6个小时都要受到煎熬;如果先苦后甜的话,他做困难的事情1个小时搞定,后面的6个小时就可以很轻松的心态下完成,而不必承担压力。
书中还强调,要让孩子养成先苦后甜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遵守规矩,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产生信任和安全感。这需要父母的真心投入,需要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2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的书,读完本书给我最直观的的感受就是心灵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本书的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书中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律这部分。书中开篇就是以“人生苦难重重”最为阐述的根本,人们只有了解到这点,并接受这点,才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遇到困难,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叫苦连天,也不是希望拖延时间,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人生本就是困难的、坎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心灵就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自律和随心所欲之间是以相互矛盾的,随心所欲的结果常常是苦果,后悔过后又忘记,再次品尝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担起责任,然后才获得相对的自由。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读《少有人走的路》,一起踏上成熟之旅。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3
这是一本滋养心灵的书。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爱不是纵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约束和纠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经过改变自我去改善别人,是渴望滋润对方的心灵,让对方获得成长、因自我而逐渐完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4
今年暑期,我看完了一本美国作家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是一本心理书,讲述了如何自律、爱的定义等种种方面的知识。如何去调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他自己的从业经历写下了这本书,才会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这本书很深奥,甚至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你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也会永生难忘的。
以前我的自律很差,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自控力正在往好的方向改变。文章中说到一种方法叫“推迟满足感”。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先苦后甜。暑期过半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是一拖在拖,原因就是我通常喜欢玩在前面回避作业,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急匆匆地赶那些不得不交的作业。但是自从了解到了“推迟满足感”,我明白了做事不能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强迫自己先去解决对我来说很头疼的作业,而且我先做我认为最难的科目,容易做的放在后面完成。全部完成了再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这样,剩下的暑期生活我过得比以往更自在,更快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并不仅仅教会了我自律。而且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籍,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观点和思想,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我。因此我迷上了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5
据说这是本很经典的心理学书籍,经验告诉我,经典的事物一定会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而自己是大多数人之一,所以它一定会带给自己很深刻的感受。事实再次验证了这个经验。
开书的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个事实让很多人不想面对,也不敢面对,作者直接指出来很是难得。可能是不想经历痛苦,也可能如作者所说,很多人认为人生就应该是舒适和顺利的,痛苦不过是暂时的,只想着让它尽快过去。因为不能认识到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有的接受不了痛苦的存在,越想摆脱反而越摆脱不了;有的用另外的方式去掩盖痛苦,但到了爆发的那一天,因为积累太深而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有的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认不清自己,无端的情绪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成长路上少不了挫折和不开心。面对这些问题,我总是选择压在心底,自圆其说,而不是和外界沟通,也就无法改变现状。有时,这些负面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但因为表达方式暴力,破坏性强,极少获得理解,内心更加孤独。
那时的生活是一种无力的状态。不想争取,感觉做任何事都没什么意义,没有热情,不会很开心。行为上,拖拖拉拉,让别人产生很多误解。我想,一切行为都是源于我的认知,没有认识到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懂如何摆脱,限于负面情绪中,看不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对生活缺乏热情。
书里提到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一些案例。
有的问题虽然不关生死,但是带着这些问题生活,如同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行走,总想找个地方歇歇脚,接收不到快乐和美好;也有的是严重到要用生命去解脱。
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我都曾经有思考过,但是没有作者分析得那么深入,总结的这么全面。看完全书,我豁然开朗。用作者的话说,借助于其他的力量,心智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成熟很多。从开始思索书中的每个话题起,感觉整个人逐渐轻松,类似一种苦思之后的恍然大悟。不过,深思熟虑之后带来的变化,每个人应该不同,有的人会马上调整行为,而有的人是一点一点的解除心结,直到自己完全放松,让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
书中有关于爱的描写,如此的确切,总结的很具体,既明确了爱的内容,也解释了为何有的爱情无法持续的原因。在如何爱这个问题上给了指引。这样诠释的爱,几乎没有伤害。
有些地方需要好好思索,比如关于宗教信仰,有的人要淡化,不然会因为过于相信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看清和解决自我的问题;有的人要激起其信仰,如果不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会找不到方向过得太随意而失去生活的乐趣……
书的最后,作者指出,不管我们如何认真的寻求和汲取他人的经验,也没有人可以陪我们,也不能保证每一步路都是安全的,尽管我们无法依赖,但还是要相信有种神秘的力量会推动我们独自前行。这句话我觉得是明确了每个人是独立的,但不是无依无靠的。
最近几年社会流行"内心强大"的说法,感觉好似一股力量同另一股力量较劲,强的一方去压倒弱的一方,从而将事态控制到自己希望的那样。这样做要消耗很多能量,也无法做到平等相处。个人认为,心智成熟,相互理解是圆满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是毕生追求目标。
从这本书可以看到人生中很多问题,同时也能找到相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