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花边饺子里的爱》时,我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用心读题目,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愣,随即兴味盎然地举手回答,大约提了十几个问题,我对所有积极思考质疑的同学都提出了表扬。学生讨论后,我们确定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谁做花边饺子?为谁做花边饺子吃?为什么要做花边饺子?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做题目?被选为有价值问题的提出者很自豪,其他的同学很佩服羡慕。
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他们刚才自己提出来的问题。
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上问题,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这节课,讲的同学讲得头头是道,听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对课文内容分析得准确,清晰,到位。小时候,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妈妈为我和弟弟做花边饺子,为了让我们吃到肉馅的饺子,小小的花边饺子里蕴含着浓浓的母爱;长大后,生活好转宽裕了,我为母亲包花边饺子,谨以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欢心,小小的花边饺子里蕴含着子女深深的孝心和爱。我在讲台下听着,也不禁为学生拍手叫好。
这节课,我很轻松,学生学得用心,开心。变老师置疑为学生质疑,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显著,这是一次愉快的尝试。今后我还会继续这样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学生共同学习成长。
教材分析
本文上一篇阅读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是,母亲包饺子就像过节。母亲的花边饺子成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为了母亲高兴,在母亲的生日那天他包了糖馅儿的饺子,母亲感到非常开心。文章表现了母子间真挚的爱。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这个故事的同时,从中受到孝敬父母的教育。
学情分析
1本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对于阅读课文的学习总是依赖老师。
2学生能利用学习工具来学习生字词,但理解能力差,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所包
包含的意思体会不到。需要老师的引导。
3学生不能胜利进行本课学习的最大的障碍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不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的母亲和儿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儿
子对母亲的孝敬。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间真挚的爱。
难点: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母子间真挚的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师以学生熟悉的食物饺子为谈话的内容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初解课文: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感悟品味:〈一〉师引导生自主、讨论探究,从中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爱。讨论:1母亲的花边饺子里隐含了什么?2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二〉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母爱。〈三〉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中感受儿子对母亲的孝敬。讨论:1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2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1师小结。2师引导谈体会、收获。3师引导学生谈今后应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读完《花边饺子里的爱》后,我深深得到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真挚的爱。
真正的体贴是让人觉察不到的,正如文章所说,小时候母亲用特别的花边饺子来爱“我”,“我”长大后又用母亲以前的“花招”孝敬她老人家。
这种默默的爱,在我家也常常出现。有一次吃桂林米粉的时候,我把自己碗里的花生米全都吃光了还觉得不够。妈妈看在眼里,就把自己碗里的花生米都挑出来放到我的碗里,一边夹一边说:“妈妈不喜欢吃花生,给你吃。”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记得有一次,一个客人来我家玩,带来了一袋花生。妈妈高兴地说:“谢谢,谢谢,我最爱吃花生了。”
妈妈前后矛盾。但当她看到我特别喜欢吃花生就把自己最爱吃的花生让给了我吃,这难道不是母亲默默的爱吗?
本单元课文讲的全是“爱”可令我感动的还是《花边饺子里的爱》这篇文章讲述的`的是我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敬爱之情,妈妈对我的关爱之情,刚读时我只是感到文笔很好可是经过老师的指导我陷入了沉思。
妈妈给我报的是肉馅的饺子,这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也表达了母亲在真渺小的小事上对呢个对我这么无微不至,她深深的爱着我。而我给母亲包的是糖馅的,是为了取得年迈的母亲的欢心,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敬爱和愧疚之情。我从中学到了、善待母亲、善待家人做一个孝顺的人是最重要的。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