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川菜菜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08105
川菜,发源于古代巴国和古代蜀国,有着超过3000年的发展历史,后经西晋、两宋、明、清的发展,川菜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有的川菜文化[1,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来到四川。他们渴望了解四川文化,而饮食文化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饮食文化,最直观的表达之一,就是菜品名。菜品名可以反映出菜肴本身的信息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因此,做好川菜菜名翻译,有利于传播四川文化,让四川走向世界。
关于川菜菜名翻译的研究文献较多,对四川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笔者在细细梳理这些文献后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分强调菜名中的汉语神韵而忽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导致菜名晦涩难懂;二是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饮食禁忌导致一些后果;三是菜名分类有些混乱。
这些问题对川菜的翻译研究及四川饮食文化的正确传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川菜菜名翻译,需要克服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深化川菜菜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菜名翻译的基本理论
关于菜名的翻译,翻译界已有许多翻译理论、策略和方法,而研究者选取的方法策略也不尽相同,如奈达的对等理论、严复的“信、达、雅”、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直译意译等。这些翻译理论的研究角度也不尽相同,如跨文化交际视角、信息对等视角,等等。
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1981年出版的著作《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语义翻译,“倾向于使译文在尽可能接近目标语言允许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上,表达出原文上下文的意义(Semantictranslationattemptstorender,ascloselyassemanticandsyntacticstructuresofthesecondlanguageallow,theexactcontextualmeaningoftheoriginal)”[3];交际翻译,“倾向于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达到如源语言读者对原文文本理解的程度(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ttemptstoproduceonitsreadersaneffectascloseaspossibletothatobtainedonthereadersoftheoriginal)”[3]从纽马克的定义可以看出,语义翻译尽可能地使译文接近目标语言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还要充分尊重源语言的意义,在翻译中力求精确表达源语言的上下文内容。语义翻译对原文、对作者的考虑是最主要的,适合需要保持原材料内容、风格的材料翻译。而交际翻译,则看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并试图使这种理解最大化。其对目标语读者的考虑是最主要的,适合于源语言材料较为复杂、理解不易的翻译。但两种方法都不是最完美的,在实际运用中,很多时候需要综合运用两种翻译方法。
从菜名翻译的角度来说,语义翻译,适合直接表达菜肴本身(原料、口味、烹制方法等)较少包含或不包含文化内涵的菜名,以直接表达名称的本来含义。交际翻译,适合翻译菜名中包含西方禁忌菜品的原料、容易造成误解的情形,以及适用比喻手法的中文菜名,以弥补文化上的差异,使目标语读者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上两类是属于文化内涵包含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文化内涵的菜名翻译。而针对文化内涵丰富的菜名,由于其既包含菜肴本身信息,也包含相关的文化内容,因此,须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针对不同菜肴的实际特点和文化内容进行不同方法的选择,以达到最有效的翻译,使目标语读者对菜名的含义达到最大程度的理解。
二、川菜菜名的特点及分类
从川菜的角度来说,常见菜名,不外乎有两大类:较少或不包含文化因素;较多包含文化因素。因此,本文中的分类,以这两类为主。同时,为了着重强调饮食禁忌的因素,本文将对此单独分析。
(一)非文化菜名
菜名翻译中,“非文化菜名”通常指不包含知名的人名、地名、比喻以及不会引起歧义的菜名。这样的名称,仅仅表达出菜肴的原料、烹调方法、口味等即可。
这一类菜名可谓是五花八门,而分类方法更是千奇百怪。比较统一的是按原料、烹制方法、口味等分类,而一些诸如炊具、盛器等子分类,由于过于独特,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本文不做考虑。
1.原料为主
许多川菜名称,主要告知菜肴采用的原料,包括主料和辅料。这样的菜名,十分直观地介绍了最主要的信息,因此,翻译时需尊重原名称所表达的信息。
2.烹制方法为主
不少的川菜有着独到的烹制方法,根据成都市地方标准《四川名菜及名小吃英、日、韩语译法》(以下简称译法)中所列举的,川菜常用的烹饪方法为21种[4]7。而许多菜名就包含了对应的一种或几种翻译方法,翻译时需要原样译出,且表达方式需要特别注意。
3.口味为主
川菜调料和烹制方法特殊,因而具有其独到口味。《译法》中列举了24种味形[4]4-5。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而许多菜名,就会着重介绍口味,直观地表达出菜肴的口感吸引食客。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特别关注。同时,还需要正确地选取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二)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
四川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饮食上。一些菜肴或因原料、或因烹制方法、或因名称表达等,与西方文化不同,容易引起西方人的误解,甚至造成一定的文化冲突。因此,针对这样的菜名,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足够小心。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如果菜名翻译产生误解,则不应出现在涉外的菜单上。
1.西方文化禁忌材料的名称
西方饮食文化中,动物器官及部分动物本体为禁忌材料,不能出现在菜名中。而川菜中,包含这些材料的菜肴名称时常出现。若直接翻译,会引起目标语读者的不快。为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译者须改变原料的表达方式,甚至改变词汇的意义。
2.含有比喻方法的名称
中文的比喻方法,在使语言更加生动的同时,也使理解的难度增加。川菜中,许多菜名都运用了比喻手法,若直接翻译,则会让西方人觉得不知所云,无法理解菜肴本身。因此,翻译时须进行处理,将比喻去除,或者最大程度地弱化,直截了当地表达菜肴本身的内容。
(三)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四川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川菜也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或是有关名人、地方,或是关于独特的四川文化,或是关于中药,等等。这类菜名,因本身较为含蓄,故需先直接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解释名称中直接表达的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1.与著名人名、地名有关的菜肴
许多菜肴,或由著名的人创造,或与名人有关;或是产生在特定的地域。因此,菜名中包含着名字,也成为了鲜活的招牌。对于这类菜名的翻译,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按照拼音翻译人名、地名,其余部分参照普通菜肴名称翻译。这样做简洁明了,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但不易理解。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支撑,理解很困难。第二则是直接按照普通菜名进行翻译。这样做就完全失去了文化内涵。本文的方法则是将二者综合,这样可兼顾文化内涵和理解的意义。方法是后附简短注释。
2.具有四川文化内涵的菜肴
不少川菜菜肴,包含四川独有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应引起足够重视,要考虑到西方人士很有可能对相关文化内涵不了解。因而,译者需要自己首先要对相关文化有着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翻译时要做好合理的解释。
3.药膳
药膳为中餐独有菜系,川菜中也有许多药膳。由于西方并无类似烹制方法,而且不少西方人士对中药一知半解,因而译者在翻译药膳名称时,除翻译药品名称外,须将菜肴的功效一并译出,从而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
三、川菜菜名翻译方法例释
(一)非文化菜名
对于非文化菜名来说,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最大程度地尊重原文,传达原文信息。
1.原料为主
此种菜名,翻译时可采用以下形式:主料+with+辅料,突出原料,并可根据情况译出烹制方法,补充信息。如:
魔芋烧鸭BraisedDuckwithKonjak
锅巴肉片SlicedPorkwithCrispyRiceandTastySauce
泡菜鱼FriedCrucianwithSichuanPickle
2.烹制方法为主
这一类菜名,和原料为主菜名的翻译不同之处,就在于要突出烹制方法,而不是原料。一般采取以下格式:烹制方法+主料+with+辅料。如:
板栗红烧肉Soy-sauceBraisedPorkwithChineseChestnut
黄焖野兔YellowWineStewedHare
粉蒸排骨FlavoredRicePowderSteamedSparerib,SichuanStyle
3.口味为主
对于口味为主的菜肴,翻译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格式:口味+(烹制方法)+原料,或是(烹制方法)+原料+with+口味,重点突出其口味,必要时还要加上口味的来源和感觉。如:
鱼香肉丝FriedShreddedPorkwithPickledFishTaste
家常牛肉Home-flavoredBeef
怪味鸡片Multi-tastesSlicedChicken
(二)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
1.含有西方文化禁忌材料的菜名翻译
西方饮食文化中,动物器官及部分动物本体为禁忌材料,不能出现在菜名中。而川菜中,包含这些材料的菜肴名称时常出现。为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译者须改变原料的表达方式,甚至改变词汇本身。例如,夫妻肺片。部分菜单上将该菜肴直接翻译,如Couple’sLungSlice,西方人理解为“夫妻的肺切片”。这样的惊悚翻译,定会引起西方人不快,产生极大误解。其实,本菜肴最初的名称为“夫妻废片”,仅一字之差。最初此菜肴是用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等凉拌而成,并不包含肺片。因此,翻译时,译者须直截了当,介绍此菜肴的做法,如ColdandDressedCattleChopSueyMadebyaCouple.此处运用西方社会中已经接受的“杂碎”这一来自中文的词汇chopsuey来翻译“肺片”,因而能够使西方人士理解。
又如,泡椒凤爪。这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其创新性地采用制作泡菜的方式,将鸡爪如法炮制,形成这样一道风味菜肴。照字面翻译,名称为PickledHotPepperChickenFeet。但西方饮食文化中,动物的爪是禁忌,被视作不干净的原料。如若直接翻译,西方人士一看菜名就会失去胃口。因而,可将“凤爪”一词进行音译,为Fengzhao,这样避开了直接翻译“鸡爪”所带来的问题。
2.含有比喻方法的名称
中文的比喻方法,在使语言更加生动的同时,也使理解的难度增加。川菜中,许多菜名都运用了比喻手法,若直接翻译,则会让西方人觉得不知所云,无法理解菜肴本身。因此,翻译时,须进行处理,将比喻去除,或者最大程度地弱化,直截了当地表达菜肴本身的内容。
例如,蚂蚁上树。此处的“蚂蚁”指猪肉末,而“树”,指粉丝。因肉末附着在粉丝上,形似蚂蚁爬树,因而得名。直接翻译,名称为AntsClimbingTree.西方人会将此菜理解为原料包含蚂蚁。因而,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料翻译即可,StirredVermicelliwithMincedMeat
又如,开水白菜。这里的“开水”,不是烧煮至沸腾的水,而是指用母鸡、母鸭、火腿、干贝、肘子等原料熬制高汤,然后用高汤烫制白菜。因高汤清澈如开水而得名。因而,翻译时,要将汤的特色翻译出,Multi-materialSoupCookedChineseCabbage
(三)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这一类菜名,因本身表达较为含蓄,故适宜先用交际翻译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用语义翻译,解释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1.与人名、地名有关的菜肴
可采用以下格式:(烹制方法、口味)+原料+by+人名
例如,东坡肉。北宋诗人坡谪居黄冈时,创制了独特烹制猪肉方的方法。SteamedPorkBellywithWhiteSpiritbyDongpo(OneofthefamousSichuanpoetsinTangDynasty)
又如,宫保鸡丁。四川总督丁宝桢任职期间,创制的独特风味菜肴。DicedChickenwithPeanutandDicedLettucebyGongbao(OneofSichuan’smagistratenamelyDingBaozheninQingDynasty)
2.具有四川文化内涵的菜肴
此类菜名在翻译时,应重点突出对四川文化因素的理解和表达,并辅以解释。
例如,回锅肉。回锅肉包含两次烹调:第一次烹制猪肉,为了祭祀活动;二次烹调则是为食用。因而,翻译时要将此特点体现出来,并且加以解释:Twice-cookedPork(1stformemorialceremony,2ndforeating)
又如,熊猫戏竹。熊猫仅在四川和陕西两省发现,而且,四川人民将熊猫视为四川的象征。这道菜是由澄粉团制成熊猫状、竹子状,并用核桃仁堆成小山,摆成熊猫和竹子嬉戏的样子。翻译时,须将原料、做法和文化内涵一同包括,SoyFlourMochiShapedlikePandaandBamboo(PandaPlayingwithBamboo)
3.药膳
在翻译药膳名称时,最重要的是译出菜肴的功效,以使目标语读者理解。
例如,虫草鸭子,其对肺功能和肾功能有滋补作用,可翻译成DuckSteamedwithWormGrass(GoodforthefunctionofLungandKidney)
又如,当归炖鸡,其对造血功能和肝脏有滋补作用,可翻译成ChickenStewedwithAngelica(Goodforblood-producingandprotectingtheliver)。
四、结语
菜名翻译看似容易,实则复杂。若是想做到有效翻译,使西方人士理解菜肴本身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更是复杂。因而,为达到有效翻译,译者需要先仔细分析菜名背后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和内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表达法,来翻译出菜名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同时也需要介绍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本文应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探讨四川菜名的翻译方法,以期为译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娜,王玲娟。从川菜命名探析巴蜀文化内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8):76.
[2]谭继和。巴蜀文化与川菜[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
>>科学青年的生日礼物:知识、节操、重口味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皇帝的重口味男中音的节操“重口味”背后的隐忧重口味的“危机公关”富豪圈子的重口味帝王们的重口味重口味的科学家官员的气节操守说好的节操呢?你的节操,碎了没重口味的伟大艺术家EMBA圈的恋情,重口味瞬间吸睛的重口味安徽美食舌尖上的重口味重口味的《无人区》美国总统的重口味爱好“鲜”为人知的重口味史上最萌的重口味专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科学青年的生日礼物:知识、节操、重口味科学青年的生日礼物:知识、节操、重口味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因上课劈砖而走红的川大老师魏骁勇为了证明自己学过武术,他当场表演“高难动作”,并分析了整个支撑的受力图。
“第一次中国月球探索真的只花14亿,相当于北京市修两公里地铁的钱。”
“有人说雷雨天不要打电话,因为会遭雷劈。小学生都知道,装×才会遭雷劈。”
北京11月的周末日,冷风大,42个讲者和几百个果壳粉窝在木马剧场里,分享混搭的知识和经历。这是果壳网庆祝三周岁生日的方式万有青年大烩。这是“万有青年烩”的豪华版,后者每年在全国主要城市免费举办近十场活动,六至七名“科技青年”向听众介绍好玩儿的知识。
主持人小姬看着挤得满满的人:“有人愿意告诉我为什么参加这个活动么?我估计票价太便宜,所以决定明年票价乘以二。”烟花真的能炸塌大桥
“快到‘十一’了我们又琢磨去哪里能看到花,沿着亚热带看一圈,台湾还不错,那时东北季风还没有来,雨季已经过去。”
植物学博士后顾有容和生物学博士桔子是一对以“看花”为乐的情侣。他们用一年时间做“花日历”,拍摄了40多部植物短片。
“我们想拍玉蕊开花,于是深更半夜摸到海边,正说着这植物借助蛾子来传粉,就有一个蛾子扑到镜头前。”桔子为视频做解说,这是她和男友在台湾骑行时拍摄的画面。并肩站在一起的顾有容介绍他们建构的台湾植物形成史:大概第四冰期时海洋水面下降,此时台湾和中国大陆、琉球群岛之间存在路桥,植物便沿着陆地安家到台湾岛。
俩人很默契地交替解说,语速极快,玉蕊、金莲花、七里香等一串美丽名字流泻而出。
呼声最高的讲者大概是主持微博账号“江宁公安在线”的“警察蜀黍”。主持人加菲众说:“我一直以为‘江宁公安在线’微博比我见过的‘平安北京’……”吓得他立刻打断,“这个不能讲,这是北京。”
加菲众坏笑道,“还没说完……ID都要长。”
“警察蜀黍”自称最近胖了几十斤,笑起来憨憨的。他说“不懂科学的警察不是好保姆”,并以去年河南的炸桥案为例,一辆装满烟花的车把桥炸塌,引发公众非议,“这桥是豆腐捏的么?”
他认真地说,这是因为质疑者们“没有见过中华烟花的伟大威力”,随即播放了三段视频,几个农村年轻人把烟花埋在房中,爆炸的瞬间,房子倒塌,烟尘四起,威力有如地雷。
“谁还不相信9.8吨烟花能炸毁桥?如果当时政府把这些东西及时公布给网友和媒体,我相信不会有那么多质疑。”
左侧的微博墙上,有微博说:“当‘警察蜀黍’说自己已婚有孩的时候,现场听到了无数少女心碎的声音。”
然而还是有年轻姑娘送上两块自己做的蛋糕。舞台太大,无数人节操碎在这里
自称“微博上最没节操的野生脱口秀翻译”的谷大白话走到舞台中央,左手插裤袋里,先道明主旨:“前面几位分享知识,我主要分享三俗。”
谷大白话是微博上的段子高手,主业翻译脱口秀视频。他举例如何让翻译接地气儿,讲F开头的三俗单词译成“特么”的委婉说法,将墨西哥鸡肉卷taco译成“肉夹馍”,于是中国观众流着口水欣然接受后者。
他顺便涮了一下姬十三。谷大白话说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是发明了一个广泛传播的词,丁日,“我最早没想用汉字,而是字母加数字。”
稍一停顿,屏幕上出现大大的“J13”。全场陷入止不住的疯笑之中,包括坐在第一排的姬十三。
谷大白话又将话拉回来:“幸亏当时没这么做,要不然今天就不能站在这里,而是跪在这里了。”
看脱口秀有什么好处?谷大白话总结为,吐槽一切、恶搞一切,“可以让我们心胸越来越宽广,即便你只有32A的胸围,也可以拥有36D的胸怀。”
主持人东东枪向谷大白话致意:“我一直认为这是高端、有品位的活动,你改变了我的认识。”
紧随其后的演讲人王琛一上台便拉开衬衫领口,在一片惊呼声中,露出左肩青色的阿莫西林分子方程式。
这与其职业相合法医。于是王琛的演讲成了重口味之大集成。他赞谷大白话讲得太好了,在这个不断碎节操的地方,自己也要粉碎一些东西,“比如大家对美食的热爱,有没有人喜欢吃榴莲?”
坐在黑暗中的观众稀稀落落地举手。
王琛环顾了一眼举手者,悠然开口,“水里泡一个礼拜的尸体刚刚好是榴莲味儿,还挺香的。”场内顿时响起一片作呕声。
这还远远不够。他继续讲解剁大腿、锯颅骨用什么工具。屏幕上出现一坨块状物图片,观众纷纷猜以豆腐、奶酪。王琛微笑告诉大家,“我们大美食家有很好的刀工,于是我们要切大脑。”
因上课劈砖而走红的川大老师魏骁勇上台后,忐忑不安道:“你们舞台太大,无数人节操碎在这里,我也担心我自己的。”
他分享了自己如何不断调整梦想,最后终于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搬砖民工”。为了证明自己学过武术,他当场表演单手撑地、脚置桌上,让身体呈水平状。
“如果我成功你们抓紧拍照,我撑不了多长时间……如果我没能成功,谁也不要拍照,不然小心我的砖头。”
表演结束,面色犹红的魏骁勇顺便show一番理工男本色给大家分析了整个支撑的受力图。小学生都知道,装×才会遭雷劈
地下天鹅绒是果壳网流言百科的产品经理,又名“绒绒”,虽然他长得人高马大,和“绒绒”的可爱感毫不搭边。
流言百科的前身,是果壳主题站“谣言粉碎机”。姬十三雄心勃勃地想要将其打造成最大的中文谣言数据库,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耳熟能详的说法,“多喝水可治感冒”、“转基因大豆致癌”、“日常电磁辐射危害健康”等,都被一一证伪。
绒绒一口气举了好几个例子,“地铁安检设备有非常大的辐射,最好避开它走;少量喝一点酒、主要是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当然,这些都是谣言。”
“还有人说雷雨天不要打电话,打电话会被雷劈,小学生都知道,装×才会遭雷劈对不对?”
绒绒也曾是被绞在谣言粉碎机里的第一批粉碎对象。
在他进入果壳工作之前,是专职段子手,编写过一个可口可乐前身是避孕药剂的段子,其后被果壳编辑拿去作为“可乐可以杀精”的谣言来源。
“其实我们想做的事情很简单,希望你听到一条谣言之后,能想到地球上还有流言百科这么一个网站,并把真相理性传播给身边的朋友、家人。”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骗子
2、sleep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in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the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the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God!Youturnedthe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laststraw
如:Theserviceinthisshophasbeenbadbefore,butthisisthelast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last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laststraw”指的是“thelastinaseriesofbadevents,etc.thatmakesitimpossibleforsomebodytoacceptasituationany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serviceinthisshophasbeenbadbefore,butthisisthelast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all结构
如:ForallIcare,youcanthrowit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be+adj.+n.+that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isagoodworkmanthatnever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a.
如:Theyarebeing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cannotbetoocarefulwhen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nevergotothatcitybutIwanttoeatthecharacteristicfood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ifnot……
如:Thebookisnothingifnot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if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if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last……+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isthelastthingIexpecthimto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but……
如:Thismathtextisanythingbut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ofthestudentsdidnotturn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ofusarenot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wasnotreadytobelievesomethingjustbecauseAristotlesaid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A.S.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作者简介:
牛跃辉,男,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民族文化差异性可译性限度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生态环境、、民族风情等,由此产生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也有较大差异,从而给语言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再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笔者将对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的障碍,即翻译可译性限度进行浅析,从而增强译者的文化意识,提高译文质量。
一、词汇寓意的理解障碍
词汇的寓意是指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着其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有人将此句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看,译文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意识,没能正确理解“toeatnofish”和“toplaythegame”的文化寓意。原来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基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礼拜天只吃鱼的习俗,由此,“toeatnofish”后来就常用来表示“忠诚”之义;“toplaythegame”原是游戏、比赛术语,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因此上述例句的正确译文应为:“约翰为人可靠。他即忠诚又正直。”(张培基译)再如:Inthediscontentofhissubjects,therulersawthehandwritingonthewall.“handwritingonthewall”指不祥之兆,不是指“大字报”,出自《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据说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的儿子伯沙撒(Belshazzar)继承巴比伦王位后,挥霍无度。一天,他邀请了一千多大臣在宫殿里设宴饮酒,当他们喝得酩酊大醉时,伯沙撒叫人把他父王从耶路撒冷圣殿掠夺来的金银器皿拿出来盛酒奉客。正当他狂欢之际,突然有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三个神秘的词。众人目瞪口呆,伯沙撒更是大惊失色,于是呼来先知但以理解字。但以理说那三个词的意思是:你的王位已告完结,你在神的天平上亏欠甚多,你的国度将倾裂。果然,当夜巴比伦王伯沙撒遇刺身亡。因此人们把它引申为“不祥之兆”。所以这句话应译为:这位统治者从他臣民的不满情绪中看到了不祥之兆。又如:Theirengagementwastobeasecretbuttheringonherfingerletthecatoutofthebag.(他们俩订婚原本想保密的,可是她手指上的戒指却把这个秘密泄露出来了。)原文读者读了成语letthecatoutofthebag之后,便会联想到这个成语故事:旧时纽约农民把猪放在袋子去买,但有时里面装的不是猪而是猫,因为猫不如猪值钱,买的人如不打开看就会上当受骗,有时猫会从松开的袋子钻出来便泄露了真相,所以letthecatoutofthebag是指“无意中泄露真相”。译文传达了成语的寓意,但不能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想象。英译汉时这种情况很多,反之亦然。
汉语成语“得陇望蜀”源自后汉光武帝刘秀给芩彭的命令:“人苦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令他平定陇右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现用来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译者将成语译为covetthelandofShuaftergettingtheregionofLung。再如“叶公好龙”译为professedloveofwhatoneactuallyfears。虽然读者理解其意,但不可能了解其历史背景,产生语义联想。“三顾茅庐”、“杞人忧天”、“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穿小鞋”、“吃醋”等都只能采用意译,如要让读者了解该成语或习语的历史背景知识,唯一办法就是添加注释,而注释就是翻译中受可译性限度制约而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
二、译语词汇空缺
这里的空缺是指源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playpossum,中国没有负鼠这种动物,不可能有相应的表达,只能意译为“装睡,装死”。再如asyellowasaguinea,“guinea”是英国旧时货币“基尼”,金黄色,如果译为“像基尼一样黄”会令人费解,只能意译为“脸色腊黄”。asfreshasadaisy(精神饱满)里的daisy是一种叫“雏菊”的草本花卉,早晨它的花瓣向外舒展而盛开,宛如人们刚从睡梦中睁开的双眼,看起来精神焕发。但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花,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比喻。如果直译为“像雏菊一样新鲜”,或许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又如Internet(因特网),disco(迪斯科),hacker(黑客),clone(克隆),TOEFL(托福)等,中国文化中没有对等词,就采用音译。同样,中国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武术气功等,在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汇,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随着我国人民和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接近,以及民族交流的不断增多,英汉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翻译上的“异化”(foreignization)现象会越来越多。
三、源语与译语语义冲突
语义冲突是指源语所载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矛盾的,即词汇的表层意义相同,但深层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或相反。
1.风俗习惯的冲突
在中国,人们把猫头鹰看作是厄运的征兆,把它的叫声与灾难和死亡相联系。然而西方人却把它看作是智慧鸟,是智慧的象征,故有习语aswiseasanowl(智慧过人);中国人对数字“四”特别忌讳,因为它与不吉利的“死”谐音。然而西方有的民族对“四”极为崇尚,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有“圣四”之说;柳树在汉文化中,常用来比喻春天的来临和春光的明媚,故有“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优美诗句。在西方文化中,古时候有戴柳叶花圈哀悼死者的习俗,故wearthewillow有“痛失亲爱的人,思念亲人”之义,翻译时必须意译或直译加注释。
2.价值观念的冲突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韦氏第九版《大学词典》将它定义为:“主张个人人格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有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西方人重视个性发展,普遍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被视为“拼搏进取”的同义词,具有明显的褒义。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崇尚“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再如:“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阿Q正传》,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断子绝孙”是最恶毒的咒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而在西方,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乐现代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对于断子绝孙无足轻重,因此英美读者不可能理解译文中“AhQ,mayyoudiesonless!”的含义,须加注释:acurseintolerabletoearinChina,才能使译语读者理解其语用含义。
由此可见,由于英汉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翻译中可译性限度的存在是必然的,且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只有熟悉两种语言文化,理解和把握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研究和探讨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语言应用表达能力,才能准确、艺术化地缩小这种限度,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原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四川一带的山路,非常地难以攀爬,走这样的道路,比上天还难。
2、这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度地描绘蜀道的难走。
(来源:文章屋网)
汉、藏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熟语。熟语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约定俗成、为社会长期所习用的,有固定结构形成和固定词汇成份的语言单位(词组、短语或短句)。熟语是语言的精华,一般具有结构严紧,形式简练,含义精辟,形象鲜明,表达生动等特点,因而为人们喜闻乐见,广发流传。汉语的熟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警句、典故、惯用语、歇后语等,种类繁多,民族特色突出。正因为如此,熟语的翻译也比较复杂。但是翻译时抓住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语言结构的整体,避免死译硬译,特别是传达好熟语所具有的修辞色彩,对于提高译文质量至关重要。
一、不同熟语的理解
1.典故
典故是语言中很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历史事件、寓言或其它的文学作品。汉语文中的典故经常使用人名,绝大部分人名已经不起指称作用,专有名词普通化成为了一般名词,在语言中产生转义,一个人名代表某些特定的人。如“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而其形象转义是“智者”。例如:守株待兔“ngalmedvbrasburreba”三顾茅庐“lhagbsamgyisgdanzhu”和得陇望蜀“snemobstannakhug”等。
2.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以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多表示判断和推理。谚语言简意赅,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gzhondussdugrusmabskyedna,rgasdusvgyodrungcilaphan”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khovispyodpavithabstshul,khoranglamyongduvjug”等。
3.警句和格言
警句和格言是习用的名人之言,经典之语,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警句与原作者有联系,引用时不仅想到它的教育作用,还会联想到原作者。而格言一般来自古代文献,流传至今仍有教育意义,但与原作者的联系已不密切。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格言)“nadselbavismanlazhimpomed,shatshabavigtamlasnyanmome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dpechakhriphragklogthubna,rtsomyigvbribarthogspamed”(tuvuphuvu)和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dustshodlasngatshornyamsmyongvbyung,dpechavlogpalasshesbyavbyung”(aosithilavohphuvusici)
4.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固定结构的语言单位。惯用语都是比喻性的现成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性。
汉语中的惯用语以三音节结构为主。
例如:挖墙脚???gyangrtsavdruba???
磨洋工???nyimavkhyolthabsbyedpa???
耍花招???gyosgyukhramgsumbyedpa???
乱弹琴???byaspyodgangbyungbyedpa???
打圆场???vdumpagtongba???
花架子“ltosshomcherungspyodsgomed???
和稀泥“rtsadonvsgyurnasvgrigthabsbyedpa”等。
还有四音节的惯用语,例如:捅马蜂窝“sbrangtshangdkrugpa”打退堂鼓“lamdkyilphyibshol”和打小报告等。
还有五音节的惯用语,例如:朽木不可雕“sarulgyischumithub,korulgyisrgyunminyan”无官一身轻“gosamednalussemsbde”桃李满天下“slobphruggnamvoglakhyabpa”
5.俗语
俗语是“通俗流行之语”句,主要在群众口语中使用的固定语句,特点是通俗化,口语化,也有一定的形象比喻。例如:生米煮成熟饭???tsharbavilaslabyedthabsmed”风马牛不相及“phantshunvbrelbartsanasmedpa???
解铃还须系铃人“sbrulgyimdudparanggrol”等。
6.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譬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lkugspasmyangrtsizasna,khatigcherungbshadmithub”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khrimsmedlugsmedkyilasbyedpa”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skyobthabsmedpa”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gyosgyukhramgsumvdzoms”等。
二、熟语的翻译方法
熟语种类繁多,特点各异,翻译时要充分再现它们的特点,要紧紧扣住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透彻理解,力求内容和形式统一,准确表达。现将通常应用的有关汉语熟语的几种译法分别加以简要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一)直译法
直译既不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又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熟语的形象比喻、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例如:
(1)芝麻开花,节节高。“tilphungmetogbzhadbzhingciglasgcigmtho”
(2)纸里包不住火。“shogbusmemivthum???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milabrtsonvgrusldangyurna,lcagsdbyugbrdarnaskhabtubsgyur”
(4)你再要娶这么一个媳妇,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红楼梦》
???chungmaviskyegzugsmdzesshinggshisrgyudvjampavdiltabuzhiggsergyisgronmebtegkyangrnyeddkavbasdedonyidlaajagspargyis???
(二)意译法
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的藏语令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
(1)打破沙锅问到底。“chuvgogangthugvdriba”
(2)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semspayabyobbyasnasblobdepomedpa”
(3)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本文由收集整理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红楼梦》‘mengyangyis“vdidagdgavtshaldubsnamrgyumed,gzhangyisshesnakhobovdugbzodmibdebayongngeslags”zhesgdams’
(4)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水浒传》
???danigyolyanggyolkhommedpasdelaskhagvdogsgyobridcigmibyedthabsmedbyungsong???《chungogsgtamrgyud》
(5)无事不登三宝殿。“donmeddumiphebs”
(三)套译法或替换法
汉语里有一些熟语和藏语的一些熟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对应,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喻意。如“惊弓之鸟”和“tsherphungthoggibyivu”,“以卵投石”和“byasgongrdolabzhuba”等等。遇到类似情况,就不妨借用藏语同义熟语来替换翻译。但在借用熟语时,必须注意两种熟语各自的特点,避免在时代、地点、条件、民族习惯、色彩等方面与原作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死马当活马医。???mirochursbangsnasgsothabsbyedpa???太岁头上动土。???senggemgolasprevuslagrtsedrtsebaltar???和彩霞咬着嘴唇,向贾环头上戳了一指头,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红楼梦》tshdzhayisamgtsigsbsngamsnasjahongyimgolamdzubmosbsnuntergyuvbrasmedpalavng,khyedni???rtargansgabcosdgarlamngon,phagpadonggsosbzanglamngon???zerbaltrlegsnyesmirtogsmkhanzhigvdug???zer。以眼还眼,以牙还牙。“dgarladgralandangkilakilan”、杀鸡儆猴“rabsadnalugvdar”和班门弄斧“nyimarskronme”或“sangsrgyaslakakha”。“鲁班”是中国木工的祖师爷,他发明了“锯”,他在汉族读者的心目中的形象一目了然,而对藏文读者来说,却不知是何许人也。所以译为“nyimarskronme”或“sangsrgyaslakakha”译文采取了“借用(替换)”译法,从而使原语信息充分再现出来。
(四)改译法
由于各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习惯不同,为了克服文化障碍,而所有的俗称并不是经过严格推敲的学术概念,更不是经过准确界定的法律概念,因此,在翻译这类俗称时,一定要遵循现代语义学的原理,结合译入语的语境,翻译要符合译入语习惯,不同程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是允许的。但是这种改动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例如:
(1)这个人胆小如鼠。“misngarmawadangvdra”汉族习惯把鼠比喻成一个胆小的动物。但藏族却把狐狸比喻成一个胆小的动物,习惯用“sngarmawadangvdra”来表达。
(2)一箭双雕???mdavgciggisshagnyisbsadpa???藏族风俗习惯中禁忌射雕,雕为神物,但有打猎习惯,把“雕”改译为“鹿”。此成语译为“一箭射中两只鹿”才不改变其意义,义符合藏族文化。
(3)他的正义行动,被反动当局看作眼中钉,常常受到迫害。
“khovibdendrnggibyavguldelogsbyodpavimignanggitshermaltaburgyurbasrgyundugnodvtshemyangdgos???汉语中常把“视为仇敌”的意思比作“眼中钉,肉中刺”。但藏语中一般不说“眼中钉”而说“眼中刺”。因此,译文中把它改译为“mignanggitsherma”再如:
(4)情人眼中出西施。“mdzavbodampavimiglamna,grogsmodenilhamonyid???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mchodrtenvgrogsnadvarrag,slangarvgrogsnadrimag”
(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vbadminmilabltos,vkrubminlaskyisgcod”等。
(五)增译或减译法
汉语熟语中,常有并列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意,翻译时通常简译,省去并列重复部分,保留其基本意义。
例如:烂醉如泥“bzinaslcibaltargyurba”、断子绝孙“rgyudshulchadpa”和生吞活剥“khyurmidgtongba”等。
有些熟语直译后,译语理解起来较含糊,于是增译一些词语明示语义。例如:手心手背都是肉“lagpaviphyinangshayin,mdzubguringthungspunyin”、识时务者为俊杰dusdonrtogsnaphorabyin、效犬马之劳“bzhonrtabzhinduzhabsphyivbulba”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khalabzavrgyudangmiglavdzinrgyudgos”等。
(六)多译法
汉、藏熟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熟语翻译过程做到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即有利于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渗透,又有利于译文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这就熟语中出现两种不同的译法:归化与异化。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khyivikhalasbasomithon”或“bongbuvikhanasgsermiskyugs”、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bdenyodnagangdusongyangthar,bdenmednagomgangsbobadkav”或“bdendanglungpaviphuthagring,rdzundangabravirngamathung”和无风不起浪“memeddubavphyurdonmed”或“rgyumedvbrasbuvbyungmisrid”等等。
翻译;异化;归化;策略;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把语言比作是一块织物的话,文化便是这块织物的部分经线或纬线,它已巧妙地融入语言中。语言各不相同,文化各有特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外显形式。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生存发展,于是在各个民族需要交流的前提下便有了翻译活动。翻译绝非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甚至也不是语言、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的简单相加,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必然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对这些文化因素作何处理呢?尤其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在文化方面人们提倡文化多元化,追求文化平等,交际与文化都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人文关怀在翻译界已经赢得高度的重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适当传达显得更为重要。对于一个译者而言,不但要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更要了解语言背后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在翻译活动中特别是在文化因素的转换中选择有效的转换手法,促进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1.文化与语言及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传达
近几年来在翻译界掀起了文化热潮,认为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那么到底如何界定文化呢?一般认为,“文化”是指不同的人种、民族、社会成员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一切后天习得的方面。从共时角度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是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凝结着这一民族世世代代在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历时的角度看,文化又处在不间断的进化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从而使各个民族文化关系处在一种动态变化中。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历史状况的差异,使其文化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民族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因此,不同民族文化在“异”的前提下,表现出若干“同”的成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些共性是文化之间进行沟通的基础,而这些个性正是该文化所特有的异质成分,表现了文化的多元和多样性。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文化的范畴很广,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因此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的传达。然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由此所产生的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人们理解上的困难,有时甚至引起误解。那么,在英汉互译中怎么处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呢?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可采用归化法(domesticating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zingmethod)。
2.归化策略
从语言文化共核来看,人类语言有90%是相通的,这就为归化翻译奠定了基础。归化作为一种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原文的自由处理上,要求译文通顺,以符合目的语读者兴趣。“归化”的一般做法是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也就是说“归化”法是将原文独具特征的东西采取“入乡随俗”的方法融化到目的语中的转换方法。归化是语言形式上或者语言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倾向于目的语的翻译策略。总的说来,就是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例如:(1)“煞风景”若译成“Killthescenery”将无人理解。最好还是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成“beawetblank”更能为人接受。(2)“拍马屁”译为“licksb’sboots”比“packthehorse’sbuttock”更妥当。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归化更为读者考虑,从目的语出发。其长处就是能使译文读上去或听上去更通顺地道,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
2.1意译法
当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且用异化策略中诸法均译不通时,译者可不拘泥于原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
请看例句:
Mr.Brownisaverywhiteman.Hewaslookingrathergreentheotherday.Hehasbeenfeelingbluelately.WhenIsawhimhewasinabrownstudy.Ihopehewillsoonbeinthepinkagain.
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颜色词语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英语的颜色词通常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上例中的颜色词就无法通过直译来达意。又如“Youarealuckydog.”“Loveme,lovemydog.”“Everydoghashisday.”通常译为“你是个幸运儿”、“爱屋及乌”、“凡人皆有得意日”。此处若把“dog”直译为“狗”就很不合适了。因为dog(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内涵相差甚远。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以狗喻人则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贴切;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则是“势利”的代称,具有明显的贬义,把人比做狗,更是骂人的脏话。若此处“dog”译为“狗”,不能体现源语的幽默,反被误认为是骂人之语。
2.2替代法
将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这种用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如: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Asiantigers,asstrongasahorse译为:力大如牛。前例的译法除了考虑到英、汉语两种文化中“dragon”(龙)的不同的文化象征外,还考虑了两种文化中的“tiger”和“龙”的相同的文化象征后例则说明了两种文化中“horse”与“牛”在文化意义上是对等的。因为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与此相反,在汉语民族的文化心理上,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是很通人性的动物。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且牛秉性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共性,但个性的存在也不能忽视。民族间的差异及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决定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不同历史进程中会选择各自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同文化下的语际交流,被某一文化所确认的语言符号移植到另一文化环境中,如果仍采用“异化”译法,就必然不能被人理解,从而使交际中止或失败,也达不到翻译的主要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以目的语为归宿的方法,即“归化”的方法来传递源语信息,这样才能使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
归化的译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译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译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文化对等”。通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方法,译者就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译文,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目的。
转贴于3.异化策略
在西方,对异化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韦努蒂认为,异化就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化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韦努蒂提出“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限制。
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一般认为,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充满异国情调。
异化翻译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译文的表达力,而且人们更能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从而实现翻译的本质。具体地说,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source-oriented)。
3.1直译法
用译语中的“对应”词译出原语中文化信息。这个“对应”词的语义及社会语用价值必须与原文的一致,这样译语才能与原语做到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等值,并尽可能多的保留原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促进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请看译例:
以出自《红楼梦》的译文为例:
原文: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陇望蜀的,如今娶了金桂,见金桂的丫头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她。
杨译:NowHsuehPanwasalivingexampleofthesaying“tocovetthelandofShuaftergettingtheregionofLung.”AftermarryingChin-kuei,hewasstuckbyhermaidPao-chan’scharms.Assheseemedapproachableaswellasalluring,heoftenflirtedwithherwhenaskingtofetchhimteaorwater.
“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足,欲望难平,国人熟悉,但国外读者并不知晓。杨宪益夫妇在此采取了异化方法直译而未加脚注,有其原因:1)这段话后半截正是对“得陇望蜀”的诠释,即使目的语读者不懂“得陇望蜀”的意思,也能从后文猜出它的含义;2)直译法能体现原文的民族风格,同时也使英语国家了解东方文化,且没有引起岐义,一回生、二回熟,下次再见到这样的词语也就一目了然了。
3.2移植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源语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根本就没有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时,我们便可用异化手法将源语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传入目的语中。这种方法不仅赋予译语全新的语言成分和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而且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推进它们的相互融合。这既能保存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又可以吸收外来语,丰富译语语言文化,使两种语言文化能够相互兼容、相互影响及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相济相调,相得益彰的积极效果。如:Solomon(所罗门)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方平、王科一的《十日谈》译本中还作了脚注:“古代有名的聪明皇帝”(第六日故事八)。现在翻译时若再碰到,恐怕没有再作脚注的必要。因为“所罗门”作为智者的代称,大多数中国读者已是耳熟能详了。当中国人了解到“washhands”在英文里是表示上厕所的委婉语后,“洗手间”一词随即进入大众词汇。诸如此类的词还有“卡拉OK”(karaoke)、“嬉皮士”(hippie)、“丁克家庭”(dinks)等。
3.3音译法
音译法常常用于英、汉语的人名和地名,但一些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汇也需要如此处理。如下列词汇:“Litchi”(荔枝),“kowtow”(磕头),“wonton”(馄饨),“toufu”(豆腐),“Kongfu”(功夫)等等。“逻辑”(logic),“引擎”(engine),“马达”(Motor),“巧克力”(Chocolate),“高尔夫”(Golf),“黑色幽默”(Blackhumor),“肥皂剧”(soapopera),“白色谎言”(whitelie),“香槟”(champagne)等已经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3.4译注法
原文中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典故等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译者可先直译,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增词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也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有这么一段话:“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是更是可厌。
”“CanthisbesomesillymaidcomeheretoburyflowerslikeFrowner!”Hewondered.ThisremindedhimofZhuangzi’sstoryofthebeautifulXi-shi’suglyneighbor,whoseendeavorstoimitatethelittlefrownthatmadeXi-shicaptivatingproducedanaspecttohideousthatpeopleranfromherinterror.Therecollectionofitmadehimsmile.“Thisisimitatingthefrownerwithavengeance”,hethought,“—ifthatisreallywhatsheismerelyunoriginal,butdown-rightdisgusting!”
对“东施效颦”这一出自庄子的典故,霍克斯采取了典型的增译法,不仅解释了这一典故的来源,还说明了这一典故的含义,这样一来,分不清东施、西施的西方读者也能自然地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和本文深层的文化涵义。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的一个句子选自杨宪益夫妇译本的译文。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译:ShelookedmoresensitivethanPiKan,①moredelicatethanHisShih.②
注:①AprincenotedforhisgreatintelligenceattheendoftheShangDynasty.
②AfamousbeautyoftheancientKingdomofYueh.
杨译直译加注,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让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比干”、“西施”人物传说的文化内涵。
总之,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方法即异化法,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心信息以几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和语言,丰富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这也正是翻译的重要目的。
因此,不论是“异化”还是“归化”,它们在语言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当今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交往日益密切。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提倡文化多元论,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和合理依据,在翻译中我们就应该以文化平等为指导,要通过翻译来加快文化的交流,要充分发挥翻译维护并促进文化多元发展的作用。而作为翻译手段的归化和异化的取舍,就应该在我们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哪一种更能促进文化交流为选择标准。两者的关系决不是矛与盾的关系,而是各有所长,相互弥补。关键是译者要把握适当的分寸,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考虑语义对应、社会语用价值、译入语的民族文化心理、两种语言的文化互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顾宪才。语义、语用与翻译[J].现代汉语,1993,(1).
[6]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