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愚是南宋时期的名臣,也是宋朝的宗室,是宋太宗的八世孙,早年素有大志,后在宋孝宗乾道二年中状元,后担任吏部尚书,宋孝宗驾崩后,策划绍熙内禅,拥立宋宁宗,以功任右丞相,后遭到韩侂胄诬陷,被贬谪,去世后被追谥为忠定,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汝愚
字子直,原籍饶州余干,生于崇德县洲钱。南宋名臣、学者,南宋宗室,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平阳郡懿恭王赵允升六世孙,郯勤孝王赵宗惠五世孙,建国懿恭公赵仲企玄孙,西头供奉官赵士虑之曾孙,申国公赵不求之孙,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赵善应长子。
个人生平
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授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召试职馆,除秘书省正字。历迁集英殿修撰,帅福建。
淳熙八年(1181年),代理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淳熙九年(1182年),以集英殿修撰出任福建军帅。
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即位,进赵汝愚为敷文阁学士,知福州。
绍熙二年(1191年),召为吏部尚书
绍熙四年(1193年),升知枢密院事。
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崩逝后,赵汝愚策划实施“绍熙内禅”,奉嘉王赵扩即位。以功升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
庆元元年(1195年)遭韩侂胄诬陷,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庆元二年(1196年),于衡州暴卒
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朝廷复赵汝愚原官,赐谥忠定,追赠太师、沂国公。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主要著作
《忠定集》十五卷、《太祖实录举要》若干卷、《类宋朝诸臣奏议》三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