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学问了
盐城盐都 吴月春
1998年暑假,波澜不惊的生活被打破了。
一直偏居一隅,在一所偏僻安静的充满田园气息的乡村学校工作,看校园草树萌发至葱茏,听各色禽鸟啾唧,工作之余,种四季花果时蔬,每日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与世无争,真可谓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90年代末,区教育区域结构调整,撤去村办学校,学生都归并到镇中心初中。没有了学生和学校,我和同事们们别无选择,告别了留下欢声笑语的青瓦红墙的校舍,告别了那些朝夕相伴的白桦树,告别了曾经给餐桌奉上舌尖美味的菜园子,告别了蟋蟀弹奏的乡村小夜曲和蛙鸣……
面对新环境、新同事、新的工作要求,我拜师学艺,虚心求教,竭力弥补在村办学校因信息闭塞、教研氛围不浓带来的教学理念滞后和教学方法不足的问题。新学校语文组教研活动的场景至今难忘:围绕教研组长提出的课堂教育教学问题,有据理力争,面红耳赤的;有引经据典,淡定从容的;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最终形成两大阵营,为教理而辩,为学理而争,咄咄逼人的声浪充斥会场,吸引其他学科教师驻足谛听,成为“校园一景”。活动结束,对视一笑泯“恩仇”,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这样的教研活动成为每周的渴望,就在这样的争鸣中,老师们渐渐成长,我也渐渐适应并担任镇中心初中的语文循环教学工作。最促人前行的要数学期结束学校黑板报公示栏公示的教师教科研成果,原来工作之余,这些老师并未闲着,把教学所得归纳整理,让自己的文字和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省级以上的报刊杂志上,这真是无上的荣光,除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外,还会有几十块钱的稿费,在那个教师待遇不高,缺钱少物的时代,写文章发表也是老师养家糊口手段之一。我感受到中心初中人才济济,神通各异。他们潜心钻研的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让我羡慕。尤其惊叹的是有些老师还有自己出版的著作!这是我以前在村办初中所不知道和无法想象的,原来校园除了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二十一世纪初,国家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又赶上了区内教师交流这趟车,一度平静的生活再次掀起微澜,几年来辗转不同辖区学校,虽然略感辗转不定,但认识了不少新同事,见识了不少新举措,在交流中增长了见识。现在区内教师流动已成常态,每年都有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在区内这个教育大家庭里一如既往地工作。
2020年初,一场疫情袭击武汉,在大家关注武汉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之时,疫情却蔓延全国。工厂停业,学校停课,各类消费娱乐场所禁止营业,一切活动处于静音模式,开学时间一再推迟,我们都经历了从教生涯以来加长版寒假。教师们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始网络授课。我接到了区、市录播课的任务,在解读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流程后,难题来了,不会录制、剪辑课程。疫情期间,不能串门,向谁请教呢?想起了我的徒弟——才毕业的小静老师,作为师傅的我向徒弟请教还真的需要勇气,现在特殊时期,时间紧,也不容我多想,硬着头皮拨通小静的电话:“小静,在电脑上录制课程怎么操作呢?”电话那头传来热情洋溢的声音:“吴老师,这个我知道,我把录播软件推送给你,你安装好后,按照图片上流程操作。”
“嗖嗖嗖…”图片立马收到,我按图索骥,其间遇到录播的声音小而嘈杂的问题,在小静的指导下,都得到了解决,前后大约经过了一个小时,小静不厌其烦,耐心辅导,对我低下的电脑操作能力没有丝毫的不屑,让我非常感动,我工作经历长,在教学经验方面比新老师足,但是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没有年轻人强,向年轻人学习,接纳新事物和资讯,对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钝化保持必要的警惕,也是我这个老教师应做的,我们应该互为师徒啊!
提前录制好课程,线上授课在QQ直播间如期进行,微信小管家提供批改作业平台,腾讯会议让大家隔空交流如常,没想到,疫情改变了两千多年来传统教学模式,如今线上教学从特例已成为常态。
疫情终究敌不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的力量,社会秩序渐趋恢复。一颗悬着的心还没来得及落下,国外疫情似大潮来势汹汹,我辗转难眠,寝食难安,孩子在国外留学,外国人的防护观念不强,措施不力,疫情又如此严重,一旦染上,后果不敢想象。外面甚至还出现不允许回国的异样声音,更增添我内心烦忧。就在无计可施之时,孩子发来驻外使馆发放的“健康包”,更欣慰的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发布会上表示,对确实需要回国的人员,会协助逐步有序回国。这个消息给在国外就读的孩子家长吃了定心丸,国家不会抛弃孩子的!有国才有家,家国命运息息相关!
几十年来的经历告诉我,生活就似一条高高低低的波浪线,安定与波澜相伴,得到与失去并存,生活的起伏变化与时代紧密相连,无论是时代的一粒尘埃或是透出的一道微光,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都在同一辆疾驰的车上,需要关注车上的任何变化,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无法置身事外,谁都不能活成一座孤岛!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