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谏,来者可追
原创 赵含笑
往事不谏,来者可追
傅雷曾对作为顶级钢琴家的儿子傅聪有言 :“做人,再做艺术家。”
法国作家大仲马也对其学生说过:“先成为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优秀的作家。”
连当时刚上小学的芥川龙之介也能一板一眼地回答说:“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学习做人!”由此可知,其实大部分人都很明白求学的目的便是为习得更高的人格。
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又尤其多呢?我认为,这是人们由于害怕自己领悟太晚、行动太慢已于事无补,索性如死鱼般随波逐流。
这样看来,光背得以求学塑造人格这句话还不够,我们必得领悟其真谛——“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
说是青年苏洵特别不爱读书,老是糊里糊涂地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抓鱼混日子。直到他二十七岁才方有觉悟,立即发愤学习,后来的苏洵更是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如此刻苦读书六年,终于文才大进,自此心静坦然,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欧阳修更是非常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屡屡向朝廷推荐。苏洵深谙以求学塑造人格的真谛,勇于追逐将来,终成立足青史的一代名家。
反观当今,知乎中最热门问题便是“高三学生现在努力还有用吗?”
目前距2020年高考不足100天,疫情带来的影响令不少准备充分的高三学生都内心纷乱,更别提前两年荒废学业,现在火烧屁股的少数高考生。
这类高考生往往预备做题的同时就会立马联想到复习时间极度缺乏,自己每科都有漏洞等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于是惶恐与失落油然而生,没抓满一分钟的笔就被丢至桌头,取习题集而代之的是知乎上花花绿绿的“解决方案”。
他们难道不懂越为高等的学府越能为培养学生品质提供优越的资源吗?
但如果只一昧沉溺往昔过错而无所作为,终会在百日后的高考上留下遗憾。
苏洵在早已“老大不小”的27岁终有觉悟,随后立即摒弃过往杂事投入读书;某些高三学子在精力、耐力旺盛的17岁内心惶惶不可终日,为自己曾经的不作为愤恨泪流。
两者的真正区别不在于年龄不在于阅历,而取决于是否真正放下不可挽回的过去之事,是否真正理解未来还可以塑造,还需要个人赶紧迈开步子。
所以说,要学会做人,我们不仅得明白以求学塑造人格的道理,还得深掘其内涵,贯彻不谏往事,且追将来的本质。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