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爷爷总喜欢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窜门,一次大伯搬家了,爷爷跟往常一样,让我先走几步,为了不让比我小一岁半的弟弟发现。他还是最疼我的!
爷爷不认识大伯家,后来就去找爷爷的朋友,记得他家跟大伯家挺近的,我们就随他走了去,当时从他家后门出来的,那个地方是那么的陌生,我的大眼睛不停的四处张望,后来我们到了,大眼睛依然没有歇息。至今记得那年的大伯家门前有好多高大的竹子,再前面就是池塘了。当时我认识竹笋,就顽皮地去拔了两根出来后来回家时,我们同样是按原路返回的。那条路线似乎在那天就已经留在我幼小的脑子里。是不是很惊讶呢!第二次是随奶奶去的,同样是去找那位朋友,不幸的是那位朋友不在家,怎么办呢,看着奶奶迫不及待的样子,我大胆向奶奶提了个请求我可以带您去吗
奶奶当时笑着说你认识啊!
我认识我认识,你只要带我去他家后们就可以了
奶奶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爷爷也跟她说过当时确实是从后门出去的。
到了后门,我就开始回想起记忆中的那条路线,牵着奶奶的手走着走着,什么时候该往左走,什么时候该往右走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奶奶就这样被我拉着走到了大伯家。到了那里,奶奶高兴极了,大伯听到是我带奶奶来的也高兴极了
意外的是几年后我再次去那儿,却已记不清了路线。或许其他只去过一两次的人也会和我一样吧。但我很惊喜自己那时能记住一段那么陌生的路线,所以经常回忆才一直深根蒂固的扎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我的书柜中静静地躺着一瓶墨水,它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八边形的玻璃瓶身,显得格外精细,瓶身上有一张标签,上面印着上海墨水厂204英雄牌墨水。黑色的墨水瓶盖上印着大红的英雄两字,格外醒目。每当我看到它,就会想起童年和它之间一段有趣的故事,让我哭笑不得。
记得那年我5岁,听见邻居有一个大哥哥在背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爸爸赞叹道:这孩子肚子里墨水真多。我听后,脑子中闪出一个奇特的想法,难道墨水喝得多,就会背古诗?于是我来到爸爸的卧室,找到了那瓶英雄牌墨水,迫不及待地打开盖子。我本以为墨水很香,可没料到却是如此难闻,再定睛一瞧,更是大吃一惊,哎哟妈呀!怎么黑糊糊的?我打起了退堂鼓,心想:这一下肚,我岂不命休矣?但转念一想,只有喝了墨水才会背诗,喝墨水的念头占了上风。于是我伸出舌头,在盖子上轻轻地舔了一口,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什么东西,怎如此之苦涩?我念道。怎样让它变好喝呢?我皱眉思考。有了!妈妈烧菜时不总要放糖吗?放了糖不就不苦了吗?于是我高高兴兴地拿了罐糖,撒了一勺,又张开嘴品之,哎,还是好苦!看来要会背古诗还真不简单!又加了2勺糖后,我硬着头皮,捏着鼻子,又饮了一口。
这时,妈妈从外面走进来,看见我满嘴墨水,大惊失色,赶紧夺过我手中的墨水,可我却笑嬉嬉地叫道:我肚子里有墨水咯!我会背古诗啦!
之后我才明白了爸爸讲的有墨水是指有文化,并非指肚子里真有墨水。这瓶墨水,后来被珍藏在书柜中,每当我看到它,总会想起这件有趣的事,继而捧腹大笑。童年的我好奇又好学,希望成为哥哥姐姐那样有学问的人,童年的我单纯而可爱,童年的好瓶墨水,让我想起成长的快乐。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节日便是元宵节,一到晚上,胥山湾的大街小街上,男女老少都出来看我们这些孩子的灯。那些灯各式各样,大多都是自制的,卖相不好,却能照亮半条街。我们的灯很特别,我们叫它:西瓜灯。
说实话,在这种天气,找一个西瓜来做灯才是最大的难题,所以大人们便会在夏末的瓜田中挑出3-4个大西瓜,并想尽办法把它们保存下来。等到了元宵节,外公外婆就各抱着一个西瓜放到我和妹妹跟前,开始给我们做西瓜灯。
外公把西瓜翻个面,拦腰从西瓜三分之一的地方切了下去,我和妹妹便每人一把勺子,把自己瓜里的瓢挖进碗去。其实这瓜也不小,我们的力气不大,挖的时候还挺费劲儿妹妹咬着嘴唇,用力把勺子往瓜中一插,反手一挑,哈地叫了一声,我一吓,一抬头,迎面撞上了飞来的一勺瓜瓤,妹妹看着我,我朝她咧嘴一笑,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脸,舔了舔手,又继续挖瓢了。其实我们多次想求助别人,但一想到晚上自己提灯时的场景,便又有了干劲儿。
瓢挖空了,我们一人拿一根细铁丝儿,学着外公把铁丝弯来折去。心灵手巧的外公是全镇有名的好木匠,雕的玩具栩栩如生,做的家具结实好用。功夫不大,我们手中便多了一个支架,其大小正好可以穿过灯口安置在底下,上面一根突出来的铁丝头,正好可以用来插蜡烛。
但西瓜不透光,里面的光照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外公拿来一把刻刀,刷刷几下,西瓜壳上就有了漂亮的格子图案,这样,里面的光就可以透过小窗户照向四面八方。
西瓜灯做好了,我和妹妹高兴地上串下跳,只是这西瓜灯这么大,这么重,竹竿儿怎么能拎得动?只见外公从床底下拿出两个圆形的托盘,下面4个用砂纸磨得发亮的小轮子,前面还系了一根绳子,可以让我们在前面拉着跑。哦,原来外公早有准备啊!外公抱起西瓜灯,挨个儿把灯安在托盘上。这样,西瓜灯才算大功告成。
外婆给我们每人发一根大红蜡烛点上,一片小小的橘红色火焰骤然窜起,映红了我们的脸颊,映红了我们的衣裳。
大街小道上,数不计的孩子,数不计的灯,数不计的花火,数不计的欢歌笑语。孩子们手中牵着各种元宵灯,灯肚子里烛光飘摇,一忽儿明,一忽儿暗。远远看去,仿佛缓缓流动的灯火的河流。花火,把我们乌黑发亮的头发染成了耀眼的金色,把我们穿梭在人群中的影子染成了耀眼的金色,把全世界都染成了耀闪闪的金色
现在,市场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元宵节灯,它们个个做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可我都看不上,那些都是华而不实的。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童年记忆中的西瓜灯。我不在乎它长什么样,好不好看,我在乎的是,灯是我们自己做的,以及与外公外婆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时光。
童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给了我许多的快乐。
在我3岁的时候,妈妈给我做了果冻,味道好极了。果冻吃完了,妈妈又不在家,我看到卫生间里放着一袋白色的颗粒。这不就是妈妈以前给我做的果冻粉吗?我从厨房柜子里拿出一个碗倒了一点果冻粉,加了一点水,用筷子搅拌了一下,果冻粉竟然吐出了许多五颜六色的泡泡。我心里特别高兴,搅拌得更有劲了。我追着泡泡满客厅跑,竟然忘记做果冻的事情了。妈妈回来了,好奇地问我干什么。我这时才想起做果冻的事情,马上回答:我在做果冻呀!妈妈一把夺过碗哭笑不得:傻孩子,这是洗衣粉,不是果冻粉啊!
5岁那年的夏天,我一起床就紧张兮兮地扑到妈妈的耳边说:我们家里有一只大熊猫!大熊猫?怎么会有大熊猫?大熊猫在哪?妈妈掀开杯子鱼跃而起。妈妈拉着我的手:女儿,熊猫在哪?熊猫在哪?我笑了起来:现在没了。妈妈拉着脸生气了:你胆敢捉弄老妈!我笑得更欢了:因为我刚刚进来的时候看到你的眼圈很黑,活像一只熊猫啊。妈妈拧了我一下嘴巴:知道我没睡好,还逗我起床?以后不许这样了!
今年暑假,我午睡起来,爸爸看到我,哈哈大笑起来,我莫名其妙:老爸,我怎么了?你自己去照照镜子就知道了。爸爸依然笑着不停。我来到镜子前简直疯了:啊?是谁画了我的脸?这时,弟弟在门口露出一个小脑袋皮笑肉不笑:这下知道我是多坏了吧?谁叫你上次要打我!
唉,童年,我真舍不得你走!
我童年的伙伴,不是邻居家的小孩,不是一只毛绒玩具,也不是电脑手机,而是一只小猪。
在我4岁那年,小猪唏哩呼噜就来到了我身边。那时,我才上幼儿园,不认识字。于是,暑假里吃过饭准备午睡时,我就让外婆给我读《小猪唏哩呼噜》。
小猪唏哩呼噜就诞生了。好了,一个故事讲完了,你可以午睡了。外婆对我说,但我已经被那只小猪给吸引住了,哪肯睡觉呀?于是,我抱着外婆的胳膊撒娇:外婆,再讲一个,再讲一个吧!外婆被我缠得没办法,只好又讲一个。可我还想继续听下去,本来是下午一点钟上的床,三点钟我还沉浸在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里,而外婆已经睡着了。
从此以后,我每天中午必听《小猪唏哩呼噜》,不听就不睡觉。结果,一本很厚的《小猪唏哩呼噜》不出一星期,我就听完了。一个暑假过后,我听了好几遍《小猪唏哩呼噜》,我爱上了这只小猪。可爱的小猪唏哩呼噜陪伴了我的童年,我和它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智斗大灰狼,一起去上学,一起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起感受这珍贵的童年。因为小猪唏哩呼噜,我爱上了阅读和写作;因为小猪唏哩呼噜,我的童年变得有滋有味;因为小猪唏哩呼噜,我的童年多了一个玩伴直到现在,我还是爱看《小猪唏哩呼噜》。
6年的时光飞逝,我从一个不懂事的萌娃,变成了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少女。也许,让我进步飞速的,就是贯穿我童年的一本《小猪唏哩呼噜》,是它让我的童年无忧无虑。
每当月圆之夜,仰望星空,漫天的星斗,它们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滴滴的光芒融汇在一起,虽然比不上太阳的辉煌,但他们梦幻般的光,洒到了人间,照亮了人们的心头,把大地变得奇异,我仰望着它们,总会想起童年的一些事儿
小时候,我总会在月圆之夜与外祖母在小花园里谈谈心,做做游戏,外祖母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那时候,花园很美,很美。蟋蟀在与朋友大声交谈,花儿似乎笑了,感觉世界有了生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生机勃勃
外祖母总会拿着蒲扇替我扇风,我则趴在外祖母的腿上,像一只满足的小猫,舒服得眯起了眼睛月亮,月光是那么皎洁明亮,月光虽不比太阳光的耀眼,却又独有一份清幽,淡雅。漫步在月光的笼罩之下,静静地享受这份恬静与飘渺,真是令人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惬意,这小院里到处飘荡着幸福的香味
以前的童年往事还历历在目,我抬起头,天空下总是浮现出您的笑脸,多么陌生,又是多么熟悉,我伸出手,那笑容仿佛化成无数泡沫,离我越来越远。花园很静,很静。蟋蟀找不到它的朋友们了,花儿似乎睡着了,世界没有了生机,一切陷入了沉睡
月光朦胧,洒落一地冷清,苍白的月光使人感到阵阵凄凉,望着不再如水的月光,心底的那片悲伤像雾一样一点点蔓延,徘徊许久许久,最终在一声无奈的叹息中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