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扩写300字
一天,郑大宝来郑小宝家做客,大宝看看小宝的鞋,不禁感叹道:“小宝啊小宝,你看看你的鞋子,都烂成什么样子了。”小宝低头看自己的鞋子,心里想,是时候该去买一双鞋子了。
他拿一小块布,围着自己的脚做成了一个尺码,又带上一串钱就从家里出发了。在集市里,他看到许多卖小吃的小贩在吆喝“买包子喽!”“卖烧饼喽。”郑小宝实在忍不住,买了一个小烧饼与它作伴。
到了鞋店,他看到玲琅满目的鞋子挂在架子上,这里的老板一会儿推荐这个一会儿推荐那个。把小宝的头都搞晕了。小宝看了许久才挑中一款鞋子,正准备看尺码时,却方向尺码忘带了。连忙回去找尺码。找到尺码后立即赶回集市,结果集市已经散了。一个老人知道了这件事后,问小宝为什么不用脚试穿,小宝说:“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的脚。”“尺码不也是从脚上来的吗?”郑小宝听了后恍然大悟。
《郑人买履》改写600字
话说郑国有个人,名叫郑三,他现在迫切地想买一双鞋,因为他的大脚趾已经穿过鞋尖的洞洞,看了两天的外面的世界了。
郑三的日子过得清贫,他好不容易攒够了买鞋的钱,决定今天就去集市买鞋。
天刚麻麻亮,郑三就起床了,首先量自己脚的尺码。怎么量的呢?方法是拿一根小细木棍子,伸进原来的鞋里,顶住鞋尖和鞋跟之后把木棍折断,唯一遇到的困难就是一共折了五次细木棍才算大功告成,因为那木棍总是从鞋子前面的洞洞里钻出来。郑三反反复复地量,终于量好了,他觉得自己很聪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买的鞋子合脚。
邻居楚四招呼他:“你不是要去集市吗,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一看,可不都日上三竿了,便急急忙忙穿上他的洞洞鞋,冲出了屋子,却把那个准备好的尺码忘家了。
在走了好长的一段山路之后,郑三终于赶到了集市。他东看看西瞧瞧,忽然被一阵吆喝声吸引了过去。一个卖鞋的提着一双鞋子喊道:“俺的鞋,真不赖,经蹬又经踹,经拉又经拽!”郑三拿在手里反复掂量,仔细查看,还真是好鞋,立刻决定买了它。
他往怀里掏,找刚才量好的尺码。妈呀,没了!一定是刚才来的太匆忙,落家里了!
他赶忙往家跑,取了尺码再赶回集市,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可等他顶着夕阳的余辉再跑回集市,集市已经散了。那个卖鞋的人还在收拾东西,郑三赶忙窜过去举着尺码问:“还有这么大的鞋吗?”卖鞋的人得意地说:“俺这么好的鞋早就卖得一双也不剩了。俺把这些鞋卖了,明天就回山东老家去!”
天擦黑了,郑三沮丧地回到家里。楚四凑过来看他,问道:“买新鞋了,咋还穿露脚趾的鞋啊?”郑三无精打采地说:“没买成,尺码落家了。”
楚四大笑起来:“你不是带着自己的脚去了吗?为什么不亲自试一试呢?”
郑三腾的一下站了起来,脸涨成了猪肝色,他气愤地说道:“你懂个啥!尺寸是我反复量好的,我只相信它,不相信自己的脚!”
楚四吓得一缩脖子,躲回屋里写了篇文章,名字叫做《郑人买履》。
出自河南的成语_河南成语大汇总
郑人买履(河南郑州) 郑: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
解释: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用尺子量了量脚而把尺子放在坐位上,到集市上去买的时候却忘了带。待到挑好了鞋,才 想起没有带尺子,又跑回家去取。再到集市上时,集市已散,鞋也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鞋?买鞋的那个人说,我宁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 己的脚。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买椟还珠(河南郑州) 买椟还珠是写楚国一珠宝商去郑国做买卖。用名贵木材雕刻了一个华丽的匣子,内装珠宝。一郑人来买,他只买匣子,而不要珠宝。椟(dú独):匣子,买了漂亮的装珍珠的匣子,却将珠子退还。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熏灼。玫瑰:美石。辑:通缉,装饰。
杞人忧天(河南开封杞县)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的国名,在今河南开封杞县一带。传说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忧愁得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多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色彩较典雅。
典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
守株待兔(河南商丘) 宋国是中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
守株待兔比喻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韩非子主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不断变化。为了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道理,他举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说,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间耕作时,见一个
兔子撞死在树桩子上。他不费气力,拣走了这只死
兔子。 从此,他丢下农活不干,天天守在那棵树桩子旁边,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再没有拣到,而这个农夫却成了宋国人口中的笑料。
典源:《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洛阳纸贵(河南洛阳) 《晋书·左思传》载,文学家左思(字太冲)写《三都赋》时,精心构思,斟酌字句,费时十年,后又得皇甫谧作序,由是文重于时,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由于传诵抄写的人很多,以致把洛阳的纸张都抬高了价钱,后形容行文之美,文章受人重视。
典源: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河图洛书(河南) 河洛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
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 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
此外还有:
三皇五帝、百家争鸣、精忠报国、唇亡齿寒、言不由衷、叶公好龙、中原逐鹿、白马非马、愚公移山、众志成城、阳春白雪、铁面无私等300个成语都出自河南。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