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奇特的年份里,不知不觉间,已经步入盛夏。窗外的阵阵蝉鸣,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从前。
小时候是和爷爷一起住在老房子里。在那间陈旧的小院子里,留下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候,天空是湛蓝的,夜晚是宁静的,空气是清新的。只有在放长假的时候,我才会回去一趟。虽然时间间隔有些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爷爷的依恋。很小的时候,爷爷就会抱着我,坐在小院子树荫里的小藤椅上乘凉,一边拿着大蒲扇给我扇风,一边伴着蝉鸣给我讲故事。头顶的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我就窝在爷爷的身上,手中捧着西瓜,时不时挖一勺塞在自己和爷爷嘴里,你一口我一口。嘴里的西瓜甜丝丝的,爷爷的故事十分动听,扇的风柔和舒适,一下午的光阴就在这和谐的画面中悄然逝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蝉鸣声起始几轮。爷爷的怀里再也装不下我,我便坐在爷爷的边上。依然是那个藤椅,依旧是那几个故事,依旧用着他那有独有的沙哑慈祥的声音讲着,而我却百听不厌。
再长大些,我便很少回去了,每个假期都被作业和补习班填满,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我和爷爷只能在电话里听见对方的声音。我想,爷爷应该是坐在小院的藤椅上和我讲电话的吧,因为偶尔我还能听见院里阵阵聒噪的蝉鸣声。
再后来,爷爷在一个带着蝉鸣的盛夏清晨,伴随着一声声蝉鸣走了。小院的藤椅上蓦然空了,我一个人呆呆的坐在那老旧的藤椅上,耳边的蝉声依旧,身边却没有了那一直陪伴我的老人,空荡荡的心中有些怅然所失。
我再一次坐上那个藤椅,默默地靠在椅背上,耳边好似还有蝉鸣在回荡。被记忆模糊的窗外,一只硕大的蝉正在不停的抖动翅膀,谱写着盛夏的乐章,那把红亮的藤椅上,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抱着一个小女孩,在藤椅上讲着故事,一声声蝉鸣回荡在耳边,填满了回忆。
美丽的风景千千万万,能入你心的万里挑一。
题记
每年寒暑假与国庆各大假期,全国名胜风景一眼望去,便是如黑蚁一般密密麻麻的人群。连国外也有国人成群结队的身影,大家心中都有同一个目标,看风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地,要亲自踏足且欣赏,我也有。
我的圣地不遥远,对别人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但对我来说却是最珍贵且最美的。它承载我的青春,它让我从幼小走向青涩,再从懵懂走向稳重。我是它的守护者,它是我的避风港,我沉溺在它一年四季的美好中,它静守在我三年青春的岁月里。
大七实,是往届学子延年至今的名字,给我们亲爱的校园的名字。近几届的学弟学妹也这样唤它,亲近极了。从远处望去,它沐浴在极薄极薄泛着柔和色泽的阳光里,如佛祖镀上了金身,庄严宁静亦不失优雅恬静。
清晨,万物俱寂,初春的花朵含苞待放,花骨朵儿和树叶上,伫立着一棵颗圆滚滚、晶莹剔透的露珠,仔细瞧去,发现叶尖处坠着一颗饱满的露珠,欲落不落,真的是顽皮,累坏了刚抽芽的嫩叶。大七实的建筑物,皆是红砖褐瓦,色彩鲜明亮丽,屋檐上立着一排排盼春的鸟儿。不知是哪只小鸟带头,成群结队的鸟儿们在天空中留下一道道风的音符,追着春飞去了。这时动物们大多都醒了,几只雪白小兔在草丛中打闹,墨池中的锦鲤给摇着尾巴嬉戏,小虫子们也为生活劳碌了。悠扬的钢琴曲在大气实中盘旋回荡,惊动了动物,也惊动了老师学生。不过多时,宿舍楼门口出现了一道身影,向着食堂去了。接着两个,三个校园开始热闹起来,学生们身着清一色校服在大七实穿梭,老师和颜悦色地与同学们打招呼,新的一天便开始了。
最出名的莫过于大七实的七里香与满校银杏。一个一道有三折的木亭亭顶种满了一种植物,四季中夏、秋盛开的白色带香的小花,一簇比一次多,一簇比一簇美,如淡雅清俊的佳人,不与百花争艳夺美,却能轻而易举吸引过路人的眼球,使人对它赞不绝口。春、冬时满亭的嫩绿,能让你感受到无限的生气与对生活的强烈情感。看见它的人能体会到一种精神,不畏艰难困苦,自始长青,你可以拥抱生活,拥抱苦难。
银杏是成都的市树,大七实如银杏一般坚韧与沉着。历经十多年的困苦成长,与同样历经岁月的银杏一起并肩前进。银杏树挺拔高大,像战士一般保卫着大七实,即使我们离去,其实我们去而无归,即使来往数届学子,银杏树与叶,都自始至终陪伴着大七实,点缀爱护着我的圣地。
三年青春,我们下课便跑在银杏树下寻觅,寻觅自己心仪的那一片金黄纹路的叶子,放在书中做书签。有人将银杏作为一种信物,作为约定,甚至更多更多,它们是大七实人的精神寄托。离开大七实快一年了,我几乎每本书都有一片银杏书签,有的完好无损;有的是同学送的,那时已有缺口;有的是自己反复抚摸,就算轻摸慢抚还是有了丝丝裂痕。
当大七实被七里香和银杏覆盖时,那是它最美的模样,像新娘面容上盖了一层纱,神秘而又热烈。毕业前夕,全班同学在银杏丛中嬉笑打闹,或干脆仰躺于银杏叶中,感受最后一丝的美好。银杏飒爽英姿,如兵至城中,满城尽带黄金甲,凛然有威风,波澜壮阔又从容自如,银杏树一边呈露让人炫目的金色,一边飘落撒下无数的落叶,顺风贴着地面卷动,铺成一地锦绣。我抬头望向蔚蓝天空,忽然直起身子向四周看去,所有人定格在原地。往日旧时光不复,我的青葱三年已到了终点,我不信走不出去的唯我一人,时间真的是很残忍,带走了我三年的美景,徒剩寂寥。
我的纯情献给了大七实,当两鬓斑白回忆往昔时,年少是最美的风景。
为什么我把大七实记得这么清楚,我也不知道当初的惊鸿一瞥,其实早已被我的双眸所拍下,再由我笔尖下的文字轻轻诉说。
愿时光不负青春美景。
后记
在《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中,唐僧收服猪八戒时有个片段猪八戒背媳妇。那憨态可掬的猪八戒背着孙悟空变的媳妇,再配上那段经典的音乐,不由得让人捧腹大笑。
今天是端午节的第一天,表弟表妹都来到了我家玩耍。楼下那月光照耀着的健身器材,是个不错的娱乐之地。
因为表妹最小,我与表弟一直跟在她身后,一会儿在这儿玩玩儿,一会儿在那儿转转,不亦乐乎。大约有半个来小时,楼下那些健身器材啊什么的都玩了几遍。
这时,表妹累了,便让我背着她。表妹不重,我轻松地将她背到了身上。但时间一长,我就有些乏力了,摇摇晃晃地,大汗淋漓。
一旁的表弟十分喜欢《西游记》,又看到了这种场景,便学着《猪八戒背媳妇》那首歌唱了起来。
伴随着那有趣的音乐,吕嘉腾背妹妹这场好戏上演了。表弟也许是认为唱的不够好,直接用软件将歌放出来听,背上的表妹哈哈大笑,我也乐得腿都弯了。为了配合那音乐,我模仿着猪八戒的样子走着,摇着、晃着、走着,笑声半天都没有断绝。
这真是快乐的一天!
秋日的暖阳,照看大地。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兴高采烈地走进了海门市的消防大队。
一进门,几辆高大威猛的消防车就映入眼帘,就像一个个巨人站在那里。一位消防员叔叔给我们介绍了它们。有车头前面挂着许多用来给消防车供水的供水车、车子顶上有一架巨型云梯的云梯消防车、车顶有一把水枪用来喷射泡沫的泡沫消防车,它们在消防岗位上各司其职。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消防教育馆。里面有许多火灾现场的照片和消防小知识,还有许多消防头盔让我们大开眼界,同时也增加了知识。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逃离火灾现场的环节,刚一进去,就看见通道两旁跳动着仿真的火苗,让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心仿佛提到了嗓子眼儿。我们按照消防员叔叔的提示,蹲下身子,捂住口鼻向前走。瞧,蔡泯漾在爬楼梯时手脚并用向上爬,活像一只机灵的小猴子。何甚乐握住口鼻,弓着背摇摇摆摆向前走,真像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其他同学则是有的走,有的爬,有的跑。甚至有的同学像一只小袋鼠似的往前跳着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我蹲下身子,猫着腰,两腿弯曲着,向前小步跑,还把红领巾解了下来捂住了嘴巴,活脱脱一个打家劫舍的小偷。突然我的手不小心碰到了火苗,警报顿时响了起来,把我吓了一大跳,赶忙把手缩了回来,心有余悸:幸亏这火是假的,不然火就烧到我身上了!想到这儿,我更加敬佩消防员叔叔们,一心为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救老百姓于火海之中的精神。
不知不觉,太阳公公躲到了西山后面,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消防大队,可我们对消防员叔叔的敬佩却更进一步,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在心里发了芽。
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与这大千世界相比,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样的渺小,也十分平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甘平凡,时刻都在努力着,奋斗着。这样的人,着实让我敬佩。
我的语文老师陈老师,在我眼里,她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她能散发一种光芒,打动了我,同时也影响着我。与其他教师相比,她的教学方式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她用独特的方式引领着我们,与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也正是因为如此,原本有些乏味的语文,这时也充满乐趣,使得大家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勇于创新,勤于学习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夜晚,她同我们一起奋斗着,无论何时何地,她总在前进着,从未停下脚步。日复一日,没有抱怨,没有懈怠,沉默着,并不断努力着。她总是说:你所付出的努力是和你的成绩成正比的。她相信,我也相信。在她努力的同时,我也在前进着。有时候累了,迷茫了,看见她还在努力,便有了动力,把她当做榜样,心里想着我也要成为她一样的人,这时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每天的早午自习,她总是去得很早很早,班级里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时,她就已经站在讲台上了,给我们布置学习任务。她对待工作极其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很负责任。她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令我敬佩。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陈老师一样的人,他们的精神与品质都令我深深的敬佩,他们也是我前进路上的榜样。有朝一日,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我相信每个人从小到大肯定上过数不清的语文课,每一个老师上课的模式不同,有的课是必须在教室里上的语文课,有的语文课是读书交流额呢,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语文课。
中国大约有90%的家长认为看电视就是在玩浪费时间,我们要多看书,少看电视少看电视,大约中午92%的同学不爱看电视,爱看电视的70%。
爱看电视的只有7%的东西,一般呃,看电视中央一道的诗词大会的,还有经典咏流传的古诗诗文的魅力。
清嘉庆年间有举人张瑛,一生为官三十余载,多任地方官,颇有政绩。张瑛最为重视的则是教育事业,据传张瑛在安龙城任知府的时候做过一件善举。每到午夜交更时分,张瑛都会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如果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帮他添一勺灯油,并送上知府大人的鼓励。不论刮风下雨,这一坚持就是数十年,成为了安龙城一道别样的风景。这就是加油的由来。张瑛的儿子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也曾经多年在武汉任职。这句武汉加油里也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只是这加油,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举着胳膊让别人坚持,而是应该像张瑛这样添油,是一种无声的慈善和捐助。当时各地物资纷纷涌向武汉,一句武汉加油让人热血沸腾,有何不可?与日本的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日本用语之雅,另一个原因是官方用语,书面语,是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要力求得体;我们喊武汉加油是因为我们本身是同胞之谊,手足亲情,口语,雅俗共赏。口语也好,书面语也罢,只要用对了人,用对了地方,都是好语文!
这就是我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