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我们去拜访了秋天的莫干山。早秋的它,虽然还没有漫山遍野的银杏,也没有成片成片的红枫叶,但是,它却有着比城市浓郁不知多少倍的桂花香。
莫干山上,不论走到哪儿,随处可见的是香气袭人的桂花,金黄黄的桂花,总是小簇小簇地长,由四瓣柔嫩柔嫩的,圆弧形的小花瓣组成,花小而紧密,风一吹,就大片大片的散落在地上,铺成了花生油似的地毯。我猛吸一口气,贪心的想把所有的香气全部吸进来。我的衣服上,脸上,头发上,连眼睫毛上仿佛都沾着香甜的桂花香。
而这个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会叫莫干山呢?原来是因为传说春秋时期,山脚下住着一对铸剑的夫妻,名叫干将和莫邪,吴王让他们铸成了雌雄宝剑,剑成身亡,后人为纪念他们,将这座山取名为莫干山,也因此有了一个名胜景点,叫做剑池。
听了这个故事,我便非常好奇这剑池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于是便去一探究竟。路上,四面竹树环绕,寂寥无人。我低着头,拾级而上,突然我一抬头,发现在那数不尽的石阶之上,有一束阳光洒了下来,我眯着眼,朦胧中,这条金黄色的道路,好像要引领我去向另一个神秘的国度,一个我从心底盼望着能逃离现实压力的国度。这时候,远处传来潺潺的流水声,我疲劳的心情似乎就被这水流给卷走了,这不正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吗?
流水声渐渐变大了,不知不觉中,人声也渐渐喧闹起来,一晃眼的功夫就到了目的地。但是理想和现实总归是有差异的。在我以为会看到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那种瀑布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小池潭水,从矮矮石壁上的深邃的洞中流下可能连一尺高度都没有的水,旁边写着两个红色大字剑池。游客们正争相和干将莫邪的雕像拍照合影,两个人的手里分别握着一把并不怎么器宇轩昂的剑。这时,流水再也无法卷走我失落的神情了。
顺着通道继续向上,果真将我们领到一个神秘的地方,拨开遮挡着的枝丫,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茶园。层层叠叠,仿佛是一层一层的阶梯,深绿色的茶叶上开满了一朵朵洁白的花,我轻轻拾起掉落在泥土上的花,它并不像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大朵,花瓣很多很艳丽的茶花。它仅有五片花瓣,中间是饱满的黄色花蕊,轻轻柔柔,放在手心上根本感受不到它的重量,素雅而宁静。它并不争奇斗艳,只在那一方属于它的小小茶园里,带给过路人一份淡淡的茶香,默默地绽放着。就好像每一个在为这个社会默默付出的人一样,总会留下属于自己努力的痕迹。
莫干山的美,是淡雅的,是悠远的,是想让人一直留在这里的。
我的家住在中央公园附近。每天晚饭后妈妈都会带着我去散步,那里的风景美极了。
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用纯铜打造的雕像,是两个人扛着段木头,栩栩如生,好像他们的汗水都快要流下来似的。走在小路上你会发现,路边是一棵棵高耸入云的大树,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士兵,守护着中央公园这块宝地。
小路尽头就是一片湖,湖水清澈见底,湖里有很多小鱼:白的,红的,黄的有很多大人领着自己的孩子去湖里捞小鱼。大家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在湖的中央,有一座石头铺的小桥,桥上有许多用石头刻的小狮子,它们就像是石桥的守护者。桥面上刻着各种各样的龙的图案,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往前走就是游乐场,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摩天轮了。它有着两根又粗又大的白色支撑柱,有很多舱位,坐在上面,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最高处时可以看见中央公园的美景。
中央公园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是东方的拿破仑、东方的丘吉尔、东方的普希金。
我眼中的曹操,是智谋绝伦的军事天才。官渡之战,曹操先肃清了周围动荡不安的割据势力,再集中兵力对抗袁绍。他声东击西,突袭白马,斩大将颜良、文丑。他还火烧乌巢,即使敌军支援也毫无畏惧。之后,袁谭、袁尚争夺继承权,他听取郭嘉的建议,使二袁相争而坐收渔翁之利。曹操善于运用战术,出奇制胜,目光长远;他善于凝聚士兵的战斗力,让将士拼死作战,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善于发掘人才,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因为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他才能以卵击石,打败强敌。
我眼中的曹操,是体恤人民的执政君王。他命令军队屯田,自给自足,还多次下令减轻赋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东汉统治者奢侈无度,必然灭亡;曹操勤俭持政,得到人民的拥戴,方能成就霸王之业。
我眼中的曹操,是才华横溢的翩翩君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志在千里。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文格慷慨悲凉,反映现实。就连毛泽东也赞叹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扬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我眼中的曹操,是雄心壮志的热血男儿。他为了平定天下的梦想,身先士卒,出生入死。他不去管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便只顾风雨兼程。梦想永不磨灭,希望终会出现。
曹操乐观自信,严格要求自己;他对待臣民,刚柔相济;他重视人才,以礼相待。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汉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书写中国历史上耀眼的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回望三国,英雄美人,乱世江山,浪漫主义与英雄情怀的碰撞,点亮了这个纷乱的时代,也造就了无数的英雄。
而曹操则是其中争议较大的一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白脸奸臣。可揭开这层面纱,通过《三国志》认识曹操,才会发现他的一生是多么的荡气回魂,令人惊叹,佩服。
我眼中的曹操随着其年龄的变化而变着,可每个阶段,他都给了我许多启示。
少年时,他机智谨敏却放荡不羁。其实曹操虽然有着过人的智商,但并没有人把他当神童,因为他对操行学业一概不在乎。就这一点儿言,先不论对错,足以可见其实曹操从小就特立独行,具有反叛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反骨。这一性格特点,也为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那种惊世赅俗的做法埋下了种子。
青年时,他血气方刚并初露锋芒。人都道曹操不忠,可谁知在他年轻时也曾力抗董卓,也曾大骂袁绍。抗董卓,因为董卓已威胁汉家江山,曹操不愿见天下大乱;骂袁绍,因为起义军停留不前,曹操不想让百姓失望。这个人,心中不但有汉家的天下,更有百姓的天下,如此一人,非但不是不忠,更是胸怀天下。在此之后,曹操继续抗敌,为父报仇,可天下人皆知,这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已初露锋芒。
中年时,他刚柔并济成乱世枭雄。其实我个人认为曹操在各种战斗中渐渐改变了原来的一些态度观念与处世方式。他变得成熟稳重,果断狠辣,向着成熟且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方向发展。《三国演义》让我们留下了刘备最能柔,而曹操只能阴狠的印象,但其实,刚柔并济才是他处事揽才之道。曾经,兖州反叛时他的下属魏种逃走了,他马上展现出刚的一面:魏种,除非你南逃到越,北走到胡,否则我决对不会放过你!瞧瞧这话,太曹操了。这与他给人们的印象狠、残忍、记仇不谋而和。后来活捉了魏种。按情节发展,此人一定会被拉出去砍了,然而,历史不是故事,曹操也不是小心眼,他处事最精妙的柔,也很好的体现出来了,他不但放了魏种,还念魏种是个人才,还是继续任用。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必备的品质就是不以情绪处事,而此时的曹操无疑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在官渡之战的失利没使他失意,他用他的军政大才,成为乱世枭雄!
老年时,坐拥江山但白发已生。在南征北战,戍马半生的旅途中,他也望着自己的半壁江山,留下许多善举。他曾叹: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士人民,死略尽,使吾凄怆伤怀!于是,他分给烈士的家属田地,他曾说:自乱已来,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于是,他设置学馆,开展教育。他虽雄于乱世,却也愿天下安泰。他未改壮志,仍是四处征战,他心未年老,仍是狠辣酷利。可只有那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说出了他的满足与不舍。
曹操年少时,在我眼中是一个浪荡叛逆的人;年轻时,在我眼中是一个热血勇敢的人;年壮时,在我眼中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年老时,在我眼中是一个豪情未改的人。可无论是那个血气方刚,大骂袁绍的青年,还是那个面对沧海,口吐豪言的老者,都是曹操。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白脸或枭雄的象征,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复杂的。他有他的苦恼与幸福,他有他的离合悲欢,只是埋于时间的黄沙,不再被我们所知晓。
我眼中的曹操,也不是真的曹操。他仅仅是我眼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