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节,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咱们家乡的风俗,那可谓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这么想的,因为咱们过年的风俗非常多。
先说吃饺子,吃饺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咱们家可不是只吃一顿,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初一早上两顿。为什么要这样呢?三十吃饺子是为了团圆,也可以叫“年夜饭。”初一吃饺子是为了吃钱,谁吃找钱就代表谁这一年发财(今年我没吃着钱)。
说完吃,再来干点活。烧香贴对联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东西。烧香也包括上坟!每年初一,都要给祖宗烧钱烧香。我曾问奶奶:为什么要烧钱?奶奶告诉我:“这些钱是给他们死人用的,就像现在的人民币一样。”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每年三十和初一,都要给老天爷,财神爷,土地爷……上香,让他们多多保佑咱们。还有贴对联。贴对联的最大难处是:区分上下联。贴的是否一样。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风俗“多多益善”。
又是一个辞旧迎新的夜晚,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客中守岁》: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春节的中午,无论城镇和乡村,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的对联,大多是为了祈求吉庆,赞美春光。“金狗报喜,快乐多多,财源广进。逐年高升,永盛旺旺,生意兴隆。”这是我家的对联。寄托了全家人祈盼“春满人间福满门”的美好心愿。
晚上,吃过年夜饭,我到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一半突然觉得这样很没趣,太过平凡罢。于是独自一人走到家里的楼顶,端着咖啡坐在椅子上,眺望远处的风景。我想追寻热闹气氛中属于我自己的那一份宁静。又是一个星晴夜,繁星点亮春节夜的精彩,悄悄向世人诉说新春的故事,将天上的祝福洒向人间。月牙儿笑弯了嘴,叫人去感受嫦娥的欢欣。一切都是静的,却从那星星调皮的眉目传情中,洋溢出不平静的喜悦与心动。
当悠扬的钟声刚响过12下,在中华大地上,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打开大门迎接财神。“噼里啪啦”的鞭炮齐声轰鸣,万家竞放。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鞭炮阵阵迎新年。”爷爷把成捆的炮竹在家门口围成圈,点燃了黑色的引线,过了一会儿,只听雷鸣般的声音响彻长空,然后在似乎与天相近的地方骤然开放。霎时,黑夜如同白昼,天空中金雨纷纷,银花朵朵,仿佛是碧波银浪,雪里红梅,又像巨龙腾飞,金蛇狂舞,一会儿,一根根细如柳红;一会儿像夜空开放的昙花;一会儿成了密密麻麻的芝麻……瞧!远处那户人家又把烟花点燃了,那焰花绚丽多彩,变化多端。似乎是满天繁星,银光熠熠。又像一朵牡丹,光彩照人。天空出现好多色彩,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绿的似玉,粉的像霞,黄的似金……令人眼花缭乱。远处的鞭炮、烟花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望着五彩缤纷的夜幕,我不禁想起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春节之夜里因寒冷和饥饿而死。我们有无数难忘的日子,最难忘的是年年的春节;无论有多少快乐的日子,最快乐的是年年的相聚。春节是“时间和希望的大门”,无论过去怎样,我坚信明天清晨我的家乡贺州会像初升的朝霞一样灿烂!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过年了。
大年初一,清晨,鞭炮就开始响起,好像呼唤着人们快点起床,迎接着美好快乐的日子——春节。
早晨,我起了床,吃完早饭,准备上二姨家拜年去。我穿好大红的新衣,妈妈﹑妹妹也穿好漂亮的衣服,准备上二姨家去。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鞭炮声一直在我的耳畔中响起,我的脸上不知不觉露出喜悦的笑容。
来到二姨家门口,我发现在门的中间有个“福”字,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我要讲的传统吧!按传统习俗,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中间贴上个“倒福”。(“福”字倒过来贴)说明这家的福到了。我还看见福字的纸是红色的,可以代表喜庆;旁边有着金色的花边,可以加点气氛。这样,一张栩栩如生的福字就浮现在我眼前。
妈妈敲了敲门,二姨开了门,我和妹妹为了讨大人的欢心,连忙说了声:“新年好!”一进门,马上进入眼帘的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客厅,接着就是桌上摆着的零食。在中国,过年时一定要有吃有喝有玩,那不然整个春节就过得非常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