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楼拔地而起,乡村已掩埋于水泥钢筋的废墟之下;当现代文明浪潮奔涌而至,乡土文化却奄奄一息、几近溺死。然而现代化进程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并非绝对割裂的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面对新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更需继承乡土文化之精髓,使之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暗流,创文化之新风,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乡土文化是中华儿女心灵栖息的家园,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传承保护中华文化,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守。90后女孩李子柒于四川深山密林中,一双巧手精制文房四宝,弥散笔墨纸砚的馨香;一把锄头开垦满园芬芳,馨香梅兰竹菊的风雅;一窜灶火烹煮乡土美食,体味乡野自然的佳趣。于其间,我们似乎找寻到了心灵的归宿,那份回归本源、回归本真、回归自然的安宁与惬意。感受乡土文化,是对生命最原始的本真之体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与一轮全新撞击。无怪乎陶潜避开车马喧嚣,采菊修篱,窥见心灵深处的桃花源。乡土文化以其历史的悠久性、自然的本真性,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成为其心灵的栖息处。
继承乡土文化并非照搬所有,而是汲取精华,在批判性继满分作文网承的基础上创新,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时代精神。
诚然,乡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消极因素,诸如重男轻女等愚昧观念习俗,对此必须剔除改造。而更重要的是创新乡土文化,譬如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引入教科书,灌溉新一代青年;李子柒运用互联网使乡土视频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唯有创新,才能使乡土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拥有不竭源泉与动力,迸发出时代的光辉,开创文化之新风。
当刘亮程独自彷徨于“一个人的村庄”,任由时代推翻一堵堵土墙时,我们听见他无声的喟叹;当冯骥才匆忙翻阅传统村落这典古籍,任由时代吹散一页页书扉时,我们看见他眼角的热泪。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们更当注重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莫待其消亡殆尽时,才发觉丢失了心灵的归属,空悲切。
继承乡土之精髓,是为在发展的血肉中注入家的温情与安宁,是为在拥挤人群中尚能找到一隅安歇的天地,是为在时代潮流中更坚定地奔向未来。创新乡土文化,是为推进现代化进程之洋洋水流,是为彰显中华文化之穆穆长风。是以,继乡土之精髓,创文化之新风。
随着时代快节奏发展的步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鳞次栉比的高楼阻挡了从乡野间吹来的风,四通八达的马路切割了本该遍布金黄的稻田……乡村,仿佛已成过去的记忆。
然而,乡土文化就是人们的精神故乡,灵魂的依托不应该被时代的发展所湮没。
如果说故乡就是那一方小小的生养你的天地,那乡土文化就是在其上蕴含出的精神内涵。故乡是每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遗忘的情结,而乡土文化就悄然之根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是一生无法抹除的灵魂印记,镌刻在记忆的每一帧动画里,昭示着某一方自然和人文的环境。以江南为例,那么乡土文化便藏匿在夕阳余晖映照的青石板里,在那临河而筑的粉墙黛瓦里,在马头墙被岁月剥蚀的刻痕里,在乌篷船上漾出的莲花落里……故乡的一砖一瓦、一户一家都蕴含着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乡土文化,作为每个人生命中所自带的标签,它不应该被遗忘,不应被抛弃,而是在等待一个全新的机遇,预备着以一种焕然一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重新展露它迷人的、不一样满分作文网的风采。
如果有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不屑一顾,那一定是因为他不够爱自己的故乡。等长大后尝尽千滋百味,最终发现最难以忘怀的,竟还是儿时故乡的味道。关于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不应成为泛泛之词,光开空头支票,却并不付诸实际行动。其实,我们每个人所能做的,也可以简单寻常。就像90后女孩李子柒,作为一个农村女孩,她利用网络时代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平台,将自己对故乡的爱与理解化为乡土美食、传统工艺等,加入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发到网上引起更多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与关注。她所做的仅仅是将文化传播,这也正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她将乡土文化与高科技发展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塑造了乡土文化的新生。
汪曾祺曾言:“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事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我们也应把局限的视角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人生,乡土文化不只在故乡那一隅的街角巷陌,更是在天南海北,在邻里他乡。
保护乡土文化,让它不再成为历史,而是在时代的进步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