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2周年,更好地抒发我校学生的爱国热情,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我校决定举办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征文主题:
本次征文活动,以“辉煌六二年”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主题,抒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奉献社会的情感,征文应反映新中国成立62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2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生活巨变,以及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也可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讴歌先进、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和人民群众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等。
二、稿件要求:
1、形式多样,体裁不限。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可以写内心的感受,也可以选用诗歌,散文等形式。
2、主题鲜明,感情真挚,内容健康向上。
3、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字数不限。
三、参赛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四、征文时间:
20xx年9月15日9月28日
五、注意事项:
1、各班级收集作品(打印纸质版本)
2、作品请注明年级、班级、姓名,并在作品的左上角注明征文字样。
3、每班上交的作品不少于两篇,于9月25日前交于学校教务处。
六、奖项设置:
1、本次活动由学校组织相关老师对所有的作品进行评选,按照来稿数量,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所有获奖学生将颁发荣誉证书和一定的奖励。
2、获奖的征文将形成展板于9月30日至10月12日进行展出,并加分到班级。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母校!
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母校;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母校。啊!母校,风风雨雨中,您已走过10年的光辉岁月。10年的蜕变,10年的辉煌,日日夜夜,千秋万代,您在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今天,歌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学子都在情真意切地歌唱着……
就在您的怀抱里,我成长壮大;就在您的抚育下,我成熟刚强。您是那样的博大无私,您是那样的胸怀坦荡。有人把您比作是一条船,更有人把您喻成一首歌,可我认为,您当成是心中那成长的摇篮……
庄严的礼堂,幽静的校道,悠远的钟声,十里飘香的桂花,总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花季雨季里牵动着我们的心灵。母校的风景美,人美,人们的心灵更美。校园里的篮球场,是年轻人拼搏激情的地方。一个漂亮的反转身投篮,一声长哨,一阵掌声。如果你喜爱运动,你可以加入他们一起跳跃奔跑。如果你喜欢静坐,你可以坐在树底下的石椅上欣赏他们的球赛。那被阳光照得发红光亮的脸,那专注的眼神,那渗透汗水的球衣,都显示青春的活力。那热浪般的呼喊是否引起你的共鸣?你不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吗?
每周一伴随着雄壮的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随后全校学生齐背我们的誓词,每次呼喊出我们的校训: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时,声音久久飘荡在宋营小学的上空,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好的习惯内敛为一种性格,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是管人一辈子的教育,因此,安校长来到宋营小学后提出我们的校训是“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习惯是什么?比如:行人靠右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可以说习惯在我们人生中有很多。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习惯具有很大的定向作用,力量也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习惯成自然”地运用到学习中、生活中。同样不良习惯也会“习惯成自然”。倡导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不良习惯得到较早纠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让我们在平时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注意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关。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才能真正把大事做好。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好事我们也要去做,再小的坏事我们也要远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错了,就要立即改正。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细节问题尤为重要。地上有纸屑,要主动捡起来,垃圾要放入垃圾箱里,在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有秩序,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楼道,在行走时,要靠右行走……作为学生我们不能进入网吧,在家玩游戏,也要适量,不能过分迷恋电脑,我们更不能进入不良场所。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贵在坚持。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要坚持去做,如果放弃了,我们一切努力不就付之东流了吗?我们要有毅力,一个有毅力的人,再远的路程也是近的,一个有毅力的人,才会选择坚持,只有坚持下去,好习惯才能久远。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生命就多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秉承宋营小学校训: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
穿过历史的烟云,历经109年岁月的洗礼,河北正定中学以民族振兴,培育英才为己任,凝炼出明德、笃学、强身、报国的校训,积淀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美誉播于华夏,英才遍布四方。如今,崭新的河北正定中学凭借丰厚的文化底蕴,科学高效的管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突出的办学成绩成为石家庄市高考的旗帜学校,河北省领先的优质高中。在2011年高考中,我校不负众望,高考成绩稳中有升,以本一上线1603人,占石家庄市是重点上线总数四分之一的骄人成绩,勇夺石家庄市高考15连冠。
在刚刚迎来新学期的今天,我想和老师们、同学们一起分享和解读我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校训:明德,笃学,强身,报国,激励我们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从我做起,再攀高峰。
千年传承,百年积淀,正中,让我们明德。校训头两个字“明德”语出《易经》:“君子以自昭明德。”孔子在《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具体说,“明”字第一点意思是明白、清楚,第二是懂得、了解,第三为弘扬、彰显;明德的“德”字,指品行、道德。概括起来“明德”的意思就是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人应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立行。学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尚;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我们应该重视完善自身人格,修己立人,不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追求崇高的道德目标。而践行美德,需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遵守规章制度铭记集体力量,时刻保持秩序做到处乱不惊,爱护周围环境彰显个人魅力。同学们,一切美好的品德必定表现为细小的善行,请记得,身处校园之内,我们是正中风景;离开校门一步,我们肩负正中荣辱。愿美德与我们常相伴,永相随。
学贵于精,术贵于行,正中,让我们笃学。“笃学”的“笃”字,意思是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充实而有恒。“学”指学习知识。“笃学”的意思就是指专心好学。这两个字激励同学们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面对学业,发奋学习,持之以恒。荀子《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明代的邵璨在《香囊记·讲学》这样描写勤奋者:“三年笃学不窥园,刺股悬梁志亦坚。”面对学习,我们应该具备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的精神。专心学习,刻苦勤奋,是每一位正中学子必备的素质和成功的经验。教室里凝神静思的神情,操场上争分夺秒的精神,黎明中朗朗的书声,路灯下攻读的身影,无数正中人专注学习,磨练出惜时如金、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发扬了勤奋自励、好学善思、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肯把冷板凳坐热,誓将热题集翻遍,终于创造了15连贯的辉煌成绩。同学们,人生当奋斗,学习当奋斗,经过地狱的磨练,一定会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每一次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愿笃学精神激励我们成栋梁,创伟业。
锻炼身心,活力一生,正中,让我们强身。校训对我们的第三点教导是“强身”。从个人来说,攀登知识的高峰,永不止步的进取,需要强健身体的支撑。从国家来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学生的健康关系到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体质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如果我们的体质和精神不能适应国家未来建设需要,那么,国家很多发展目标就成空谈。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锻炼身体、培养人格。学习任务重不是影响锻炼的借口,时间紧张不是减少锻炼的理由,全力付出的早操、给力到位的课间操、规范有效的眼保健操、认真充实的体育课、快乐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积极参与的运动会等,都是我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乐观向上精神的良机。同学们,希望大家都能积极锻炼,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坦然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强身体,健精神,健康生活一辈子,快乐工作40年。
崇德尚学,志存高远,正中,让我们报国。“报国”的意思就是为国家效力尽忠,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尽忠报国的人,他们为国家谋发展,为百姓计福利,为社会筹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懂得,秋瑾懂得,鲁迅懂得,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深深懂得,正中学子更应时刻铭记。我校本身就是一所有着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学校。五四风云社会的动荡,正中师生急流涌进,激浊扬清,走在革命的前端。日寇侵略,民族危亡,正中师生,前赴后继,与国同难,筑起保家卫国的厚盾。共和国成立,举国欢腾,正中师生拼搏奋取,鞠躬尽瘁,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同学们,报效国家应是我们明德修身、勤奋学习、练就强健体魄的必然结果。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又会激励着我们勇于创新,不断登高。今日正中学子,明日国家栋梁,让我们立身正中,胸怀天下,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忠诚,尽智慧。
各位同学,校训是我校的灵魂,代表了学校的办学精神,言近意远,令人警醒,催人奋进,深深砥砺着正中学子的人格品行,解读校训,感悟校训,是实践校训的开始,而践行明德笃学强身报国,要从我做起,行要到细节,乐会在其中。
老师们,同学们,如梭的岁月织出收获的金秋,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的鲜花,让我们牢记校训“明德、笃学、强身、报国”,用实际行动,为我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