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曾国藩读后感(整理10篇)

时间: 2024-07-05 栏目:初中作文题目

曾国藩读后感篇1

近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习。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平步青云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习,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读后感篇2

初读曾国藩,观其一生成就分为三层。一为自身修养,即内圣。以并不突出的资质,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完全是得益于自身不断的学习反思和修养!其次,是经世致用,或学以致用,即外王。虽然曾国藩思想中大多存在忍、让、耐、稳之类的想法,但他往往凭着极大的毅力最终达成目标,成就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事业。最后,我认为他的一大成就就是他所著所述所作所为对其家人和后世的教育意义,也就是他的成功轨迹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因此有人说,古代圣人都可敬不可学,唯独曾国藩可敬亦可学!也就是有人把曾国藩当成功学的原因!

另外,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基本上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读后感篇3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读后感篇4

近代以来一直有着“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又所谓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这是为什么呢?读过《曾国藩》一书后,我的理解是,不是必须要看他的书,但一定要学会他的精神“会下笨功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是“官场楷模”;他的著作和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青年毛泽东亦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据说,13岁时的某晚,曾国藩迈进书房。点燃油灯,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在他进入书房前,家里来了一贼,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点东西走。哪知曾国藩背到三更还背不下来。那贼终于受不了了,飞身下梁,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冲曾国藩大叫:“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又四年,他就高中进士。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曾国藩打通科举路,靠的全是笨劲。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因此不留死角。而那些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曾国藩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他非同一般的高明。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真正的聪明人,都是知道下笨功夫的人。自古成名者,多始于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我们成不了曾国藩,不是因为笨,而是下不了他那样的笨功夫。当然,他也并不仅仅只有笨功夫。

通过读《曾国藩》我感受到,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总结曾国藩成功的一句话:勤劳,实干,坚持。这不正是当下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中人所欠缺的吗?

勤这个字,做不得伪,从内心出发,告诉自己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如果长时间养成习惯,要做成点什么事也会相对容易很多。其次要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的所悟所想,希望自己真正能够在勤劳、实干、坚持的路上坚持下去,以不负吾心。

曾国藩读后感篇5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对曾国藩的研究和评论出现了热潮。为什么同一个人会产生如此相反的评论?

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巨变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塑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军、创业、治学。曾国藩的功过留给更深刻的读者去评判。我想说的是,在我阅读了他的家书来信之后,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为哥哥,他承担着弟弟学习生活、修养等方面的重担。

他的家书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训。从世故、政治事务、保持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作风。

其中一本是专门为负责家务澄弟和曾国荃写的。

曾国藩坚持训练弟弟们读书,做一个好人,让我印象深刻。

咸丰帝八年元月,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做人要诚实。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诚实的,只是因为沧桑看得多,阅历多,有时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机巧权变,所以自己学坏了。

事实上,他补充道,当变革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时候,让人们徒劳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认为“把自己诚实的`本性还原到真实的面目,恢复内在的本性”更好,因为智者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争取平等。

他劝弟弟尽快恢复到老老实实的本性,不要走权变的那条路,它会越来越卑微。他认为即使别人对你很狡诈,你仍然对对他很真诚和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的意见会被消除。

千百年来的功过不说,但是,以上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被它打动。这个家庭格言,这个教学。它什么时候会过时?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伟人,但这些谆谆教诲揭示他的内在修养。

当我深入阅读,不禁被感动了,所以想要读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读后感篇6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成语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如: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三六:“[他]虽然谈不上什么进步思想,可也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又如:为了胜利,就可以损人利己,就可以投机取巧,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祖国需要这样的人材吗?——任德耀《小足球队》第五幕

成语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如: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又如: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曾国藩读后感篇7

不知道如何来描述,你的才情身手,你有平乱的韬略智谋,你有倡导洋务的言行,你有中兴名臣的光环,你有家书的传留,你有这般那般三言两语不能休……——《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全集》是我读过最有感触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深深地被曾国藩的魅力所吸引,智慧所折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之后得到的感想。

一是他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了。除了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在治国方面,曾国藩思想先进,勇于实践。受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憨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造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三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习曾国藩“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学习精神。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多看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学习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做一个对高速有贡献的高速人。

曾国藩读后感篇8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娇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他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愤青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有道德而又圆滑的官僚,所谓外圆内方,知行合一。他的外圆内方的性格渐趋完善。

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所有,是靠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正中升发的。

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为最大功劳,然而他的一生,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

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相信曾国藩的颠簸人生也影响到后人,形成现代官场上的”中庸、无为“等风格。

曾国藩曾自撰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寓意也是一柔一刚,柔中显刚。这也是他改变性格的真心感悟写照。

曾国藩读后感篇9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xx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专业是历史,但本科所学毕竟有限,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毕业之后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关于胸怀,他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让我常常想到,我们阅历尚浅,看待"功劳""苦劳",有没有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我们的境界和胸怀就还需要千锤百炼!

关于忠诚,他力求表里如一、至诚至真。他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让我常常想到坦诚、真诚、忠诚不仅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品行,更是为人做事、赢得认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诚待人,真诚做事,忠诚事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开拓波澜壮阔的明天,赢得大众的点赞!

关于精神,他力求坚持不懈、昂扬上进。他说,"精神越用越多,阳气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轻松",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让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须时刻保持饱满向上的"精气神",不虚度、不耗费每一寸干事的光阴。这样,当我们回首人生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经历单薄、记忆苍白,才会欣慰的感到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关于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让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人,贫困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富足时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关于交往,他力求择善而交、净化朋友圈。他说,"道不同不交,谀人者不交,恩怨颠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让我常常想到,社会即是江湖,往来形形色色,与人交往还需慎之又慎,时时刻刻都要守住底线。

关于言谈,他力求老成执重、不信口开河。他说,"道听途说,聪明的人嘲笑你,无知的人为之惊骇。惊骇之人最终会弄明白你在骗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发誓他们也会怀疑".让我常常想到,当今时代通讯便捷,手机在握,人人都是电台,面对网络流言、官场传说,必须嘴上挂起一把锁,学会辨别真假良莠。

《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品读《家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虽然两次读它,感触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旧比较肤浅。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等我再次品读它的时候,一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感受。这些感受会更深刻、更透彻,可以帮助和指导我们的人生。

曾国藩读后感篇10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初中作文题目】栏目
  • 上一篇:给蚊子的一封信(整理14篇)
  • 下一篇:家族集资倡议书(整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