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回山倒海是什么意思_回山倒海_典故_拼音_解释

时间: 2022-12-01 栏目:词典

【回山倒海】 拼音,意思解释

简体

回山倒海

繁体

回山倒海

拼音

huí shān dǎo hǎi

【回山倒海】的意思和解释

【回山倒海】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排山倒海」。见「排山倒海」条。典源此处所列为「排山倒海」之典源,提供参考。 #袁山松《后汉书》(据《太平御览、卷九二、皇王部、孝献皇帝》引)1>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嶮岨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2>始于勤王3>,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4>。然因其利器,假5>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善呼庄生之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之门,仁义在焉?」信矣。 (1) 典故或见于《魏书、卷五四、高闾列传》。(2) 曹氏:即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人。有雄才,多权术,能文学。起兵击黄巾,讨董卓,渐次减削诸雄,自为丞相,拜大将军,爵魏公,旋进爵魏王,加九锡。后卒于洛阳,子丕篡汉。追諡武帝,庙号太祖。(3) 勤王:王室有难,起兵救援靖乱。(4) 负鼎而趋:指曹操以辅佐名义,争霸一方。负鼎,指伊尹背负罪俎见汤,以烹调比喻致王道之事。趋,行走、追逐。(5) 假:借。〔参考资料〕 《魏书、卷五四、高闾列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班师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夫岂无人,以大镇未平,不可守小故也。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虽翦枝竭流,终不可绝矣。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排山倒海」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排山倒海」原作「回山倒海」。袁山松,东晋陈郡阳夏人。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在他写的《后汉书》中,有一段记载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的事迹。献帝在位三十一年,起初受制于董卓,后曹操以援救汉室之名讨伐董卓。接着曹操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得势后,渐次削弱诸雄的权力,手握国家大权,他架空献帝,势力日渐强大,以「回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把政权移转到自己手中。袁山松认为,曹操以仿效尧、舜禅让的美名,逼献帝授权,实为窃国,与盗贼无异,毫无仁义可言。后来「排山倒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力量巨大,气势壮阔。书证01.《魏书、卷五四、高闾列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词典附录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力强气盛,威势赫赫,似能压倒一切。魏书˙卷五十四˙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回山倒海】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比喻力强气盛,威势赫赫,似能压倒一切。《魏书、卷五四、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词典】栏目
  • 上一篇:【上之回】上之回的意思是什么||读音|拼音
  • 下一篇:斗大的馒头是什么意思__拼音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