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论语高考探究题整理(共23题)

2022-09-11 栏目:学习资料 

论语为高考必考题,以下是高考论语专题复习整理的23个论语探究小题及答案。

(一)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四)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五)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六)你认为孔子说的“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七)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克己复礼”相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八)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九)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十)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十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3、22章),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十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十三)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十四)“鄙夫可与事君”章,“夫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而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十五)5、17章“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事君数”章和12、23“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十六)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八)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十九)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二十)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你的感受。

(二十一)《沂水春风》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十二)“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二十三)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2022高考录取时是否是从第一志愿录取 《《礼记·大传·治天下必自人道始》原文、注释、翻译(解释)、阅读训练附答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