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原诗、注释、翻译(解释)、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2022-09-13 栏目:学习资料 

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江上南望九华

【宋】晁补之

过铜陵南,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南,遽曰此九华也,问之良是。

云端忽露碧孱岩,如髻如簪缥缈间。

惊骇舟中齐举首,不言知是九华山。

【注释】: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孱:同“巉”,指陡峭。

【翻译】:过铜陵南时,一座山高出云端,奇特俊秀让人瞠目结舌,我从未到过江南,却脱口而出,眼前的山是九华山吧,问别人回答说是。

从前方云层裏忽然显露出青绿色的、高峻的山峰,就像美人头上的发髻、玉簪一样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在舟上人们齐齐抬头看,对所见的感到很惊骇,没有见过却都心会:这就是九华山吧。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北宋诗人晁补之过铜陵,猛然望见高出云端、奇秀万状的九华山而惊愕的情形。诗前有小序,云:“过铜陵南望,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南,遽曰,此九华山也,问之,良是。” 此诗从观感写起。从前方云层裏忽然显露出青绿色的、高峻的山峰,就像美人头上的发髻、玉簪一样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猛然显现的物象,让一船人都惊骇起来,一齐抬头仰望大自然所赐予的奇观。从诗的第三句可知,当时船上的大部分乘客也应该都是北方人,所以一船的惊骇声竟显得那麼雄壮了。此诗尤其写出了一个北方人,一个山东巨野人,初到江南时的强烈感受。而诗人虽然没有到过江南,却脱口而出,“眼前的山,肯定是九华山!”那一种人与山之间的冥冥默契、心领神会在这里获得了崭然展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而摹写诗人猛然望见九华山而惊愕的情形只不过是诗的表层。 此诗从另一角度,也揭示了铜陵与长江、与九华山特殊的人文地缘关系。确实如李必胜所说,“必须深入探讨铜陵在北倚长江、南谒九华佛国这样特殊地理环境下所演绎的史迹文脉”(《羊山矶探思》)。

【阅读训练】:

1、这首诗第一、二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语言较有意蕴。请以“忽露”、“惊骇”为例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3分)比喻。把云端的“孱岩”比作髻、簪,形象地写出了九华山的巍峨挺拔、形貌雄奇秀丽。

2、(5分)“忽露’’二字描绘出九华山从云雾中突然耸立而出的神奇景象,与下句“缥缈”一词相呼应,同时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惊骇”二字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生动描绘出舟中人看见美景后的震撼,间接烘托出景象的神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顾文昱《白雁 》原诗、注释、翻译(解释)、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原诗、注释、翻译(解释)、阅读训练附答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