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刘禹锡《秋词二首》原诗、注释、翻译(解释)、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2022-09-15 栏目:学习资料 

刘禹锡《秋词二首》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翻译】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阅读训练】

1、描写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悲秋喜春的,刘禹锡却一反古风,赞美了秋天美好的风光,此诗句是:___________

3、《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

4、《秋词》中的“ __________”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5、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6、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7、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9、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6、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7、(1分) (A)

8、(3分) (A)

9、(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

戴叔伦《转应曲》原诗、注释、翻译(解释)、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原诗、注释、翻译(解释)、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