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案一等奖案例课件(精选4篇)

时间: 2023-11-02 栏目:申请报告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案一等奖案例课件篇1

知识目标: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能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写出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能力目标:

能根据简单的已知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情感目标:

能根据老师的引导积极探索问题的规律。

教学重点:

分清抛物线四种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教学难点:

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探索解决一些新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2、与两条相交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学生探索)

教师flash课件演示(解释原理)

二、新课解析

1、定义:(板书课题)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抛物线的准线。

生活中的抛物线有哪些?太阳灶,抛射物体的运行轨道,二次函数的图象等。

但在二次函数中研究的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两种情形.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不平行于y轴,那么就不能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研究了.今天,我们突破函数研究中这个限制,从更一般意义上来研究抛物线.

2、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先复习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如何建系)

建立直角坐标系系,设|KF|=(>0),那么焦点F的坐标为,准线的方程为,设抛物线上的点M(x,y),则有化简方程得

3、抛物线标准方程:

方程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它表示的抛物线的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是F(,0),它的准线方程是说明: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系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有四种不同的情况。这四种抛物线的图形、标准方程、焦点坐标以及准线方程如下

图形

方程

焦点

准线

相同点:

(1)抛物线都过原点;

(2)对称轴为坐标轴;

(3)准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垂足与焦点在对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p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不同点:标准方程中一次项的变量决定焦点在哪条轴上,系数的”+”,”-”决定焦点在正半轴还是负半轴

三、例题精讲

例1:

(1)已知抛物线标准方程是,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方程是y=-6×2,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3)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例2:求经过点A(-3,2)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思考题:(选做)

M是抛物线y2=2px(P>0)上一点,若点M的横坐标为X0,则点M到焦点的距离是?

四、课堂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是F(3,0);

(2)准线方程是x=-

(3)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2、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1)y2=20x(2)x2=y(3)x2+8y=0

(选做)

3、点M与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的距离小1,求点M的轨迹方程

五、课堂小结

1、抛物线定义

2、抛物线四种形式的标准方程和图像;焦点准线的判定

3、求标准方程的方法(1)定义法;(2)待定系数法

六、作业布置

学案反面《课后作业》

七、教学设计说明

(1)建立坐标系是坐标法的思想基础,但不同的建立方式使所得的方程繁简不同,布置学生自己写出推导过程并与课文对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明确抛物线上的点的几何意义。

(2)猜想是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一类重要方法,请同学们根据推导出的(1)的标准方程猜想其它几个结论,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或类比推理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直觉思维—数学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另外让学生推导和猜想出抛物线标准方程所有的四种形式,也比老师直接写出这些方程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更好。

(3)对四种抛物线的图形、标准方程、焦点坐标以及准线方程进行完整的归纳小结,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它们。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案一等奖案例课件篇2

一、教学内容解析

1、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北师大版选修1—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是高中数学解析几何的第二大部分。解析几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联系了数学中的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北师大版必修2中,学生已掌握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研究直线和圆的方法,本章教材进一步利用三种基本圆锥曲线深化代数与几何的关系。本章教材内容的顺序是: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曲线与方程。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先学圆锥曲线,再学曲线与方程,这样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在圆锥曲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渗透曲线与方程的思想,为学生理解并掌握“曲线与方程”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是北师大版选修1—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1节的内容,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应用,分为两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材以椭圆为基础和重点说明了求方程并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认知抛物线和双曲线中得到了巩固和应用,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顺序

教材在椭圆的定义这个内容的安排上是:先从直观上认识椭圆,再从画法中提炼出椭圆的几何特征,由此抽象概括出椭圆的定义,最后是椭圆定义的简单应用。这样的安排不仅体现出《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展开教学的理念,而且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教材在本节内容中只研究了中心在原点,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这样的处理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探究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3、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内容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移项再平方去根号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椭圆的定义;

②掌握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椭圆定义的获知和归纳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②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巩固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同时体会含有两个根式的化简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椭圆定义的归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点

(1)掌握椭圆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3、教学难点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授课班级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

椭圆是圆锥曲线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种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在高一对解析几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点坐标及长度公式已掌握,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运算的技能,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学生存在的难点

学生在涉及到需要自己建立坐标系,再研究推导出方程仍是一个难点。且之前未接触过一个式子中含两个根式相加的情况,故化简是个问题。

3、突破策略

由教师引领学生观察所绘出的椭圆的特点,定点位置,从而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内容突破策略

本节课新知内容分两大板块:一是总结概括出椭圆的定义;二是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针对第一板块内容,主要采取学生先动手画椭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固定不变的量和量与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并且深刻领悟定义中所说的一些特别要求。针对第二板块内容,主要是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动手,通过一般的求动点轨迹的方法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启迪学生思维策略: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察几张典型图片和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轨迹,由此看出一个共同的数学图形“椭圆”。

2、大家还能举出生活中你所遇到的椭圆吗?

3、用多媒体演示一个嫦娥三号运行椭圆形轨道的例子。

1、使学生对椭圆有一个感性认识,明白生活实践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二、椭圆的定义(分四个环节)

1、画一画(画椭圆)

①将一条绳子的两端固定在同一个定点上,用笔尖勾起绳子的中点使绳子绷紧,围绕定点旋转,笔尖形成的轨迹是什么?

(由学生动手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②而将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笔尖勾直绳子,移动笔尖,得到的是轨迹是什么?

(教师提问,让学生动手,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毛线,两组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同桌合作在练习本上画)

动画演示作图过程

2、认一认(实验总结)

提出问题:①作图过程中,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了?

提出问题:②为什么要求作图过程中笔尖要绷紧?

提出问题:③笔尖所对应的动点M到定点的`距离有什么长度之间的关系?

总结:笔尖对应的动点M到直线两个端点的长度之和固定不变。

3、说一说(总结定义)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动手实践的过程,能否总结椭圆的定义?(同学自由发言,再由学生进一步补充完善)

我们把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集合叫作椭圆。

问题1:定义中的常数等于,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定义中的常数小于,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4、椭圆相关概念:两个定点,叫作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间的距离叫作椭圆的焦距。

1、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

2、学生可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去体会“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的点的集合为椭圆”,从而对椭圆定义中的条件有直观深刻的认识。

3、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为学生从画法中发现抛物线的几何特征奠定基础。

4、通过三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椭圆的定义

5、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

1、求一求(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问题3:回顾圆的轨迹方程是如何求的?

①建系:

②设点:

③列式:得:

④化简:

问题4:以怎样的建系方式,哪一种针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比较好?

(补充说明:椭圆具有一定的对称美,故所求的式子最好简洁工整)

动手演算:让学生动手,求推导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①建系: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利用椭圆的对称性特征)

以直线为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设点:设焦距为,则、设为椭圆上任意一点,点与点的距离之和为、

③列式:动点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

坐标化为:

④化简:化简椭圆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根号

2、问一问

问题5: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由学生动手列式,,引导学生观察焦点在轴上与焦点在轴上式子的差异,从而用类比的方法得到焦点在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

如果椭圆的焦点在轴上,其焦点坐标为,,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出它的标准方程

问题6:如何用几何图形解释?在椭圆中分别表示哪些线段的长?

1、让学生由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类比的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2、椭圆方程不止一种,建立的坐标系不同,椭圆方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在高中阶段只掌握焦点在坐标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3、进一步熟悉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掌握化简含根号等式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养成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4、数形结合的思想的灵活应用,进一步深化巩固数学思想方法

做好准备,以备个别学生想到此种方法

四、课堂探究

探究一:判断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是否为椭圆

(1)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

(2)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不是)

(3)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3的点的轨迹;(不是)

(4).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请填空:a=,b=,c=,焦点坐标为,焦距等于.

探究二:判定下列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哪个轴上,并写出焦点的坐标

(1)(在轴上,焦点为,)

(2)(在轴上,焦点为,)

(3)(在轴上,焦点为,)

1、巩固椭圆的定义

2、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能加深椭圆的焦距与标准方程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会求标准方程的基本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养成求椭圆标准方程先看焦点位置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收获.

1、知识内容收获:一个定义(椭圆的定义);两个方程(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及椭圆中之间的关系。

2、学习过程收获:

①巩固了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

②通过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学会了两个根式相加的式子的化简方法,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运算能力。

3、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六、课后巩固练习

1、课后思考:当把椭圆的两个焦点合二为一了后,得到的图形是什么?你能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

2、书面作业:

课本练习2:1,2,3

是对本节课新知内容及学习方法的巩固,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有兴趣继续研究椭圆

七、板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画椭圆

二、定义:

注明:

①若,则点的轨迹不存在;

②若,则轨迹为线段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轴上时,

焦点在轴上时,

八、设计感想

上本节课前本人阅读了大量圆锥曲线的知识,对各种不同的椭圆定义引题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各位同事耐心的指导和多次的讨论,最终采用了以现实生活中椭圆的应用引入,充分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在设计过程仍遇到很多我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圆锥曲线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如何用几何画板将纸张的翻折更形象的演示等等。如何加以改进,这是在后续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反映了我在新课程面前的不足,认识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与紧迫感;认识到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静态的蜡烛、明灯抑或是航标,而是一名充满激情的主持人,一名锐意进取的先行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换;认识到新课改的成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上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案一等奖案例课件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案一等奖案例课件篇3

1.目标和目标解析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与“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学会反思与感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并进一步感受坐标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问题诊断

坐标法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交流,探究不同的建系方案,对比所得方程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恰当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进一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在推导抛物线四种形式的标准方程的过程中,理解焦参数的几何意义;能根据条件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求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及要求,拟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教学难点:抛物线定义的形成过程及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3.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新课程大力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为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本节课中,将通过适当的问题情景,在“实验”、“观察”、“思考”、“探究”与“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经,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交流中深入,在探究中创新,并达成教与学的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的最优局面。

教学方法:启导探究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情景,引发探究

①课件演示:用几何画板设置一个直观性问题情景,已知F是平面上一个定点,是平面上不过点F的一条定直线,点M到定点F的距离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一个常数e,改变这两个距离大小的关系(即常数e的大小),观察动点M的轨迹。

②学生观察:两个距离大小的变化;并追踪:动点M得到的轨迹形状。然后记下实验追踪结果。

③学生交流:当o<e<1时动点M得到的轨迹是椭圆;当e>1时是双曲线。

④引发探究:进而引发探究欲望:当e=1时,它又是什么曲线呢?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需要一定问题情景的支撑,恰当的问题情景能

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恰当问题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知识的学习。上述教学设计通过信息技术设置一个直观性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时学生自然地产生了探究当动点到一定点距离与定直线距离相等(即)时点的轨迹到底是什么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观察:当e=1时,曲线上的动点满足怎样几何特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互相讨论,并交流看法。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入发现规律的最近区域,最终使得学生发现:曲线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

②归纳:抛物线的定义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曲线是抛物线。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提出抛物线定义的书面文字。

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强调定义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让学生自己找出)。并与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进行比较。

③反思:在抛物线定义中,要注意定点F不在定直线上。若定点F在定直线上,则动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图形呢?(此时退化为过F点且与直线垂直的一条直线)。

④欣赏:让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抛物线。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播放一些典型的抛物线型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的赵州桥,世界第一大拱桥——卢浦大桥、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拱顶、夜色下喷水池喷出的彩色水流等,让学生欣赏审美,陶冶情操,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由上述直观性问题情景引出了抛物线定义,顺理成章。教学中处处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注重反思环节的落实。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主动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在反思中产生感悟,使学生学会思考并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通过让学生动口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自然观察的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抛物线型建筑,不但加强了学生对抛物线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

(3)合作交流,导出方程

①类比:类比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建立过程(用屏幕显示图形),让学生认真捉摸坐标系的位置特点,感悟求抛物线的方程应建立怎样的直角坐标系最好(力求使其方程形式最简单)。也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化,从而感悟到要得到抛物线的最简方程,必须使图象过坐标原点(可使常数项为零);使图象的对称轴为x轴(或y轴)(可使方程中不含y(或x)的一次项)。

②合作:师生合作共同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请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画在纸板上。学生分两人一组互相讨论,老师展示几组学生的建系方案,一一作出评价。

选择正确的一个建系方案师生一起探究抛物线方程的建立。

如推导焦点F在x轴正半轴上的抛物线标准方程。

设焦点F在x轴的正半轴上,焦点F到准线L的垂线段FN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设|FN|=p。

请学生口头叙述焦点F的坐标和准线L的方程。

师生共同推导出抛物线方程:y2=2px(p>0)

指出这个方程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焦点F在x轴正半

轴上,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其准线为

③反思:建系方案的合理性。

在建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时,以抛物线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对称轴为一条坐标轴建立坐标系。这样使标准方程不仅具有对称性,而且曲线过原点,方程不含常数项,形式更为简单,便于应用。

④探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其它形式

在建立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选取不同的坐标系我们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标准方程。那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有哪些不同形式?

让学生分组求出其它三种形式的标准方程,师生协作,填充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分类表格

再反思:抛物线四种形式的标准方程与图形间的对应关系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前面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标准方程的过程中,你是否深刻感悟到:求轨迹方程时,如何才能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数学通过交流,才能得以深入发展,数学思想才能变得更加清晰;通过多边合作,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群体创造意识。教学中,只有在师生密切合作、共同探索的氛围中数学交流才能得以真正实施。上述设计在探究抛物线标准方程时,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密切合作和信息的互动,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过程,并自觉地建构起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知识系统。

(4)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①会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求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例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教材例1之(1))。

变式: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⑴;⑵;

感悟:你能说明二次函数的图象为什么是抛物线吗?如何才能正确地求出它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②能根据条件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例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F,求它的标准方程(教材例1之(2))。

变式:已知抛物线的焦点F到准线L的距离为4。根据下列条件求此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若焦点F在y轴正半轴上;

(2)若焦点F在y轴上;

(3)若焦点F在x轴上;

(4)若焦点F在坐标轴上。

(5)焦点在直线上(均由学生口答)

感悟:

①求给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

定轴向——求p值——写方程。(若开口方向不定,则要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

②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从一些不同的事物中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还要善于从一些相似的事物中去发现它们的不同点。

设计意图:以课本例题为本,通过变式训练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理解,又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通过反思、感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结构和经验结构,完成人的经验自主建构的过程。

(5)自我总结,提炼升华

让学生回忆并小结、提炼本节课学习内容:

①抛物线的定义(其本质属性);

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注意四种形式的异同);

③求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基本方法:待定系数法。关键是:定轴向——求p值——写方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反馈、自我总结,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升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内化知识的方法与经验,促进目标达成。

5.目标检测设计

(1)书面作业:A组1(2)、(4);4(1)(2)(必做)

补充:求经过点p(4,-2)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选做)

(2)课后探究:

①的几何意义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其实也是抛物线的定形条件。你能说出焦参数对抛物线的开口大小有什么影响吗?

②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二次函数,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

设计意图: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本作业依一定梯度进行设计,并抛出两个课后探究性问题,既是对本节课有关内容的延伸、拓展,回应了本节课内容,又是为下继内容作些铺垫、畜势,让学生有“意尤未尽”之感。同时形成开放性学习环境,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目的是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案一等奖案例课件篇4

一、目标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会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能够利用给定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3.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与“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学会反思与感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并进一步感受坐标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重点

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三、教学难点

抛物线定义的形成过程及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关键是坐标系方案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了二次函数,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例如:(1),(2)的图象(展示两个函数图象):

(二)讲授新课

1.课题引入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的抛物线模型,例如1965年竣工的密西西比河河畔的萨尔南拱门,它就是用不锈钢铸成的抛物线形的建筑物。到底什么样的曲线才可以称做是抛物线?它具有怎样的几何特征?它的方程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2.4.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抛物线的定义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中展示画图过程)

先看一个实验:

如图:点F是定点,是不经过点F的定直线,H是**意一点,过点H作,线段FH的垂直*分线交MH于点M。拖动点H,观察点M的轨迹,你能发现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吗?(学生观察画图过程,并讨论)

可以发现,点M随着H运动的过程中,始终有MH=MF,即点M与定点F和定直线的距离相等。(也可以用几何画板度量MH,MF的值)

(定义引入):

我们把*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不经过点F)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叫做抛物线的准线。(板书)

思考?若F在上呢?(学生思考、讨论、画图)

此时退化为过F点且与直线垂直的一条直线.

3.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从抛物线的定义中我们知道,抛物线上的点满足到焦点F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相等。那么动点的轨迹方程是什么,即抛物线的方程是什么呢?

要求抛物线的方程,必须先建立直角坐标系。

问题设焦点F到准线的距离为,你认为应该如何选择坐标系求抛物线的方程?按照你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案,求抛物线的方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并不断补充常见的几种建系方法,叫学生应用投影仪展示计算结果)

注意:

1.标准方程必须出来,此表格在黑板上板书。

2.若出现比较复杂建系方案,可以以引入的字母参数较多为由,先排除计算。

3.强调P的意义。

4.教师说明曲线方程与方程的曲线: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抛物线**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到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相等,即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抛物线上。所以这些方程都是抛物线的方程。

(选择标准方程)

师:观察4(3)个建系方案及其对应的方程,你认为哪种建系方案使方程更简单?

(学生选择,说明1.对称轴2.焦点3.方程无常数项,顶点在原点)

推导过程:取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x轴,x轴与l交于K,以线段KF的垂直*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有F(,0),l的方程为x=—。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化简得y2=2px(p>0)

师:我们把方程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的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准线方程是。

师:在建立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坐标系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标准方程,对于抛物线,当我们选择如图三种建立坐标系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前两排,中间两排,后面两排三组分别计算三种情况,一起填充表格)

图形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y2=2px(p>0)

(,0)

x=—

y2=—2px(p>0)

(—,0)

x=

x2=2py(p>0)

(0,)

y=—

x2=—2py(p>0)

(0,—)

y=

(三)例题讲解

例1(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求它的标准方程.

解:(1)∵抛物线方程为y2=6x

∴p=3,则焦点坐标是(,0),准线方程是x=—.

(2)∵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且=2,∴p=4

则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x2=—8y.

变式训练1:

(1)已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x=—,求它的标准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2y2+5x=0,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解(1)∵焦点是F(0,3),∴抛物线开口向上,且=3,则p=6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x2=12y

(2)∵抛物线方程是2y2+5x=0,即y2=—x,∴p=[高考XK]

则焦点坐标是F(—,0),准线方程是x=

例2点M与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5=0的距离小1,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如右图所示,设点M的坐标为(x,y)

由已知条件可知,点M与点F的距离等于它到直线x+4=0的距离.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点M的轨迹是以F(4,0)为焦点的抛物线.

∵=4,∴p=8

因为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y2=16x.

变式训练2:

在抛物线y2=2x上求一点P,使P到焦点F与到点A(3,2)的距离之和最小.

解:如下图所示,设抛物线的点P到准线的距离为PQ

由抛物线定义可知:PF=PQ

∴PF+PA=PQ+PA

显然当P、Q、A三点共线时,PQ+PA最小.

∵A(3,2),可设P(x0,2)代入y2=2x得x0=2

故点P的坐标为(2,2).

(四)小结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

3、注意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中的字母P的几何意义.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精选4篇)
  • 下一篇:喜迎党的大医院演讲稿(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