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 2023-12-05 栏目:申请报告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1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意在阐述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之间的相互关联,欧洲的入侵引发了中国革命,而中国的革命又激化了欧洲的矛盾,从而引发新的革命浪潮。环环相扣,马克思的结论令人信服。本文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理解了革命发生的内在矛盾是什么,这不仅超越了历史本身,同时带给人的是无穷的思索。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2

马恩除在一些著述和书信中提及中国外,还专门写过18篇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马恩为何如此关注万里之外的中国?关注的又是哪些问题?马恩的论述对我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历史与现实有何重要启发意义——

马恩为何要撰写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

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在许多著述和书信中提到中国外,毕生还撰写过共18篇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这18篇文章除第一篇写于1853年、最后一篇写于1862年之外,其余16篇均写于1856年底至1860年初,历时仅仅3年多。马恩之所以集中在这一段时间撰写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因为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再度将目光对准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随即爆发。鉴于美国报界读者纷纷将关注点转向中国,在伦敦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担任通讯员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便在这一时期撰写了上述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

上述报刊文章采用通讯报道的形式,围绕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展开方方面面的论述。有的文章介绍中英贸易关系,如介绍鸦片贸易造成的白银在两国间的流动情况;有的文章陈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史实,如陈述开战导火索即亚罗号走私艇事件的始末原由;有的文章评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制订过程,如评论英国议会围绕对华政策而展开的唇枪舌剑;有的文章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在对华利益上的尔虞我诈,如分析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而坐收渔人之利;有的文章描述鸦片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现实,如描述太平天国这样一场中国革命的状况与性质;等等。这些内容不一的文章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揭露西方殖民主义的强盗面目,谴责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马克思希望鸦片战争能够引发中国革命,并进而引发欧洲革命

当时,马克思正在构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鉴于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开拓殖民地,试图借此化解酝酿于本土的危机,马克思利用掌握的材料,论证殖民主义不但不能化解欧洲资本主义本土的危机,反而会加剧这场危机。同时,马克思希望鸦片战争能够引发中国革命,并进而引发欧洲革命。他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讲道:“欧洲人民的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他还采用比喻性语言讲道:“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字里行间清楚表明,马克思把中国革命当作自己的危机理论的一个补充部分。但是,对于这个补充部分如何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危机理论,或者说中国革命如何具体地引发酝酿于英国工业体系的革命,马克思只是讲,中国工人的竞争会导致欧洲工人工资的降低,从而激发欧洲工人革命,却未做更为深入的理论总结。而未能做深入的理论总结,就表明马克思的这一认识还是相对抽象的。

马恩最初一致希望,在外力作用下古老的中国社会能够孕育出一个新世界

在希望中国革命引发欧洲革命的同时,马克思也对中国社会现实形成了初步认识。他在1853年撰写的第一篇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对中国现实做出过这般描述:“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这种对中国现实的认识也得到了恩格斯的响应,恩格斯在1857年撰写的《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论述了“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这一局面:“中国的南方人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本身,似乎表明他们已觉悟到旧中国遇到极大的危险;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一致希望,在鸦片战争这样一种外力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社会能够孕育出一个新世界。由于这样一个新世界只能由革命来创造,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革命抱以极大的期望。他们在1850年初撰写的《国际评论(一)》一文虽不是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却提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该文给这场中国革命提出的口号是:“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将中国比喻为一块“活的化石”

但是,马克思在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之后,在1862年撰写的最后一篇论述中国的文章《中国记事》中将中国比喻为一块“活的化石”:“中国,这块活的化石……在东方各国我们总是看到,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此时,马克思已超越了“与外界完全隔绝”这一对中国社会的表层性认识,深入到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循环而不前进这一深层认识。同时,他也对中国革命形成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更为细致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实际状况后,他评价这一场原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中国革命说:“它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它“破坏了一切,而什么也没建立起来”。而且“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不知道自己负有什么使命”。

前后十年光景,马克思就转变了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而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的心目中,不局限于“改朝换代”的“使命”才是革命的实质所在。相形之下,中国革命远未达到他的理想标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殖民主义与反封建主义互为因果。正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达不到反封建主义这一革命标准,它在反殖民主义这一点上也达不到标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对农民起义的本质怀有清醒认识,这一点值得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借鉴。但是,马克思写《中国记事》时,距离辛亥革命尚有整整半个世纪。由于历史自身的局限性,马克思对中国革命的潜力估计得毕竟远远不够。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拓张与灭亡,“不顾时势,安于现状”的东方社会也行将灭亡,这是一出世界历史悲剧

马克思持一种近似于东西方历史二元论的看法,抽象地将黑格尔讲的“两极相联”的客观规律应用于东西方关系,不过这种“两极相联”指的,不再是东方社会的革命因素促成西方世界的革命因素,而是东方社会的消极因素从反面刺激西方世界的革命因素,即不再是《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讲的中国革命决定欧洲人民的革命,而是《鸦片贸易史》讲的中国鸦片贸易合法化、罂粟种植普及化导致的英国国库灾难以及欧洲危机。

马克思后来之所以弱化中国革命相对于欧洲革命的作用,除了有上述他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现实性认识做原因外,也是因为他凭着宏观历史视野,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力量与东方封建社会的没落趋势呈现出巨大的反差,意识到古老的中国社会必将葬送在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他在《鸦片贸易史》中写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不是仅仅从军事力量对比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东西方世界的不同精神实质出发,论述陈腐的中华帝国必将败于西方现代社会的。

我们不必苛求马克思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预见在历史细节上正确与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实际应验,而更应当重视马克思的宏观性历史叙事模式所渗透的理性力量。马克思就是凭着这种理性力量来把握东西方世界的不同精神实质的二元对立的。这种二元对立指的,就是道义与“贱买贵卖的特权”的矛盾。首先,东方道义抵制西方特权,因为西方特权不仅涉及正常贸易,而且涉及鸦片贸易。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描述了清朝政府合乎道义的态度,即“拒绝征收一项随着人民堕落的程度而必定会增大的税收”。其次,涉及鸦片贸易的西方特权践踏东方道义,因为它是靠船坚炮利来取得鸦片贸易的合法化的。再者,西方正常贸易与军事力量并用的手段自相矛盾。马克思在《英中条约》中讲:“如果兼施并用迦太基式和罗马式的方法去榨取外国人民的金钱,那么这两种方法必然会互相冲突、相互消灭。”这里讲的“迦太基式和罗马式的方法”分别指正常贸易手段与军事征服手段。它们的相互矛盾势必导致殖民主义最终灭亡。最后,由于殖民主义是践踏着“陈腐”的道义前进的,所以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拓张与灭亡,“不顾时势,安于现状”的东方社会也行将灭亡。对于殖民主义,马克思是在欧洲革命的意义上预见它的灭亡的,对于中国社会,即使它“激于道义”,马克思也只能为它在历史必然中的命运寄送挽歌。

显然,这样一种东西方精神实质的二元对立演绎的是一出世界历史悲剧。不同的伦理实体在矛盾中走向毁灭,也就走向了世界历史的根据:马克思的理想社会。

鸦片的催眠作用与惊醒作用

在这样一种宏观性历史叙事模式下,马克思希望中国社会能够对东西方二元性社会精神实质的剧烈碰撞有所“惊醒”。他在《中国记事》中提到:“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只是,马克思是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提到鸦片的“惊醒”作用的,因而这种“惊醒”作用要大打折扣,因为太平天国这一场中国革命还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依然被改朝换代的理想所“催眠”。固然,马克思对中国人民饱受鸦片之苦抱以道义上的同情,对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寄予道义上的支持。但是,只要鸦片起的作用是“催眠”,而非“惊醒”,只要在马克思看来,中国革命只能以消极的方式刺激欧洲革命,他就不会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另眼相看,因为马克思更希望,鸦片起到的“惊醒”作用足以令中国民众意识到超越“改朝换代”的“使命”。

从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面对原始的殖民主义,还是面对文明的殖民主义,无论是面对政治殖民主义,还是面对精神殖民主义,无论是面对走私鸦片的殖民主义,还是面对推销文化话语体系的殖民主义,我们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惊醒”。可以说,在这最后一篇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中,马克思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超越时代地永远值得我们回味。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以屈辱外交为主的历史。

时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时侯,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亚洲的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周边的国家也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中国国力为世界之最。

可是,自从清政府上台,闭关锁国等极端错误的政策就带着中国走如了一条不归之路。清政府没有友好的外交,没有发达的经济,也没有优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注定中国将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

果不出其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输光了中国政府的财产,也输光了中国人民的财产。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本国经济,而只有中国政府,在火烧眉毛之时还在贪图享乐,中国,就是败在了这样的政府手上。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根本改变,由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美国、沙皇等世界强国都盯着中国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个个拿起枪炮,把中国打得支离破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的总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本文的历史背景是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沉静阶段。这时,亚洲却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太平天国革命是这一革命高潮的重要标志之一。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强烈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马克思对于东、西方革命的这种反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把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联系起来,立即进行研究,对太平天国革命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太平天国,满清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太平天国前期所到之处都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马克思在这篇政论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分析了太平天国的性质,并预言太平天国运动对欧洲的革命可能发生的影响。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从外因看,“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鸦片战争的爆发,震动了清王朝封建**主义国家制度,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外溢,同时大量外国生怕的输入破坏了原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下的平衡,大大激化

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从内因看,当时的清王朝是“一切都烂透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的衰老没落的社会。太平天国革命前夕,中国已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造成的严重后果。社会经济结构和**主义政治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反而在原有阶级矛盾基础上增加了民族矛盾。当时的中国,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社会矛盾达到了尖锐程度。所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是社会内因和西方入侵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的確,若沒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的传教士也不會來到中国,洪秀全也不會接觸到《劝世良言》等著作。雖說就算沒有鸦片战争,清政府也是腐敗的,农民起义也是會發生的。但是,由於洪秀全的理论纲领都是结合西方基督教义的。若沒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基督教不會來到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仍然與以前的农民起义沒有任何差別,沒有任何的進步。

关于太平天国的性质,马克思在关于太平天国的评述中,没有一处使用过诸如“农民革命”“农民起义”的定性字样,而是使用“中国革命”,“中国的起义”,“中国人”革命,“革命的太平军”,“反正的平民”(旧中国泛称老百姓为平民)等词语。从马克思论述来看,他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是以农民为主体,多阶层多民族人民广泛参加的人民大革命。正是这种广泛的人民性,使它具有“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它才成为“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的性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同时兼有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双重任务,太平天国革命不是单纯反封建的农民起义性质。

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進步的地方。太平天国以前的农民起义,全都只是单纯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而太平天国,由於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有了新的反抗的對象,由以往单纯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變成同时兼有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农民起义。

强国之理,好比造就一个人才。人要强大必须和他人友好往来及交流,经验也是可以通过交流得来的,并且要切忌唯我独尊的思想。要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就要与其他国家积极往来,打开自己的国门,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科技。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走之路。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4

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有着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次革命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而且也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马克思对中国人民的这次伟大革命运动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密切的关注。在文中,马克思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揭示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关系,颂扬了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世界意义。一:太平天国革命的背景与原因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他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是这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看,当时的清王朝是“一切都烂透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的衰老没落的社会。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前,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经济和政治的结构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严重的土体兼并和高额的赋税使得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趋于崩溃,农民和手工业者难以自给自足。马克思还引用皇帝谕旨中的话说“庶儿吾民于颠沛困苦之时,”“小民其何以堪?”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带来了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也就有了其必然性。

马克思也强调了引发这场革命的直接原因——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就使战前本已严重的银荒更加严重。同时,鸦片的大量输入,也造成吸毒在中国更加泛滥成灾。它摧残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身体,给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加了无穷的困难和负担。正因鸦片走私有利可图,许多官吏也卷入其中,满清政权更加腐化。此外,由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这一切,就使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主义和农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广大农民再也不能忍受封建阶级的统治,只能选择反抗。

二:主要观点

首先,对于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马克思的观点正如上文提到的:太平天国革命的起因主要是英国的大炮和鸦片,这一点就不再加以赘述。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具有广泛人民参加的革命。马克思指出,太平天国革命是在它之前十年之久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基础上“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的。从领导集团和政治经济纲领看,领导集团是阶级属性的政治代表,而且它是决定一切的。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也属于这样一批人物,但这些人物不是单一的农民成分也不完全代表单一的农民利益和要求。马克思讲的“中华共和国”指资产阶级共和国,绝不是农民革命所追求的政治目标。由此可见,无论是《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都不是单一农民阶级的经济政治要求,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还认为:帝国主义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固有其自身的弱点,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英美等帝国主义勾结满清政府镇压的结果。英国侵略者主张支持清政府,实行武装干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撕破了虚伪的“中立”外衣,公开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另外,“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也是文章的重要观点。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以茶叶为例,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于是降低了茶叶税,而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中国茶叶涨价,由于农民革命的压力,茶叶商家规定只能现金交易,对英国的茶叶进口带来影响。外国势力如果干涉农民起义,那么中国与外国的一切茶叶贸易联系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英国的市场进一步扩大也会受影响。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导至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尖锐,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也出现并加剧。

太平天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太平天国革命使英法等国在中国的市场缩减,它们对中国的贸易输出停滞不前,中国市场的日益缩小造成了欧洲的商业危机,继而引发政治危机。

三:马克思的预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了几个预测,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

马克思预言说:“⋯⋯有一件事终究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坚固的帝国,因受了英国资本家纺织品的影响,近年来已处于革新的前夜,这种社会革新对于文明无论如何应有非常重大的结果.我们欧洲的反动派在最近的将来势必向亚洲逃跑,一跑跑到中国‘长城’,跑到这个最保守的堡垒门口,那时侯,安知他们在那里不会碰到‘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这几个大字呢?”事实证明,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国,已经证实和实践了这个预言。

不能忽略的是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革命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产生重大影响的预言。意大利民族运动高涨,北部诸邦反奥斗争剧烈。1860年4月,西西里爆发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波兰,从50年代起以华沙为中心的城市抗暴斗争风起云涌。在俄国,农民反对农奴制的革命运动不断发生。在英国,1859年7月,伦敦建筑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在德

国,六十年代初,工人运动高涨起来,罢工斗争遍及柏林、汉堡、来比锡等许多城市。从以上事实来看,马克思的预言无疑是非常科学与理性的。太平天国革命不但给欧洲革命人民以巨大鼓舞力量,促进了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而且也有力地冲击着西方资产阶级在亚洲各国的殖民统治。

四:不同看法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以及后果。”

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严格按照马克思的预料进行。马克思过高的估计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推翻那个腐败的满清朝廷,没有想到它自己先腐败了。那个他预计的“中国在西方的世界中引起**,但是西方列强则借助英法美等国的舰队在上海,南京和运河口建立秩序”的场面,最后还是没有出现。

还有些观点是让人质疑的。其一:世界改革的方法不是只有革命,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和平演变也是有可能的。其二:若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欧洲,或许会成功,但是当时的中国与欧洲的情况不同,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使得失败的结局成为必然。其三,美国的迅猛发展也是马克思未预料到的。

从今天看来,这次革命给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对欧洲革命产生很大影响的确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它的影响力。另外,同一件事件对双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早已千疮百孔,闭关锁国带来的封闭,思想上的腐朽,技术上的落后等等,早已注定中国受到的冲击是比已经经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受到的冲击

大。西方列强具有资本、技术上的优势,民主制度也逐步建立与完善,无论从哪一点来说,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永远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西方列强国内的经济危机与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都是短暂的,其制度因素终将解决这些危机,并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继而完善。五:启示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太平天国革命及其影响。太平天国革命既具有不同中国以往历次农民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又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章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么,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至国际关系,都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面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

读完《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的锋颖精密与远见卓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其论述特点而言,持论新颖锋利,剖理精当周密,感情真切,文采夺目。“文如其人”。马克思政论这种文采洋溢的独特风格,基于作者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憎爱分明的阶级感情,发自作者对人民正义斗争的始终不渝的同情和爱护之心,对反动势力以及侵略行径的憎恶和鄙视之情。同时,这篇政论之所以具有远见卓识,剖理之所以精当周密,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马克思掌握了了解历史的钥匙。所以说,要写出能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的政论文,必须要切身了解历史,也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取向,感情明确,观点鲜明,政论写作如果离开了鲜明的感情,文采也就失去了动人的魅力。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即锻炼一种独立的批判的思考的能力,这是把一切哲学原理和现实事件结合起来并且运用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关于权力、利益和自由的斗争。希望本篇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内容对你有帮助。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5

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网上都能找到。我比较喜欢看纸质书,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第一篇文章。

我这里主要就是梳理一下本文的逻辑,即中国革命是怎么影响欧洲革命的。

1842年,英国赢了鸦片战争,强制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人开始对鸦片上瘾,很多中国人去购买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使得天朝的银元有枯竭的危险。皇帝下诏禁止鸦片贸易,但中国人已经上瘾,而且又有官员可以从纵卖鸦片中牟利,所以引起了比诏书更有力的反抗。英国向中国输入它们的工业品,英国当时经历了工业革命,它们的商品物美价廉,中国纺织业者竞争不过,生活受到破坏。加上中国鸦片战争战败,为了付清赔款肯定又要剥削劳动人民。如此种种,激化了社会矛盾,打破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接下来也就要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英国的工业空前发展,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找市场去卖掉,要是不能全部卖完,就要停止生产,然后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从国内来看,英国的工业化会污染环境,天气环境恶劣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加上英国逐渐变成工业化社会,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放弃农业生产选择其他。这些使得英国农产品的价格提高,英国本国的人要花更多的钱买生活必需品,所以对工业品的需求肯定会降低。

从国外或者说中国来看,英国认为,要让中国人赚到钱,这样他们才有钱来买英国的工业品,所以英国降低茶叶税来鼓励中国卖茶给英国。英国购买茶叶需要白银,而白银总是有限的,如果每次购买茶叶的白银最后都一直留在中国,那么英国手上就没有白银了。赔款的白银迟早会耗完,本来向中国人卖鸦片可以得到白银,但是中国的皇帝为了防止天朝的银元流向外国,直接禁止鸦片贸易又会面对抵抗,所以有意识在中国种植罂粟生产鸦片。而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东方人在遇到大变动时为了生存会贮存茶和丝,必须得付出现金现银才能购买。英国一旦没有白银了,就会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外市场。

所以,马克思认为,英国迟早会爆发经济危机。而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密切联系,所以这个危机一定会扩展到其他国家,遍及整个欧洲。

参考资料:

1.英国农业本是国之基础,19世纪末英国为何会爆发农业大萧条?

2.俞良早:马克思关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两极相联”的思想_发展_社会主义_东方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6

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有着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次革命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而且也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马克思对中国人民的这次伟大革命运动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密切的关注。在文中,马克思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揭示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关系,颂扬了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世界意义。一:太平天国革命的背景与原因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他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是这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看,当时的清王朝是“一切都烂透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的衰老没落的社会。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前,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经济和政治的结构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严重的土体兼并和高额的赋税使得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趋于崩溃,农民和手工业者难以自给自足。马克思还引用皇帝谕旨中的话说“庶儿吾民于颠沛困苦之时,”“小民其何以堪?”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带来了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也就有了其必然性。

马克思也强调了引发这场革命的直接原因——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就使战前本已严重的银荒更加严重。同时,鸦片的大量输入,也造成吸毒在中国更加泛滥成灾。它摧残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身体,给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加了无穷的困难和负担。正因鸦片走私有利可图,许多官吏也卷入其中,满清政权更加腐化。此外,由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这一切,就使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主义和农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广大农民再也不能忍受封建阶级的统治,只能选择反抗。

二:主要观点

首先,对于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马克思的观点正如上文提到的:太平天国革命的起因主要是英国的大炮和鸦片,这一点就不再加以赘述。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具有广泛人民参加的革命。马克思指出,太平天国革命是在它之前十年之久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基础上“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的。从领导集团和政治经济纲领看,领导集团是阶级属性的政治代表,而且它是决定一切的。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也属于这样一批人物,但这些人物不是单一的农民成分也不完全代表单一的农民利益和要求。马克思讲的“中华共和国”指资产阶级共和国,绝不是农民革命所追求的政治目标。由此可见,无论是《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都不是单一农民阶级的经济政治要求,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还认为:帝国主义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固有其自身的弱点,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英美等帝国主义勾结满清政府镇压的结果。英国侵略者主张支持清政府,实行武装干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撕破了虚伪的“中立”外衣,公开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另外,“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也是文章的重要观点。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以茶叶为例,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于是降低了茶叶税,而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中国茶叶涨价,由于农民革命的压力,茶叶商家规定只能现金交易,对英国的茶叶进口带来影响。外国势力如果干涉农民起义,那么中国与外国的一切茶叶贸易联系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英国的市场进一步扩大也会受影响。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导至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尖锐,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也出现并加剧。

太平天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太平天国革命使英法等国在中国的市场缩减,它们对中国的贸易输出停滞不前,中国市场的日益缩小造成了欧洲的商业危机,继而引发政治危机。

三:马克思的预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了几个预测,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

马克思预言说:“⋯⋯有一件事终究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坚固的帝国,因受了英国资本家纺织品的影响,近年来已处于革新的前夜,这种社会革新对于文明无论如何应有非常重大的结果.我们欧洲的反动派在最近的将来势必向亚洲逃跑,一跑跑到中国‘长城’,跑到这个最保守的堡垒门口,那时侯,安知他们在那里不会碰到‘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这几个大字呢?”事实证明,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国,已经证实和实践了这个预言。

不能忽略的是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革命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产生重大影响的预言。意大利民族运动高涨,北部诸邦反奥斗争剧烈。1860年4月,西西里爆发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波兰,从50年代起以华沙为中心的城市抗暴斗争风起云涌。在俄国,农民反对农奴制的革命运动不断发生。在英国,1859年7月,伦敦建筑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在德

国,六十年代初,工人运动高涨起来,罢工斗争遍及柏林、汉堡、来比锡等许多城市。从以上事实来看,马克思的预言无疑是非常科学与理性的。太平天国革命不但给欧洲革命人民以巨大鼓舞力量,促进了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而且也有力地冲击着西方资产阶级在亚洲各国的殖民统治。

四:不同看法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以及后果。”

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严格按照马克思的预料进行。马克思过高的估计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推翻那个腐败的满清朝廷,没有想到它自己先腐败了。那个他预计的“中国在西方的世界中引起*,但是西方列强则借助英法美等国的舰队在上海,南京和运河口建立秩序”的场面,最后还是没有出现。

还有些观点是让人质疑的。其一:世界改革的方法不是只有革命,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和平演变也是有可能的。其二:若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欧洲,或许会成功,但是当时的中国与欧洲的情况不同,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使得失败的结局成为必然。其三,美国的迅猛发展也是马克思未预料到的。

从今天看来,这次革命给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对欧洲革命产生很大影响的确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它的影响力。另外,同一件事件对双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早已千疮百孔,闭关锁国带来的封闭,思想上的腐朽,技术上的落后等等,早已注定中国受到的冲击是比已经经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受到的冲击

大。西方列强具有资本、技术上的优势,民主制度也逐步建立与完善,无论从哪一点来说,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永远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西方列强国内的经济危机与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都是短暂的,其制度因素终将解决这些危机,并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继而完善。五:启示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太平天国革命及其影响。太平天国革命既具有不同中国以往历次农民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又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章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么,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至国际关系,都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面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

读完《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的锋颖精密与远见卓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其论述特点而言,持论新颖锋利,剖理精当周密,感情真切,文采夺目。“文如其人”。马克思政论这种文采洋溢的独特风格,基于作者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憎爱分明的阶级感情,发自作者对人民正义斗争的始终不渝的同情和爱护之心,对反动势力以及侵略行径的憎恶和鄙视之情。同时,这篇政论之所以具有远见卓识,剖理之所以精当周密,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马克思掌握了了解历史的钥匙。所以说,要写出能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的政论文,必须要切身了解历史,也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取向,感情明确,观点鲜明,政论写作如果离开了鲜明的感情,文采也就失去了动人的魅力。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即锻炼一种独立的批判的思考的能力,这是把一切哲学原理和现实事件结合起来并且运用的基础。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7

1853年的一天,马克思同志有感于当时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境地,写下了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原文从资本和要素流动的角度写下了中欧双方革命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从原因和过程来看,马克思同志确实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一八四〇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以及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又加上了新税捐。”《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英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无耻勒索。身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中国人民举起义旗进行了猛烈的反抗斗争。这些事例的列举是对中国战争的原因的理解,当然,作为略知中国历史的我也认为这是一段极为屈辱的历史。

而从欧洲的角度,“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这些都影响到欧洲社会,“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

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即这次农民革命沉重的打击了西方列强,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这是马克思对欧洲革命的理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革命的深层次原因无外乎都是资本。

反观本文中对欧洲革命的预言,“英国工厂空前扩充,而官方政党都已完全衰朽瓦解;法国的全部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从事诈骗活动和证券交易的商行;奥地利则处于破产前夕;到处都积怨累累,行将引起人民的报复;反动的列强本身利益互相冲突;俄国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出它的侵略野心——在这样的时候,上述危机所必将造成的政治后果是无庸赘述的”。当时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何马克思同志会做出这样的理解,可如今再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英国、俄罗斯都已经如马克思同志所说,走到了变革的那一步。1848年的革命,在一段短暂的成功之后,最终走向失败。俄国十月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印证了马克思同志对现实的辩证思考和深入理解。

从马克思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来看,我从中看出马克思对中欧革命的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探寻,不难看出,一篇优秀文章的产生免不了对事实的认识和分析。从哲学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对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也要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面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而作为炎黄子孙,全观大局之后,我们不难看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经济发

展背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此时,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以人为本”成了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词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拓印在每个学生的课本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若是没有那场20世纪前后的革命,若是没有中国这头雄狮的沉睡,或许我们如今很难归纳出这段科学发展观。或许,这也是一种辩证角度吧!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虽说是160年前的作品,但是却给了中国人民无限的启迪:对于一个国家发展而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就是不同的矛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国家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性,还要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一个国家的政策可能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其实同在同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内部,他们其实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因此,正确的处理好国际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纠纷,就要坚持对立统一的原则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8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为社论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一评论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无情地揭露和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读书心得

文章的前半部分,马克思用了大量笔墨阐释十九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中国的国情。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打开国门,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的工业品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英国的思想文化及中国人民更深重的灾难。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中国从那时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本国落后分散的手工业在英国机械化生产面前不堪一击,大量手工业者破产,鸦片更加横行,毒害着无数中国青壮年的身心健康,更严重的是,大量的白银外流,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加重赋税,再经由各级官僚层层剥削,百姓已经不堪负重,当最终天灾出现的时候,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接下来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起义。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全盛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坐拥最为富庶的江南,但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中英贸易。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出没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才能消耗那么多的产出,但市场的扩大人赶不上工业的增长,一场危机潜伏已久。那时,供给英国的茶叶涨价,中国的市场因太平天国而大大缩小,“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此处的分析十分有趣,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国门,间接引起了中国革命,同时中国革命也简介引起了欧洲一场更大的革命,太平天国既是一场动摇“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统治基础的农民革命斗争,也给予英法等殖民主义者以最沉重的打击。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始终密切地注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热情赞扬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章,他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愤怒谴责外国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蛮,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海盗政策。他在这里运用了对立统一,两极相连的分析方法。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市场,尽管是处在提供原料这样的低级位置,但中国的一举一动,开始受到世界的影响,也将深远的影响着整个世界。

文章中,马克思关于中国与鸦片的论述也很有趣,“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新皇帝颇有意在中国本国种植罂粟和炼制

鸦片”。这与我以往的认识大相径庭,鸦片自一开始就毒害着中国人民,而且鸦片是一种毒品,已经在全世界被禁止,中国人当时难以戒鸦片,一方面是国家还没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另一方面鸦片作为毒品会令人上瘾。但当时,中国禁止鸦片的决心是坚定的,林则徐到广东主持禁言,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中国对鸦片的态度是坚决毁灭,不可能为了收回流失的经济利益而打算自己种植罂粟炼制鸦片。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我都不愿意相信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最后,谈到欧洲革命,“无论欧洲列强间的冲突怎样尖锐,无论外交方面的形式如何严峻,无论哪个国家的某个狂热集团企图采取什么行动,只要有一丝一毫繁荣的气息,国君们的狂怒和人民的愤恨同样都会缓和下来。”很多时候,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利益,但战争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一个零和博弈,当避免战争积极合作能使双方的到利益的条件存在时,没有哪一方愿意动武。想想我国近年来的外交争端,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日益激烈,钓鱼岛扣押船长事件没过多久,菲律宾又在黄岩岛惹事端,双方剑拔弩张,军舰对峙上月,看似战争一触即发,民众沸腾,但过上几天,大家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菲律宾无非是觊觎南海的油气资源,真的打起来他什么也得不到,而且这会给美国一个大好的插手机会,战争最终极有可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国现在处理领土争端的总体原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避免矛盾能给这一区域的所有国家带来好处,尽管一小小点动静都会让大家紧张的想要开展全面战争,但最终还是会回归谈判,因为始终有“一丝一毫繁荣的气息”。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中华民族已经被唤醒了,当年被奴役被侵略被压迫的中国已经一去不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渐渐崛起。经过数次战争与革命,中国更加紧密的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世界有着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巨大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实用]小乌龟作文(精选8篇)
  • 下一篇:党的历史心得体会字范文(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