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杜甫演讲稿(精选6篇)

时间: 2023-12-19 栏目:申请报告

第4篇1

《绝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绝句》是S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五、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拓展迁移——让学生延伸美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1.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春天的图画,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江南》、《春晓》、《村居》、《咏柳》)

2.导语:听着你们的诵读,我仿佛看见了嫩绿的柳条,粉红的桃花;听到了燕子的呢喃,闻到了花草的清香。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诗,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让“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3.了解诗人,课件出示一段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在杜甫晚年时,国家平定了战乱,天下终于太平了。得知这个消息,杜甫的心情无比舒畅。多年的战乱终于平定,交通也恢复了。看到来往东吴的船只,想到自己也可以返回故乡,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杜甫站在草堂的窗前,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千古名诗《绝句》。

4.简介绝句这种体裁。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在初读古诗,读通古诗的同时,我让学生划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再体会。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学生找出这些色彩,老师再加点拨。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三)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在熟读了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细读古诗,找出诗中的数量词。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该诗被奉为千百年来的蒙学读物,数量词不可不讲。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也说明鸟叫不是叽叽喳喳而是一唱一和,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也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行,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历史久远;第四句“万里”船,展现空间的广阔。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四)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这个板块中,我设想紧扣一个“窗”字展开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透过这个“窗”,诗人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诗中找出来,用直线画一画,随后学生交流。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教学这句诗时分四个层次,先找出“黄鹂”“翠柳”“白鹭”和“青天”,让学生感受到春天鲜明的色彩,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黄绿相间,青白和谐的美景图。

第二层次教师提问:杜甫把春天写的那么诱人,让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美景。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啊,黄鹂一唱一和多有趣多热闹啊!让学生感受到细柳新绿,这正是春天的色彩,黄莺唱和,这正是春天的声音。

第三层次就是指导学生读出春天的美好。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到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同时在朗读中引导感受古诗的对仗所带来的节奏美。最后是说话练习:春天真是一幅美丽的画!诗人看到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啊,春天__________!2.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于这一句诗的教学,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诗,提出疑问,教师适时解疑,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1)西岭(课件出示图)诗人说千秋雪,指的就是西岭上多年不化的积雪。这“千秋”指的很多年,可真的是一千年吗?(2)东吴。东吴指的是当时的吴国,东吴和成都的距离可谓是路远迢迢,行程万里,所以诗人说万里船,指的就是这些停在江上的商船,诗中哪个字就是停的意思?这些商船住来于四川和江浙,要经过很多很多的路。告诉学生这里的万和千都不是真的指数量,在古诗的写作手法中,叫虚指。(3)含。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难点。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我准备采取换字理解的方法。出示:窗有西岭千秋雪

窗嵌西岭千秋雪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有”太一般了。“嵌”又只是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这中,只是静态的画。而“含”却是生动活泼。早春之际,西岭上的积雪就像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印在窗上,窗和景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吗?

(五)拓展迁移——延伸美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描写春天的诗,在晨读会上展示给同学们。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板书设计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板书既是原诗又高于原诗,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中的字词,又使学生对本诗的节奏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五、教学反思

《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可教学之处实在太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收获也有遗憾。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并播放课件,把学生引人诗情画意之中。

2、给诗配画,领悟意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先学诗,品诗,再展开想象,给诗配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3、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

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当然,我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我更好的建议,是我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完美!

第5篇2

大家好,我是明星小学的张俏春,我演讲的题目是:

我与杜甫的忘年交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牙牙学语时,我就会背诵杜甫的这首《绝句》了。这算是我与他的初识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接触杜甫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了,他竟成了我的忘年交。其原因,不是因为他“诗圣”的称号,而是因为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爱国情怀。

当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他写下了“漫卷诗书喜欲狂”。当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他又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自己还身处一方茅草屋下,靠一叶扁舟度日,心中却依旧牵挂着天下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平凡的我,虽然只是一名小学教师,但是在杜甫爱国诗句的浸润下,我已经把他当成了忘年交,他的爱国之情常常激励着我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立志报效祖国。

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小男孩,小学三年级的他小便不受大脑的控制,因为他的原因教室里总是充满异味。我接手这个班时,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很少和其他孩子说话,更没有其他孩子和他说话。

遇上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我思索着,努力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找他谈话,下学陪他回家,就连他的座位我也安排在了离我最近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仍然像一块石头似的整天默不作声。但是,为了眼前的这个孩子,我对自己说:“不要轻言放弃,相信爱能融化世间的一切坚冰。”

在我的精心设计下,他终于在一次名为“开启一扇门”主题班会上,第一次向我敞开了心门。班会前,我让孩子们用卡纸制作了一扇门,并在门的背后写下了最希望老师帮自己实现的愿望。班会上,几轮举手过后,我终于看到他的手举了起来。当我打开他的愿望之门时,内心一颤。他的愿望仅仅是希望我能送给他一个,属于他的微笑。我微笑着,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这个孩子名叫梁青彪。多年后,他对我说:“老师,当年您打开我的愿望之门时,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笑,更是帮我打开了一扇通向阳光未来的大门。”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愿用自己的微笑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让他们的笑脸如鲜花般绽放。”

身处战乱年代的杜甫“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新时代的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时代不同,职业不同,但是我与杜甫的爱国情怀是想通的。如若人人像杜甫一样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第6篇3

《旧唐书·杜甫传》“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远祖杜预,西晋名将,精通《左传》,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10世祖杜逊,东晋初年南迁到襄阳,所以又称杜襄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二困居长安时期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西南飘泊时期

•杜甫对国家民族有着深沉的爱,对妻子儿女、兄弟家人、朋友邻里、甚至不相识的人,对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怀着诚挚的深情。•对国家人民:

“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苏轼《王定国诗集序》)

《忆昔》、《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3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336)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对家人:

《月夜》、《羌村》三首(p331)、《北征》、《同谷七歌》、《从人觅小胡孙许寄》、《月夜忆舍弟》

•对朋友:

《梦李白》二首、《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对陌生人:

《又呈吴郎》

•对万物:

《舟前小鹅儿》、《缚鸡行》

杜甫新题乐府的成就

•杜甫的乐府能够自创新题,即事名篇(即事名篇:根据描写的对象来决定诗题。

•),将新题歌行与汉魏古乐府反映时事的传统联系起来,创造了以歌行为主的新题乐府,奠定了中唐新乐府的基本体制。

1突破汉乐府叙事方式的局限,以史诗般的手笔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杜甫新题乐府也用对话和独白方式,但既能使场面展现史诗般规模,又能使之具有普遍意义,不为一时一地历史事件所拘。《兵车行》

2将汉乐府叙事诗在时空的单一性变为多面性,充分反映形势的复杂变化,自由抒写对时事的感想和见解。

•杜甫创造出他特有的时事述评式的新题乐府,以较大跨度铺写复杂时事。《哀江头》第三人称写潜游曲江的行踪,哀叹昔盛今衰,映带出玄宗逃蜀、马嵬之变的史实。前半为忆念中的场面,后半感伤贵妃之死,前半游苑的细节与后半回忆的接合跳跃转换十分自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开头追忆,之后回到现实,再次进入回忆,追昔伤今,以大幅度的时空转换造成对比表现对世事沧桑的感怀。

3创造出多样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乐府的表现艺术。

•杜甫不为前人创作的惯例所限,在表现手法上进行突破。

《丽人行》

别出心裁着重刻画背后的装束,既符合观者隔花临水不能近看的视觉印象,又给人留下比正面描写更多的想象余地,丰富了女性描写的传统手法。

“三吏三别”借鉴了汉魏乐府以惨酷现象反映社会问题的手法,但表现不同。《新安吏》渲染离别的悲愁后,以过客身份出面劝解,流露出诗人的无奈,隐含对时局的忧虑;《石壕吏》纯从听觉写事写人,完整而客观地记述了一个故事。

杜甫律诗的成就

•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杜甫五律626首,七律151首,五言排律117首,七言排律8首,五言绝句31首,七言绝句107首,共计今体诗1040首。是初唐以来创作律诗数量最多、形式最齐全的一个。各体诗歌都有极为出色的作品。最独到的成就在于七言律诗。

1突破了律诗传统的酬赠写景的表现范围。杜甫以七律写个人生平遭遇引起的喜怒哀乐,将七律改造成纯粹的个人抒情诗。《曲江二首》、《九日蓝田崔氏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2以律诗写组诗,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

3创作拗体律诗

拗体律诗:在平仄组合上打破固定的匀整的格式而自创音节的一种律诗。杜甫在律诗的声律方面作了创造性的探索,为表现抑郁不平的心胸,他有意突破和谐流转的平仄格律,写了十几首拗体七律。《白帝城最高楼》

4句法和用字的成功

倒装: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戏为双松图歌》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

散文句法:

杖藜叹世者谁子

用字锤炼精工:“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自有村。《咏怀古迹》

《曲江对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在于将律诗写得流转自如,不被格律所拘,使人忘其为律诗。

杜诗的诗史性质

•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欧阳修《新唐书》“善陈时事,律切精深,世号诗史”•宋人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抒情性,叙事写实。•杜诗的诗史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在于提供了比史实更为生动具体、也更能揭示社会本质的生活画面。•《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悲青坂》《北征》“三吏三别”《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洗兵马》

沉郁顿挫的风格

1感情基调:沉雄深厚的忧思。(沉郁)

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和宏大的政治抱负,而面对的却是衰乱的社会现实,这是形成其沉郁风格的根本原因。深沉的忧思弥漫在大多数诗中。

2抒情方式:回转起伏,反复咏叹。(顿挫)

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理性精神,这一方面加强了杜诗感情的厚度和强度,同时也抑制着个体不平的抒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原因: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

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

豪迈:《望岳》

清新闲淡:《江畔独步寻花》、江村

明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雄浑:《旅夜书怀》

清雄奔放:《寄韩谏议》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1人格精神:

•吴乔《围炉诗话》“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

•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醉里眉攒万国愁”被后人评为“状尽子美平生矣”。•北宋爱国名将宗泽临终时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三呼“过河”而死。

•陈与义“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李纲、文天祥。2诗歌艺术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吴门下(吴居厚)喜论杜子美诗,每对客,未尝不言。绍圣间,为户部尚书,叶涛致远为中书舍人。待漏院每从官晨集,多未厌于睡,往往即坐倚壁假寐,不复交谈。惟吴至则强与论杜诗不已,人以为苦,致远辄迁坐门外檐次。一日,忽大雨飘洒,同列呼之不至,问其故,曰:"白老杜诗。"梁中书子美亦喜言杜诗,余为中书舍人时,梁正在本省。每同列相与白事,坐未定,即首诵杜诗,评议锋出,语不得问,往往迫上马不及白而退。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四:乾道间,林谦之为司业,与正字彭仲举游天竺,小饮论诗。谈到少陵妙处,仲举微醉,忽大呼曰:"杜少陵可杀!"有俗子在邻壁,闻之,遍告人曰:"有一怪事:林司业与彭正字在天竺谋杀人。"或问所谋杀者为谁?曰:"杜少陵也,不知是何处人?"闻者绝倒。•元稹《酬孝甫见赠》诗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元稹和白居易诸人诗歌的趋向通俗化,缘事而发反映民生疾苦,都是受杜甫影响。•韩孟学其奇崛、散文化和炼字。

•宋代“江西诗派”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诗学追求更受到杜甫直接的启迪。

元结和《箧中集》诗人

•元结:元结(719--772),字次山,北魏王族常山王遵的第十二世孙,本姓拓跋,到孝文帝时改姓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754年及第。759年被任命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任山南道节度参谋,招抚义军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了15个城池。760年春,在戎马倥偬之际,“尽箧中所有”,编《箧中集》。763年任道州刺史,后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代表作品:《舂陵行》(p359)、《贼退示官吏》、《系乐府十二首》

•《箧中集》诗人的创作和主张

•《箧中集》收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人24首诗。•诗歌创作:他们是一批下层知识分子,其诗歌内容大体都是人生贫困经历的纪实和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因此他们的诗歌同时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风格质实古朴,近体诗很少,多为五古。

•诗歌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他们把文学的基本职能归为“救时劝俗”、“规讽”“感化”。

杜甫草堂导游词

杜甫——《新婚别》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草堂游记

《杜甫传》读后感

第2篇4

Hello,everyone.I’mSonnyandmytopictodayisDuFu,agreatChineserealisticpoet.BeforeIintroducethegreatpoet,Iwanttoshowyousomethinginterestingoccurredin2012,whichiscalled“DuFuisbusy”.Inthepictures,sometimesDuFuissitting.Sometimesheisplayingbasketball!.Sometimesheisphotoingsomescenes.Andsometimesheisphotoinghimself.Itseemsthathelikesplayingtheguitaranddancingtoo.Asyoucansee,DuFuisreally“busy”.Althoughthesepicturesareparodiesmadebynetfriends,theydoreflecthowpopularDuFuisinChina.NowletmegiveyouaprofileofDuFu.DuFuwasborninarichfamilyinGongyiCity,HenanProvincein712inTangDynasty.Duetohissuperiorfamilyenvironment,DuFulivedahappyteenagelife.Hestartedtoroamattheageof19andtill734hehadbeentoShandongandWuyueareas,duringwitchhemetLiBai,anothergreatpoetinTangDynasty,andmadefriendswithhim.Butwhenhewas23,hefailedtheimportantcivilserviceexaminationsanddidn’tmakeittobeahigh-rankingofficial.AndduringtheAn-ShiRebellion,whichbrokeoutin755andendedin763,DuFusufferedfromchaosandhomelecausedbywar.Afterthat,DuFuledawanderinglifeandfinallydiedonaboatfromTanzhoutoYueyangin770.Becauseofhisintricatelife,DuFuhada

Dufuwrotemorethan1400poemsinhislifewhichcanbedividedintotwostyles——romanticandrealistic.Let’sbeginwiththeromanticstyle.DuFu’searlypoetrymainlycelebratedthenaturalworldandbemoanedthepaoftime.Hewasabornpoetforhestartingtowritepoemsattheageof7andhisromanticpoemsbroughthimfameandhonorsincehewasyoung.HisrepresentativeworkinthisperiodisGazingonMountTaiandToLiBai.However,hispoemsturnedintorealisticstyleafterhesufferedtheperiodofAn-Shirebellion.Hebegantoexpreprofoundcompaionforhumanityandexposedthedarkaspectofsociety.Thepoemswritteninthisperiodwerematureandhadremarkabledepth,suchasXin'anOfficials,ShihaoOfficialsandTongguanOfficials,whicharealsocalledTheThreeOfficials.

第3篇5

·中学生演讲稿《跟着杜甫去唐朝》·

少年时杜甫生活在盛唐,当时唐朝正处开元盛世,一派繁华景象.杜甫家境优越,自幼好学,七岁便能作诗.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编导了一场闹剧,参加考试士子全部落选.之后,杜甫客居长安十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虽到处奔走献赋,却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过著贫困生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看着妻子痛哭,四邻抹泪,杜甫不禁一阵心绞,就长安十年感受,写成著名《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至今使人深受感触,有钱人家飘来酒肉香气,而路边就有被冻死穷人.从如此鲜明反差中不难看出天宝年间唐朝贫富悬殊极大.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却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局面.整个朝廷之上一片腐败景象.唐玄宗又好大喜功,常常会有边境将领向异族挑战再向玄宗邀功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军事力量空虚.这时,安禄山、史思明找到了可乘之机.趁着大唐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二人发动了叛乱,第二年就攻入了京城.随着战争爆发,整个大唐江山陷入一片残破不堪景象处处断垣残壁,满眼片片荒芜,曾经繁华不复存在.杜甫深深地思念着远在家乡亲人,不由得有感而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年后,杜甫终于踏上了回家路途.可一路上,他看到是什么呢?是官吏四处抓壮丁,国民四处逃难·

是被强行拆散新婚夫妇,泪眼婆娑·

是生离即将离别老翁老妪,身躯干瘦,无依无靠·是嗷嗷待哺婴儿,却无粮可吃·

杜甫感慨万千,当即奋笔创作了不朽史诗——《三吏三别》.后来,安史之乱终被平息了,可大唐巅峰也随之而去了·杜甫在好友帮助下,在成都涴花溪畔建了一间草堂,全家借宿于此.再后来,友人去世,杜甫一家离开成都,北上到达奉节.居住了几年后,也许是知道离开人世日子近了,思乡心切杜甫坐上了小舟.不想,半路上遇到了洪水,本就病体支离杜甫老先生,不久,就在客船上与世长辞·

杜甫,一代大文豪,出生于盛唐,他见证了大唐繁华盛世·经历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大唐由胜而衰转折·病逝于小小客船,他归乡心愿终未能实现·

跟着杜甫去唐朝,跟着杜甫看唐朝,我们,能够看到,是大唐黎明百姓真实生活写照,是大唐寿命由强变弱见证,也是今人回望大唐,汲取历史教训宝贵资料.谢谢阅读!

第1篇6

我眼中的杜甫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年二班的xx,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眼中的杜甫》。

同学们,大诗人杜甫的名字,我想你们应该都很熟悉吧,杜甫诗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人们称他们为“李杜”,杜甫还被世人尊称为“诗圣”,那么杜甫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有如此到的地位呢?这与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时,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的官史残暴无情的压迫、吕削百姓,在这水火照热之中,杜甫毅然选择了站了出来,用手中的笔揭露了桩桩事件,将对老百姓的同情与理解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安史的无情,冷酷使杜甫生气,但他也无奈、他也无能为力啊!只能“独与老翁别。”

在安史攻长安时,杜甫用自己的痛恨心理写在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春望》,这首诗使我感受到了,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现在让我们读一遍杜甫写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些大风破屋,大雨淋漓,长夜无眠的情况下,杜甫依然顽强的生活下来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名句我一直牢记心间。

今天我们再读杜甫那沉甸甸沉郁顿挫的诗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杜甫那无谓惧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推广普通话策划书(精选3篇)
  • 下一篇:普通党员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