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 2023-12-19 栏目:申请报告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篇1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一部中国五年规划的历史,可谓一部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史,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治稳定的显著优势

“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七五”计划后,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九五”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十一五”时期,我国实现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到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跨跃;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扎实基础……

曾有西方政要对我国的五年规划羡慕不已,认为其既有延续性也有前瞻性,放在自己的国家简直难以想象。其实,这背后的秘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中央要讨论决定关系党和国家全局重大问题。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为例,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和网上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建议》。《建议》在五中全会上讨论通过后,国务院据此组织起草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在明年全国“两会”经由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成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

“党提建议、政府编制规划、人大审议通过规划、全国人民执行人大审议通过的规划,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当中创造的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表示。

党的领导,也体现在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十三五”规划实施顺利,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领导力量,中国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全国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2020年8月16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据统计,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

“七五”计划开始大范围征求意见,“十五”计划首次通过群众征文方式征集意见建议,“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间国家发改委、工商联、妇联等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工作,越来越成为发展人民民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这一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吉林、湖南、广东等地调研,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就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五年规划的决策机制方面,我国形成了包括前期调研、形成基本思路、起草中央《建议》、通过中央《建议》、起草《纲要》草案、公众建言献策、衔接论证、广泛征求内外部意见、审批与发布《纲要》等多个阶段和步骤的编制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咨询和建议的主体包括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各人民团体以及专家学者,公开征集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得五年规划决策咨询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可以说,五年规划的编制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科学设计、民主决策、依法通过的决策过程,生动体现了寓科学于民主的中国式决策模式。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70多年的时间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背后,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一个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就是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

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尽快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我们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五年计划为抓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很短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3至1978年间,工业年增长率达到了11.4%,工业比重每年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

例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5年来,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组成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突击队,全国上下共同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感天动地的辉煌篇章,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口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目前,全国上下正在一鼓作气、加大对剩余贫困人口的攻坚力度,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解决的目标指日可待、胜利在望。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五年规划是中国实现阶段性、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秘诀,它承载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梦想,可以集全国之智、举全国之力来办成全国之事。

特别是在重大挑战面前,中国不搞“拳击赛”“对抗赛”,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导向,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协同作战,万众一心齐奋进、越是艰难越向前,显示出强大的攻坚克难能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我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的“五年计划”变为了“五年规划”。

“计划”变成“规划”,一字之差,含义深刻。“规划”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反映了政府经济职能的深刻转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历次“五年规划”都强调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也擘画了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蓝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巩固增强。

与此同时,五年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宏观性导向功能更加明确。比如“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随着发展理念的演进,五年规划也从经济发展规划演变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而演变为有关国家整体发展的全面综合发展规划。比如,在“十三五”规划中,教育科技、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非经济类指标中就占了很大比例。

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制度创新,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的短视性、盲目性和分散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中国将是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坚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

纵观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一条清晰主线始终贯穿——人民至上。无论是哪一阶段的任务,说到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提升人民福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19元,1952年人均储蓄只有1.5元。中国通过五年计划,引导有限的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流动,通过粮食统购统销、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初级教育等方式,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很大程度解决了几亿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

通过“六五”“七五”时期的奋斗,到1990年,我们党实现了基本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八五”“九五”时期的奋斗,到2000年,我们党实现了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十五”到“十三五”时期的奋斗,到2020年底,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几亿人民心头上中国梦,写进一份份五年规划上,最后写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里。未来五年的蓝图属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梦想,也属于每个中国人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小梦想。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篇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也一直在践行,改革开放__多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党才能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强力支持。

三年前,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两年前,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会议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重大问题时再次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事实证明,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体党员公务员更应深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篇3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其实已经让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要求从物质层面更多地转变到对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精神层面的要求。不仅要生活的更富足,还要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四五”规划紧紧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这一转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新举措,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与以往历个五年规划建议比较起来,这次“十四五”规划建议关于民生社会领域的内容最多。“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十二个方面重大任务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这部分内容所占的篇幅最大,提出了包括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七个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是“十四五”规划建议带给广大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处。

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公平统一。“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就这一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公平统一含义深刻。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好不好,就要看它有没有促成公平。要做到公平,就先要做到统一。不统一就会造成不公平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起步,正朝着公平统一的目标前进。

在就业的问题上,“十四五”规划建议持续发力。“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并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了重视就业质量这一问题,让更多的就业者在就业岗位上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提升自我认知,在提高收入的前提下,提升获得感、安全感。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共同富裕也是我比较关心的一个关键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进行五大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持续的脱贫攻坚,已经完成了摆脱贫困这一艰巨任务。“十四五”开始,我们就要扎扎实实的朝向共同富裕迈步了。

纵观“十四五”规划建议,“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个突出表现。

通过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学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到如何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这些技能不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非常有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公民,为社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篇4

举世瞩目下,为期四天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圆满落幕。会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擘画了发展蓝图,规划了实践路径,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当前,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已成为全国上下的重要任务,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学深悟透、弄通做实全会精神,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展示了党的智慧与力量。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奋力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使全国人民能得益于党的的果敢决策而过上安稳舒心的日子。党的领导,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的顶梁柱,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面对“十四五”的宏伟蓝图,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携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惧艰难险阻,不惧风浪挑战,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唱响新的篇章。

坚持人民至上毫不含糊。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永恒初心,人民至上是党的不变坚持。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我们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按下经济暂停键为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担当。“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开门问策,汇聚民心,彰显民众力量,传递民生温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被提及23次,“人民生命健康”“人民收入水平”“人民根本利益”等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字眼贯穿全会始终。在深学细悟全会精神之时,我们要认真领会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的理念,以时代责任为己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坚持创新发展毫不犹豫。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的前进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之路。深圳的发展,是创新精神的呈现;“北斗”的成功,是创新能力的彰显。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力量源泉。全会提出2035年使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再次把创新提上国家战略目标的日程,也把创新摆在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矢志不渝坚定创新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培植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在实践中谋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换挡提速”,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开启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征程。

时间见证前行,岁月镌刻奋进。全会勾勒了一幅更加美好、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领导为遵循,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原则,共同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奋斗。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篇5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立足国情、面向未来的宏伟主题。这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紧跟民生的系统工程。

制定“十四五”规划,归根到底是为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要充分发挥群众服务群众的主体作用,多渠道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让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倾听民声,了解民情,集思广益,奋力拼搏扬帆远航,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把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和愿望充分纳入“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群众的认可度。我们在其中也应该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积极参与,积极响应,充分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篇6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呈现为一个过程。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是一个热闹“一阵子”的时事新闻,也不是孤立单独的“临时性”的事件。因此,全面、深入学习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应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中深刻把握,在“三个结合”上深化理解。

一是要与学习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的进一步“推进”,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还将在“十四五”期间“延续”。

二是要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两个一百年”是数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华民族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执着追求。学习、理解“十四五”规划,应围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逻辑“起点”及其发展而展开。“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一百年”,能否在“十四五”期间如期实现,需要亿万大众——包括当代青年大学生为之努力奋斗。进而,为实现更加恢宏的“第二个一百年”,再接再厉,继续拼搏。

三是要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起来。“十四五”规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四个全面”中的一个目标,三个举措,对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推进国家治国理政两个现代化意义深远。

我认为《“十四五”规划建议》战略目标清晰,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任务明确,具有宏观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四个全面”的战略构想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来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方向。

“十四五”规划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以问题为导向,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提出了十大任务。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差距依然明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都存在不少“短板”。《“十四五”规划建议》正是基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十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篇7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正是起草十四五规划的价值基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兑现了我们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坚定,彰显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价值追求。

规划建设实训心得体会篇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描绘了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制度稳则国家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党的xx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三五”胜利收官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度优势充分彰显、治理效能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成果源自于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实际的实践探索,源自于我们党与时俱进及时将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赋予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以科学性及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优势,是“十四五”时期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完善国家治理效能必须遵循的原则。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并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务必要牢牢把握好高质量发展要求,认识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确保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但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

保持战略定力出实招硬招,助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党的xx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四十年也为党和人民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明显增加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改革发展也将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明确改什么、怎么改,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更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作为,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敢闯敢干,让各项改革举措在落地落实中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改革开放这艘巨轮沿着正确航向前行。

着力解决人民“好不好”的问题,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过去我们是解决人民“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解决人民过得“好不好”的问题。要看人民群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是否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各项民生举措是否真正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有关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关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期待与需求,要求我们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在民生领域发扬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在回应人民“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期待中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断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共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位一体”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发展过程中,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方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既为经济社会发展保存潜力和后劲儿,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带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十四五”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助力建成文化强国的基本途径,要求在今后五年之内,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都能得到明显提高。坚定文化自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带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力量之源,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www.白话文baihuawen白话文.cn先进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准则、公民价值规范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基固魂。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结果比过程更重要辩论赛例子(精选3篇)
  • 下一篇:新学期家长会邀请函模板作文(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