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敬告青年》字读后感大全(精选8篇)

时间: 2023-12-24 栏目:申请报告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1

近日,有幸阅读了《新青年》的发刊词,陈独秀先生所撰写的《敬告青年》一文。词中提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吾辈青年的希望,也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做新青年”的呼吁,在今天看来,依旧引人深思,激动人心。

陈独秀在文中提出了对新一代青年的六个基本原则,敬告青年如何从自身方面来改造国家,建设民族。在阅读过程中,《敬告青年》给我带来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它,是对生命的追求,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它宛如六声高昂而响亮,震撼且有力的钟声,悠扬绵长,唤醒了青年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的权利。”这是陈独秀提出的第一个标准。诚如斯言,我们有自主的思想,我们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于自我,遵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再结合客观形式去思考,绝不是盲目地跟风顺从。“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我看来,我们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并没有保守的理论可言。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都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固守原来落后那一套是不行的,否则只会不断退步。“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先生号召青年,应“排万难而前行”。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身为国家脊梁的青年更要勇敢地担当责任。青年人应当走在时代前列,冲到最前,直面恶的挑战。“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自明朝以来,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实际上远远落后西方国家。直至近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陈独秀先生提出,青年人要以包容的态度,观世界大局,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实现民族大义。“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先生提出:“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在中国当时的状况下,文学的改革对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来源于生活,不应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而更应该反映现实真相。“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段话反映出陈独秀对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他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新时代的青年不应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该发扬新思想,新文化,将言辞付于实际,用科学和理性,医治国家的弊病,创造崭新的中国。

读完《敬告青年》一文,使我受益匪浅,内心大受震撼,久久不得平息。它在百年前的中国,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十分受用。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乐观积极,奋发向上。我们不能辜负先辈的期望,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贡献青春之我,续写时代新诗篇,成为中国历史列车前行的一枚车轮!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2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洋洋洒洒三千多字,无不从字里行间感受出陈老对当时的青年人给予极大的肯定以及对青年们的期待。青年如初春,像早晨的太阳,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时间段。但正是处在这个思想萌发的时期,青年更需要一个指引人将其引导上正确的道路。

陈老在《敬告青年》提出了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里我简单地谈谈前三点的积极意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上个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不仅要受封建势力的压迫,还要受到西方列强的迫害。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说到: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館边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我们青年应当做什么——挣开束缚以求自主。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扭转民族命运而不是在强敌面前卑躬屈膝。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统治者难以放眼看世界而局限了认知,更别说那些处于底层的百姓。时代的洪流不会因我们的踟蹰不前而停滞。当面对强大的西方侵略者时,肉弱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片土地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走在时代的前沿,才不会任人宰割。

进取的而非隐退的,陈老在这里拿了古代隐居之人做了一个例子,隐居确有其可贵之处,但不可一概而论,古人更多崇尚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并非不愿进取而隐退,而是不想让官场的名利纷争玷污了他们的志向。而二十世纪初,内忧外患,国之将亡,隐退不是自我的实现而更像是对现实的逃避,我们需要的是有人站起来,高喊一声,叫醒沉睡已久的民族魂魄!

今日的青年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当年是截然不同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可以享用,但我们仍应当好好珍惜前人用汗血奋斗而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树立自主、进步、进取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发挥青年的朝阳之力,吾辈少年当勉之!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3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才能初步的从意识里面解放,但是实质上的脱离还需要自身的进步与时间,只有民主自由与平等,青年们才能吸取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文化。于是才有了第二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点,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只有青年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们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坚定的上进心,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

朋友们,这些就是《敬告青年》心得体会范文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4

每年的5月4日青年节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可以说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青年学生是这次运动的发起者和主力军,在这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是什么促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奋起抗争的呢?我认为在众多因素当中,陈独秀发表在《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上的发刊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微,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陈独秀看到了青年学生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决心改造广大青年学生。

《敬告青年》这份发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也是他用来改造青年的第一步。他“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时而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时而语重心长,意蕴隽永。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入手。我相信那时的青年学生看了陈独秀的这篇《敬告青年》也一定像我现在一样慷慨激愤!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在我们手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我们到底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让我们跟随陈独秀分陈六义,娓娓道来。他提出了六条标准,分别是“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和“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认为民主是一切之先决,“立德立功,首当辨此”。他从近代欧洲解放历史中总结出,“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同时又强烈抨击国内的旧道德,认为“忠孝节义”是“奴隶道德”,从方方面面剖析了各种行为的奴性,呼吁青年们要独立自主。他指出近代中国,做着大国的美梦,固步自封,死守“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等“封建制度之遗”,而不作改进,导致了“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的落后局面。他指出了保守的毁灭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呼吁青年要用发展进步的眼光看问题。

陈独秀说道,“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他将东西方进行对比,认为“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进一步揭露国内委靡隐沦的风气之后,他呼吁“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他呼吁广大的青年学生要行动起来,不能存安逸的思想。他指出近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万国林立,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世界,不能固步自封,使自己陷入毁灭的境地。

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敬告青年》一文采用了欧洲与中国、西方人与东方人相对比的写法,处处赞扬近世欧洲文明,特别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5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的”这条集中反映了的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他人之,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之,这是作为人的基本和人格。

深受进化论和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和人格,想把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大旗,这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目睹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6

《敬告青年》一文是《青年杂志》纲领性的文章,是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书。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依然受用于我们。今日读此文章,虽有很多生僻难理解之处,但我们仍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正如陈独秀先生所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我们正处于人生朝气蓬勃之时期,更要利用好这人生宝贵时期。《敬告青年》寄托了百年前先生对中国之青年之希冀,值得我们好好品读、仔细推敲。最后,借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7

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敬告青年》读后感篇8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youngwhilegrowing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则人身死,陈腐朽败之分子之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於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然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瞻,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於人身则必死,於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於自觉勇於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於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於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少先队红领巾奖章实施方案范文(精选6篇)
  • 下一篇:啤酒节活动开幕式方案(精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