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热门)关于历史典故(精选8篇)

时间: 2024-01-04 栏目:申请报告

关于历史典故篇1

传说中的黄帝是一位圣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统华夏,“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时修身证道,以德教化百姓,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黄帝生下来两个多月就会说话,十岁时就对当时情形有相当了解,明了自己的责任,注重修身积德,长成后更是个聪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后,看到当时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诛杀无辜。为了拯救人民,他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但蚩尤凭借妖术,黄帝之兵不能前进。于是黄帝在琼林台虔诚向上天祈祷,请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给黄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给他兵机,授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等,赐给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黄帝在神兵的帮助下克伏了蚩尤之党,平定四方,天下始归一统。

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黄帝在打败蚩尤后,于当年七月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三年后的八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禅”仪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顶上筑坛,行祭天礼,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坛,行祭地礼,叫禅。黄帝得到了天赐的宝鼎——铜鼎,在那时是极其珍奇的;有凤凰衔着卞图送给他,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又有黄龙捧河图洛书献给他,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宁、大祥的征兆。

黄帝曾向玄女询问治国之道,玄女回答:“君无为而民自化,君好静而民自正,君无事而民自富,君无欲而民自朴。以文善化,循循诱导;惩恶扬善,扶弱济困;上应天理,下顺民心;行仁义,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庙堂,祭祖明;四方怀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国,以德服众,以理教化,慈悲宽宏……”黄帝又问:“何谓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贪,丧德而暴;积乱于内,引患于外;伐民纵暴,好歹倒悬;民冤不伸,恶暴不除;不树中枢,众心散乱;疏于善化,邪风盛行;浪费铺张,天降饥荒……”,黄帝问道“有人隐居山林修行,言能归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应之,随缘而归。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则难有机缘,纵然修行百年也难归矣。”黄帝问:“可否知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玄女回答:“观现在,就知过去;看今世作为,即知后世祸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恶分明。”黄帝本来是智慧绝伦之人,经玄女一说,自然是声人心通。

黄帝几经跋涉,寻真访隐,问道修道。他登崆峒山,问广成子以大道,广成子告诉他至道之精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存神定气,方可长生”。之后他又到过峨嵋山,见真人于玉堂,真人讲道:“顺应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一切行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黄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贤,他常听从贤臣的忠告。黄帝还将全国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义,惟仁是行;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要求官员节简朴素,以身作则。

黄帝观测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以制定历法,确定天下万物名称;教百姓造屋筑城,播百谷草木,制造舟车,养蚕制衣,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黄帝还以甲、乙等十天干,子、丑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环来纪时、纪日、纪年,定度量衡之制。黄帝令擅长描摹绘画的史官仓颉搜集、整理文字。仓颉揣摩文字,废寝忘食,感动了神明,有凤凰衔来神书,历经数年,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遂成文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使民族文化从此有了一个稳固的载体。黄帝令乐官伶伦作律,伶伦在山谷中找到适合的竹管以作箫,吹它的声音作基本音,就是“黄钟之宫”,又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管,应十二律,并以他听到的.凤凰的鸣声来校正它们,后来又相应铸了十二个钟作乐音的标准。黄帝祭天于泰山时,亲自创作了第一支乐曲《清角》,人称天乐,曲调昂扬激荡,感天动地,流传后世。黄帝与岐伯诸人讨论医理,作内外经,有《素问》、《灵枢》等各种医书,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相传黄帝后来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赞颂。《管子》一书写道:“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黄帝带头实践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据大道的规律法则创立了符合大道规则的人间法律,给人们指明精神回归、淳德归道之路,使道德作为人们恪守不离的思想行为准则。当时社会,尊道是人们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识,维系着仁治社会状态,人们的心灵和行为都充满着上善,通过修身能够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与人为善,慈爱万物。黄帝的丰功伟业和海纳百川的精神,使人们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华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关于历史典故篇2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最新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范文

有关历史典故

关于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

关于历史典故篇3

墨绖从戎

亦作墨缞从戎。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战役经过已如前载。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关于历史典故篇4

事例内容

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于是委派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人们都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准是有人在开玩笑呢。”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了他的诺言,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说:“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这种信任基础,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各方面实力逐步超过了其它各国,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吞并六国,一统华夏。

关于历史典故篇5

应避“瓜田李下”之嫌

北齐时期有个官员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稳,很有见识。后来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过山东兖州。时任兖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准备赠送袁聿修一匹当地产的白缎。袁聿修得悉后,很是为难,于是便先一步离开了兖州。

部属问他缘由,他说,应避“瓜田李下”之嫌。兖州乃盛产绸缎之乡,人家把东西早准备好了,咱们还是走开的'为好。正是由于袁聿修为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绩突出享有声望,还赢得了一个“清郎”的雅号,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关于历史典故篇6

吴玠仙人关大捷的喜讯传来,鼓舞着岳飞,使他更加蔑视敌人,满怀胜利的信心。大军自鄂州陆续渡江,旌旗直指郢州。岳飞在江心对幕僚们慷慨发誓说:

“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岳飞跃马环城一周,亲自侦察敌情。他举起马鞭,遥指东北角的敌楼说:

“可贺我也!”

六日黎明时,在紧擂的战鼓声中,岳家军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

岳飞乘胜分兵两路,张宪和徐庆率军朝东北方向进攻随州,岳飞本人率主力往西北方向猛扑襄阳府。

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张宪和徐庆兵临随州后,伪齐知州王嵩龟缩在城垣里,不敢出战。张宪和徐庆军连攻数日,不能成功。牛皋和董先两员新统制已在克复郢州的战斗中大显身手,牛皋更自告奋勇,请求领兵支援张宪和徐庆。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歼灭了五千伪齐军。王嵩被俘后,押赴襄阳府处斩。

李成得到增援后,气势汹汹,又自新野市回军反扑,号称有三十万大军。岳飞命统制王万和荆南府镇抚使司统制辛太屯清水河,作为饵兵,诱敌深入。辛太不听命令,竟私自逃往峡州宜都县。六月五日,王万军与敌军交战后,岳飞亲自指挥大军夹攻,击败了李成军。六日,李成再次反扑求战。但伪齐军经受不住两员虎将挥兵猛攻,一败涂地。李成的骑兵更是乱作一团,前列骑兵溃散之后,将后列骑兵拥挤入水中。岳家军追奔逐北,敌军横尸二十余里。

七月十五日,王贵和张宪两军在州城外三十几宋里,同数万金、齐联军激战;王万和董先两部出奇突击,一举粉碎了敌军的顽抗。刘合孛堇只身逃窜。岳家军俘降“番官”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取战马二百多匹,兵仗数以万计。十七日,岳家军猛烈攻城。将士们不顾骤雨般的矢石,攀附城垣,实行强攻。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二十三日收复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荆湖北路安抚使司统制崔邦弼等军也攻下信阳军。在襄汉之战中,是南宋头一次收复了大片失地.其中包括原先在李横辖区之外,而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这又是南宋立国八年以来,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史称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

关于历史典故篇7

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的历史形象并不是很好,所以后人总是在揣度,为什么诸葛孔明不另立新主呢?

一先从隆中对策说起。当时诸葛亮为刘备定下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这样做一是可以使师出有名,二是可以争取民心,无疑为刘备完成霸业提供条件。如此聪明之举为何曹操孙权没有想到呢?其实二人未必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曹操、孙权二人都无皇室血统,根本不可能打这个旗号去创业,刘备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倘若诸葛亮废了刘禅,百姓便会起疑,“丞相说的`兴复汉室还算不算?”废了刘禅,等于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自毁长城!

二刘禅虽不为明君,但在诸葛亮时期却不谓庸主,还未有后期那般荒唐,无非是贪恋女色、听信几句谣言,尚未构成大错。试问诸葛亮有什么理由废了他?废一个皇帝,势必造成朝中大乱,蜀国本身羸弱,如何经得起这一大动?如此一来,反倒天了自家风险。

三诸葛亮要废刘禅,是因为刘禅无能,不能完成大业。那么他若废了刘禅便说明他完全有能力灭了魏国,与东吴平分天下!但蜀国当时由此力量否?灭不了魏国却废皇帝——他诸葛亮便是大罪人!诸葛亮何等英明?岂会为此自毁前程。

四诸葛亮只想当丞相,对皇帝不感兴趣。当皇帝固然好,但人家要是没兴趣,还是白搭。

关于历史典故篇8

【人物简介】

李时珍-明朝医学家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万历21年,即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李时珍,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故事典籍

1.一天,李时珍的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王广和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王广和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王广和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于是人们都传言王广和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王广和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2.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历史典故范文(精选2篇)
  • 下一篇:教师节活动方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