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

时间: 2024-01-06 栏目:申请报告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篇1

鱼皮画作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通过剪刻,缝制,粘贴等方式将处理好的鱼皮制作成画。鱼皮画是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传统手工艺,居住在黑龙江畔的赫哲族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世代以打鱼为生,他们把大马哈鱼的鱼皮特殊处理,制作成鱼皮画工艺品或服饰。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篇2

国际教育学院为留学生开展了鱼皮画制作课,让留学生们在了解黑龙江省历史文化的同时,深入了解赫哲族文化和极具民族鲜明特色的鱼皮画艺术,在亲身制作中感受鱼皮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刘芳欣老师首先向各位同学展示了几件鱼皮画作品,然后从鱼皮艺术的起源讲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赫哲族的文化历史、鱼皮的种类、鱼皮画制作方法等内容。如:剪画纸、拓印、剪鱼皮、贴画、着色、装裱等。

此外,通过老师的讲解,大家还了解了赫哲渔乡的风土人情,从萨满到图腾,从口琴艺术到桦树皮制作技艺,内容丰富多彩,让留学生们受益良多,再次为同学们打开了内心追寻中国灿烂文化的大门。

留学生看着这些仿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尤其是由鱼皮拼接而成的彩色花鸟图,让在场的许多学生大为惊叹,纷纷讨论并开始制作鱼皮画。

非遗文化作品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后是教育。哈石油正是连接中外文化之间的那一座彩虹桥!此次活动中,留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历史和艺术魅力,同时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关注非遗传承文化”的种子。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篇3

鱼皮上作画是种什么体验?2月8日,来自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不同国家的外籍友人对此给出了答案,“Itwasnice!”

从辽金时代开始,在丰富的渔业资源与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激烈碰撞下,被称为“无纸剪纸”的查干湖鱼皮画得以产生,并不断推陈出新,发展成为吉林省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查干湖冬捕逐渐被人了解,作为渔猎文化载体之一的查干湖鱼皮画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带着对这份遗存文化的期待与好奇,外籍友人一行走进长春市方舟美术馆,感受“指尖上的渔猎文化”。

恰逢北京冬奥会,馆内布置满是冰雪元素。水晶挂件、饰品、书签、雪娃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令人目不暇接。在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讲解下,外籍友人对鱼皮画的制作有了深层次的认知。鱼皮画材料独特,胖头鱼、鲤鱼、黑鱼、三文鱼等都是作画的用料,令人一望而知源于北方、来自水滨,具有强烈的关东渔猎文化特色。从创意、设计、选材,到建模、裁剪、缝制、装裱,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小觑。此外,查干湖鱼皮画的制作需要全程手工完成,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细心与恒心。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实践环节大家状况频出,刀工不细致、裁剪不到位、装裱不精致,室内尽是一片“好难”的感慨声音。在时间的流逝中,外籍友人经过不断地认真摸索,看到了一幅幅鱼皮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查干湖鱼皮画这门技艺又多了一份尊重与敬佩。

外籍友人Helen在完成“春”字的装裱后,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theveryfirstandunusualexperience!”(第一次不寻常的经历!)来自中东地区的Ismail同样很兴奋,“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我很喜欢”,他说道。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篇4

一张张看似普通的鱼皮,经过精巧的设计、细腻的刀工,在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毳的手里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徐毳向记者介绍:“鱼皮画是以鱼皮为材料,从选材到成画均为纯手工制作,皆凭手工艺人一双灵巧的手,因此被称为‘指尖上的渔猎文化’”。如何把传统而又古老的鱼皮画变成既保留传统,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徐毳和她的团队做了众多努力。2015年,她和她的团队创作的鱼皮画“冰湖腾鱼”在义乌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全国手工艺品大赛上分获银奖。

一针一线即可勾勒出一个时代。在松原市前郭县,一种流传于大草原的民间手工技艺逐渐演变成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尔罗斯布艺。“郭尔罗斯布艺受到了满、汉、锡伯等民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当地群众较高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审美水平。”郭尔罗斯布艺传承人徐卉说。为了让郭尔罗斯布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徐卉建立了郭尔罗斯布艺工作室,编写了郭尔罗斯布艺制作的绣花、挑花、贴花之技法,将郭尔罗斯布艺产品不断创新并形成产业化,注册“郭尔罗”品牌,自主研发服饰、手包、娃娃、家居生活用品、布偶玩具等产品。其中郭尔罗斯布艺的衍生品手包“楠丁布乐格”被选作国礼赠与外国使节及夫人,拾遗香炭包在2018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得铜奖。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篇5

走进位于查干湖景区的鱼皮工艺制作室,您就能看见一幅幅精美的鱼皮画和惟妙惟肖的鱼皮工艺品,这些都出自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项目民间传承人王立春的一双巧手。首先向各位同学展示了几件鱼皮画作品,然后从鱼皮艺术的起源讲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赫哲族的文化历史、鱼皮的种类、鱼皮画制作方法等内容。如:剪画纸、拓印、剪鱼皮、贴画、着色、装裱等。

王立春的鱼皮画选题多样,同时将查干湖特有的渔猎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其中。王立春介绍,鱼皮画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创价值,她希望带动更多人通过鱼皮画增收致富,同时也把鱼皮画这项非物质文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2021年11月8日有幸参加爱辉区女职工手工技能培训班,聆听了鱼皮画非遗传承人王立春老师对手工鱼皮画历史、发展及制作的详细讲解。此外,通过老师的讲解,大家还了解了赫哲渔乡的风土人情,从萨满到图腾,从口琴艺术到桦树皮制作技艺,内容丰富多彩,让留学生们受益良多,再次为同学们打开了内心追寻中国灿烂文化的大门。

闫老师把传承了几百甚至千年的鱼皮手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指导我们把一张张鱼皮经过巧妙的构思、精细的镂刻、多样的针法变幻成一幅幅作品。

通过学习鱼皮画让我了解到身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赫哲族先民独特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以鱼为生,他们对自然的恩赐有敬畏更有感恩。

在后续学习中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赫哲族的文化和历史,把作品真正做成艺术品,鱼皮画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非遗文化作品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后是教育。哈石油正是连接中外文化之间的那一座彩虹桥!此次活动中,留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历史和艺术魅力,同时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关注非遗传承文化”的种子。希望在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创作中,鱼皮文化可以成为黑河的一张新名片。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篇6

一张张看似普通的鱼皮,经过精巧的设计、细腻的刀工,在王桂荣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小挂件,鱼皮粗犷的纹理与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憨态可掬的形象碰撞出了奇妙火花。

除了制作憨态可掬的“冰墩墩”“雪容融”挂件之外,王桂荣还制作了一幅精美的“冰墩墩”“雪容融”鱼皮画,整幅作品全都是纯手工制作。通过对鱼皮的粘贴和镂刻,王桂荣以独特的形式,充分体现出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及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祝愿。

王桂荣表示:“这次冬奥会看得我非常激动,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我也感受到了奥运精神散发的独特魅力。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想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冬奥会、为冬残奥会加油!”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篇7

给同江当地的学员上课不同于平常给大学生、研究生等上课,他们很多都是当地的农民,因此培训中更多的是一种心连心的交流。我对他们说,我和大家一样,从小在山东农村就喜欢剪纸,画农民画,我们只是用的材料不一样。剪鱼皮不是我的特长,但是我很会剪纸。学员们听了都笑起来,仿佛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有学员问我:王老师,你怎么剪得那么好看?我告诉他们,因为这里面有造型审美的因素,比如剪一个人物造型,他的身体比例要有一定的设计。历史文化传承、材料选取处理、颜色搭配、构图技巧、美感培养……培训的内容丰富而细致,老师走到学员中间示范,学员随时可以就图案作品等跟老师交流提问,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以至于辅导班结束后还意犹未尽,课堂又延续到家里,延续到微信群里。

十来天的交流培训,不仅学员收获满满,艺术家们也受益匪浅。看到他们在培训中提高了美术修养,提升了艺术感受能力,看到他们对鱼皮画发自内心的喜爱,我感到由衷欣慰。艺术要接地气,要为人民服务,小小的鱼皮画里凝结着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也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一家亲。就像奔流不息的江水一样,我想,这样的情谊也会持续不断地滋养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

以上是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果对大家有用,也请多关注本站。

制作鱼皮画的心得体会篇8

2019年11月11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字号”博物馆开展,大展分“衣之韵、食之美、住之适、用之雅、养之健”五个综合展区。其中一个展台的鱼皮衣服等鱼皮工艺品尤其引人瞩目。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首《乌苏里船歌》让无数人知道了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族,这首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的革命歌曲将人的思绪带到了乌苏里江,隐约之中一位将渔网奋力一甩的渔夫身影若隐若现。大展现场,立杰鱼皮制作专业合作社社长岑立杰老师为记者展示了鱼皮衣服的坚韧性,衣服大力伸张的声音凸显了老师对这项工艺的自豪之情。

谈起鱼皮衣服的来历,岑老师爱人说:“过去赫哲族人没有布衣服,便用鱼皮制作衣服蔽体,最先穿鱼皮衣服的就是赫族人,赫哲族人全国人口才五千多人,生活在三江流域。而像这次展示的这件衣服制作经过熟制、晾晒、清洗、剥皮等多种工序,再加上后期缝制,一套衣服制作下来要半年之久。一百多张鱼皮方可制作这一套衣服,而鱼的来源就是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在黑龙江流域产卵,然后在日本海生长,回游后自然死亡,然后赫哲族人将鱼皮取下制作成衣。我们这次展览的这套鱼皮衣服价值一万多,现在也穿不着鱼皮衣服,基本都用来收藏或展览。”鱼皮工艺自2006年就被列入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鱼皮制作的服装也参加过众多时装秀,鱼皮工艺品逐步走向产业化,且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吸引力逐步提高。

赫哲族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除了身穿鱼皮衣服,族人还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据岑老师了解到,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唯一一个以捕鱼为生,食用鱼肉、穿用鱼皮并用鱼皮加工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的民族。用鱼皮制作衣服,是赫哲族人的一大特点,《皇清职贡图》卷八载:“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时至今日,穿鱼皮服装已成为历史,但这一凝结古时人民智慧结晶的传统技艺却得到了国家甚至世界的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里的一颗明珠,鱼皮制品不仅仅是在文化上大放异彩,也很快在国内外市场上立足。

立杰鱼皮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社址位于山清水秀的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乡。社长岑老师表示,鱼皮工艺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但合作社并不是家族企业,它是本着传承民族手工业,打造赫乡品牌的理念,由几十名赫哲族妇女组建的合作社,合作社里从事鱼皮工艺制作的妇女都是经过免费培训的。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和传承赫哲族民族文化,让这份古老的工艺永不失传。

除了鱼皮衣服,鱼皮工艺品还包括鱼皮画、鱼皮挂件等。赫哲族鱼皮画是赫哲族的传统艺术品种,制作鱼皮画首先必须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手工费时大约3天,要经过剥制,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环节,晒制完做成鱼皮画的原料,然后进行裁剪,照着原画选坯子,剪下来后进行粘贴和镂刻,再进行缝合、粘贴、装框。鱼皮画风格近些年来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风格,逐渐适应了市场需要,到现在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亮相,都表明着鱼皮工艺取得的伟大成就。“你不要看这小小的一幅画,就要两百多块鱼皮,它耗时耗力,每一幅画上都凝聚着我们赫哲族人的心血。”岑老师双手触摸着鱼皮画的纹路感慨到,据悉,岑老师从事鱼皮画制作已有13年,经验丰富、技艺娴熟。

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鱼皮工艺的一方展台上,聆听神秘悠久的民族传说,探寻熠熠生辉的赫哲族文化,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盛宴,主动参与鱼皮等非遗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这,便是大展的魅力所在。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简短成语故事(精选3篇)
  • 下一篇:社区政审证明范文十(整理1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