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收录(精选8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申请报告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总复习复习计划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一是有利于初三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二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做到了查缺补漏,中等生有所提高,优等生再上一步,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三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应对中考,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谈谈看法。

一、根据大纲和考纲,制订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比较分散,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知识要点,近几年的中考精神及试题的考点,精心拟订复习计划。计划的拟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在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情况,编制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根据测试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确定复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处。制订复习计划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的筛选。教师制订的复习计划要明确告之学生,让其制订个人具体复习规划。这样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双重计划的督促下去学习、去努力。

二、理解、掌握、夯实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吃透课本。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概念性的知识(法则、公式、定理等),不但要准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例如,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如果把“同圆或等圆”这一条件忽略,后一部分即是一假命题,那么利用其作为依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因此一定要准确理解掌握概念性知识。②对课本上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因为每章后的复习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尤其是近些年来的一些中考试题,是按课本上题的题型或是原题拓展延伸进行变形而命题的。所以在总复习时教师和学生都应注重课本知识。

三、整理、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能力

在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归纳、分类,弄清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初中函数部分主要分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四边形主要分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方程有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这种归纳总结在程度高的班级可由学生自行完成,在程度低的班级师生共同完成,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总结能力。通过对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几种方程的解法的复习,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数学知识间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同时掌握转化思想。如解分式方程应转化成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应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又如,利用图示表示几种四边形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知识归纳、整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精选练习题,提高复习成效

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分量。对教师来说,这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精选习题,删减复习资料中没有价值的题目,免得浪费学生过多的时间。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近些年的中考都涉及较多基础性的题目。另外,选些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热点的开放性问题。在试卷讲评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评析,这样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中圆周角、圆心角的关系推导及应用、垂径定理的证明及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应重点掌握的内容,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练习题的精选是很重要的,不可忽视。教师出题测试时,低、中、高档题的比例要恰当,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讲评时要有针对性,不面面俱到。

总之,搞好初中数学总复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教师要不断刻苦钻研,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篇2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8、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9、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10、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初中常见化学式

1.镁在氧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氧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氧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氧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通电2H2↑+O2↑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加热2CuO+H2O+CO2↑

15.加热氯酸钾(少量二氧化锰催化):2KClO3二氧化锰加热2KCl+3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17.碳酸不稳定分H2CO3===H2O+CO2↑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篇3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某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5)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FeSO4·7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红棕色)、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NO2:红棕色气体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等

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CaCO3BaCO3Ag2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篇4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①均一:各部分性质、浓度、密度、色泽等相同。

②稳定: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不分层、不沉淀。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

2、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如:碘酒、糖水、生理盐水、高锰酸钾的水溶液、石灰水);

3、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及质量比。

4、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如:肥皂漂洗衣服、洗洁精洗碗筷、牛奶、农药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

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

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现象,叫做结晶。(结晶和溶解都属于物理变化)。(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三、物质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⑴酸碱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上升;如:硫酸、氢氧化钠等。

⑵绝大多数的盐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下降;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⑶蔗糖、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篇5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高温3、还原性:C+2CuO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2Fe2O3+3C

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2)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

红,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

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水煤气:H2与CO的混合气体C+H2OH2+CO)

△2)还原性:CO+CuO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Fe2O3+3CO

高温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Cu+CO2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

高温

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2-(CO3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扩展阅读:初三化学第一至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一至六单元知识归纳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一、常见仪器的使用(课本P9表格)

要求:知道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注意事项

如:知道可用于反应的容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考点链接:常在实验题中要求填仪器名称二、实验基本操作(课本P10-12)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斜、二放、三慢竖”

粉末放入试管底部、块状放在试管口,粉末一般用钥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

液体药品的量取“量筒放平,视线与页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吸取与滴加药品“不可将滴管深入试管内”(3)给物质加热

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做到“两查”和“三不”,即一查灯芯,二查酒精量(酒精灯容积的(1/22/3)。三不指一不给燃着的酒精灯加酒精;二不相互对火;三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②、加热的操作:

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

的1/3,且要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③、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否者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1)外壁不能有水,

(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

(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考操作图或在实验题中考查实验正误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课本P13-19)

(一)概念

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等,只是形状改变。

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灯泡、电炉丝通电

发光、发热。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现象: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例: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

温馨提示: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二)区别与联系

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或填空题中考查

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课本P20-23)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

硬度、溶解性等

(俞燕芹原创)

九年级化学一至六单元知识归纳

温馨提示: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或需要仪器测定。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3、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常用“易、会、能”等词来描述。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或填空题中考查

五、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一光”,二热,三生成

“一光”指:燃烧发出的光的颜色或特点或烟的颜色

“二热”指: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三生成”生成物的颜色、状态例:镁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大量的热,3、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

一、

空气的主要成分(P28-31)

(1)空气成分的测定实验

要求: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误差分析(进入到集气瓶中的水小于总体积的1/5

的原因)

(2)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气体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约4/5)、氧气21%(约1/5)(3)氮气及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来源:学科网]①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

氦气化学性质:很稳定,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是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用途:用来充氮包装,保存食品、充氮灯泡②稀有气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霓虹灯和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很小很稳定也可用于探空气球二、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及初步应用(P32)

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三、空气污染与保护(P36-41)

要求:了解常见的污染源及污染物,懂得保护空气的方法四、分子(P42-49)

1、分子的概念(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变化,物理变化过程分子不变)3、分子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构成)4、分子的特性:

(1)分子总是不断的运动着。

(2)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小得

多。

(俞燕芹原创)

九年级化学一至六单元知识归纳

五、原子

原子时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汞、稀有气体、C、S、P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质量与体积都很小;在不停地运动;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化相似点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化学反应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不同点合成新的分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互相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成物质六、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相对原子质量=(1/12)一个碳原子实际质量七、原子结构1、原子结构: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显电性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原子结构示意图

要求: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具体见课本)

(电子层数、圈内数字含义、每个电子层上数字含义、最外层电子数与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的关系)3、离子

3

(俞燕芹原创)九年级化学一至六单元知识归纳

(1)离子是由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带电荷的微粒。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2)离子的形成(原子与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3)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一、认识氧气的性质(P66-69)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化学性质:要求:(木炭、铁、蜡烛等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C+O2

CO2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化学方程式:2Mg+O2

2MgO

(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实验现象: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化学方程式:2Cu+O2

△2CuO

(6)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化学方程式:4P+5O2

2P2O5

3、氧气的用途:呼吸、支持燃烧(助燃性)二、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含义(见课本P69)三、制取氧气(见课本72-76)

(俞燕芹原创)九年级化学一至六单元知识归纳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①.实验原理:2KMnO4:_②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③.实验步骤:

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MnO2

a.实验原理:2H2O2====2H2O+O2↑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四、物质燃烧与灭火条件(P79-83)

1、物质燃烧要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可燃物达到燃烧的起码温度(此温度成为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2、灭火的原理:

燃烧物与其他燃烧物隔离或者清楚燃烧物;

(俞燕芹原创)

5

△K2MnO4+MnO2+O2↑九年级化学一至六单元知识归纳

使燃烧物隔离空气或氧气;

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一下。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现象及区别五、元素(P86-89)1、元素的含义

应用: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或与离子)说明是同一种元素2、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氧硅铝铁钙3、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P89表格)4、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表示的含义:

从宏观上看,他表示一种元素,从微观上看,它又表示一个原子。如果在元素的前面加上数字,就表示某元素的若干个原子。

六、物质的分类(P93框架图)

以上是关于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篇6

日常学习习惯:

1、上课认真听讲,一般老师对于难记忆的东西都会给出记忆的方法,尽可能在课堂上就记住一部分。

2、做回家作业的时候不要总是把书或者笔记本翻开做,要么做之前看一遍,要么做完之后再对笔记,不会的记住答案之后再做到试卷上。

3、若作业中还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做一个记号,第二天等老师讲评或主动去问。

初三化学的知识点不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去记忆,只有平时的作业都能自己独立完成,而不是总抄书或笔记,或者他人的作业。

快速提分方法:

1、搞定化学方程式

先从元素化合价开始,找个口诀表背一背,在弄清一些常考的细节诸如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都为二价

然后背比较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制氧气制造二氧化碳(死背住),常用酸碱中和反应等等(这些应该不难,不行可以问老师搞清原理)写完先检查一下有没有配平合不合理等等

2、计算方法

设一个你认为比较方便计算的未知数为x(如果要求质量分数且你基础较差的话,建议现设发生反应的物质质量,然后再求,保险一点)

题目肯定给出生成气体、沉淀或者反应物生成物完全反应的质量(一定要完全反应),算出这些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包括未知量和已知量),可得:

(未知量的相对分子质量)/x=(已知量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道的对应物质的质量

3、难点

化学计算题一般不难,难点一定会出在让你算反应后某溶液质量分数之类的,溶液剩余的溶质质量一般已经求出来了,溶液质量一定要思考清楚,一定要减掉沉淀、气体的质量。如果有什么加克水,加x克啥啥啥,只管最开始溶液质量加上这些,最后减掉沉淀气体,一般就没啥问题了。

日常积累方法:

1、先难后易

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先突出复习自己感到困难的学科,花多点时间解决疑难问题,攻破自己的弱点。

2、、每天读书、练习

要注意文理科间隔,穿插复习,一般理科类计算多,文科类背诵多。而人的大脑不同部分,各自有特殊的功能,安排复习时间应一段计算练习,一段背诵熟记,一段分析实验,使大脑的不同区域轮流工作,轮流休息,这样能提高大脑兴奋度,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3、对每一学科应有两至三段复习过程

第一段应该全面系统复习课本,把每章节的知识系统网络加以理顺,使大脑对全书有清晰记忆思路。第二段注意习题练习,把原来练习过的习题有主有次,有选择性地重复练习,对于自己熟悉的习题重复阅读,加深记忆;对于自己不太熟练,甚至疑难问题,重复练习,重复运算。时间允许的话,第三段采取浏览记忆和强化记忆相结合。经过这样的考前复习,可以达到纲举目张,思路清晰,发展能力的目的。

4、温故而知新,不要再做新练习,更不宜研究难题。

每份考卷的题目都按教科书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来设计,因而考试的题目类型与学生平时练习相类似,就算难度大的综合分析题,综合计算题,往往也是教科书内几个章节的知识点的运用,问题是这些题往往拐弯,隐藏可应用的知识点,隐藏解题的一些条件。

如果考前注意熟记,将课本、笔记、参考书的概念、原理、公式、练习过的题目,深刻地编码在大脑里,就有利于考试时联想、借鉴、类比、举一反三。

如果考前以做新题目为主,还集中精力攻难题,就起不到熟记的作用。还沉在“题海之中”,得不偿失。

5、读书过程,要懂得间歇休息

一般全神贯注读书、练习,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就要休息10分钟。休息是动态休息,即是离开座位,散散步,唱唱歌,活动活动四肢,洗洗脸,甚至做点家务劳动。这样大脑得到调节,精神焕发,为下一轮读书、练习作准备,使下一轮学习注意力集中。1.先难后易

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先突出复习自己感到困难的学科,花多点时间解决疑难问题,攻破自己的弱点。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篇7

化学反应

1、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2、复分解反应:

①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②碱+酸→盐+水;

③酸+盐→新盐+新酸;

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

⑤盐+碱→新盐+新碱。

必背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五氮磷三价铝;铜汞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四价碳;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常见磷酸根;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2价::O2-、S2-、CO32-、SO42-;

-3价::PO43-。

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收录精选篇8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

①2Mg+O2==2MgO

②4Al+3O2==2Al2O3(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③2Cu+O2==2CuO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2HCl==FeCl2+H2↑

②Mg+2HCl==MgCl2+H2↑

③2Al+3H2SO4==Al2(SO4)3+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CuCl2==FeCl2+Cu

②Mg+ZnCl2==MgCl2+Zn↑

③2Al+3CuSO4==Al2(SO4)3+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BC==B+AC)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公安疫情期间简要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篇)
  • 下一篇:防汛通知范文(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