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马说》教案(精选3篇)

时间: 2024-01-19 栏目:申请报告

第2篇1

一、说教材

《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三、说重点

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文章内容。

四、说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出示要求:

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

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

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齐诵

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积累

1、出示要求: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

2、学生自行梳理总结

3、检测

4、师补充文学常识

①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②关于韩愈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

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⑵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词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执策而临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虽有名马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

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文章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检测:

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

师小结

⑴写法与主题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⑵结构特点

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练习

1.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第3篇2

大文斗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马说》教案!

【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感知课文、激发兴趣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幻灯片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学生学会翻译本文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设问、适时点拨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思考、回答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课件(助教、助学)作业

思考课外拓展课件(助学)结论

与反思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教案(共3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大文斗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马说》教案范文。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范文集锦6篇

马说读后感(合集35篇)

教学课件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第1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整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整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整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残联年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精选5篇)
  • 下一篇:辞职报告怎么和领导说(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