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时间: 2024-02-10 栏目:申请报告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篇1

看完了《孽海花》,曾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新2版第1次印刷。刚才豆瓣儿了一下,发现1980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出过另外一个版本的《孽海花》,三十回本且删改较多,嗯,我手里这个叫新2版,又是个增订本,同时出两个版本,而且这个增订本的发行量也是四十多万册的,不只是何用意。这本书一开始有一大段张毕来写的“前言”,1962年8月31日写的,1979年11月8日修订,1962年张毕来调到民盟中央工作,居要职,1980年,也就是修订之后的那年,他当了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从前言还可以看出,本来此书是要在1962年就出版的,然而可能是遇到了风波,直到文革后才得以出版。前言大概说了说这部小说的背景、特色,我是第一次读《孽海花》,感觉张毕来的介绍挺不错的,只是措辞造句总让我感到一种向封建势力资本家算账的口气,本来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他写的意思也是说这个小说的种种好,可那文字却有些的好像是张毕来与曾朴之间苦大仇深,就好像《孽海花》是棵毒草,充满的那些资产阶级的阴谋诡计都被张毕来无情的揭示出来了的样子。用贬低谩骂的口气说褒扬称赞的话,我这算是开眼界了,只是不知道这是1962年时候的原原本本写的呢?还是在1979年改成这个样子的了。作为一篇政治文字的标本,我感觉其文学价值倒确实与《孽海花》不分伯仲了的。《孽海花》的整个书写过程约30年,三十回分成三部发表在不同时期的小说刊物上的。《孽海花》原定六十回,是当年曾朴与金松岑商量好了的框架格式,可惜没写完,后来人又有《续孽海花》和《新孽海花》之作。30年,书写跨度如此之大,且当时又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风雨交加的时代,而曾朴又是那时候的弄潮儿,这部小说的言论主旨不能从一而终也就可以理解了。比如说主人公金汮在第二十四回的时候就死了,比如说前面说的“阿剌伯”后面就写成了“阿拉伯”,可见一斑吧。金松岑开始做此书时,是想记录洪均出使德、俄、荷、奥各国,重金购买一张错误的中俄边界图带回国,结果导致一场政治风波,洪钧因此郁郁而死,这整件事儿。不过我感觉是,很多详细的国外风俗他写不下来,就不写了,交给曾朴续写。曾朴与洪钧以及当时朝廷内的高官显宦交往密切,大概看了金松岑的文章,觉得过于单薄,就决定改写并铺张成一部时代纪录片。嗯,我想就是因为这个,那在头几章里出现的“本书的主人公金汮”就在第二十四回被实在且毫不留情的病死了。《孽海花》的男主人公死了,女主人公,也就是金汮的老婆——傅彩云,真名叫赵彩云,后来成了天津鼎鼎大名的赛金花,我看也只是一个配角,事情涉及到她的时候,就把她叫出来交待交待,或者当事情没办法贯穿下去的时候——晚清各种革命、战争的事件要想仅仅用几个朝廷命官当线索是很难囊括得如此之全的——就把她拿出来穿针引线。都是配角儿了,实际上这本书也就没有主角可言了,线索也就难免左冲右突,叫“晚清的那些事儿”我看也不为过吧。就像张毕来在前言里说的,这本书是想以一件事几个人物为主线,贯穿无数大大小小的珠子,这样的结构,主人公一定是要在时代漩涡的中心才方便,可金松岑一开始选择的主人公却是个冷门儿是处偏锋,曾朴续写此书的困难之大也就是可想而知了。到底是和晚清高知混过来的文人,曾朴运用了大回环的动作竟然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让我佩服得不得了了。前一段时间看的那本儿《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也是如此,想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主线,叙述苏联二战前的满国风云,不过雷巴科夫对人物和地点选得巧妙,恰好是众多人物事件的交叉点所在,不选他选谁?所以他在讲故事的时候一直从容,没有出现像《孽海花》这样的疲惫神色。曾朴是说完了东又说西,又得让读者感觉这东西的跨度不是那么突兀,处于情理之中,高难动作啊这是,所以我看此书的时候那心情不比看成龙的功夫片轻松多少。这还不算,曾朴又找了一件更难的,在这本小说里众人皆知见诸报端的大事件,他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他写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很难获知的,属于八卦一类的私房事儿,我想其中胡编乱造的也不是没有,可人物事件都言之凿凿,看着看着就让我信了八成。好像是为了增加此书的可信度,在这本《孽海花》的最后还附有刘文昭增订的小说人物与真实人物之间的对照表。在前言里,写了曾朴与各位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他是洪钧(小说中叫“金汮”)的义侄兼徒孙,是汪鸣銮(小说中叫“钱唐卿”)的女婿,又与翁同龢(小说中叫“龚和甫”)、张樵野(小说中叫“庄小燕”)接触较多,我想有好多史书上看不到的但酒桌上能说到的事儿,曾朴都给一一的记下来了,而且不是那么几句牙慧,而是大段大段的事情和议论,串在小说里就给发表出去了。晚清宪政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宗旨义理,用这种聊天式的口吻以每个人的高论的形式写下来,让我看着也较读历史书来的清楚明白,而且亲切不少。本来历史人物都也是曾经活过的,本来他们的思想也不会像盖棺之后的定论那么死板么。这样一种写法,让各位历史人物在时间空间上发生了互动,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儿,转眼谁有对这件事儿上说了什么话作了什么评论,这又影响到谁谁谁的下一步举措,把一段历史有机又鲜活的交给读者,这是中国历史小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小说家的特色。一段历史说忘就能被忘了,偶然想起来也会有好多为什么无从解答,但总得给后人一个交待,虽然这个交待现在的小说家已经不怎么放在眼里了,现在有报纸,如果你想了解那段历史,就自己翻报纸去好了,但当时的小说家可得肩负这个责任的,他得让后人明白,原来都发生过什么,你该恨谁该爱谁。这里的爱恨,也就掺和上了小说家的裁判权,或者说,小说家对历史的作用说不定要比历史学家们大得多了。不过,中国的正统思想一直是把小说当成下里巴人的作为,可能是因为这个吧,当年和曾朴有交往的高官显贵们恐怕都不会想到曾朴会是一个写小说的,所以当时在他面前猫三狗四的传递小道消息也没感到什么妨碍,大不了被捅出去的时候死不认账么,可这曾朴把这些话都白纸落上了黑字儿,书又比人活得时间长久,我才能在这一百多年之后从这本儿《孽海花》里把他们的风骨或者嘴脸一览无余了。从“谴责小说”的角度看——这是当年鲁迅册封的——《老残游记》看来是写的最不咋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记录的领域还是窄,时间跨度也不够大,《孽海花》的涵盖面够广泛,《官场现形记》我还没看,不过据说比《二十年》要窄一些。《二十年》里的不少事儿,什么清末旗人的生存状况,当时京沪津对外通商的情况等等,在《孽海花》里也有体现,但着墨不多,《孽海花》围绕的都是历史大事件,如甲午海战、广州起义、戊戌变法等等,虽然内容里都是些周边的闲话,可触及到的事儿都是核心的。如此核心的事儿,用的语调却又是《海上花列传》的那种,鸡零狗碎细致入微,虽然都是官话,只有几句吴方言,这是此书的奇妙之处吧。此外也有演义传奇性质的叙述,这样的叙述都是以人物讲述的形式出现的。还有更奇妙的,就是写金汮出使的那几章,描写国外风土人情景物仪俗等等用的都是地道的中国话,亦文亦白,就连外国人的对话也不例外。平时我看惯了现代的大白话甚至翻译腔儿搬过来的国外作品,如今有这么一篇儿文采飞扬的中国人写的外国赋,也是开了眼界。管石柱上雕刻的天使叫“飞仙”,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管纽约自由女神像叫“菩萨”。语言上这么一转换,国外的那些事儿好像离自己也不是那么远了,也都带上了一股世俗的味儿。老上海的小说里好像这么写国外文明的也不在少数,这可能与当时的把“报纸”叫“新闻纸”这样的白话文有关,嗯,这样大篇幅的用中国本土的官话写国外风物的,我倒还是第一次见呢。这至少说明,跳出现有的看惯了的时尚词汇,用一套更贴切更有感觉的词汇来说事儿来写小说,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词汇可以左右思维方式,我想搞文学的朋友们都会懂这个理儿吧。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篇2

知道《孽海花》这部小说,源于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选自《老残游记》的课文,老师向我们打包介绍了中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

《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还具有政治小说特点的长篇小说。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

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

具体写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较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终围绕主线,时放时收,东西交错,给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觉。作者又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故鲁迅称赞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日前开始阅读《孽海花》,前言介绍得知其作者其实有两人,首先由清末民初金松岑(金天翮)撰写1到6回,第7回起由曾朴续写,全书35回。水绘江南孤陋寡闻,记忆中一直以为作者只是曾朴一人,甚是惭愧。更为惭愧的是昨晚看完全书的最后一回:“燕市挥金豪公子无心结死士辽天跃马老英雄仗义送孤臣”,最后一段是:

【(老汉王二)说罢,把斟满的一杯酒,向四周招呼。满厅掌声雷动中,忽然从外面气急败坏奔进一个人来,大家面色都吓变了。正是:提挈玉龙为君死,驰驱紫塞为谁来。欲知来者是何人,为何事,且听下文。】

至此我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没有写完的名著!于是再次回到小说的前言,文中介绍说曾朴着手《孽海花》的修改和续写,直到1930年完成第35回为止。以后因体弱多病,无力再继续下去,1935年病逝于常熟。不注意看以为完成了作品的全部呢。后来上网查询得知《孽海花》的始作者金松岑先写了6回后将原稿寄给曾朴。曾看后,认为”是一个好题材”,对小说写法提出一些意见。金松岑本是诗人、学者,自觉“究非小说家”,遂与曾朴共同酌定全书60回的回目,改由曾朴续写。如此看来竟然还有25回没有写完,实在遗憾!不过仅有的35回已经足以奠定其文学史地位,位列四大谴责小说之列,遗憾之余更多钦佩和欣慰。文学界类似的情形,最有名的当属《红楼梦》了吧,曹雪芹文稿只留存了前80回,遗失部分由他人续写,最有名的续作者为高鹗,对《红楼梦》作为一步完整的小说流传功不可没。

近年来水绘江南每年阅读书籍在八十册上下,但是迄今为止四大谴责小说无一未读,实在惭愧,更不知《孽海花》作者之一曾朴几乎用生命在进行创作,对于这样一部最终“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地位”的文学名著,阅读之际还曾抱怨其文字繁杂段落过长,阅读吃力。回想起来,心下惭愧,更受触动,叹息自己虚度人生,几乎蹉跎一世,不能给社会或者说起码给身边的人做点什么或留下点什么有益的事或物。

且容我捧起《老残游记》,先把这四大谴责小说的其他三部阅读完毕吧。

追记:2021年12月30日晚阅毕《老残游记》,竟然发现它也是一部没有写完的名著!作者虽然曾经写了续集,但是据说共有14回,今仅存9回,非常遗憾。书籍的最后一句同样是:老残诧异不解何故,正欲询问,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自己真正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羞愧难当。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诚不我欺也!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篇3

最近这几天在读《孽海花》,读的还是非常津津有味,尤其状元郎雯青与青楼女状元彩云相遇结合以后,带着她出使欧洲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她的社交能力让人觉得有趣。而国内记录的旧社会文人们的事情则有点看着五味杂陈,就是太独特太无意义太迂腐太可笑也太可悲了。不知不觉中读过了威毅伯和他女婿家里的那点事,当时没想那么多,后来查阅了一下历史才发现:那里面有个年轻有才的小美女是张爱玲的奶奶,她也是李鸿章的闺女,这下才把文学泰斗张爱玲与李鸿章联系起来。

李鸿章选女婿的故事,被写进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书中的威毅伯、庄仑樵,人人皆知是影射的是李鸿章和他的女婿张佩纶。

那么在李鸿章选女婿的过程中,发生哪些趣事?在李鸿章的后代中,又出现了哪位家喻户晓的名人?

李鸿章给年满22岁,冰雪聪明的女儿挑选的夫婿,是当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且仕途不顺,刚刚被朝廷流放归来的“大叔”张佩纶。

那这个到了大叔年纪的张佩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让李鸿章刮目相看,甚至把女儿嫁给他?

张佩纶,1848年出生,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后来在朝廷中担任言官。九年言官生涯,张佩纶针砭时弊、刚正不阿,朝廷中因为他的上疏而摘掉顶戴花翎的官员不在少数。他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并称为“翰林四谏”。

可能正是他的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让李鸿章很欣赏他。

同治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是少数力主抗战的官员,结果朝廷派他以三品钦差大臣名义,前往福建马尾督军。在这场战争中,因为中、法两军实力悬殊,结果以清军失败告终,张佩纶只能撤离。

经此一事,张佩纶名声扫地,声名狼藉,被流放张家口。然而李鸿章依然心系张佩纶,在其流放期间,施以援手,给予帮助。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张佩纶夫人边粹病逝,两年后,张佩纶流放期满,承蒙李鸿章不弃,张佩纶在李鸿章身边做了一名文书。

也是在这时候,李鸿章拍板,将爱女李菊耦许配了张佩纶。

当时张佩纶正好四十岁整,而李菊耦二十二岁,外界并不看好这段婚姻,可能包括他们两个人自己,对这段婚姻也不抱太多期待。

两个人一起煮茶、画画、读书、下棋,说明这两个人是有共同爱好的,能玩儿到一块去,所以两个人还是很幸福的。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李菊耦为张佩纶生下了一个儿子——张志沂(yí),五年后,李菊耦又为张家诞下一女——张茂渊。

张志沂与黄素琼结婚后,在1920年9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诞生了一个女儿——张爱玲出生了。

起初她的名字还叫张煐,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填写入学表格时,母亲黄素琼觉得张煐这个名字不够响亮,便给她改名张爱玲。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很多书中的人物,是以她现实中的家族成员为原型的创作。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写过一本《我的姊姊张爱玲》,他在书中透露:《金锁记》写的是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述一家,《花凋》是影射张爱玲的舅舅,《创世纪》有六姑奶奶李经溥的影子……以至于张爱玲把一众亲戚都得罪光了。

真是,虽然名门望族日落西山了,但是人家毕竟是骆驼,后代也都很强,不光有钱有势力,在知识才华各方面也不是一般家庭出身的好比的。就像最近火爆的万柳书院的小公子哥,人家那随便玩玩就是豪车、多少钱砸在小游戏里,墙上一幅画就值几个亿。这些东西让若干网民心里有点失衡自叹弗如,甚至会有点承受不了,感叹投胎的重要性。那假如人家祖上是国家栋梁或者起来闹革命为国家诞生以及人们的福祉奉献巨大力量的人物,像李鸿章那样,或者其他什么将军那样,那普通人的祖上则是安安生生过日子活一生,这是早就决定了的,早就拉开了差距,不必在这一代不平了。要想让自己的后代也像少爷那样,就得学习李鸿章等名流或者有难的时候起来闯,干下一大部伟业才行。那就省的子孙后代们将来发牢骚了。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保密征文优秀(整理4篇)
  • 下一篇:领导的不足之处的委婉集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