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蜀相》读后感字好作文推荐范文(精选8篇)

时间: 2024-02-10 栏目:申请报告

《蜀相》读后感篇1

诗的一开头便对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发出询问,紧接着回答在锦官城外,有许多柏树的地方。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出了本诗讨论的中心人物,同时也表达出作者拜访丞相祠堂的急切心情。颔联对祠堂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写。碧草、黄鹂本应可从视觉和听觉上让我们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生机盎然,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却使得本该美的景色瞬间多了些

凄凉的气氛。这里一方面表现出了蜀相祠堂的凄凉,人迹罕至。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自己形单影只,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对国家能够早日结束分裂状态,自己能够早日结束颠沛流离生活的深深的盼望之情。颈联用两句诗来对诸葛亮的生平进行了概括,表现诸葛亮的机智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这里也是作者对后人的号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担负起对国家责任,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通过“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史实,来抒发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对他事业未就的惋惜之情。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的感受到作者希望自己能够被朝廷任用,为国效力的想法。

整首诗的内容虽不多,但是却让我们了解到了祠堂的地理位置与周围的景物,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整首诗的语言虽较为平淡,但是却能够勾起读者的情感,将读者带入到那段历史之中,亲自感受那里面难以言说的情感。整首诗的辞藻虽不华丽,但是却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来到了柏树林中,在台阶长满了碧草,黄鹂凄凉之声萦绕耳边的祠堂边,感叹着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很显然此时我们的内心和作者一样,是沉重的,是复杂的,很多的感慨,很多的无奈。

《蜀相》读后感篇2

读了杜甫的《蜀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不禁让人想起为什么诸葛亮聪明绝伦,神机妙算,为何统一不了天下?

因为那时候蜀国经济还很不发达,诸葛亮为了壮大国家实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奈却因年龄渐渐增高,最终没有统一天下,而抱憾离世!

这也说明了凡事都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即便是聪明盖世,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成功。要慢慢积累,渐渐壮大!我们现实生活也一样……

就像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一样,都必须经过对知识不断的日积月累!

又如,我的奶奶,她今天种下了菜,不可能明天就能收获,而是要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浇灌,细心栽培!

还有,像奥运冠军刘翔,他也不是生下来就有百米跨栏的神力,他是努力锻炼,反复练习,才获得冠军的!不是有一句话叫: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吗?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做什么事都应该要有不断积累的过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既然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那我们应该怎样付之于行动呢?就让我们一天一点积累,一天一点进步!

《蜀相》读后感篇3

记得在校读书期间学习过那首感人肺腑的《蜀相》,它来自于诗圣杜甫,短短的56个字,却令我久久难以释怀。打动我的不是诗句的优美,而是那颗治国平天下的忠贞之心,它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之所在,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旅途该怎样去走。卧龙先生,没有选择永远隐居,而是投身到了为人臣子的鞠躬尽瘁之中,为蜀汉、为天下而燃烧自己。在这里,透过诗句来重温武侯的情怀,来感悟华夏大地上那段非同凡响的峥嵘岁月。

《蜀相》这首诗中前四句是对丞相祠堂的环境之描述,既起到了烘托全诗意境的作用,也带入了作者自身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积极的,内中体现的是作者对武侯的敬重之意。

本诗的重心在后面四句,诗的颈联中既有对孔明先生才干的称赞,也有对其贡献的认可,更有对武侯忠贞不二之道德品质的高度赞许。从行文来看,用词并不华丽,但是却直击人心。尾联是对武侯结局的慨叹,包含着作者自身强烈的感动之心。

在诗的颈联中,我深切的感悟到孔明先生由一介布衣到两朝重臣的转变,以及这背后的情感付出和才干的施展。14个字,描述出了诸葛亮的一生事业,更是盖棺定论般的对其历史功绩进行了总结。

我们不需要知道孔明先生的具体治国理政之事项,就可以领会到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的热血。白帝城托孤,让其再无法放下国事重任回归林泉,尽管阿斗难堪大任,相父依然无怨无悔的支撑着蜀汉的未来,直到生命的尽头,当配得上春蚕之誉。可以说,“两朝开济老臣心”足以概括武侯的奉献。

《蜀相》读后感篇4

小时候,我就开始接触古诗,在诗歌的学习中,唯有杜甫的《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我记忆深刻。

我爱读三国,当读到这句诗时,仿佛看到诸葛亮七次伐魏,都无功而返,最终卒于五丈原。他临死时,一定十分惋惜、不甘,却又无可奈何。这次北伐未胜便病亡军中,这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我想,杜甫也是怀才不遇,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才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但我最爱的古代诗人却不是杜甫,而是满腹经文,让高力士脱靴的诗仙李白!他高傲却又让人敬仰,让我对他的文采具有敬佩之心!

古诗的韵味让人总是得好好品味一番,我希望我能在诗歌的海洋遨游的更远!

《蜀相》读后感篇5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蜀相》读后感篇6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蜀相》读后感篇7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入蜀,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象征着杜甫草堂时期的开始。第二年春天,杜甫探访了位于成都郊外的武候祠,瞻仰凭吊武候诸葛亮,对鞠躬尽瘁、挽救时局的诸葛亮,诗人仰慕之至,心里又涌上对时事的兴叹,即成此篇。

前四句写景,描写了武候祠的位置、环境;后四句议事,诗人触景生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生平,由衷赞美他的德行、操守,随后又追昔抚今,夹叙夹议,表达了自己乃至天下所有爱国志士的心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句中“寻”字虽看似有漫不经心之意,实则表明诗人是特意前来,尤其用自问自答的句式,更证明他对武侯祠慕名已久,并非信步而至。诗人一方面交待武侯祠的位置——锦官城外,另一方面描写环境——柏森森。“森森”二字既指松柏之葱郁劲拔,也渲染出庄重肃穆的氛围。起笔得势,表现出武候祠的气象不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醇空好音。”颔联中诗人的位置已经从祠堂外转移到祠堂内,详写近景。碧草映阶绿,黄鹂隔叶啼,这本来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春景,但却因“自”、“空”二字被染上了寂寞、冷落的色彩。这两句工笔细描着力写景,但诗人独自徘徊在萎萋艾艾的芳草间,踟蹰于悄无人迹的林木下的身影隐约可见。不论诸葛亮生前缔造了多么辉煌的事业,如今也渐渐被人淡忘,只剩下荒凉冷清的武候祠。诗人触景生情,凭吊之感遂又深了一层。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诗人思绪难平,回顾起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赞美了他的雄才大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对诸葛亮一生际遇与政治理想的高度概括: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隆中献策并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西川,成天下三分之大势;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又辅佐刘禅,忠贞不渝,不遗余力。杜甫用十四个字,凝练而生动地写出诸葛亮一生的事迹,表达了他对诸葛亮雄才伟略与报国忠心的景仰,直接而不失厚重。诗人虽以议论入诗,但并不枯燥,反而因其中蕴含的诚挚感情,深化了全诗“沉挚悲壮”(仇兆鳌语)的抒情氛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鲜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出师未捷”写的既是诸葛亮的经历,又是诗人自己的感受——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还是事业未竟含恨而终;诗人半生奔波依然仕宦无成,面对安史之乱却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泪满襟”的“英雄”是武侯诸葛亮,是诗人自己,也是天下一切空有报国之志却含恨无成的人。

清人邵子湘评论这四句时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这功业心事,既是武候的,恐怕也是杜甫自己的。颈、尾两联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有据有理有情,表达出诗人在武候祠的所思所想。艺术特色方面,诗人巧妙地把眼前之实与历史之实融会贯通,做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应和,咏古与抒怀的协调。

其次,诗人对材料的剪裁十分恰当。例如面对武候祠及周围的景物,他选择了最能够代表其典型特征的翠柏、碧草、黄醇,渲染气氛;回顾诸葛亮生平时,诗人又捕捉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活动,有高度的概括力。这都体现了诗人在选材上的谨慎和考究。再者,该诗章法自然,结构紧凑,表意直接但不流于肤浅,情感直露但并不草率,体现出诗人挥洒自如的文字驾驭能力。

以上就是《蜀相》阅读心得感悟合集的具体内容了,这些模板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作品,还可以促进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希望它们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蜀相》读后感篇8

《蜀相》一诗,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杜甫对国家的忧患,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精选1篇)
  • 下一篇:这就是我作文初中(精选3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