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8篇)

时间: 2024-02-20 栏目:申请报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篇1

浅谈对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认识

13级11班1组欧美艺201350181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阅读相关的资料,我对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将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特点,内容,实践以及新的进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

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宣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指导地位。**十八大后,中国提出并强化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核心内容是中国要在国际上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并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自提出以来,不断的进行实践摸索,并不断地进行完善,更加具有时代特征,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着响应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新特点及新理念。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

中国外交的特色,立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中国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具体的主张:

第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在外交实践上,中国积极推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

第二,主张交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第三,主张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力争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第四,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不干涉内政而又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中国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朝鲜半岛、乌克兰、巴以冲突、南苏丹国内冲突、反恐、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维护国际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大国作用。

第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并践行正确义利观。即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对外援助上,要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第六,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七,用“亲、诚、惠、容”理念经略和塑造周边。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外交开展得比以往更加有声有色,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回首近两年,从上海亚信峰会到北京APEC会议,从“庄园会晤”到“瀛台夜话”,从“一带一路”到“亚太梦想”,全球外交舞台上,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新思路。世界看到了一个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更加坚定捍卫自身利益的中国,一个立足亚太、布局全球,以新战略谋取新格局的中国,一个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中国。

首先,在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从***主席首访俄罗斯开始,中俄围绕推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大国深化互信与合作树立了典范。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此外,在与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继续扩大开放,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最后,在与国内外民众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好中国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

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进展

面对波澜壮阔的国际国内大势,2015年的中国外交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继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又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和进展。可以说,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

第一,国际影响全面提升。2015年,中国外交空前活跃,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国已成为国际关系演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第二,外交布局全面推进。在前两年外交布局基本完成全覆盖基础上,今年中国外交深耕细作,实现与各主要方向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发展战略全面对接。今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一年来,我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形势下,“一带一路”为欧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开辟了新前景,注入了新动力。

第四,外交理论创新全面深化。飞速发展的外交实践不断刷新着中国外交的思路和理念。继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中国外交的努力目标之后,中国又推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

结语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角色正在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建设性参与者”向“积极的改革者”转变,中国不仅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和执行者,更是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和贡献者。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我国的外交,关注世界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响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断完善自身,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篇2

[摘要]新时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进行创新和改革。课程要进行包括线上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教师要真正适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2019年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2019034)

[作者简介]周碧波(1978—),男,湖南永州人,法学博士,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5-0003-02[收稿日期]2020-06-17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而从矛盾辩证法来讲,课程受到的挑战中也包含着机遇,紧抓机遇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成效。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线上教学,并且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創新,推进该课程教学模式质的飞跃。概言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抓全面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这四个方面。

二、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线上教学,这是大力推进该门课程改革的契机

原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之所以面临着改革难以推进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许多任课教师改革意识不强,创新观念不够,对该门课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不够,有个别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在新时期,使得部分原来在现实课堂中照着PPT讲课的教师面临着新的线上教学环境而不得不有所改变,在线上教学,如果对授课内容不事先熟知并进行自如地讲解,就会出现一堂课难以讲授下去的尴尬场景,即使是口才较好的老师,也要对教学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线上课堂中侃侃而谈。此类课堂教学,与网络主播的情况类似,如果主播口才不佳,才疏学浅,观众的参与度就会很低,从而使主播难以“混”下去。

“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如果自己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其会面临着无生动话语可说,干巴词穷的尴尬局面,学生随时会退出网络课堂,让教师难以继续进行教学。当然,教师手中还有“考勤”这把“尚方宝剑”,学生应当不会不请假就退出课堂,但对于教师一旦有了不良印象,学生会选择静默老师的声音,自己干其它的事情,这样就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

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充分利用线上课堂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教授给学生

当前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数教师操作电脑和手机相关教学技术设备能力有待大幅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依然是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重要障碍。在脱贫攻坚时期,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形势与政策”云课堂,将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体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责任,每位教师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学中结合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件开展教学,弘扬爱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为下一步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高校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方面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却显得比较薄弱;二是课程具有极强的实效性,这对老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三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四是任课教师数量得不到根本保证,而且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相关教材,相关的课程培训来获得信息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四、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对现实问题解答的能力,比如脱贫攻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表现差异极大,教师应重点钻研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让人信服的解答,得出富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五、通过讲好中国的“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故事诠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原来我们自己讲中国的制度优势,某些国人不以为然,尤其是极个别“公知”对此不屑一顾,甚至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一套精英与平民迥异的双重标准。而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大考”中,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而西方国家却普遍考了个不及格,可见,民生工程犹如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了西方所谓“人权”等价值观的虚伪本质。因此,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讲好脱贫攻坚等专题,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政策和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以新时期网络教学为契机,通过精心设计,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把脱贫攻坚等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等重要事例融入教学各专题,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合格公民,鼓励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应善用和乐用现代媒体手段,扎实高效地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教师可通过发布话题、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以脱分攻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专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并坚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

六、结语

新时期带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绝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变革和机遇。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考”,“考”出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些都是课程的自信资源。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该门课将会越来越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魅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篇3

摘要:本文主题是论述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第一,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第三,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从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实践顶住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冲击,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穷困面貌,使社会主义理念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更加坚定我们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用实践去丰富、发展理论,而是用理论来剪裁现实。因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实践越来越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粉碎“_”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后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横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了出来,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以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示了方向,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伟大探索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课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从根本上解除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束缚。因而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找到了突破口。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近10%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因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后提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提出坚定不移地搞对外开放,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政策。在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对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开放,完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探索,引导中国经济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我们在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不难认识到,除了经济上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外,最大的败笔就是发生了““””。这场浩劫充分暴露了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首先是人治重于法治。以党代法、以言代法是酿成十年内乱的主要原因。

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问题,他指出:“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首先是法制问题,即领导制度中缺乏法律规范,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办事有法律根据而是随心所欲。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这场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使这场制度创新的变革更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篇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21)02-0023-11

外交是國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44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现实动因

二战后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延续至今,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世界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正性、不合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着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存在决定意识。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决定国际治理体系的变革。***指出,“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449。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这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在国际交往实践中,旧的国际治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不合理、不公正的负面因素凸显,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缺少代表性和发言权的状况亟待改变,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随着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势在必行。

(二)做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思想引领者

理念引领行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2]47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就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抉择,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制定,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使世界的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

所谓“共商”,就是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在国际事务中都有同等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对于“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1]41。所谓“共建”,就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2]459所谓“共享”,就是在国际事务中,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责任和担当相一致,推动各国在国际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坚持人类优先,而不是自私自利,以我为先。

***指出,“疫情不仅是对各国执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检验。”[3]这场疫情启示我们,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我们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

(三)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贡献

1.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实施全球治理的关键和核心是全球经济治理。在2014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系统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观,在世界经济面临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刻,给世界经济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良方,为引领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采取务实行动,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新开发银行等重大倡议,兴办海南自贸区,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搭建了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

2.参与全球安全治理

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面对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挑战,***提出要创新安全理念,“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2]20改革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怖斗争、全球核安全,为促进和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3.参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重大危机、一次大战,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考。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举全国之力,进行了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英勇壮举,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贡献。中国以自己巨大的民族牺牲,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彰显了中国倡导和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4.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保护全球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和共同任务。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推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始终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

5.参与全球网络治理

针对互联网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提出并系统阐明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倡导“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1]532。自2014年起中国倡导并举办了七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中国还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努力构建信息上互联互通、文明上交流互鉴、经济上共同繁荣、发展上安全有序、治理上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一)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义。

首先,相互尊重是前提。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显著特点。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权国家有190多个,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对于各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大小国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任何国家都不能将一己之见和一己私利强加于人,更不能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搞霸权、霸凌、霸道。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選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

其次,公平正义是基本要求。坚持公平正义,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要求。***指出,“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还远远没有实现。”[4]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再次,合作共赢是根本目的。当代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5]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实现合作共赢,必须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我们要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寻找和扩大各方利益的交汇点。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相互踩脚。要积极建立形式多样的伙伴关系,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合作共赢。

(二)全方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在实践层面,我们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这就是: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切实推进多边外交。

一要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在世界格局中,大国关系历来都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谋划,努力进取,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13年6月,从两国国情和世界大势出发,***与奥巴马总统共同作出构建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抉择。2018年12月,***和特朗普总统同意双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6]针对近几年来美国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的疯狂遏制、围堵和打压,我们针锋相对,坚决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俄关系是最重要、最好的双边关系和大国关系。“冷战”结束以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日臻成熟稳固。在政治上,双方互信不断深化;在经贸上,双方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在人文上,双方交流蓬勃开展;在国际上,双方相互协调配合,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当今中俄关系已经超越双边范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国际战略平衡的重要因素,成为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

中欧关系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欧盟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2014年3月,***访问欧盟总部期间,同欧方领导人一道决定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新时期中欧关系指明了战略方向。[7]2015年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双方决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等发展战略对接,组建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互联互通平台等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确立了中欧务实合作的新框架。当前,中欧关系是自1975年建交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二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地区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协调与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出,“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8]296新时代我国周边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基本政策就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基本理念就是体现亲、诚、惠、容。全面推进周边外交,积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三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国策。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非关系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先后提出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和“八大行动”,双方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国坚持以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提出中阿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合作格局,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

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肩负着相同的发展任务,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拉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夯实,各领域合作全面提质升级。遵循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基本要求,双方共同建设新时代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构建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

四要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切实推进中国多边外交。参与多边事务,推进中国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事务,加强在国际和多边机制内的协调和配合,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信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8]247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的郑重宣示和庄严承诺,永远不会动摇。

(一)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内涵。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髓。爱好和平在中华文明史上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正是因为有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的支撑。中华民族崇尚“和”文化,把“和”视作实现万国安宁、和谐共处行天下之大道。和平、和睦、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追求和传承的坚定理念。“国虽大,好战必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出的盛世箴言。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敦亲睦邻、讲信修睦,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穷兵黩武的基因。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鸦片战争之前的古代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从未对外侵略扩张过。自古以来中国就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早在六百多年前,中国就有“三宝太监下西洋”之举,播撒的是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没有占领别国寸土。这与西方殖民者那种强盗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从此频遭外族侵略蹂躏,甚至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我们深知和平的宝贵,我们将永远以史为鉴,追求和平发展,绝不会将自己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于人。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逻辑。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践探索的结晶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8]248。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要大国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我们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9]。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提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0]***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我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科学认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永续发展,仍然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指出,实现这个的奋斗目标,“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8]266中国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创造和平稳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要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促发展,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增强中国和世界繁荣发展的正能量。

(四)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顺应历史潮流。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淘汰和抛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势。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稳定不要混乱,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共同愿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历史潮流,顺应世界大势。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大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人利益为代价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有发展的权利,更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剥夺和阻挡不了的。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有些人开始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于是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噪声四起。有的人甚至把中国描绘成可怕的“墨菲斯托”和“牛魔王”,将来会危害世界。这些看法,多数人是由于认知上的误读、误解,当然也有少数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完全是一种曲解,甚至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国繁荣昌盛是肯定的,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带给世界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绝非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是什么外交辞令、权宜之计、战略模糊等。中国梦绝不是“霸权梦”。中国人民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衷心希望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历史前提

1.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时代的旗帜,又是时代的产物。当今世界,从一方面看,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另一方面看,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人类又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解决全球治理的难题和走出发展的困境,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疑问,摆在了人类的面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回答困扰人们的“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指引了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

2.思想渊源

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与前人都有一个借鉴和继承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这样,继承了人类社会发展优秀思想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其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重要方面:其一,源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这是最重要、最深刻的思想渊源。其二,源于中国***的外交战略思想。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矢志不渝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这一宗旨,主要体现在***的“不称霸”和“三个世界”的思想、***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的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的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中。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和形成的最直接的源头活水。其三,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主要是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基因。当然,世界思想宝库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提供了宝贵启示。

3.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之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大踏步跟上了时代潮流,不但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意义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是提出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坚实的实践基础。当然,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实践基础。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1.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013年1月,***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关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的重要讲话,虽然没有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但是阐述了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个讲话应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和形成的奠基之作。2013年3月,***在出访俄罗斯期间,在国际舞台首次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自那时以来,***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场合接连不断地阐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发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使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呼吁世界各国人民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阐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标志着这一思想发展的完全成熟并形成体系。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八个明确”之一,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现实和历史地位。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这一思想理念又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且从理念逐渐转化为行动,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2.科学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出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世界发展前途和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43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建设“五个世界”的新理念,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46,亦即建设“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12]。

一是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渴望和期盼。历史表明,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我们要建设一个远离兵戎相见、持久和平的世界,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平等原则。在坚持主权平等的前提下,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努力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是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安危与共,世上不存在所谓的安全孤岛。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不可能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对他国人民面临的灾难隔岸观火,最终也可能殃及本国,变成自己的灾难。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我们应当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

三是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当今世界,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依然严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增长和分配、技术和就业的矛盾愈加突出。解决这些难题的出路关键是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坚决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逐利争霸的旧模式,走以制度、规则来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新道路,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四是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坚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念,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决摒弃“文明优越论”的愚蠢认知、傲慢和偏见。我们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摒弃“文明冲突论”的荒谬逻辑,使各种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

五是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的当务之急又关乎未来命运。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3.本质特征

上述“五个世界”,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科学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方针、总体布局和基本路径的全面诠释,是人类同舟共济、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是一种崭新的世界历史观。

在当今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要营造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建立一种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不是一种社会实体和制度形态,不是要把某种文明奉为圭臬,不是要建立某种统一的社会行为体,更不是要用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指出,“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3]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就是倡导当今人类社会所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明、发展水平、体量各异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14]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率先践行者。自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就全方位、多向度积极开展工作。从时空视域看,中国在周边、双边、多边、全球层面都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从社会视域看,我们提出构建政治、安全、文明、生态、网络、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命运共同体。从发展视域看,我们提出了构建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等命运共同体。从国际合作视域看,我们主动搭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民族、国家视域看,民族、国家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根、同魂、同梦,是割舍不开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一项现实任务,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从人类历史大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完全契合,二者在历史走向上一致,都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阶梯,“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终极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从实践的观点看,我们当下所做的一切,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奮斗,又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伟业。***指出:“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方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5]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二者在思想内容、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上的内在关联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人走向理想社会的一种历史性选择和新的探索,我们要把理想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在“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16]的路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

“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型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17]他还强调说,“‘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18]这是一项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的创造性战略工程、一项史无前例的世纪工程。

“一带一路”是解决时代问题所给出的新答案。当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要求国际社会必须合作应对,共克时艰。“一带一路”又是发掘历史智慧的新成果。建设好“一带一路”,要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关键是“通”即“互联互通”,核心是“共”即“共商共建共享”。坚持“通”和“共”,重在给经济全球化注入新能量和新动力,战胜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旨在打造为国际合作的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发展,对世界各国人民而言,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寄托着生存和希望。“‘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19]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和平友谊和发展成果,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

(二)开创国际合作共赢的崭新模式

“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的崭新模式。它旨在建立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超越传统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一带一路”建设,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不以我划线,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什么小圈子和“俱乐部”之类,不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它旨在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新道路,超越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旧思维。“一带一路”建设,厚植人文基础,倡导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实现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推动各国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实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它旨在实践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超越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是成果和利益惠及并属于沿线各国和世界,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1]42

它旨在建设实现共赢发展的国际合作新平台,超越区域经济集团至上的旧传统。“一带一路”建设与过去也包括现今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不同,不是要打造一個自我封闭的经济“孤岛”,而是对各国一视同仁,包容而不排他,不针对任何一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它以亚欧**为重点,跨越全球不同地域、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及民族不同信仰,不损伤民族国家的任何主权,是参与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1.“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曾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容外交舞台上的因和果。并且说,“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20]如今不断走深走实,由“大写意”到“工笔画”,彰显蓬勃生机,建设成果丰硕。我们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十三五”期间,我们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1]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带一路”逆势前行,合作伙伴相互支持,守望相助,进一步彰显了强大的韧性和旺盛活力。

“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一带一路倡议具有远见卓识,它不仅有利于国家之间实现联通,而且使各国人民之间民心相通,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并着力解决全球性挑战,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22]2016年11月,联合国通过决议,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呼吁各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的其他一些重要会议上,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发出了高度评价和支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声音,肯定了“一带一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努力和积极作用。事实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像国际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那样,所谓“单行道”“束缚带”“债务陷阱”“纸牌屋”“新殖民主义”之类,而是中华民族的“立己达人、兼济天下”博大情怀和正确义利观的生动实践。中国始终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参与者、建设者、奉献者,任何歪曲、诋毁、抹黑都是徒劳的。

2.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一带一路”建设是大家共同的事,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共同发力,把优势和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第二,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坚决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同参与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

第三,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我们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严格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办事。要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大流通,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坚持创新驱动,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架设不同文明沟通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善作善成、善始善终。

***指出,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3]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篇5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篇6

摘要:

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宣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在新一届政府成立后的一百天,也是担任外交部部长后的首次公开演讲,王毅的讲话备受外界关注。特别是王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以及“突出互利共赢”“追求公平正义”“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公共产品”“倡导新型义利观”“承担国际责任”等一系列新提法,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大国外交的新阶段。

关键字:必要性、新型大国、外交理念、外交特色

一、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路线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双方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如此种种说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

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将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世界在关注,中国也在思考和探索。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开拓,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可以说,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必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外交之路。

二、正确认识特色大国外交下的新型大国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日益壮大,尤其是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后,整个世界日益关注一个持续快速发展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些发达国家担心中国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走上对外扩张和冲突战争的道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也误以为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甚至致力于回归“中央王国下的朝贡体系”。如何定位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已经成为事关中国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

王毅的讲话首次明确回答了外交关于中国定位的疑问,认为崛起的中国不同于以往片面强调扩张争霸的传统大国,而是一个寻求和平发展的“新大国”,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大国,是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二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很落后,发展很不平衡,让十多亿中国人过上幸福生活,仍然有很长道路要走。显然,中国已经正视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毫不回避自己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不再仅仅强调寻求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也努力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

这一“新大国”的定位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尽管中国仍然将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作为外交的首要任务,但承担积极有为的大国责任,大大方方地开展大国外交,在外交战略上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构建与中国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大国外交格局,开展积极有所作为的强外交,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外交的核心。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

在王毅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阐述中,“中国特色”成为核心关键词,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五个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理念。要理解中国外交理念“新”的内涵,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认识。

从中国外交自身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服务“世界革命事业”的需要,而是强调“突出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大国外交思路不是“联合一个大国,反对另一个大国”,而是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外交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是强调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捍卫国际道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大国外交思路上也不是仅仅强调“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而是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这些变化表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绝不是仅仅从中国自身战略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世界整体利益出发,中国外交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执行者,也是人类共同利益的捍卫者。

从世界各大国外交发展的横向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明显区别于以往传统大国外交强调权力角逐和争夺霸权的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更看重和平发展,同相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更看重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更强调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和交流对话,致力于构建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尤其是中国不为一己之私寻求改变世界,而是与世界各国一道合力破解难题,弘扬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推介中国经验,增添中国方案,提供公共产品。

不难看出,中国更看重的是在寻求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将中国打造成为一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强大力量,意味着中国在继“革命”与“发展”之后,将“合作共赢”和“公平正义”作为新时期外交理念的核心

四、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提出并强化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核心内容是中国要在国际上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并体现中国特色。2014年的外交实践则生动有力地诠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在外交实践上,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2014年,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抓手,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对接,将“中国梦”与“亚洲梦”、“欧洲梦”连通,打造合作共赢大格局。同时,中国在务实合作上拿出大手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起步,丝路基金已经设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获得沿线5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步入务实合作阶段。为践行合作共赢理念,中国致力于搭建新合作框架,打造合作关系升级版。同时,倡导共同、综合、合作与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金砖国家等形成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各国人民大交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包括:通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不干涉内政而又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中国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朝鲜半岛、乌克兰、巴以冲突、南苏丹国内冲突、反恐、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维护国际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大国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联合国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迄今累计派出军队2万多人次。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和平解决争端。中国坚决反对日本背信弃义、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坚决反对日本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处理南海问题,中方赞成并倡导“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力争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一年来,中美不断推进各领域协调和合作,两国关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美首脑会晤取得成功,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注入新动力。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方愿同中方扩大合作,加深利益融合,通过坦诚和建设性对话解决差异和分歧,共同建设美中新型大国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须隆·2014·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五大特点

【2】、赵可金·2013·学习时报·解读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3】、钱文荣·2015·新华国际我有话要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及理念创新

【4】、王毅·2013·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篇7

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摘要:

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宣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在新一届政府成立后的一百天,也是担任外交部部长后的首次公开演讲,王毅的讲话备受外界关注。特别是王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以及“突出互利共赢”“追求公平正义”“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公共产品”“倡导新型义利观”“承担国际责任”等一系列新提法,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大国外交的新阶段。

关键字:必要性、新型大国、外交理念、外交特色

一、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路线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双方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如此种种说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

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将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世界在关注,中国也在思考和探索。

以***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开拓,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可以说,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必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外交之路。

二、正确认识特色大国外交下的新型大国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日益壮大,尤其是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后,整个世界日益关注一个持续快速发展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些发达国家担心中国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走上对外扩张和冲突战争的道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也误以为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甚至致力于回归“中央王国下的朝贡体系”。如何定位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已经成为事关中国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

王毅的讲话首次明确回答了外交关于中国定位的疑问,认为崛起的中国不同于以往片面强调扩张争霸的传统大国,而是一个寻求和平发展的“新大国”,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大国,是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二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很落后,发展很不平衡,让十多亿中国人过上幸福生活,仍然有很长道路要走。显然,中国已经正视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毫不回避自己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不再仅仅强调寻求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也努力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

这一“新大国”的定位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尽管中国仍然将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作为外交的首要任务,但承担积极有为的大国责任,大大方方地开展大国外交,在外交战略上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构建与中国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大国外交格局,开展积极有所作为的强外交,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外交的核心。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

在王毅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阐述中,“中国特色”成为核心关键词,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五个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理念。要理解中国外交理念“新”的内涵,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认识。

从中国外交自身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服务“世界革命事业”的需要,而是强调“突出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大国外交思路不是“联合一个大国,反对另一个大国”,而是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外交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是强调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扞卫公理、伸张正义,扞卫国际道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大国外交思路上也不是仅仅强调“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而是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这些变化表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绝不是仅仅从中国自身战略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世界整体利益出发,中国外交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执行者,也是人类共同利益的扞卫者。

从世界各大国外交发展的横向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明显区别于以往传统大国外交强调权力角逐和争夺霸权的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更看重和平发展,同相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更看重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更强调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和交流对话,致力于构建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尤其是中国不为一己之私寻求改变世界,而是与世界各国一道合力破解难题,弘扬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推介中国经验,增添中国方案,提供公共产品。

不难看出,中国更看重的是在寻求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将中国打造成为一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强大力量,意味着中国在继“革命”与“发展”之后,将“合作共赢”和“公平正义”作为新时期外交理念的核心

四、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

**十八大后,中国提出并强化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核心内容是中国要在国际上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并体现中国特色。2014年的外交实践则生动有力地诠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在外交实践上,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2014年,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抓手,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对接,将“中国梦”与“亚洲梦”、“欧洲梦”连通,打造合作共赢大格局。同时,中国在务实合作上拿出大手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起步,丝路基金已经设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获得沿线5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步入务实合作阶段。为践行合作共赢理念,中国致力于搭建新合作框架,打造合作关系升级版。同时,倡导共同、综合、合作与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金砖国家等形成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各国人民大交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包括:通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不干涉内政而又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中国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朝鲜半岛、乌克兰、巴以冲突、南苏丹国内冲突、反恐、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维护国际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大国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联合国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迄今累计派出军队2万多人次。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坚决扞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和平解决争端。中国坚决反对日本背信弃义、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坚决反对日本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处理南海问题,中方赞成并倡导“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力争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一年来,中美不断推进各领域协调和合作,两国关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美首脑会晤取得成功,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注入新动力。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方愿同中方扩大合作,加深利益融合,通过坦诚和建设性对话解决差异和分歧,共同建设美中新型大国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须隆·2014·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五大特点

【2】、赵可金·2013·学习时报·解读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3】、钱文荣·2015·新华国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及理念创新

【4】、王毅·2013·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文精选篇8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阅读相关的资料,我对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将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特点,内容,实践以及新的进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

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宣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指导地位。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提出并强化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核心内容是中国要在国际上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并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自提出以来,不断的进行实践摸索,并不断地进行完善,更加具有时代特征,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着响应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新特点及新理念。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

中国外交的特色,立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中国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具体的主张:

第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在外交实践上,中国积极推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

第二,主张交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第三,主张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力争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第四,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不干涉内政而又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中国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朝鲜半岛、乌克兰、巴以冲突、南苏丹国内冲突、反恐、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维护国际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大国作用。

第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并践行正确义利观。即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对外援助上,要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第六,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七,用“亲、诚、惠、容”理念经略和塑造周边。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外交开展得比以往更加有声有色,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回首近两年,从上海亚信峰会到北京APEC会议,从“庄园会晤”到“瀛台夜话”,从“一带一路”到“亚太梦想”,全球外交舞台上,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新思路。世界看到了一个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更加坚定捍卫自身利益的中国,一个立足亚太、布局全球,以新战略谋取新格局的中国,一个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中国。

首先,在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从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开始,中俄围绕推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大国深化互信与合作树立了典范。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此外,在与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继续扩大开放,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最后,在与国内外民众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好中国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

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进展

面对波澜壮阔的国际国内大势,2015年的中国外交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继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又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和进展。可以说,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

第一,国际影响全面提升。2015年,中国外交空前活跃,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国已成为国际关系演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第二,外交布局全面推进。在前两年外交布局基本完成全覆盖基础上,今年中国外交深耕细作,实现与各主要方向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发展战略全面对接。今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一年来,我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形势下,“一带一路”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开辟了新前景,注入了新动力。

第四,外交理论创新全面深化。飞速发展的外交实践不断刷新着中国外交的思路和理念。继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中国外交的努力目标之后,中国又推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

结语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角色正在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建设性参与者”向“积极的改革者”转变,中国不仅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和执行者,更是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和贡献者。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我国的外交,关注世界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响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断完善自身,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寒假趣事作文集合(精选8篇)
  • 下一篇: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字范文(整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