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太空知识大全(精选8篇)

时间: 2024-03-02 栏目:申请报告

太空知识大全篇1

太空的奥秘

1、火星的夕阳是蓝色的。

对于我们来讲,习惯了夕阳橘红色的美丽景色,但是在遥远的火星上,通常夕阳的天空颜色是蓝色的。

这是因为火星距离太阳更远,而火星大气稀薄,空气中96%都是二氧化碳,大气层吸收掉了太阳光中红色色谱,所以这才让火星看到的太阳颜色和地球上不一样,对于这个有趣的冷知识希望能够知道。

2、140万亿个地球海洋水量的巨型水库。

在2011年,天文学家发现了巨大漂浮在空中的水库,围绕着一个叫做类星体漂浮的水蒸气,但它们这个特殊的地方不是很常见,据了解,水库约有140万亿个地球海洋的水量,虽然看着让人兴奋不已,不过,科学家表示,水库的类星体离我们远在120亿光年左右,所以目前来讲是根本不可能实现所谓的“移民计划”。

总之,太空知识大全可以提供许多有趣而令人兴奋的内容,希望您能通过这篇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太空的知识和发展。

太空知识大全篇2

太空划分范围

关于领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划分问题,历来就有两种对立的主张。

空间论

主张是以空间的某种高度来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限,以确定两种不同法律制度适用的范围。

功能论

认为应根据飞行器的功能来确定其所适用的法律,如果是航天器,则其活动为航天活动,应适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则其活动为航空活动,应受航空法的管辖;整个空间是一个整体,没有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必要。

就“空间论”而言,关于确定外层空间的下部界限大致又有以下几种意见:

①以航空器向上飞行的最高高度为限,即离地面20~40公里

②以不同的空气构成为依据来划分界限。由于从地球表面至数万公里高度都有空气,因而出现以几十,几百,几千公里为界的不同主张,甚至有人认为凡发现有空气的地方均为空气空间,应属领空范围

③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5~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1976年,巴西、哥伦比亚、刚果、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肯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等8个赤道国家发表《波哥大宣言》。主张各赤道国家上空的那一段地球静止轨道(离地面35267公里)属于各该国的主权范围。上述主权要求,使外空划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近些年来,一些持“空间论”者逐渐趋向于接受上述第三种意见,即离地面100公里左右为外层空间的下部界限。1975年,意大利在外空委员会提出以海拔90公里为领空(空气空间)的最高界限。1976年,阿根廷、比利时和意大利支持以海拔150公里为界。1979年,苏联建议离海平面100~120公里以上为外层空间,同时各国空间物体为到达轨道和返回发射国领土,有飞越其他国家领空(空气空间)的权利。但另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则认为从空间科技现状来看,仍然无法规定一定高度作为领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界限。他们强调划定外层空间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

外空的定义和界限以及地球静止轨道的法律地位问题尚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审议之中。外空委员会正在审议卫星直接电视广播、卫星遥感地球,以及在外空使用核动力源等问题,以便草拟有关的法律原则。

太空知识大全篇3

盘点宇宙神秘现象

该领域最权威的两大专家、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和阿兰-古思认为,即便存在其他的宇宙,也是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空间,我们永远不会与其发生接触;他们的同行保罗-J-斯坦哈特和尼尔-图罗克择坚持认为平行宇宙存在于不同的时间点;而马克斯-特格马克和已故科学家丹尼斯-夏默则认为其他的宇宙与我们所在的时空是彻底远离的。

纳秒间膨胀数千倍的宇宙泡沫

另一方面,一些宇宙学家认为实际情况是宇宙中一些区域因为某些偶然因素而与我们失联了。由于宇宙是在14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中诞生的,而光以一种有限和可知的速度运行,可见宇宙的半径在430亿光年左右。而那些位于更远处的都是和我们在同一空间的宇宙。

为了能够深入平行宇宙存在的理论推测世界中,我们可以从宇宙学家阿兰-古思在1979年12月提出的“暴涨”概念出发。他认为宇宙在大约10的负32次方秒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短期的加速膨胀阶段。他也根据这一理论对困扰宇宙学家们的宇宙均匀性的问题给出了解释:这一暴涨阶段基本上将所有不规则性都抹平了。从这一观点出发,包括俄罗斯人安德烈-林德在内的其他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开发出了其他一些可能性。例如为何只可能存在一个暴涨阶段影响所有宇宙?由此产生了所谓的“永恒暴涨”理论。

用足球解释永恒暴涨理论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一理论,林德提出了以下类推:将现实宇宙想像成一只足球,表面存在一块块被涂上颜色的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暴涨阶段对整个球体都产生了影响,但在不同的区域,也就是各个多边形中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其中的每个区域都出现了幂增长,并且与其他任何区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生活在咖啡色正五边形中的人就会认为宇宙就是咖啡色的,而生活在黄色正六边形中的人也会认为宇宙就是黄色的。以此类推至宇宙学中,每个多边形(宇宙)都存在于一个足球(多元宇宙)中,其颜色是由其中主导的物理定律决定的:在一些宇宙中这些定律非常简单,并没有形成星体和银河,而另一些中甚至不存在生命出现的条件,而包括我们所在的宇宙在内的很多其他宇宙却是拥有强大增殖能力的。这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其中的定律。

不管怎样,永恒暴涨带来的多重宇宙理论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的注意,他们相信所有的一切,从微粒到自然力量,都能够通过弦理论来解释。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单元是一样的,那就是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就像一把小提琴上的弦能够弹奏出惊人数量的旋律一样,每个亚原子粒子都有相应的弦的振动方式。由此可以论证20世纪两大物理学理论:量子理学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如果将暴涨理论与弦理论结合在一起,就能得到非常有趣的结果。一方面,暴涨使得空间在空白处无限延伸。量子效应导致了新的宇宙的产生,就像一个孩子对着一个圈圈吹气产生很多泡泡那样。

与此同时,弦理论认定这些泡泡的出现在彼此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而是每个泡泡都拥有不同类型的微粒、自然力量和物理学定律。换句话说,弦理论的异界景观现象意味着其方程式中有10的500次方那么多种可能的答案(即宇宙);暴涨使得所有这些可能出现的宇宙成为了现实,存在于一个难以想象无限庞大的多重宇宙空间中。

太空知识大全篇4

太空的温度

科学家对极限低温提出了绝对零度的最低温度,它的值是零下273.15摄氏度,这是一个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到达的极限温度。而太空的背景辐射温度就低到了零下270摄氏度,这是一个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当人们真正认识到太空的超低温之后,都迷惘了。为什么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适宜的温度,而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的太空却如此寒冷?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物体温度变化的本质才行。在人类没有弄明白温度的本质之前,我们很难搞明白为什么宇宙那么冷,而地球却有不错的温度。直到科学家真正搞明白了温度的本质之后,这一切的谜团也就揭开了。

温度的本质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现在都明白,它其实就是分子的热运动。如果走进微观世界,你会发现分子等粒子都是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当它们的热运动越来越剧烈的时候,物体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反之温度则越来越低。

当分子的运动完全停止的时候,物体的温度也达到了极限,那就是绝对零度。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全静止的分子是不存在的,它们一直都处于运动状态,所以绝对零度只是一个理论下限值,它跟光速一样,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到达。

搞明白温度变化的本质之后,我们也明白了,温度要体现出来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从宏观的角度是各种物体,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各种粒子,只有大量的粒子存在,才能够让空间的温度不断提升。如果一个空间中粒子分布非常少,那么分子的热运动自然也就非常微弱,温度就会非常低。

弄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回到太空温度,太空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空的环境,在这个空间中,粒子非常少。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星际空间里,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只有约0.26个原子,而在地球的海平面上,每立方厘米的空气约有5.37×10^19个原子。这是一个多么浩瀚的差距,所以,我们称太空为真空一点也没错。

由于太空中各种高能粒子的分布太稀少了,没有足够多的粒子来进行热运动,所以当太阳的光子辐射从太阳出发向整个太阳系辐射的过程中,也无法将温度呈现出来。自然太空的温度就非常低了。可是当太阳光从太空到达地球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地球是一个充满各种粒子的空间,从大气层开始粒子的密度就大量增加,所以太阳光首先到达大气层,就会与大气层中的粒子发生热运动,温度就会不断上升。大气层的温度升高之后,再向地面辐射,让整个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

所以,大气层在整个温度的表现方面占据重要的角色,厚厚的大气层像一圈巨大的海绵,它允许太阳光子进来,这些光子通过大气层进入地面后,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地面吸收的热量又会反射出来被大气层部分吸收与反射。因此,大气层在整个温度变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地球能够有现在的适宜温度,除了大气层还要感谢另一个重要的功臣,它就是海洋。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占到了全球面积的71%,而海洋在整个温室效应中起到的作用仅次于大气层,它能够有效吸收太阳的热量,然后储存起来,所以海洋是非常重要的温度载体。

地球正是有广阔海洋的调节,温度才能够保持一个比较适宜的状态。当然,这是地球大自然正常状态下的生态调节作用,可是随着人类走进科技时代,大量工业的快速发展,让地球的温室效应越来越厉害,正是向失控方向发展。

我们都知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正常情况下,这些二氧化碳是由大量的植物提供。可是工业的大量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越来越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地球的温度也越来越高。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带来的副作用是非常严重的,可能我们现在感觉到的只是天气太热,让我们受不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球的温度上升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真正的生态系统就会降临,那个时候全球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50多米,大量的陆地被不断淹灭。

同时冰封了数千万之久的永久冻土也会复苏,其中不同时代的各种远古细菌和病毒也会慢慢复苏,那个时候才是真正可怕的危机到来。而且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还有一个让科学家非常担忧的地方,那就是2.34亿年前持续漫长的降雨的到来。

根据科学家大量的地质探测发现,在2.34亿年前,地球爆发过一场持续长达百万年之久的持续降雨。在那场漫长的降雨中90%以上的地球生物灭绝,之所以会爆发如此漫长的降雨,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地球温度大幅上升,导致海水大量蒸发到大气层中,后来地球温度下降,大气层中大量的水气降下来,开启了一场灭世。

如果地球的温度无法得到控制,继续升高,有可能在未来也同样会让海水大量蒸发到大气中,时机一到有可能也会让地球再次迎来一场旷世大雨,那个时候地球将再次迎来生物大灭绝危机。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表面液态水资源非常丰富的星球来说,温度太高可不是好事。当然,要解决现在地球温度不断升高的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全民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不再破坏地球,而且还要有更加先进的先进。只要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能够吸收净化大气二氧化碳的技术,就可以有效解决地球温度不断升高的难题,可惜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技术,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太空知识大全篇5

宇宙飞船科技知识:宇宙飞船的供电系统有哪些特点?

航天器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一直是航天器系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飞船而言,电力系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它必须能够在极端环境条件下仍然保持极高的可靠性。

具有高可靠性

电源是宇宙飞船和航天员安全的一大保障,尽管飞船上搭载的电子设备很多只是偶尔需要电力供应,但也有一部分设备是必须确保不间断供电的,比如信号接收机和发射机必须时刻处于通电状态,而如果是载人飞船,那么生命维持系统和照明系统也同样将是不能关闭的。

宇宙飞船设计上对电源的要求是“一次故障正常,二次故障安全”,即当电源出现一次故障时,宇宙飞船完全能够正常飞行,一旦出现第二次故障,就要有足够的电源保证地面上的指令能传递到宇宙飞船上,指示航天员操控飞船立即返回地面。

专家介绍,天宫二号在供配电方面实现了高度集成化模块设计。传统的航天器电源系统核心部件“开关”,往往采用机械触点的继电器开关,一旦机械触点“开关”发生故障,将对航天器的性能及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在普通民众住宅的墙上,都会有一个电源控制箱,当家里某个电器发生短路时,里面的开关就会自动跳闸进行保护。天宫二号的配电“管家”不仅能够像普通的供电开关那样供上电,还能在故障时切断电,在故障修好后又自动恢复供电。当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停靠后,部分设备停止工作,届时整个飞船的负荷将减小至40%,蓄电池在长期小负荷情况下不断充放电,产生记忆效应,一旦负荷又增加回到额定负荷,就会出现蓄电池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使蓄电池“失忆”,设计师通过大量地面长期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条和神舟十一号工作状态相匹配的充电曲线。

减重设计非常关键

电源是宇宙飞船上的“重量大户”,所以减重设计非常关键。一般情况下航天器的电源系统会占到整个航天器质量的大约30%,并且一般可以分解为三大部分:发电系统、储能系统以及电源管理及分配系统。这些系统对于飞船来说绝对是必要且关键的,而为了适应飞船的特殊使用条件,它们在质量和设计上会有一系列严苛的要求。它们的质量必须足够小,以便提升所谓“能量密度”,也就是说它必须能够在足够小的体积内产生足够强大的电力。

使用寿命足够长

供电系统不仅必须能够确保每一件飞船搭载设备的电力使用需求,它还必须确保在整个飞船的使用寿命内能够持续提供这样的电力支持——这样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举例来说,从地球飞往木星需要5~7年,飞往冥王星需要超过10年,而要想离开我们的太阳系,需要连续飞行20~30年。专家表示,供电系统设计的使用寿命必须足够长,因为一旦发生故障,这时候再要想派工程师前去维修显然是不现实的。

能经受极端环境考验

考虑到飞船运行环境的特殊性,飞船电力系统还必须能够在零重力和高真空环境下正常运作,同时必须经受超强辐射环境和极端温度的考验。专家介绍,如果你的探测器打算在金星表面着陆,那边的温度是460摄氏度。而如果你打算冲入木星大气层,那么那里的温度是零下150摄氏度。

太空知识大全篇6

第一个漫步在太空的人:

第一个在宇宙空间漫步的人是苏联的A·列昂诺夫中校(1934年5月30日生)。1965年3月18日他与P·别利亚耶夫一起乘上升2号宇宙飞船在拜克努尔升空。格林尼治时间8时30分,列昂诺夫离开坐椅,穿好宇宙服,身背氧气筒,经过连接在宇宙飞船一端的一个气闸室,走出飞船船舱,进入了宇宙空间。他的动作过程很象是潜水员从潜水艇中进入海底,只不过潜水员通过的是一个水闸,但是危险性前者要大多了。由于飞船和宇航员都处于失重状态,空间散步不是在走,而是在飘。动作稍有疏忽,宇航员会飘离飞船而永远回不来。为了保证安全,一根长5米的缆索把宇航员紧紧拴住。缆索中的电话线保证了舱内外两名宇航员通话,电缆线还把舱外宇航员在宇宙空间的一切生理感觉、生物功能测量数据传回坐舱并发回地球。列昂诺夫在空中停留了20分钟后,由原通道回到了舱内。在20分钟内,他飘了12分9秒。从发回的电视图象上看出,他的动作笨拙得可笑,但是证实了人是可以在宇宙空间中停留并活动的。这为以后的宇宙航行积累了经验。

第一个漫步在太空的人扩展阅读:

1、第一颗人造卫星

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卫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2、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宇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3、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

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

4、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载人飞船

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

5、第一个登月的人

美国的艾德林·康世朗林斯。

6、第一个太空站

前苏联1971年4月发射的礼炮1号太空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太空站,并接纳了三名宇航员。

7、第一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

美国第一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飞向地球轨道,绕地球飞行36圈,历时54小时20分钟。

8、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男宇航员

美国46岁的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利斯,于1984月2月7日,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走出机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男宇航员。

9、第一个在舱外太空作业的女宇航员

前苏联的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于1984年7月25日走出正在太空运行的前苏联礼炮7号太空站舱外,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舱外太空作业的女宇航员。

10、第一次完成两个太空站之间的联络飞行

前苏联联盟T—15号,于1986年3月12日完成与“和平号”太空站相接后,直至5月5日飞离“和平号”太空站300公里的礼炮7号,并与礼炮7号太空站对接成功,第一次完成了两个太空站之间的联络飞行。

太空知识大全篇7

测量地球上的观测者至天体的空间距离

不同类型的天体距离远近相差十分悬殊,测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①太阳系内的天体是一类天体,可用三角测量法测定月球和行星的周日地平视差;并根据天体力学理论进而求得太阳视差。也可用向月球或大行星发射无线电脉冲或向月球发射激光,然后接收从它们表面反射的回波,记录电波往返时刻而直接推算天体距离。

②对于太阳系外的较近天体,三角视差法只对离太阳100秒差距范围以内的恒星适用。更远的恒星三角视差太小,无法测定,要用其他方法间接测定其距离。

主要有:

分析恒星光谱的某些谱线以估计恒星的绝对星等,然后通过恒星的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比较求其距离;

分析恒星光谱中星际吸收线强弱来估算恒星的距离;

利用目视双星的绕转周期和轨道张角的观测值来推算其距离;

通过测定移动星团的辐射点位置以及成员星的自行和视向速度来推算该星团的距离;

对于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一群恒星根据其自行平均值估计这群星的平均距离;

利用银河系较差自转与恒星视向速度有关的原理从视向速度测定值求星群平均距离。

③对于太阳系外的远天体测量距离的方法主要有:

利用天琴座RR型变星观测到的视星等值;

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利用球状星团或星系的角直径测定值;

利用待测星团的主序星与已知恒星的主序星的比较;

利用观测到的新星或超新星的最大视星等;

利用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里亮星的平均视星等;

利用观测到的球状星团的累积视星等;

利用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和哈勃定律等。

太空知识大全篇8

太空垃圾的产生方式

一是有意或无意爆炸产生的航天器残骸。有意的爆炸,极大多数来自前苏联和美国太空战的“预习”。其中前苏联就曾进行了19次卫星拦截、爆炸试验,给太空带来了500~1000块大小不等的碎块垃圾。无意的爆炸,如1973年间,美国有7枚火箭在轨道上爆炸。1986年,欧洲发射的“阿丽亚娜”火箭刚进入轨道就发生爆炸,其碎块中大于10厘米的就有564块,还有2300多块小于10厘米的。

二是宇航员漫不经心的过失。如1982年,宇航员瓦伦丁·列勃捷夫在进行例行的太空行走时,他刚刚打开“礼炮7号”空间站的减压舱门,由于近乎真空的太空所具有的巨大吸力,把宇航员们不慎留在减压舱内的一些螺栓、垫圈和一支铅笔,都吸入太空,成为了太空垃圾。更令人遗憾的是,前苏联的一些宇航员还把在太空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丢入太空。人们还发现,有一只被一名美国宇航员丢失的手套,竟在空中飘浮游荡了20多年。

三是卫星和火箭的残骸。一些失去效用的卫星,仍在轨道上飞行。虽然它们最终会因飞行速度减小,重返大气层而与大气层摩擦烧毁,但恐怕要在几十年到几百年以后。在近地空间里,还飘浮着许多火箭的残余部分,如火箭被丢弃的金属外壳、运载火箭的末级残体、散落下来的发动机和各种衔接部件等。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对党委领导班子评价集合(精选16篇)
  • 下一篇:实验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