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精选8篇)

时间: 2024-03-05 栏目:申请报告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篇1

岁时历法

1.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辛未三月。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如崇祯十四年。

3.纪月常用序数(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4.干支纪日如:元丰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纪时

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die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代时段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古代常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文化遗产。通过了解古代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和灵感。希望这份古代常识知识大全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收获和启示,让我们一起探索人类文明的辉煌历程!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篇2

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篇3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篇4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篇5

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例如: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例如: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篇6

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例如: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例如: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例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上对下或平称

例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贱称

例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特定关系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例如: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篇7

官职常识

1.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1)授官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2)免官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升官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降官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驱逐,流放。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

罢:解除,免去官职。如: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汉书·马成传》)

免:免职。如: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废:废黜,放逐。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黜:贬退。如: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

(5)调官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6)兼、代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辞官

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

(8)其他

视事:任职。如: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

下车:官吏初到任。如: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

古代常识知识大全篇8

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

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

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

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但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这种现象在春秋时代以后消失。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年终

5、月份: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照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除了日月季年意外,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

6、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7、二分二至二分《尚书·尧典》把春分称为日中,秋分叫做宵中

《吕氏春秋》统名之曰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二至《尚书·尧典》把夏至称为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

8、干支纪日

9、每个月有特定名称的日子:

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近在望后:既望

10、一天之内的纪时法:

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

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民主生活发言提纲(精选12篇)
  • 下一篇:醉翁亭记导游词(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