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时间: 2024-03-28 栏目:申请报告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难点:本文引用的句子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动乱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读课文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2、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细读分析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共4句话,这4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么理解?为什么?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7、第4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8、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9、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10、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

(1)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1个分论点。第3、4、5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五、归纳总结

1、试归纳本文的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2、讨论: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

(2)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六、拓展延伸

在治学方面有许多格言,你能不能列举一些?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难点:本文引用的句子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动乱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读课文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2、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细读分析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共4句话,这4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么理解?为什么?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7、第4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8、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9、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10、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

(1)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1个分论点。第3、4、5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五、归纳总结

1、试归纳本文的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2、讨论: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

(2)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六、拓展延伸

在治学方面有许多格言,你能不能列举一些?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怀疑与学问》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性文本,观点鲜明深刻,说理充分透辟,论证逻辑严密。上节课我们已从严谨的论证结构这一方面感受了本文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与文本对话,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去深入探究本文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感悟怀疑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

2.介绍背景

1922年,顾颉刚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儒家经典)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后来还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辑成册(《古史辨》)。《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3.文体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类型:

①事实论据,可以是: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

②理论论据,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定理公式、规律等等。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话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

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

2.把握重点字词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二)指导朗读,课文初感知

1.本文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说明:再次明确论点,了解作者借用名言提出自己观点的这种写法的好处。)

2.自读课文,完成思考探究第二题。

预设: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文章结构。

1—2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3—5自然段论述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6自然段论述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学生再读,初步感受课文

1.本文有两个分论点,请你划出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完成下列内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在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也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追问:这两个分论点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可以,“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分别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前半句是对3-5段的总结归纳,后半句引出了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由浅入深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述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3段:通过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实例和做学问类比,来论述做学问需要质疑。

第4段:通过假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具体阐释怀疑精神,就是不随便轻信,并指出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5段:通过正反说理和道理论证来证明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要性,也是对怀疑精神的具体论证。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过渡语:这篇经典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说理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在我们重新审视怀疑精神,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

3.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我们做学问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过渡语:议论文,无论是全文,还是每一段,都有严谨的结构和思路,这体现了议论文结构严密的特点。

五、小组合作,互相探讨下列问题: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在3~5段中,为证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事实论据),引用了哪些名言(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1)国难危急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3)听说“腐草为萤”。

道理论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4.下面是对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哪种看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A.①│②③④(并列)B.①②③│④(并列)

C.①│②③④(因果)D.①②③│④(因果)

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②而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和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5.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6.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7.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8.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1)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2)承上启下,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三、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1.微型阅读。说说下列短文中观点和材料的联系。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所谓“骨气”正如孟子所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叫作有骨气。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壮诗句,慷慨赴难。古代有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民主战士闻一多在1946年7月被国民党枪杀。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我们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这些有骨气的动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2.微型写作。任选文中一个分论点,另选论据证明这个观点,写一篇微型议论文。提示:①可以用与观点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所选观点;②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八、课文总结

课文提出“治学需要怀疑精神”的论点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涵盖了两份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消极”好饿“积极”是指由浅入深的不同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八、中考链接

(2021年通辽中考题《跨界人生》)分析以下两则材料哪一则能证明第二段“对于具有卓越创造力的天才,跨界是一种最先进的自我展示方式”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3分)

材料一:袁隆平院士有很多重大贡献:一是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发明了杂交水稻;二是创建杂交水稻学科,构建了杂交水稻理论体系;三是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为我国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四是致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中国担当!

材料二:袁隆平多才多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擅长游泳,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爱好开飞机,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他会拉小提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他还会骑马,喜欢打麻将、打排球等,是一位很有情趣的科学家。

九、课文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十、作业布置:

1.摘抄、书籍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

2.阅读古今中外关于“怀疑”方面的文章,围绕“怀疑”提炼一个与之相关的小论点,对其进行论证,200字左右。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八、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九、教学小结

十、布置作业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一、自主学习,品结构之美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梳理文章结构。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2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二、小组合作,探论证之美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点拔:

举例论证

举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连续多次追问,告诉人们应该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举“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善于多问”的例子,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道理论证

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迪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尔的名言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对比论证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正反对比论证,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三、赏析语言,悟文字之美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示例: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句话中强调的是怀疑对学问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显得绝对了。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课堂练笔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5.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五、课堂小结

“怀疑精神”指不盲从和迷信,有科学依据的质疑。学了本文我们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用心研究,从而得到收获的快乐和乐趣。

以上是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关于疫情补助申请书怎么写(精选9篇)
  • 下一篇:企业团队活动方案(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