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红楼梦随笔(精选8篇)

时间: 2024-04-01 栏目:总结范文

红楼梦随笔篇1

《红楼梦》研究把鼎足而立的江南江宁曹寅、苏州李煦、杭州孙文臣家三织造与书中的贾、史、王三家对应,似乎已成不少人的共识。比如学者李建华考证出,小说十三回和四十九回出现史湘云的叔叔忠靖侯史鼎、保龄候史鼐,与《前光禄大夫户部右侍郎管理苏州织造李公行状》中说李煦两个儿子李鼎、李鼐就对上了号;其他如王熙凤说她爷爷管理过各国朝贡,《粤海关志》就有康熙四十二年,孙文成当过粤海关监督的记载,王熙凤说她家也接过驾,也与杭州织造接驾相符。这都是对读懂《红楼梦》具有意义的。

有红学家说“没有康熙南巡,《红楼梦》就出不来”是不错的。康熙为曹雪芹提供了写作《红楼梦》的舞台,而他的南巡,也直接给一荣俱荣的江南三织造带来了灾难性结局。《红楼梦》中说:“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还称:“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康熙六次南巡,曹雪芹的父祖辈就曾经接驾四次。钱从哪里来?无非是挪用公款。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曾有旨给江苏巡抚汤斌说:“巡行凡需用之物,皆自内府储备,秋毫不取之民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张符骧的《竹枝词》就讥讽说:“天语叮咛空有约,民间不费一钱耳”。《陈公神道碑》就记载了江宁知府陈鹏年反对总督阿山增加临时赋税的事。而属于内府的江南织造得花钱就真的“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了,而且还要多用少报,以免造成康熙挥霍的印象。扬州行宫的建造就托名盐商捐赠,曹寅和李煦两人就各出了二万,但只说只共用了几千!所有的挥霍,如果不是康熙希望他们这样做,三织造岂敢?所以他事后对大臣们说:曹寅、李煦“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实际情况康熙不会说,三织造不能说。但康熙表面上却还假惺惺地说:“茱萸湾行宫乃系盐商百姓感恩之诚而建起,虽不与地方官吏,但工价不下数千,尝览《汉书》,文帝惜露台百金,后世称之,况为三宿所费十倍于此乎?故作述怀一首以自警,又黏之壁间以示维扬之众。”《康熙南巡秘记》甚至说:“康熙帝屡次南巡,地方官备办供应,挪用公款,亏空甚巨。大吏惧挂吏议,责令赔补,敲骨吸髓,上下交困,仕者至视南中为畏途。”为此,康熙继续明知故问,命大学士张鹏翮去察审,张鹏翮当然不敢说。虽说是“拿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皇帝的随从,特别是那几个皇子,都不是省油的灯,经手者也不能白干,《苏州府志》记载:李煦的家人就有汤、钱、瞿、郭四姓皆巨富,在苏州的宅子各值万金。康熙需要三织造继续为自己干了重活、葬活、险活,解决的办法是让曹李两家轮流管两淮盐务,但一管就是十年,仍然不能补足亏空!弄得知道“两淮事物重大,日夜悚惧,恐成病发,急欲将抢粮清楚,脱离此地。”的曹寅,终于“无赀可赔,无产可变,身虽死而目不瞑。”他的舅子李煦继续延期代管盐政,但直到雍正即位,亏欠的旧账仍然不断被发现,时隔三十年,时任苏州织造胡凤巩还查出“李煦于康熙三十二年,奉内务府行文着动备用银二千买米四千一百馀石,此项动用银,着已经报销讫,所买米并无存储,明系亏空。”因为雍正和康熙对待三织造的态度不同了。

红楼梦随笔篇2

起初,看红楼梦一篇后,几乎不知道在讲解什么,在重看细看一次后,才发现字中隐藏着故事。

重看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贾雨村被贬职后就到处游山玩水,忽然有一天,雨村当日同僚故忙着道喜,告诉雨村他复职这个好消息,林黛玉的外婆执意要林黛玉回去,所以林黛玉只好抛父进京都。林黛玉回到外婆家,地方何其大,达到不敢相信,林黛玉一到外婆家,就得拜访她的三姑六婶,还有见到其年轻的姑娘。一经她的亲人提到她娘去世的事,她就和外婆哭得泪流满面。她还听说贾宝玉,听说他是个奇怪的孩子,是个顽童,是一个思懒人物。恰恰相反的是,贾宝玉的穿着打扮不是个顽童。

这是这对苦命鸳鸯的第一次碰面,而且他们都觉得双方很面熟,这也为他们后面悲催的爱情作铺垫,也为贾宝玉尊重女性作铺垫,对其他人可笑的是,贾宝玉被打的时候就叫姐姐妹妹,在他人眼里是可笑的。在贾宝玉的眼中,姐姐,妹妹这些称呼是纯净无暇的,没有污点。这也暗示了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批判了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污辱。

《红楼梦》把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也把周围的环境描写得如此的`细致,表现了当时贾府是如此之大。对人物的服装也描写得这么出色,描绘了人物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当贾宝玉听说林黛玉没有玉的时候,就将自己的通灵宝玉怒摔在地上,在封建社会中,男子总比女子高一等,所以说只有宝玉有玉,而黛玉没有。然而宝玉把玉摔在地上,看出他对人格的尊重,也对女性的尊重,渴望与女子平等相处。

红楼梦随笔篇3

《痴》

飞絮非花飞满天,痴情公子笑堪怜。

青山眉黛犹我画,指环玉冷倩谁温?

情是什么?情到最后便是一种痴,

爱是什么?爱到最后也是一种痴。所以,为摩羯才会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痴是一种无可知的状态,人生一世,不如得几个真情,我一直觉得世间只有一种情,便是亲情,真正的友情于爱情到最后也成了亲情。

红楼梦随笔篇4

谁都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他在书的一开头便亮出了“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接着又表明了他写书的动机、目的--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

上面一大段文字,如果总结就是两个字:自传。但这自传是经“梦幻”之后得来,故与真正意义的“自传”大不相同。换句话说,这“自传”里有真有假,也就是作者所谓“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叙出。

那么,这究竟是何意呢?这是作者表明红楼梦乃小说,暗示贾宝玉乃曹雪芹之影,但又不是曹雪芹。说他真,是贾宝玉思想理念反映了曹雪芹;说他假,是贾宝玉相貌、经历、性格、所处环境等等与曹雪芹大不一样。这里面关键点在于“梦幻”两字。曹雪芹所谓“梦幻”,在我的理解中,也就是对来自自身的素材的提炼、加工乃至于虚构,实际上,“梦幻”两字表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之过程。

有人把“梦幻”说成是曹家繁华如过眼烟云一去不返,所以在曹雪芹眼里犹如“梦幻”。这样解释不能说不对,但并不准确。我认为“梦幻”重点是指小说构思、创作,而不是指曹家由盛至衰。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说得很清楚: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真事,指清宫秘史,也就是脂砚斋兴趣之所在;“假语”指贾府故事,也就是红学家兴趣之所在。但这贾府故事,事实上却入木三分地总结和概括了整个中国20xx余年的封建主义社会。

这就要说到所谓“一声两歌、一手两牍”了。这话是浙江德清戚蓼生说的,他是进士出身,又为官几十年,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目光如炬、深入骨髓。事实上,红楼梦“表里皆有喻”,贾府一层,清史一层。问题是我们应以哪一层为重点。我认为,我们应以贾府为重点,虽然是“表面”,实质上却是历史的浓缩和再现。

在“作者自云”里,作者说自己“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这毫无疑问表明作者是充分享受过锦衣玉食、大富大贵生活的,所以曹雪芹生年应该远在曹家被抄之前许多。如果说曹雪芹生年在1724,则曹家被抄时雪芹才四五岁,根本不能说以上那些话。作者在写红楼梦时显然已经贫困潦倒,说“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他写红楼梦时年近三十,这有“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为证。“半生”当然是指年近三十。

“作者自云”还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但结局是这些女儿全都红颜薄命,极清楚地表明了红楼梦主题乃是“千红一哭悼红楼”。书中贾宝玉实乃护花使者,青帝无疑。

那么作者说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们当如何理解?应当说这是自嘲或说是反话。我们看红楼梦第三回宝玉二首《西江月》,难道不正是如此么?

或有朋友要说,“作者自云”,你怎么能把它完全当真话?我反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把它当假话?是的,“作者自云”里有真有假,但我在上面已经把真假分得清清楚楚了。这“分得清清楚楚”,不仅是我对“作者自云”已进行了深入解读,也是我对红楼梦全面地深入研究后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我想,我这点自信还是有。

红楼梦随笔篇5

一次偶然机会,我读了一部不朽佳作——红楼梦,它记述了家族的兴衰,爱情的逐渐没落,宝玉和黛玉空前绝后的爱情,最后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凄凉,多少人为之流泪。读后我的感受颇深。四个大字深印在脑海中——遗憾、永恒。

所谓遗憾就是做事达不到预先的结果,而留下遗憾。贾家,经过几次变迁,由最初的繁荣到最后家破人亡的衰败,曾经金碧辉煌、繁荣热闹的宁国府最后被抄封变得冷落萧条、毫无生气,这是遗憾!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就像“如果有一天你死了,那么肯定是笨死的;如果有一次我死了,那么肯定是被你气死的”何出此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宝玉被骗娶了宝钗,但从始至终,他都认为自己娶的'是自己日思夜想的黛玉,而黛玉气他娶了宝钗而吐血身亡,自己心爱的人死了,宝玉的心也跟着去了,间接地宝玉也死了。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也是遗憾!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人们还存心许多憾事,虽然遗憾二字不难写,但人的一生很少有人能一生无憾,有些人用一生书写,甚至用金钱都无法弥补遗憾……

而永恒二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东西。永恒是指一些已成为事实而无法改变的。就像黛玉已抛下一切驾鹤西去,纵使宝玉再伤心再不情愿也已经无法挽回,林黛玉不会死而复活,这已成定局。宁国府被抄,人们死的死、散的散,这已无法改变,成为永恒之事了。

时间不停流逝,回望曾经,曾经就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它们彼此交错,交相辉映,瞬间消失于天暮,急促又灿烂,虽只刹那间芳华但成为永恒不变。

宝玉和黛玉本是一对鸳鸯,天作之和,但月圆月缺,他们就这样错过了,岁岁年年人不同,已物是人非,留下无尽的悔意和遗憾,但这成为事实而流传千古。

遗憾!遗憾!真是遗憾!

红楼梦随笔篇6

《缘》

金兰树下幽笛冷,梨花空对雪丝丝,。

茜纱窗下本无缘,黄土垄中卿薄命。

我喜欢缘这个字,缘深,缘浅,缘长,缘短,每个人的结局都逃不开这八个字。

红楼梦是我一生的`功课。她的迷人在于,你领悟归领悟,执着照就执着。

军训随笔

母亲节随笔

随笔(合集45篇)

《桃花源记》随笔

随笔范文(汇总56篇)

红楼梦随笔篇7

初读《红楼梦》,我并不喜欢林黛玉这个人物。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小心眼、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总是哭哭啼啼,不够坚强。可是后来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并且对她充满同情。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那么林黛玉正是其中悲剧人物的代表。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我看了她悲剧的一生,觉得她的所有缺点都是情有可原的。

林黛玉从一出生就决定了命运的凄苦。她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林黛玉谨记其母的遗训:“外祖母与别家不同”,因而在贾府中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正因为寄居在这种黑暗的环境当中,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作为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因此,她的那些似乎有点失之偏颇的小心眼儿也就变得情有可原了。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再说她的'尖酸刻薄,现在在我看来恰恰是她直率,机敏的表现。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总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她经常取笑湘云,可决不是刻意的挖苦,而是善意的玩笑。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些一语双关的话语,只能够显示出她的聪慧。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

在书中我们看见黛玉哭是家常便饭,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她哭大多数是为了宝玉。宝玉几天没来看她了,她只是哭;她看见宝钗和宝玉在一块说话,也回去坐着哭。“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我经常想:这个泪人儿,她有多少眼泪啊?可不可以快点流干就不要哭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她是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而宝玉虽然也爱她,但没她表现得那么热切。而且,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为自己的命运而哭。

后来,林黛玉终于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这对她不失为一个解脱,想想除此之外,她还能过上好日子吗?

红楼梦随笔篇8

青梗峰下,情根深种。一个爱成痴,一个泪相还,百转千回之间,演绎了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情为何物,生死可相许?(查看百度如下:情,读音qíng。汉字基本字义:1.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情,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趣,情韵,情性,性情,情愫,真情实意,情投意合,情景交融。2.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情,情人,情书,情侣,情诗,殉情,情窦初开(形容少女、少男初懂爱情)。3.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情欲,发情期。4.私意:情面,说情。5.状况:实情,事情,国情,情形,情势,情节,情况。)可是百度,又如何渡红尘痴情?大概世间最难说得清道得明的,就是一个“情”了。

如若有情,必有灵性。宝玉的通灵剔透,唯有黛玉能与他灵犀相通,其余佳人,大多慕其家世罢了,就连宝钗,也不过以世俗的温情对待他罢了,仍然没有超脱世俗的枷锁,眼睁睁看着黛玉魂飞魄散,看着宝玉因爱成痴而依然走进了一场并不幸福的光彩婚姻当中去。所有的礼教、私心、恶毒、世俗的枷锁、社会制度的丑陋,或者冥冥之中的天意,终于把一场无比美好的爱情,无情的撕碎。灵性,风流灵巧,绝世容颜,都随着心中的痛一起消散。

无才可取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苍天好补,情天难缝。纵然用一辈子的眼泪也不能;纵然用一辈子的相思也不能,一个归天,一个看破红尘,这就是最后的归宿吧。天也空空,地也空空,红尘也空空,繁华也空空,最后连情也空空了。可是,情,果真可以空空吗?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有没有访到仙,不得而知,可是他却把一部《红楼梦》从青梗峰下抄录回来,闻世传奇。而空空道人从此因空见色,由色深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改名情僧。可见,情之一物,实在奇妙。有情总比无情好,历朝历代,见利忘情、无情的实在太多,可是,谁又看见了他们千秋万代,永世繁华了呢?世间有语:勿以情用事。我实在不明白,没有情,又何以用事,又有何乐趣?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情之辛酸,泪尽而绝。世之荒唐,无非兴衰。作者的痴情,作者的无奈,看着所有的美好渐渐毁灭,看着红尘的繁华由盛而衰,到最后,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这其中的况味,足以让这部书名垂千古,让她的艺术魅力成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着。

真事也好,假语也罢,世间的一切皆有因缘,渡过这个红尘,一切都是虚妄。士隐一梦,拉开了这个千古奇书的序幕,可见一切皆由梦起,一切皆由梦灭。本书的第一回合,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整本书的缩影,后面一百一十九的回合,都是沿着第一回合的起承转合的意境展开而来。士隐家的繁华败落不就是整个贾府的繁华败落吗?士隐由繁华到败落到悟道,看破红尘,不就意味着宝玉的最后的命运吗?英莲的悲剧命运也暗示着后面众多才女的悲剧人生。葫芦庙的一把火烧了一条街,也暗示了贾府后来的悲剧……

是情总有缘由,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宝玉在灵河岸上,日日以甘露浇灌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后来仙草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女身,为感恩宝玉的浇灌之恩,愿到红尘走一遭,以一生的眼泪还给宝玉。这就是这段情缘的来由,也决定了一场爱情的悲剧色彩,让人心痛。以泪还情,终究太过伤人,一滴一滴的眼泪,滴在自己的心里,也滴在宝玉的心里,更是滴在千古读者的心里,对黛玉、宝玉充满了无限的不舍和爱怜。但愿世间的有情人,不要再以泪还情了,好好的爱着就好,如若不能成为眷侣,只要为对方好着就好。若是曾经有情有恩,其实不还也很好,日日念着,也是幸福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世上本来就无所谓真,无所谓假,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茫茫红尘,就如同太虚幻境一般虚无缥缈。当你悟透了这一层,你也就超脱了红尘所有的桎梏。士隐兄一看到这副对联,就听见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便无奈醒来,此时他是没有解脱的,无法越过这道门槛,待到经历诸多不顺,悟透了好了歌,方才跳出了红尘。

这个红尘之中,最大的障碍便是我们自身。看不破,放不下,得到的嫌不足,得不到的便是拼了命的去争取。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里,我们不放过自已也不放过别人,用了催熟剂在一起催生这个时代。把获得世俗的成就当成惟一成功的标志,惟独丢掉了灵魂,丢掉了情感。人,总是习惯性的去取舍和排序。当名利和情感在一起,名利有当然的优先通行权利。当工作与家庭在一起取舍,总是工作会排在前面,因为工作上的成就会获得世俗的排名,而一个家庭的幸福并无标准与优劣。我们总是习惯用外力来影响我们,用外力来帮助我们做出一些选择,惟独丢弃了自已的本我,自已的初心,最值得的宝贝——情感。曹公于是用甄士隐来讲述了真实的掩藏,只有假语存在是一个很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世人都晓神仙好。可是,神仙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世人一边向往着神仙生活,一边又乐此不疲地追逐着红尘之乐,是以永远不能跨进神仙的门槛了,永远在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之间折腾来往,最后都将是一场空。在我看来,神仙其实就是一种心境,一种出尘的心境,一种“忘”的心境,一种“了”的心境。心真正淡了、忘了、了了,也就看破了,出尘了,心中自然会有一种安宁缥缈的仙境出来。士隐兄历经繁华富贵到破落潦倒,亦未看出他的骄奢、猥琐、可怜……他的心中其实早已存在着一种仙缘的,一首《好了歌》,终于让他豁然开朗,跨入了仙界。跛足道人,疯狂落拓,麻鞋鹑衣,可见仙人也不是都有好形象的,而世人多以貌取人,以为不俗了,其实俗到家了。一个乞丐式的得道高人,以他无上的智慧念出了人世间修身养性的真言——《好了歌》。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红尘之中,最大最难的选择,也就是好了二字了,世俗万人,为了好,永无止境地追逐着功名利禄,追逐着无限的红尘欢愉,终究不能了。可叹啊,人世间太美好,谁又会愿意跳出来呢?

青梗峰下,缘起,情起,青梗峰下,缘尽,情尽。一切的记述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轮回,是这部书中人物走过的一世,也是我们无数次反复走过的人世。何为红尘?一个红字,代表了最热烈的世俗。奢侈如宝玉,最后出家,也是一袭大红的袈裟,雪茫茫的大地,白与红的强烈对比,一个红字,意境全出。纯洁如大雪,意图把人世打扫的干干净净,悟到了的宝玉,用了最世俗的最热情的大红,展现了他最后的皮囊,直奔太虚幻境而去。红尘,为何是尘?用了基督教的观点,尘归尘,土归土,我们都是来自大地,自当是小小的土,亦是尘了。另外,尘也代表了一种不洁。红尘,最热烈的不洁,最无要求的融入,可以浑浑噩噩的走过一次,惟独高洁的走过是最难的。质本洁来还质去,惟有黛玉罢了。

附:前记(红楼笔记)

二十多年前,粗略地翻阅了一遍《红楼梦》,许多的美好与伤感便深深地刻在心里。前些天,老同学寄来两套《红楼梦》,让我重温一遍这部千古奇书,欣然应允。

今以程乙本校注版和脂砚斋批评本,共读之。

读书做笔记还是第一次。先前想着定一个比较风雅高深的标题,思考不妥。一介草民,读《红楼梦》已经很奢侈了,再搞个风雅标题,实在有失风雅。做一些笔记,聊作自己的人生印记吧。

红尘充满了太多的美好与伤感,就如同曹公勾勒的悲欢离合,兴衰无常。想起旧时往事,想起余生已然不多,读红楼吧,一切都有缘分,一切都可放下,一切都应珍惜。

是为记。

    【总结范文】栏目
  • 上一篇:随笔范文(精选56篇)
  • 下一篇:幼儿园爱国卫生月活动计划(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