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关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精选3篇)

时间: 2024-04-07 栏目:申请报告

关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和简洁的语言。

2、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条分缕析,疏理议论文说理层次的阅读能力。

2、难点:准确运用议论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解题:

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写的。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为了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便正确的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

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这篇文章,他说“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还说: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这篇文章简明扼要的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如何取得正确思想的科学道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一、从内容上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既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唯物观点,也辩证地提出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下文就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述。

2、论述了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并阐述了这两次飞跃的性质和意义。对论点作了初步论证。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论点的进一步论证。

4、总结全文。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指出本文的针对性,以及我们今后应进行的辩证唯物论教育的任务。

二、从论证结构看,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三、用设问句提出论点及作用。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设问句开头,在设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论点?

从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

从阅读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就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必然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从文章的内容上说,本文讲的是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东西总是与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一篇驳论,不能对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作具体的揭露和抵制,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这是一个具有三个选言肢的选言推理,它的形式是否定肯定式: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用“神的启示”、“天赋观念”或“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来源。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褒扬“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把认识看作是主观的东西。毛泽东同志用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但包含了很深的含义,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由此可见,深入浅出是本文的一个特点。第一个设问,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精神、意识从哪里来?第二个设问,揭示了唯心主义的另一派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也紧接着加以否定。然后旗鼓相当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首尾呼应,使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了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这两个问题是否仅针对历史上的流派?有没有哲学现实意义?结尾部分就呼应了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开头阐述了“物质可以变精神”,结尾部分也呼应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理解。”开头说,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结尾呼应说,“应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教育。”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变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紧扣呼应的。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文章,往往是这样首尾呼应的。

五、语言严谨、准确、严密。

本文行文简洁,为使说理准确、严密,本文在主词前往往加上一些修饰成分,或者在主词后面作补说,让读者对于事物的性质、内容、状况、范畴和条件等有明白的了解,使议论无懈可击。

1、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前一定语说明“思想”的阶级性,后一定语说明“思想”的真理性)

2、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两个定语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3、通过人的眼、耳、口、鼻、舌、身这五个官能(明白“官能”的实际所指)

4、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前一个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5、有时候有些失败……暂时失败了(准确地从时间、程度和性质上对先进力量的失败作恰当的说明)

6、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在主句中用了“只是”一词加以强调后,再补说一句以排除其它目的,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

7、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两个定语使读者在直感形象中明白褒贬)

六、作业。

[思考和练习]

关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并掌握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2正确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层次。

3明确完成正确认识的全过程,理解实践对于改造世界、检验真理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在讲授具体课文之前,先概括地讲解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知识,以此为工具,总结过去学过的议论文,分析本单元的课文。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理清思路和层次关系。本文虽然只有一大段,但其结构却很完整,是“三段论”的典型形式,而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呈多层次状态。究竟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才符合原作的思路,既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掌握文章写法的基本途径;既是难点,又是重点。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应是逐步加深课文理解的过程。

据此,讲读本文应着眼于整体把握,将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揉要一起,不必过多地讲解概念术语,也不必对某些语段作过多分析。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知识。

2有关课文的知识。

3熟悉课文。

4初步划分层次。

教学过程

阅读指导

1现代文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要强调“整体”意识。“整体阅读”是阅读分析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中的整体观念,是阅读分析过程当中经常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整体阅读的基本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观其大意到寻章摘句,从模糊认识到准确清晰的理解。

2“整体阅读”首先体现在“整体性的阅读”上,即拿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看标题、看首尾、浏览一遍,旨在大体弄清文意,粗知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倾向,以便于进一步梳理。这项活动是在“快速阅读”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千字文在三至四分钟内完成。

3“整体阅读”的基础途径是掌握文章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弄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对于议论文的阅读来说,既是突破口,又是基本功。拿到任何一篇议论性文章,要想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就必须从整体上能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每段说了什么问题,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从整体上看看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结构形式的明确,莫过于列出提纲。要学会用“列纲”的形式理解结构层次。

4“整体阅读”的关键在于树立阅读分析中的“……

关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篇3

【学习指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篇文章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认识论,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特点。同时,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毛泽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理论认识。

3.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4.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

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

2.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3.写作背景

1963年5月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上制定的一个党内文件。这个文件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打退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猖狂进攻。《前十条》下达后,各地根据这个文件精神,重新训练干部,进行试点,为即将开展的农村“四清”和城市“五反”运动作了准备。

4.解题

①“人的正确思想”指的是正确的,符合现实的科学认知;

②“从哪里来的”,是探究认识的来源,探究的是科学依据;

③通过设问来引起思考,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5.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具体内容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2.解释词语。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本文在引论部分有何特点?试分析其效果。

【思考2】三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思考3】分析内容

1.试概括认识过程的阶段。

2.“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3.从文中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5.如何理解“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的含意?

【思考4】鉴赏语言

1.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2.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作者是怎样强调“只能”的?

3.“一般地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怎样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思考5】为什么要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标题?

【思考6】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知识补充:

事理论证,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

四、技法点拨—分析写作特色

【技法指引】这篇文章高屋建瓴,论述酣畅淋漓。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

【任务安排】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毛泽东传·序曲

七、素材积累—毛泽东诗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特别整理了关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对此类教学题材还存在困扰的教学工作者,能够更好的开展课题传达。欢迎收藏阅读。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年度个人工作计划(整理5篇)
  • 下一篇:我眼中的中国文化(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