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精选5篇)

时间: 2024-04-09 栏目:申请报告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篇1

【活动方案】

一、说教材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和抛物线,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能力方面,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双曲线的定义,能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二)难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五、教学法

(一)教法:可采用引导探究法,充分利用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对体验成功的渴望的特点,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创造性的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法:在学习方法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注重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理性、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椭圆

【设置问题】在课的开始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之后,把双取线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答案展示出来,然后演示椭圆的生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既检测了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为下面双曲线的学习做好铺垫,之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曲线——双曲线。

【创设情境】播放一首“悲伤双曲线的MTV”,让学生认识双曲线。接着展示实际生活中双曲线的图片,目的使学生对双曲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随着对双曲线的了解认识。

(二)讲授新课

1.画一画(双曲线)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细线、铅笔,同桌一起合作画双曲线。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实验可以是使学生去探究“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的点的集合为双曲线”有深刻地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

在学生画完双曲线之后,教师用动画演示双曲线的形成。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双曲线的形成更进一步加深。

2.议一议(双曲线定义)

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可以把本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探究归纳双曲线的定义及存在条件?然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总结。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由教师给出双曲线确切定义及双曲线存在的条件。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一步一步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求一求(双曲线标准方程)

【设置问题】教师根据双曲线的方程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推导,学生在推导过程中遇到疑问由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换结论。

【设计意图】由整个推导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变形能力、运算能力,而且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讲解课本例1例2

例1是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求标准方程,讲解过程中注重强调理解双曲线的定义例2是双曲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关于数学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解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的内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做课本习题3-3A组第1、3、4题;

思考双曲线中2a<2c,当2a=2c和2a>2c时,是什么图形?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所以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已具备了自行推导的方程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充当一个引导和点拨的角色!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篇2

一、课前预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出这些性质,并能具体估计双曲线的形状特征.

二、预习内容

1、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

2.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的导出和论证.

观察以原点为中心,2a、2b长为邻边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再论证这两条对角线即为双曲线的渐近线.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

1、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异同点分析

2、描述双曲线的渐进线的作用及特征

3、描述双曲线的离心率的作用及特征

4、例、练习尝试训练:

例1.求双曲线9y2-16×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解:

解:

5、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1).定义(由学生归纳给出)

2).说明

(七)小结(由学生课后完成)

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按两种标准方程形式列表小结.

作业:

1.已知双曲线方程如下,求它们的两个焦点、离心率e和渐近线方程.

(1)16×2-9y2=144;

(2)16×2-9y2=-144.

2.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实轴的长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x轴上;

(2)焦距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y轴上;

曲线的方程.

点到两准线及右焦点的距离.

以上是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概念;

2、掌握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概念

3、掌握根据已知条件求平面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4、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求简单的平面曲线的方程。

5、学会判断曲线和方程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平面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过程

1、复习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2、复习巩固练习:

(1)设A(2,0)、B(0,2),能否说线段AB的方程为x+y-2=0?

(2)方程x2-y2=0表示的图形是。

二、讲授新课

1、坐标法:借助坐标系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

2、解析几何:用坐标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知识所形成的一门学科。

即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

3、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4、探究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

例1、设A、B两点的坐标是A(-1,-1)、(3,7),求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例2、点M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k>0),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取已知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M的坐标为(x,y),点M的轨迹就是与坐标轴的距离的积等于常数k的点的集合为P={M||MR|o|MQ|=k}其中Q、R分别是点M到x轴、y轴的垂线的垂足。

因为点M到x轴、y轴的的距离分别是它的纵坐标和横坐标的绝对值,所以条件|MR|o|MQ|=k可以写成

|x|o|y|=k

即xy=k①

我们证明方程①是所求轨迹的方程。

(1)由求方程的过程可知,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①的解;

(2)设点M1的坐标(x1,y1)是方程①的解,那么x1y1=k

即|x1|o|y1|=k

而|x1|、|y1|正好是点M1到纵轴、横轴的距离,因此点M1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点M1是曲线上的点。

由(1)、(2)可知,方程①是所求轨迹的方程。

5、总结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求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建系设点)

(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找等量关系)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列方程)

(4)化简方程f(x,y)=0;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一般情况下可省略)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x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A(0,2)的距离减去它到x轴的距离的差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y=x2且x≠0)

一、课堂练习:

一个动点P与两个定点A、B的距离的平方和为122,|AB|=10,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解析: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

以AB所在直线为x轴,以A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

二、课堂总结:

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五、布置作业:习题7.6:3、4、5、6。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为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五)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

2、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但不是单纯用动画给学生看,而是通过动画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知识引入—-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3、如何判断焦点位置?a、b、c是何种关系?

通过回顾,既检测了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为下面双曲线的学习做好铺垫。之后,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曲线。打开几何画板,首先通过动画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椭圆的生成过程,然后改变图中的条件,将F1,F2距离变大,动画生成一种新的曲线,学生易看出该曲线为双曲线。双曲线的定义其实就是动点所满足的关系,那么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也就是动点所满足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进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难点:一是距离的运算关系的得出;二是运算关系的简化。在探究中,学生类比椭圆会想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为定值,会认为这个定值必是正值,而会忽视距离差为负值的情况,其实这只能得到双曲线的一支。对于这种情况,我会采取启发引导,把P从一支移到另一支,然后让学生再次思考自己得到的关系是否正确。在引导下,学生会想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为正值或正值的相反数。但这个关系能不能加以简化?学生这个时候会联想到可利用绝对值进行简化。这样就得到了动点所满足的较为精炼的关系,也就是得到了双曲线的定义。这一设计让学生先形象直观地看到椭圆与双曲线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生就可在观察思考中一步一步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得到双曲线定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另外,这一设计也在形的方面实现了椭圆与双曲线的比较,也为下面双曲线定义的挖掘及两种曲线的对比打下基础。随着双曲线定义的得出,教学进入第二阶段—知识探索

(二)知识探索—-定义的挖掘、标准方程的推导、方程的对比

1、定义的挖掘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认识到定义中的绝对值和两点间距离与常数的大小关系二者对曲线的影响。

首先,我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类比椭圆寻找双曲线定义中的关键字;

(2)若分别去掉这几个关键字曲线会发生怎样变化?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篇5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作为曲线内容学习的开始,“曲线与方程”这一小节思想性较强,约需三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第二课时讲曲线方程的求法;第三课时侧重对所求方程的检验。

本课为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与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方法(直译法)、步骤及例题探求。

2.本课地位和作用

承前启后,数形结合

曲线和方程,既是直线与方程的自然延伸,又是圆锥曲线学习的必备,是后面平面曲线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解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曲线”与“方程”是点的轨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曲线”熟迹的几何形式,“方程”熟迹的代数形式;求曲线方程是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先导,是解析几何所要解决的两大类问题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坐标法的本质——代数化处理几何问题,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后继性、可探究性

求曲线方程实质上就是求曲线上任意一点(x,y)横纵坐标间的等量关系,但曲线轨迹常无法事先预知类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生动展现运动变化特点,但如何获得曲线的方程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同时,本课内容又为后面的轨迹探求提供方法的准备,并且以后还会继续完善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

数学建模与示范性作用

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于数学建模的过程,它贯穿于解析几何的始终,通过本课例题与变式,要总结规律,掌握方法,为后面圆锥曲线等的轨迹探求提供示范。

数学的文化价值

解析几何的发明是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近代数学崛起的两大标志之一,是较为完整和典型的重大数学创新史例。解析几何创始人特别是笛卡儿的事迹和精神——对科学真理和方法的追求、质疑的科学精神等都是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教育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允许时指导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3.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思维活跃,在刚刚学习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后,学生对这种必须同时具备纯粹性和完备性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优越性等已有了初步了解,对具体(平面)图形与方程间能否对应、怎样对应的学习已经有了自然的求知欲望。

二、说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坐标法的作用及意义。

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适当坐标系求曲线方程。

过程性目标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曲线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历经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模式,完善认知结构。

通过层层深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深化对求曲线方程本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逐步养成质疑的科学精神。

展现人文数学精神,体现数学文化价值及其在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

难点:几何条件的代数化

依据:求曲线方程是解几研究的两大类问题之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高考解答题取材的源泉。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求曲线的方程:一是已知曲线形状时常用待定系数法;二是动点轨迹方程探求,本课的重点主要是探索动点的曲线方程。

曲线与方程梳穿平面解几的知识,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是几何问题得以代数研究的先决,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数学建模的.过程,是课堂上必须突破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及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教学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与协作,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通过不断探究、发现,让学习过程成为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法指导

学生学法:互相讨论、探索发现

由于学生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会在新旧知识联系、策略选择、思想方法运用等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指导。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温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旧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共同对(解题)过程程进行反思等,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给予学生启发和鼓励,在心理上、认知上予以帮助。

这样,在学法上确立的教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思维、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

3.设计理念:

求曲线方程就是将曲线上点的几何表示形式转化为代数表示形式。在这转化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教材,通过对例题的再创造,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度的发展;通过激发兴趣,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地从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课堂走向社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当前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几何特性外化的特点,抓住形成轨迹的动点具备的几何条件,运用坐标化的手段及等价转化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创设情景——从感性的轨迹(图形)认识,到解决生活上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迫切一试的认知心理,自然引入坐标法的意义及曲线方程的求法。

例题探求——例题一体现知识的承前启后。通过例题一的呈现,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求获得问题的求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求曲线方程的含义及求解步骤;例题二及变式解决建系难点,建系的开放性,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创造;两个例归纳步骤——学生亲身经历求曲线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求解的步骤,体现从“特殊——一般”认知规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变式练习——通过对例题的变式,由学生求解、回答变式后的含义,深化对认知结构的理解,初步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逐步养成质疑与反思的习惯。

反馈练习——利用学生探索而发展来的认知水平,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情景创设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自然顺应,自然释放,是“一般——特殊”的过程。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水利年度工作计划思路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民主生活会谈话内容(精选1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