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精选8篇)

时间: 2024-04-10 栏目:申请报告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前两课时翻译

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篇4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⑧武复穷厄(è)

⑨何以汝为(w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篇5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播放《苏武牧羊》歌曲。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2.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3.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4.《汉书》与《史记》的对比(完成下表)。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5.我国史书体例简介: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6.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苏武传》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了解主要意思,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为各个情节阶段添加小标题。

2.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

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的过程。

3.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4.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情节脉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文本研读

(一)第一部分研读

1.字词句疏通和翻译。

2.段意概括: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3.要点提示: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后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二)第二部分研读

1.字词句疏通和翻译。

2.段意概括: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3.研讨要点:这部分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抑制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所表达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三)第三部分研读

1.字词句疏通和翻译。

2.段意概括: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3.研讨要点: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叙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的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的时光都在前列中度过,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持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四、分析探究

1.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

2.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3.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4.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5.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6.对比反衬。

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总结延伸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明确: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

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下期再见啦~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篇6

一、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

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二、导学案:作者简介和《汉书》简介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二)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

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因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移中厩.(ji立)监:②零(shuo)通使相惠(ku1)观: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篇7

你想对我说什么板书一

张胜九人还

苏武常惠……十九年……须发尽白

百余人

师:苏武被汉武帝派去执行一个简单任务,然而(阐释板书……),读完文章,看到这个板书,你想对我说什么?(问学生)

十九年经历了什么?

生:回答关键词——爱国、坚守…

师:(擦掉板书一,板书二两组姓名)看到这个板书,你又想对我说什么?

你又想对我说什么板书二

卫律vs苏武*不

李陵vs苏武动

1、师:看到这两组名字,你又想对我说什么?

生:自由说——不动心(学生表达出不动心,由孟子而来,板书在右侧*)

2、师:卫律怎样劝降苏武?苏武如何对待?

李陵怎样劝降苏武?苏武如何对待?

操作:①学生定位问题区间,齐读卫律李陵劝降的内容

②学生分析概括卫律李陵分别用怎样的方式,言辞来劝降苏武

总结概括一:卫律vs苏武武力威胁——不动

利益诱惑——不应

以兄弟拉拢——骂(显出鄙视)

李陵vs苏武信义无人知,无意义

亲人不幸——汉负你

人生短暂,当幸福

皇帝年老昏聩,不值得忠于他

总结概括二: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可以概括成三个种:武力、利益、情理(讲情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性关怀)

然而,苏武在这三种方式(“攻击”)面前,依旧“不动心”——板书

我们想到孟子那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谓大丈夫也;苏武真正的大丈夫啊!天地男儿!可敬可佩!

然而,老师觉得,苏武的可敬之处还不仅仅如此——苏武拒绝的武力威胁,拒绝了利益诱惑,拒绝了人性关怀,也就选择了苦难,选择了风雪天山十九年的苦难(当然他不知道是十九年,也许是一辈子)。

所以,我们必须在苏武的不动心上再加上一点:面对苦难不动心。(板书苦难

板书二武力X不

卫律vs苏武利益X动

李陵vs苏武情理X心

苦难X

一个人,面对武力威胁不动心,面对利益诱惑不动心,面对人性关怀不动心,面对十九年的苦难不动心,坚贞不屈,操节自守,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品格?!

苏武是伟大的。然而,我要说的是,苏武的伟大已不止于(忠君)爱国——这个国家是多么对不起他,国君是多么对不起他,但是宁可汉负苏武,不可苏武负汉,从这一层意义上看,与其说苏武坚守的是爱国,不如说他坚守的是自己的信念、信仰,苏武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背叛自己,背叛自己的信念,背叛自己的信仰!①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这四点加在我们身上,我们是否会象苏武一样抗得住,不动心?我们会在哪一点上动心——武力?利益?情理?苦难?

如果一个人在武力、利益面前动心,那他就是一个胆小懦弱自私自利的小人,小人是可鄙的,就像卫律。

如果一个人在人性情理面前动心,那他可能是个常人,常人是值得同情可怜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李陵。

如果一个人在这四者面前都没有动心,那他当然就是一个大丈夫,是真真可敬的,就像苏武。

所以,比较这三种人,可鄙、可悯、可敬!

当然,一个人要做到大丈夫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学习司马迁游孔府感慨孔子时所说的那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敬仰这种精神,不断以这种精神来反省自己,激励自己,我想我们终会是一个可敬的人。

师:看到第二个板书,我们说了这么多,那么当你看到第三个板书,还想对我说什么——在第二个板书基础上改第三个板书(也可问学生,大家猜老师的第三个板书会写什么)

你还想对我说什么板书三

单卫律vs苏武汉

于李陵vs苏武天

师:看到第三个板书,你还想对我说什么?

生:自由说

师:看课后第三题,李陵答苏武书——学生读…,你想对我说什么?

生:汉天子刻薄寡恩,单于爱惜人才……

师引导升华:胡汉恩仇,大漠草原与中原大地上演的一切恩恩怨怨,悲欢离合,崇高与卑微,忠贞与背叛,似乎都在汉天子与单于这两个人手中;纷纷登场的人物就如同这两个人手中的戏偶。是谁导演这场戏?……

(实际课堂“你想对我说什么”竖写本书于黑板左侧)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件与设计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习】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②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新党章党员的义务(精选4篇)
  • 下一篇:领导民主评议表(精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