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就业形势分析范文(精选14篇)

时间: 2024-04-21 栏目:申请报告

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达到382.2万,2007年达到500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安排招生计划599万名。同时,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30%~50%的人找不到工作,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伴随这一现象的却是,几乎每个忙着招人的企业都在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众多企业需要新人,又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类型。

(一)自愿性失业

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他们要么觉得工资太低,要么觉得工作太辛苦,所以自愿呆在家里不去工作,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这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啃老族或傍老族。这些啃老族在就业时大多很挑剔,认为这也不做,那也不做,挑来挑去只能是没有工作,赋闲在家。

(二)创业替代失业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花父母的钱,养成了奢侈浪费的消费习惯,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工作,但觉得工资太低,赚的钱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选择自己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但是创业的人多,成功的人少,所以创业失败后,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步入了失业大军。

(三)被动失业

有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由于自身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被砸了饭碗,使有业者失业。这样的例子,在各行各业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员工被企业开除的原因中,列在前十位的无一涉及工作能力,却都与职业道德有关,如服务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而在一项对上海6个行业(IT、宾馆、家电、物流、银行、化工)中的10家企业进行的实地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单位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嫌弃工作苦、累,工资低,好高骛远;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在成绩上,分数第一的不一定能力第一,现在的招聘单位更多的是要寻找能干、敬业、肯吃苦、讲诚信、有责任感的合适人才。这种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深层原因分析

1999年后入学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年代后出生的,对于这部分人,现在社会上习惯用80后和90后来称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亿人左右。目前,80后的一部分(1980——1985年出生的人)已经毕业,另一部分(1986——1989年出生的人)即将毕业,而90后又即将进入大学。这些人受到良好的、长期的正规教育,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将成为我国富裕的年轻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劳动水平、创造力变得非常重要。

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忧,为中国经济担忧。目前已经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已经说明了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存在一系列问题:道德水平下降,吃苦耐劳精神消失,艰苦奋斗的意志衰退,等等。这将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巨大的隐性成本。

如此严重的后果促使大家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其实归结于一点,就是道德素质缺失。然而,导致这些年轻人道德素质缺失的原因多方面的。

(一)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从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

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相对于20世纪50到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从小的成长环境很特殊。80年代后出生的人大多是在电视机和游戏机的陪伴下长大的,90年代后出生的人是在网络里长大的。电视机、游戏机和网络对这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不良的。80年代以前,我国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及学校教育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然而,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舆论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

2007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来看,呈现犯罪低龄化、在校学生集体犯罪增多、暴力抢劫犯罪多、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凶残化和科技化等等。原因分析起来主要受电视、电影、网络暴力内容影响,形成了所谓的新青少年暴力文化。

(二)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

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互相交织,一些不公平现象、诚信缺失现象、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现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现象等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时产生取向偏差。

2008年《法制晚报》上发表了一个反腐报告,该报告收集了2006和2007年公开宣判的103个反腐典型案例,涉及的落马官员均为局级(含副局级)以上的党政干部和国企负责人。与2006年相比,2007年宣判的贪官年轻了1.7岁,为53.3岁,涉案金额却增加了三倍多。性别统计的有效样本数为49人,其中男性人数为47人,占总数的95.5%,大学学历的高达76.5%。

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披露,5年审理的贪污腐败案件达到了12万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数量达到了13929人,查办省部级以上人员35人。

据调查,对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中,70.8%的大学生和46.9%的中学生认为最严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贪污腐败,其次是人口过多、环境恶化和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可见,当代青少年已经对贪污腐败问题有一定认识。

中国古话说得好,言教不如身教。青少年在思想观念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道德环境和成年人的所作所为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小觑。

(三)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说明,通过教育可以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要真正搞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道德素质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道德素质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而我国恰恰是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出了问题。

第一,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观念不正确。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就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地方,道德教育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家庭和社会的事情。因此学校在学科教学设置上有形有位,而德育工作却仅仅留于表面。学校在教育观念上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真正认识到道德素质在整个人的构成素质中的基础地位。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显的诚信道德危机问题,就是学校忽视道德素质教育的后果:考试作弊严重,制造虚假履历,恶意拖欠学费,上网使用不真实的个人资料,以及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合作态度等。

第二,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模式不合理。我国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是教育主体,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纳器,在方法上一味地灌输,形成了僵化的说教式、管教式的诚信道德教育模式。这种传统诚信道德教育模式中,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及现有的思想品德状况,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多是通过专门的道德素质课进行,只在道德素质教育课上讲道德素质教育,而离开道德素质教育课似乎便不再谈道德素质教育了。很少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渗透道德素质教育内容,造成了道德素质与专业教学相分离,影响了专业课和道德素质教育的成效。

三、对我国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综合前文的分析,我们看到造成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创业观及诚信素质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而思想道德素质又居于灵魂和核心地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大学生很好地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加强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道德实践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个性化,高校道德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增加新内容,开拓新途径,发展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高校道德素质教育模式。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高校教育不能片面要求学生只学好与专业对口的科学知识,而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发展创造、实践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意识和集体意识,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其责任意识。其次,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在回答大学生活中最感到苦恼的问题时,前三位的答案依次是就业压力大(占62.08%)、学习压力大(占50.28%)和经济困难(占35.69%)。学业、就业和经济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负担,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这样的大学生步入社会也将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帮助学生排除困惑,提高情商,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认清是非,坚持正确的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不断丰富。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调换工作,在为自己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形成本。在这一问题上,学校应该注意将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当中,比如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职业道德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就像盐与汤的关系,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中没有加入职业道德的内容,这样的专业课也是不成功的。

最后,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应激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了解科技动态及社会市场需求,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实习实训、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同时,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也得到升华,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美国就比较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学校教育从唯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素质综合培养的轨道上来,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还具有完善的人格,具体表现在: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讲究诚信等等。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才能破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才能逐渐改善。

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中国和越南虽然紧密相依,但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口密度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中越边境的广西,常常出现越南人进入广西边境进行非法就业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破坏了广西本来的劳动力市场秩序,还对广西多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产生不良影响。文章主要对中越边境广西的非法就业情况进行探究,研究非法就业给广西的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

关键词:非法就业;跨境务工;广西边境地区;越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周边大量劳动力前往就业,导致广西劳动力大量流失。由于广西和越南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且越南有大量闲置劳动力,人工成本不到我国的一半。与广西急需大量劳动力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许多越南人来到广西寻求发展。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和就业许可,从事非法务工的越南人不仅影响了我国正常进行出入境的管理,还打乱了边境劳动力市场的规则,更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给我国边境地区的经济造成波动,带来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

一、广西边境地区越南人非法就业原因

(一)复杂的地理条件

广西与越南多个地区山水相依,共用一条河的情况并不少见。越南和广西最近的地区,只需要走十分钟不到就可以进入广西境内。在北仑河旁的边境区域,一些非法中介会通过边境小道或者搭乘铁壳船分批将私渡人员私渡入境,越过界河只要几分钟就能进入中国境内,北仑河进入枯水期的时候,进入中国境内就更是容易。这些现象给中国的边防巡警更是增加了许多的工作量。中国和越南边境的复杂地貌情况,使得公安边防无法对边境线上的小道、便道进行全面监管,只能在边境城市的出入点和边境口岸安装监控,经常改变日常的巡逻安排,加紧检查的力度。越南人一般挑选半夜或者凌晨等时间进行非法入境,这也使得边防管控十分困难。

(二)中越两国巨大的经济差距

中国和越南的经济发展差异是许多越南人选择进入中国发展的重要理由。自从1986年越南实施新政以来,经济飞速增长,许多新兴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过越南的企业虽然增加了,但是市场规模较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数量少,但是越南人口密度是中国的两倍,每平方公里大約有290人。大量无法在国内就业的越南人选择进入中国就业。在中国打工赚到的钱是越南三倍,这种想法随着早期在中国进行非法务工的越南人宣传,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观念。数不胜数的越南人民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从事非法就业活动。

(三)广西边境地区存在劳动力缺口

广西作为一个工农业大省,每年春节之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基本以老人和孩子为主,无法完成的高强度的农业劳动。大批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广西的劳动力市场出现断层现象,尤其是到了农忙的时候,劳动力无法返回帮忙,更严重的耽误农活的进展。此时,越南大力推举有余力的青壮年外出就业,寻求发展,正好可以补充广西大量流失的劳动力。

(四)边民证、出入境通行证办理门槛低

在越南,办理护照的费用高、手续繁多,常常一天下来完成不到一半的程序,办理签证的费用更加高昂,还需要提供企业开具的聘书等文件。正常情况下,护照签证的办理需要耗费半个月的时间,且需要的证件繁多,过程十分复杂。而申请边民证和出入境通行证则很容易,几乎没有门槛,且花费的资金和精力远比护照签证要少得多。只需要一天不到的时间,就可以办理成功。持出入境通行证可以合法出入广西边境的口岸和城市,近几年,广西境内发现多个非法就业的越南人,都是通过合法入境的方式进行非法就业的。

(五)雇佣手续复杂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外国人想要在中国就业,必须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已经签订有效合同的企业,外国人向企业提供健康证明和个人简历等就业材料,由企业向相关部门申请就业许可证和居留证;其次,外国人凭借企业提供的材料办理长期有效的护照和对应类型的职业签证;最后,由企业填写就业申请表,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按照法律规定提交申请材料。雇佣一个外国人所需要办理的手续繁多且复杂,一般只有高层次管理人员或者高科技技术人才会办理,国内没有针对普通劳动力的简化手续。办理有效证件费用庞大,且需要常常更换,正规的聘用手续操作麻烦,并且聘用后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导致许多单位和越南人不愿意通过雇佣程序进行工作。

二、非法就业对广西边境地区带来的影响

(一)破坏广西正常的出入境秩序

出入境管理就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条理的有关规定,行驶国家主权,拥有管理出入本国境内的本国公民或外国人的权利,维护我国领土不受侵犯[3]。越南人为了能够成功进入广西就业,私自逃脱边防巡警的监察,使用非法途径潜入广西,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我国法律法规,还对广西边境正常的出入境秩序造成破坏。所以,要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监管,建设边境隔离带,加大边境地区的巡逻力度,控制非法入境渠道,从而有效的减少非法劳工进入中国。

(二)影响广西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越南的非法就业人员因为身份的原因,极易与他人产生各种民事、经济纠纷,严重的会引发流血事件。近几年,广西边境发生的一些犯罪活动中,大部分都和非法务工人员有或多或少的关系。非法跨境就业的越南人没有合法的身份,安全和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不仅影响广西境内的社会治安,在威胁广西边境地区的社会安全的同时,还加重了边境监管的难度,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引发国际纠纷。

(三)冲击广西境内的劳动力市场

越南人不仅可以吃苦,工作时间还非常的长,对工作内容从不挑剔、抱怨,不清楚市场的价格,不会对低工资提出意见,并且从来不像本地人一样要求回家过年[4]。在相同的劳动强度下,越南人对苦力活的完成度比本地人要高,每天只需要100人民币左右,价格比本地人低两倍以上。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广西境内大量工厂企业通过非法中介雇佣越南人。这种行为不仅拉低了广西境内的平均工资,还破坏了广西境内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影响了广西区内经济的正常发展。三、越南人跨境非法就业的治理对策

(一)以简化入境办证程序,疏解非法就业

简化入境务工办证程序,是把越南人非法入境行为由堵变成疏的制度整改方式。目前来到广西区内务工的越南人,小学、初中学历较多,因为文化程度较低,许多都没有了解过跨境务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抱着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选择了非法就业的途径。面对这种现象,广西出台了中越跨境劳务合作的试点工作方案,开始试行跨境劳务合作的管控模式,在广西边境地区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建设跨境劳务管理平台,试行新的入境务工办理手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简化。通过这个新的管理中心,企业和务工人员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务(1个工作日办结),还可以打消越南人对合法务工所耗费的成本顾虑,为疏解跨境非法务工打造了方便的制度条件。

(二)以统一跨境劳务合作管理平台,规范非法就业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是规范和提高跨境合作效果的基本要求,但中越地理环境、国家政策上的不同,演变成了现在越南劳动力非法务工,中越供需不对称的现象。这同时造成了广西境内企业需要大量越南人不能及时招聘到,大量越南人盲目跨境,以合法入境的方式进行非法就业的情况。为了深化跨境务工管理平台的职能,提高中越跨境劳务合作机制的权利,研发创造中越跨境劳务合作信息共享平台[6]。一来,可以构建一个跨境劳动力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招聘,外国人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应聘,变成边境的劳动力网络就业平台,能够即时更新广西甚至是全国公开共享的就业市场信息,同时提供中国的就业法、新政策、合法维权保障等就业信息,确保跨境劳动力可以合法、有序的开展务工,提高跨境劳动力的供需效率。二来,凭借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边防、保险、企业等有关部门管理信息的联动和共享,对跨境务工的越南人详细信息进行分类监管、预测、挑选和聘用,形成一个虚拟的跨境人才市场,帮助企业和务工人员公正、平等和合法的形成雇佣关系,打击非法偷渡中介。

(三)以创新边防管理模式,治理非法就业

现在边防以堵为主的管控方法,不仅没有产生效果,还达不到跨境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对此,可以暂时依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办法,按照方便管控、因地制宜的情况进行试行,把中越跨境合作的入境控制线向后推,形成边境一线(国境线)地区逐步开放,二线((边境地区与内地的中间线)地区安全管控,做到试验区内跨境劳动人员自由、根据工作情况移动的局势[7]。创造智能监管的新模式,关联一线与二线的监管形式,实现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一线地区的开放可以有效处理对越南边民非法入境就业发展的监控、管理问题,将跨境人员控制在一线区域内;重点把握二线安全的监管问题,即可以为中越合作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又能够严格把握越南人进入内地的情况,更利于平衡当前中越地区发展工业、农业对劳动力的庞大需求和边控的管理摩擦和问题。此外,大力发展和规范中越跨境劳务管理服务平台,严格把控务工渠道,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管控对象由难以控制的跨境人员转变成固定的企业,采取谁用工,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对入境务工人员登记、培训、管理,并对违规企业进行登记处罚,督促企业做到雇佣就要负责的情况。

(四)以深化跨境劳务合作框架,消除非法就业市场

中越跨境合作是一场双赢互助的合作,所以要消除非法就业的情况,离不开中越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合作。首先,中越双方要积极推进对于跨境劳务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出入境程序,进行简化并且达成协议,降低务工人员的工作成本;在非法就业遣返的惩罚、措施方面进行商议,达成统一对策,共同建立非法务工问题清理遣返机构,构造一个统一处理非法就业务工的制度架构。不仅可以提高越南政府对非法越境就业的重视,更可以保护越南人合法跨境务工的收益与权利,进一步解决非法任职途径的市场需要,杜绝反复遣返的现象再次发生。其次,打造一个中越合作的驱动机制,提高合法跨境务工的工作收益,吸引越南人选择合法途径进行务工。一方面,可以设立中越政府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对双方在劳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另一方面,给与合法跨境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和中国居民同等待遇,依法享有当地的公共管理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资格,在工资、培训、教育方面构建补偿机制,让合法跨境人员及其子女,可以享有税收减免、经济补贴、教育培训机会等多种福利政策。

四、结语

越南人进入广西非法就业工作的现象已经长期存在,由于就业机会、收入差异、广西劳动力不足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这个问题无法避免,需要国家通过合法组织进行有序推动中越邊境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统一跨境劳务管理平台的就业方式、不断改革边防边境监管形式和补偿政策来协调、稳定跨境劳务关系,从根源上解决越南人非法就业的思想,这样有助于降低非法就业的几率。

参考文献

[1]何小民.中国入境外籍劳工现象研究一以广西为例[J].学术论坛,2016(07):124-129.

[2]李玉洁,牛继承.广西边境地区三非越南人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17(11):7.

[3]谭三桃.广西边境地区三非外国人管理的对策研究一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06):116-119.

[4]张戈跃,郭宵星.中越边境越南居民在广西提供跨境劳务的现状及改善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7(06):85-88.

[5]黄冠华.凭祥境外边民务工管理服务中心正式启用[EB/OL].http://www.Gxcznews.com.cn/px/pxxxw/2017/09/545267.shtml,2017-09-01.

[6]陈东升.中越跨境劳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7(04):91-92.

[7]李国梁,潘敏仪.越南劳工跨境非法就业的治理对策—以崇左市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09):137-141

[8]袁剑楠.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8(34):61-64.

就业形势分析

考研的目的有很多种,但就业已经成为其中最务实的一种回答。考研读研提升自己为了取得更高学位作为今后找工作的筹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即使考生研究生,是否就能为你的就业和工作带来益处,也是要根据您是否能在学术上取得一定成绩,能力能不能在读研期间得到增长而论。而高薪的考研专业也一直是考生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翻译硕士可以说是高薪专业中的佼佼者。

考研十大热门专业之一的翻译硕士专业,其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不仅很高而且就业面也十分广泛。据一个做自由职业翻译人在微博上透露,其同声传译每天收入在4000左右,随行翻译每天2000左右。如此可观的收入,难怪常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了。毕业后只要在工作中不断的累计经验提升自己,学习翻译学的同学想要达到这个收入标准应该不是难事。

翻译硕士在读研毕业后的选择有很多,如果继续深造同样也会对就业有很好的影响。而且自由性高,很适合喜欢自由的当代年轻人。其毕业后就业去处有:国家各部委、各级政府、中国驻外机构、各类涉外金融机构等外事部门;驻外使领馆、国际组织以及各国驻华机构等;政府外办、涉外企业、涉外出版、传媒涉外机构、涉外旅游等;各企事业单位外交、商务部商务翻译、外贸洽谈、经贸文秘、驻外商务代理等;教育科研方向:高校师资、科研单位外语高级人才;专业翻译机构:同声传译等;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

对于专业我们最关心一点就是今后就业的方向问题,翻译硕士的就业方向不仅广泛而且专业性质都很明确,如联络陪同口译,商务口译,法庭口译,会议口译,科技口译和文书翻译。都是目前国内紧缺的五类人才。当前,国内专业翻译人员较少。而且小语种众多,一般来讲每人可精通仅一两种。加之各个行业专业术语繁多,造成能够胜任中译外的高质量工作人才明显不足。所以翻译硕士可以说是当前较为稳定的热门专业之一。

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劳动力的合理分配与就业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应加强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由此保证劳动力就业质量。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及其职能,并分别从有效缓解就業供需矛盾、给予劳动力个性化就业指导、规避弱势群体就业风险、妥善处理城乡资源不均问题等方面,论述强化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力;作用

一、前言

我国劳动力数量曾在2012年突破过9.22亿人,而后在其规模锐减阶段依旧保有近9亿劳动力。在此环境下,劳动力就业问题已然成为我国人口管理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若无法发挥出劳动力的潜在价值,不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给经济水平的上调带来阻力,因而应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二、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及其职能

(一)内容

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主要是针对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制度,依照我国颁布的《就业促进法》,各个地区都应当在法律的促进下为劳动力给予无偿就业指导服务,使其明确个人就业方向,展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其相关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需根据劳动力的实际需求解决在保险、培训、补贴政策、扶持措施等事项上的疑惑,并由当地政府主导鼓励劳动力积极关注可靠的招聘信息。同时,也需要结合劳动力特征,为其匹配适合的岗位。若劳动力存在身体残疾、劳动能力薄弱等问题,需根据我国提出的特殊人群就业扶持政策为其开放绿色通道,避免在同行业人员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印发的就业服务管理规定中还重点标明:相关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组织需在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做好协调工作,并且可行使代理招聘与咨询顾问权利,便于劳动力与用人单位尽快达成共识并开展合作。

(二)职能

虽然每个国家的国情与就业机制不同,但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所具备的职能基本一致,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其一,职业统筹介绍。以往在劳动力分配阶段常受政府的主导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如1996年之前实施的大学包分配政策。而今随着劳动力的多元化发展,劳动力分配的标准开始由学历转向能力。

其二,市场信息开发,公共就业服务还可针对现下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深度挖掘劳动力潜能,并给予自主创业指导,由此降低失业率。

其三,市场规划调整。它是在劳动力供需出现失衡现象时,由政府干预如投入培训基金等,以此经过调整后规避不必要的风险[1]。

其四,失业补贴协调。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采用的失业补贴手段,是在劳动力就业受到阻碍时给予的就业服务。

三、强化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对劳动力就业促进作用的措施

(一)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矛盾

我国劳动力数量虽然已经有所减小,但从2018年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活跃的劳动力依旧有8.97亿,在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逐渐流入社会的过程中,就业压力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虽然劳动力在等待就业时机,但并不代表就业市场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可从用人单位频繁发布的招聘消息中可知: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也有一定的迫切期望。之所以会出现供需矛盾现象,一是源于劳动力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不匹配,二是劳动力处在被动地位,无法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对此,应进一步发挥出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用,使其在劳动力就业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2]。

比如山东地区常住人口有392.3万人,其中滨州市在2020年的新增劳动力高达4.16万人。为了使这一部分劳动力尽快找到适宜的工作岗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结合当地各个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标准,为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促使劳动力在强化自身技能的同时也能为用人单位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促使双方在公共就业服务的协调下,确保劳动力获得最大化利用,也能以此缓解当今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供需矛盾。此外,该地区自2014年起还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由此为新增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给予了方向指引。

(二)给予劳动力个性化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在劳动力就业中要想发挥出真正的促进作用,还应及时为劳动力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便每个劳动力都能在专属技能的辅助下增强其就业竞争优势,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劳动力就业是否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面试技巧的掌握度、职业期望的可行性等,若能得到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科学指导,将避免劳动力受外界因素干扰而错失就业机会。尤其针对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在其尚未适应城市就业环境的情况下若贸然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招聘会,将降低其应聘成功率。对此,应先行从公共就业服务中获得提示,进而在具备基础技能与面试方法的前提下再次参加招聘,有助于帮助劳动者留在用人单位。

比如湖南省为了提升当地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于2020年8月14日专门聘请了87位拥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专家,聘用时间长达两年,经过专家组的指导,可为当地劳动力的就业事项带来更可靠的指导服务。此外,还就劳动力就业心理给予了重点培训,促使劳动力能够在消除面试紧张感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增强我国人才市场的活力。

(三)规避弱势群体就业风险

劳动力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应最大化开发劳动力的潜在价值。由于每个劳动力的社会背景、综合能力、身体素质均不同,这就造成劳动力之间差距悬殊。为了适当提高我国劳动力就业率,公共就业服务应采用差别化服务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指导,避免受个体因素影响无法顺利进入就业岗位。

一方面,可结合弱势群体就业率低的具体原因为其优选适合的招聘岗位。比如虎驰传媒企业在招聘话务员等岗位时限制了招聘范围,即持有残疾证人群优先,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可挑选出此类企业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可从劳动力自身视角出发,在明确其就业倾向后为其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并积极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促使用人单位在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下知晓劳动者的竞争优势,便于提升就业成功率。

(四)妥善处理城乡资源不均问题

强化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还可体现在城乡资源不均问题的妥善处理上。由于城乡地区经济条件不一致,且劳动力分布范围不均衡,造成部分城镇地区无法获取充足的劳动力,而农村地区也未能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据此,应在城乡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经由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其搭建通畅的沟通桥梁,促使城乡地区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尽快满足自身诉求。

比如某建筑企业急需长期搬运工,此时公共就业服务应立即更新招聘信息,并对农村闲置劳动力进行技能讲解,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结语

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作为劳动力就业的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而应充分强化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对劳动力的促进作用,从缓解就业供需矛盾、个性化就业指导、弱势群体就业风险、处理城乡资源不均问题等方面着手,确保劳动力获得良好的就业成果,满足劳动力就业需求,促使我国在良性就业服务环境下最大化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

(作者单位为滨州市惠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林相庆.刍议如何强化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J].商讯,2019(24):196.

[2]马京燕.强化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J].新西部,2019(23):19+63.

就业形势分析

主要课程:笔译板块课程主要有英汉翻译技巧、汉英翻译技巧、文学翻译、商务笔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新闻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口译板块课程主要有视听译、随同口译、政务口译、商务口译、同声传译入门等,以及跟翻译能力紧密相关的其他专业选修课。

就业方向:可从事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外事接待、商务、旅游等口笔译工作,在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从事外语翻译教学及与翻译有关的科研、管理等工作。

下面是本站2018年最新统计的专业排名,高考生可以参考这个排名大概了解热门专业分布。

排名专业名称专业层次专业类别人气值1

商务经济学

本科101053841582

信息与通信工程

本科101073544663

金融数学

本科101052465824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本科101072260685

临床医学

本科101081778656

航空航天工程

本科101071361397

金融学

本科101051359318

学前教育

本科101021293419

会计学

本科1010410260410

护理学

本科101089967811

经济学

本科1010598890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101078896713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101057254514

土木工程

本科101077233915

旅游管理

本科101047020516

汉语言文学

本科100996907317

心理学

本科101006217818

工商管理

本科101046175319

广播电视新闻学

本科1009960862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101075893921

法学

本科101035731422

社会工作

本科10103567592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101075632424

医学影像学

本科101085548925

文化产业管理

本科101045435426

市场营销

本科101044871027

基础医学

本科101084774028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101044668429

麻醉学

本科101084557430

财政学

本科101054467131

建筑学

本科101074422332

博物馆学

本科101094336733

中医学

本科101084251534

营养学

本科101084165835

教育学

本科101024079336

口腔医学

本科101084043537

金融工程

本科101053947638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本科101073739739

软件工程

本科101073663340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101073598341

工程造价

本科101043508942

科技防卫

本科101003502143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100993465044

电子商务

本科101043453545

财务管理

本科101043401546

世界语

本科100993124547

英语

本科100993037848

车辆工程

本科101072955449

对外汉语

本科100992915750

药学

本科1010826951

就业形势分析

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外项目的不断拓展以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翻译硕士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

1.翻译及出版类行业

翻译硕士毕业后最对口的就属翻译和出版类行业了。每年,各大翻译公司及出版社、出版机构都需要大量从事笔译工作的专职翻译人员,喜爱做笔译的毕业生可以选择这类工作。除了日常笔译之外,这类工作还涉及校对及翻译统筹管理等。另外,目前也有很多专业的翻译公司需要大量的会议口译、商务口译全职及兼职人员,而且口译译员报酬不菲,攻读口译方向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可以考虑到这类公司工作,在读期间也可在这类公司进行口译实践。

2.国家机关及国有大中型企业

很多考生可能会问,谁都有机会进入国家机关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何要将他们单列出来。在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国家、省、市机关单位招聘公务员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都会有专门的外事翻译职位。这类职位的专业要求性较高,本身针对的就是翻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退一步讲,就算没有专业限制,经过翻译专业训练的毕业生也比其他专业毕业生要更有竞争力和优势。因此,翻译硕士毕业生在申请这类职位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进入企事业单位后,由于长时间做对外翻译类工作,对所在单位发展态势及最新动态了解得也较为清楚。与此同时,翻译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比别的同级别职位有更多直接接触上级领导的机会,因此职业发展前景也较为宽广。

3.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

翻译类毕业生进入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对英语水平要求很高,且工作语言为英语,因此翻译类毕业生可进入外企做许多市场、公关、人事、销售等非技术类岗位的工作。同时,由于在就读期间经常接收西方思想,了解西方文化,翻译类毕业生能够在进入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后很快适应所在公司的文化并与在职员工和谐相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职业翻译因为平常与这些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关系密切,而直接被它们招至麾下。这其中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的翻译员朱彤,现在从翻译摇身一变成为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完成华丽蜕变。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启示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拼搏并及时发现机会,翻译硕士的毕业生一定可以达到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4.大中专院校或教育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

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方兴未艾。外语教学一直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翻译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大中专院校或教育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目前,几乎所有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外语类相关专业,但能够在其中专门担任翻译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却不足。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专多能,兼职担任翻译类课程,如笔译、口译等教学。然而,在这种条件下,翻译学科教学质量难有保证,更难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翻译硕士专业的开设,能够较大程度缓解翻译教师紧缺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各大院校输送优秀的教师后备人才。广大有志于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的翻译硕士学生可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水平及学历背景进入大中专院校或教育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

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宽广,可选择的余地很多。除了上述几类行业之外,如果翻译硕士毕业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口笔译经验,有自己的客户群体,那么,做自由职业翻译也是一种选择。

就业形势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①。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5.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就业形势分析

一、不必一心向往北上广

北上广学府林立,城市氛围与文化积淀很是深厚,加上不少人有自己大学时代的圈子,会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城市。不过,当下信息时代,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时间,尤其是自由思考的空间,网络给了我们很多机会,不在北上广,也同样可以享受阅读、学习、思考的资源。相比于一心向往北上广,培养自己在二三线城市埋头苦干的定力更重要,现在的北上广看上去很美,但也让不少青年人迷失困顿,高房价与未来家庭的重担又会使得年轻一代文化人疲于奔命。

二、找工作之时,想想你自己适合做什么

这个问题很复杂,一些朋友会说,我没有选择的机会,有个工作就不错了。我想强调一点,千万别自乱阵脚。尽管你可能不太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但可以听听师友的建议,想想自己的特长与性格。如果是个外向的人,或许更适合跟人打交道。如果较为内向,或许选择跟文字打交道会比较合适。这是一个很粗略的判断,具体可以讨论的很多。但性格是选择工作的第一要点,否则今后会很有挫败感,毕竟是第一次走向职场。

三、请对要找的工作和机构进行充分了解

毕业的时候忙着毕业设计、忙着在最后时光享受大学生活、忙着赶紧找一份稳定下来的工作,以至于可能没时间多去打量一下你真正要找的工作与机构,基本上跟着感觉走,也许这一潦草,在你毕业投入到你曾经自己选择的工作中时,你会发现并不如你所愿,你的选择让你离想找的工作越来越远。所以再忙,也请对自己负责,充分了解你将要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和机构。

四、请不要一份简历包打天下

简历简洁有力,这是前提,但更重要的一点,或许不少人忘记了,千万别对任何一家机构都投一份同样的简历。这里,有针对性地讲你的特长,切合相关机构是极为重要的。有针对性的简历,不是多华丽,而是让你想去的机构更好的了解并认为你符合他们的要求,这是最好的敲门砖。

五、个人形象可以更好

找工作不是选美,但毕竟人都喜欢干净整洁看起来美好的事物。个人形象的注意不需要穿着极为考究,但一定要得体,首先要显得干练,其次请修面理发,再次请注意适当的礼节,九零后的你追求个性张扬,但有时候也不妨把自我放在心里。

六、请训练一下说话的节奏

所谓节奏感是最难把握的东西,求职时因为过于紧张,要么结结巴巴,要么停不下来,往往不能在对话中适可而止。建议首先要学会倾听,听完了听清了再回答不迟,回答如有点紧张,不妨用一二三,这样可以提示一下自己。找准工作的重点与自己的特长,不妨多讲一些,但字字尽量要求准确,现在信息传递太快,一点点不经意的谎言或许要花掉你无数时间去遮掩。

七、把自己喜欢的工作当回事多些代入感

面试之后,如有可能,抓住面试的问题,去做一些延伸,甚至跟机构建立一些良性互动,时不时提一些建议。面试你的机构负责人,真对你有兴趣,会给你名片,那就带着问题与他们保持联系,多一些代入感,不会错的!

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每年大学生就业季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新常态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供需两端着手进行形势分析,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从政策决策,实施各维度入手,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解决就业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任务

前言

教育乃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推进人力资源转化成社会力量,解决当前就业难题,是全党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涉及千万个家庭,涉及学生自身一辈子,政府要高度重视,提升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的服务质量,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与挑战并存。

1从高校供给侧分析

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从1995年到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增长了八倍之多。研究生的数量比1995年增长了15.5倍。本科生人数也增长了十倍之多。专科生的人数亦增长了六倍以上。短短二十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给我们的社会体系和就业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即使待就业人数庞大,但就业难的主要缘由是由于目前的结构。

学生所学专业结构不均衡。大学生选专业时倾向于文科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而目前主要面临就业难的也是这几大学科。不同区域内的学历结构也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比例较重,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比例相对东部沿海和北上广深的大城市来说较轻。不止研究生学历如此,本科生,高职专科生亦是如此,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和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城市,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比例较少。

除了学历在区域的分布情况之外,高校的男女的性别比例也出现了变化。以往高校招生往往是男生所占比例较大,女生相对较少。但目前这种现象出现了转变。女生入读高校的人数超过了男生,尤其是一些便文学专业。一个班的男生屈指可数。而这样也加大了女生的就业难度。

2从市场需求侧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否严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息息相关。经济形势良好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就业困难的情况。若当年的经济大环境整体呈现紧张或下降趋势,那么则会导致就业难的形势持续紧张。目前国内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之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自然而然能为社会提供的岗位也相对减少,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总量也有所下降。除了经济增长暂缓之外,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提供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以往的毕业生也有迟迟未找工作的;国内经济改革,很多企业的合并、重组,也致使一部分人员得重回社会再就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少农村人口开始再就业,向农村发展。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如不加以引导和解决,只会使每年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目前经济新常态形勢下,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相关文科专业遇冷,如经济勒,文学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找到合适的对口工作相对较慢,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慢慢占主导位置,对服务性人才的需求上升的同时,对于第二产业,制造业的人才缺口逐渐减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岗位更少。当前大学生入学,女生多于男生,毕业时,女生的就业难度也大于男生。不止社会上出现就业难的问题,相关企业、工厂还出现用工荒的问题。所以当时市场上时就业难与用工荒两种问题并存。

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不单单只有就业难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当前的经济形势也充满着很多的机遇。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减慢,但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型升级后能为更多优秀人才的就业提供更好更多的岗位。而且我国整体经济基数较大,就业岗位总量也是可观的。目前,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为创新性人才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从长远来看,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是非常可观的。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社会上新兴企业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愈驱优化稳定。总体来说,我国的经济具有韧性和巨大的潜力。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来说,也是可观的形势。

3顶层设计,多措并举解决就业难题

当前要解决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要让高校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问题,需要从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政府、市场几个角度来着手解决。能就业意味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能够就业,在就业市场有一席之地,需要高校毕业生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让其获得市场的青睐。好就业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方便,不复杂。这需要校企合作,政府主导搭建更多的平台,使雇佣双方有更多的机会去相互了解和沟通。就好业意味着,高校毕业生能找到符合自己自身条件的工作。当前虽然是就业难的形势,但同时用工荒的局面也存在。所以不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需要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结合市场的就业形势综合考虑。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开设的专业要进行宏观调控,避免高校跟风,扎堆开设专业,致使人才培养超于市场需求,供大于求。同时,政府也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人才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在这同时,也应号召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实现自我的价值。

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面临换挡,而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性别比例,学历结构,地域分布等种种问题面临解决。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高校毕业生,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协作,协调解决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三大难题。

参考文献

[1]新加坡联合早报.创新创业者是本时代的英雄[N].参考消息.2015-10-21.

[2]路透社IMF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N].参考消息.2015-10-O8.

[3]新华社.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N].人民日报.2015-05-20.

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毕业最多的年份,今年大学生就业签约率过低引发各界关注。除了经济形势严峻导致岗位供求失衡之外,高等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也趋于加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薪酬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严峻

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就业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而今年,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有人称这是最难就业季,也有人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无奈感叹。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土地劳作中转移出来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在农村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某些老工业基地却出现走向后工业化的征兆,传统产业开始衰落,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己经超过300000亿元人民币,基数的加大和对粗放扩张战略的放弃可能会使今后很难再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一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变得更加困难;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加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某些行业的劳动就业将会受到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挤压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就业困难。总的来说,中国前面临的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特征所在

(一)考研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连续十多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也在迅速增长,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增加求职的祛码,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根据人民日报的统计数据,2011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51.1万;2012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65.6万;2013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76万。

(二)专业性别限制较多。

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就业市场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据各大人才市场消息,近几年外语、文秘、计算机等专业就业形势看好。不少高校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供需比达1:1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毕业生选择余地非常大。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收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都是计算机类,达到接受总数的50%以上。国际金融、经济学、法学等投资回报率高的专业,就业形势比较好。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面临挑战。

在就业市场,女大学生遭遇尴尬,性别歧视明显。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都能看到公开贴出的只限男性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

(三)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日趋提高。

从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相关。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43。事实也是如此,在就业市场上,硕士生、博士生就业竞争力强于本科生。现在一个博士起码有四个就业岗位任其选择。用人单位看重学历,虽与一些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员有关,但就业市场中,对毕业生能力要求提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一些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以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某文化传播公司负责招聘的主管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你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吗?因此没工作经验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做好大学生自我定位。

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解决就业压力,大学生首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因此大学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步到位,要求绝对安稳或绝对理想的观念。

(二)成立专业的辅导机构。

大学生普遍都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而且大学生对就业方面的迷茫和困惑如果得不到解决和辅导,很容易陷入错误的就业观念无法自拔或降低大学生对就业的信心,同时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所以,各高校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就业辅导机构,由相关老师轮流值班,供同学们前去咨询请教,解决就业疑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意识,辅助他们更好地在自身就业方向上前进,对减弱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的迷茫起到辅助性作用。

(三)提供校内就业实习岗位。

大学生在大学中应多参与积极有益的课外活动,比如加入有关就业的社团,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参与就业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素养。很多高校都有成立就业协会,例如,吉林工商学院也有自己的就业协会,会在每年的10月进行社团招新,给社员提供很多有关就业的信息,开展就业培训,介绍许多知名企业的应聘经验,带领社员参与实践的就业活动,比如实地观摩某企业的运作。通过社团有组织性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知识与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处变不惊。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在这里提出几条解决对策,只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就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1,(7).

[2]金蕾莅.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就业形势分析

我们公司从事创意设计,与制造企业是背靠背的命运共同体,经常深入工厂,驻场品控。

前段时间,两名女性员工从公司离职了。一个是刚毕业的海归设计师,负责产品设计;一个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制程工程师,负责生产工艺导入。她们平时都需要下工厂,与各种产品工艺以及工人打交道,将产品从纸上变为现实。按说她们已不是一般产业工人,而是工程师设计师,但还是另寻他途了。

以刚毕业的海归设计师为例,家里花了大心思培养,费钱费力,寄予厚望,估计不愿孩子下工厂,怕脏累,在亲戚朋友面前,也不够有面。女孩子尤其如此,唯恐嫁不到好人家,更谈不上阶层跨越,下一代如此循环,没个盼头。什么都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来得实在。

从两名女性员工离职,回顾这几年上游制造行业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我真担心咱们国家会不会出现产业工人断代?

现在许多年轻人,包括他们的父母长辈,普遍不看好技术工人这个职业。面对就业,选择很多。上个短训班,就能去游戏公司上班,不脏不累;从事网络直播带货,个人产值可能比一家公司还高,既风光又实惠。从父母心理出发,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宁可在家啃几年老,也没必要急着让孩子进工厂,廉价出卖劳动力,在社会底层干一辈子。

如今,不是企业招不到人,而是制造企业招人难。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求职者还是很多的,与制造行业争夺人力资源是不争事实。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

社会越发达,产业链越是往高端发展,制造业也需要全面产业升级,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但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没跟上,制造业与年轻人之间有越走越远的危险。

在我看来,未来制造业会越来越多地应用机器人,而高端智造需要大量高学历、高技能的产业工程师,包括女性在内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在制造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为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就业形势分析

论文关键词:许三多精神当代就业形势联系

论文摘要:伴随高等学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者分析了许三多精神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向许三多学习什么,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也就会更易找到工作。

Keywords:ThespiritofXuSanduo;Thesituationofobtainingemployment;Connection

Abstract:Withmorestudentsbeingenrolledincollege,thenumberofcollegegraduateincreasesyearafteryear.Besides,thefinancialcrisishappensin2008.Bothcausethatitisharderforcollegegraduatetofindajob.ThroughanalyzingthespiritofXuSanduoandthesituationofobtainingemployment,expertspointoutwhatweshouldlearnfromXuSanduoforthesakeofimprovingourcompetingabilityandgetajobeasier.

《士兵突击》感动了很多人,许三多精神也感动了很多人,他耐的寂寞,甘于平淡,大寂寞后的生命启示。许三多被许多人评论为中国版的阿甘,因为他们有很大的共同点。简单,执着。他们生活简单,思想也很简单,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生命中碰到很多人给予帮助,然后用力抓住每一次机会,看做救命稻草,认真完成看似无意义的事,坚持到底。当初看似抓住救命稻草,到最后其实抓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这个高连长对许三多的评价,其实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存在这种精神,努力做好能做的,少些杂念,多些执着。

相信自己的明天会更美好。【1】

一、什么是许三多精神

许三多精神是甘于平淡,耐于寂寞,忍辱负重,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少些杂念,多些执着。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抛弃,是相信,是包容;不放弃,是坚持,是笃定。他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出实践。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二、当代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下面两图为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量和就业率的对比图

【2】

通过以上图示可以明显地看出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量逐年增加,然而每年的就业率却是逐年下降。2009年当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以上,加上前几年的累计未就业的毕业生将近480万,所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将更加严峻,加上经济面的影响,2009年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困难时期。

三、许三多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联系

在一些人看来,许三多够傻,一次腹部绕杠竟然玩命般的做了333个,他说,

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你;许三多笨。老兵不干的,他抢着争着干;

许三多缺心眼,他说,记住一个人的好,总比记住一个人的坏好。可是,就靠

着这股傻劲,乡下孩子许三多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列兵渐渐成长为尖兵。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意志消沉、萌生退意;而有的则像许三多一样坚忍不拔、踏实肯干、真诚待人,同样起点的毕业生因为面对挫折的作为不同,最后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同许三多身上这些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正是不少毕业生所欠缺的,也是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大学毕业生要回归一些本原的东西,所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们以往花了不少心思,要学会像一些面试技巧、人际关系等求职技能,以为如此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实际上,一个毕业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来自有真才实学、道德素养、面临困难时的意志品质如何。眼下一些大学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不愿屈就,甚至有业不就,许三多身上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今天好好把握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如果每个大学生都心存许三多的这份心,何愁找不到工作。在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大学生不在简单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应该是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要提高自己能了,多学学许三多精神,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应该学习许三多的哪些精神

(一)坚持梦想

在人生中每一个能通往安逸的岔路口,他坚持告诉自己,我的目标是电影。5岁的时候,《少林寺》的热播点燃了王宝强的梦想火焰;8岁王宝强启程去少林寺习武;1999年王宝强来到了北京参加了北漂大军,一蹲就是两年。在人生中每一个通往安逸的岔路口,他坚持告诉自己,你的目标是电影。坚持梦想,这就是王宝强走向职业成功的第一把钥匙。

(二)真诚待人

在上某电视台的一档读书栏目时,王宝强被问到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你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机遇,这是运气。但你后来迅速地接了《天下无贼》、《士兵突击》和《集结号》这么多大片,这显然不是运气。王宝强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明白,他的好朋友赵毅替他回答:他待人真诚,让人很有安全感,相处起来特别舒服。一般剧组散伙,大家就不再记得谁了。但王宝强不一样,他总让人惦记,即使没有片子,大家聚一起,也常说,哎,这个孩子干嘛去了。你做人做到这样,机会就走不了了。这就是职业成功的第二把钥匙——真诚的力量比能力更大。

(三)定位准确

第一和第二可能是天壤之别,但只要你愿意,你永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第二是哪座?许多人就不知道了,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就比珠峰矮了200多米。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叫做?阿姆斯特朗。第二个是谁?许多人就不知道了,叫奥尔德林,就比阿姆斯特朗晚了19分钟。【3】但是影响力却相差很大。命运的机遇,让王宝强遇到了《盲井》,在这个片子里面的那种老实木讷、本色而质朴的角色,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他一定是这种角色的第一。手握钥匙好开门,要做的,只是用行动去开启成功之门。握好自己的第三把钥匙,去奋斗去拼搏。

参考文献:

【3】《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4日7版

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就业形势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①。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5.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

1.政府应加强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机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3.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2012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党建工作亮点和不足(精选4篇)
  • 下一篇:美容院年终总结个人范文大全(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