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在农村听广播,有一阵子小说连播讲的是路遥的《人生》。我母亲是个没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她爱听《人生》。我常听她在向别人津津有味地讲小说中的情节种种。我只记得小说里提到了孩子们说“高加林、刘巧珍,老婆老汉逛县城”。我小时候和小朋友看见青年男女在一起走路,就在一边起哄,说“婆姨汉汉,香油罐罐”,与之何其相似。路遥笔下写的是他的家乡陕北,盐池、陕北一步邻近,小说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令人亲近的平民意识,是让普通人最喜闻乐见的。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路遥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的大境界、艺术的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因此,对我们来说,今天的这个地方就不应该是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路遥一生甘于寂寞,不跟风,不追赶潮流,他是用自己的灵魂与心灵在写作。路遥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和人民,他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作家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在与时代、社会、人民建立的血肉联系中,他的作品才能获得丰沛的元气和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把作家自己的理想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路遥是真正的人民作家。
很惭愧,我是1999年才读《平凡的世界》。参加工作后,我每年春节都要回闵庄与父母过年,1999年春节我妻子临产,行动不便,我第一次在城里过年。对我来说,在城里过年是件极其无聊的事。无聊的我没事就看小说,《平凡的世界》翻开就放不下,我看到深夜两点。大年初一一大早,城市里隆隆的炮声把我从梦中炸醒时,我本能地又把《平凡的世界》捧起。我是一个随性的读书者,我非常同意鲁迅先生说的“无聊才读书”。在我的阅读生涯中,没有一本书如此让我着魔。读《平凡的世界》是我阅读史上最难忘的一次奇妙体验。
路遥是一个最关注时代命运的伟大作家。《平凡的世界》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站在云端俯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一部作品会照亮你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会成为你的信仰。《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这一点当代作家没有人能超过路遥。
我以为,路遥有雄才,在小说创作上,路遥是大手笔,如果我们把作家手里的笔比作兵器的话,路遥舞的如果不是吕布的方天画戟,便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改革开放十年后,路遥就全景式地精彩展示了中国的伟大变化。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近二十年了,我们没有发现有全景展示中国社会和人心变化的巨著。这么一说,你还怀疑路遥的伟大么?他本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期待的作家,可惜天不假年,痛哉!
因为路遥英年早逝,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为写作写到油尽灯枯。这一点,我并不苟同。路遥是当代作家中,一提起来就让人景仰让人心痛的作家。英国女王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宁愿少读一部《平凡的世界》,也不愿失去一个不凡的路遥。关于路遥的早逝,一度曾有人说与长期抽劣质烟有关,我就此一度感到悲愤、悲哀、悲凉。也有人说路遥是累死的,他们的证据是他写过《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书。但是,贾平凹先生说,路遥不是累死的,他昼伏夜出,是职业的习惯,也是一头猛兽的秉性。有人说路遥是穷死的,因为他死时还欠人万元,但那个年代都穷呀,而路遥在陕西作家里一直抽高档烟,喝咖啡,为给女儿吃西餐曾满城跑遍。这个观点我基本认同,但有所保留。要知道,比路遥早功成名就的张贤亮先生在那个时候也不阔绰。大概1993年,张贤亮有一次骑着自行车开会时发牢骚,说宁夏的厅级干部唯他没车。当然,这与他后来自己开宝马无必然关系。这里只想说的是当时文化人尴尬的生存境地。路遥曾说过,“靠写小说挣稿费赚钱,就和靠卖血赚钱一样。”他让朋友帮忙联系给企业写报告文学挣钱,有人给他介绍了一单,5000元。后来,据说,路遥的病是家族遗传,继他肝硬化腹水去世后,他的两个弟弟也因此病逝,现在他的其余弟弟妹妹也有了肝病症状。如果这么说,我宁愿相信宿命。
路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贾平凹对路遥的评价最高,他这样说,路遥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这个隐约与路遥的一个真诚的朋友对他的评价相关。说有人说他虽然是个优秀的作家,然而他却是个人格分裂的人,就像梵高、卡夫卡、毕加索……路遥的出身卑微、少年磨难决定了他性格的极度自卑与极度自负,两样极端的东西:一是超凡的雄心与才能,一是出身的微贱与贫苦,造就了他一生都在追求两种方向:努力去做大事,去证明自己的才干;努力去战性命运,去抛弃卑微的出身……天纵雄才的自负与天生贫贱的自卑。这个朋友还说:路遥的人格分裂造就了他的英年早逝,尽管人们还在说他的病属家族遗传。为什么在临死的病榻前他的夫人林达还要毅然与他离婚,况且此时的路遥已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陕西省作协换届在即,并已定他为新主席人选……当然,爱与不爱有时与许多世俗的或是崇高的东西无关,有时真不需要理由。所以,我们也别怪林达有眼无珠。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震预测工作;应用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大陆板块的缓慢运动,使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相对较高。所以,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地震预报、监测以及震后救灾工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遥感技术的特点是高效率信息收集、获取信息量较大、方式多样与间隔时间较短等,可以保证全方面24h的动态监测,所以其用于地震预测、地震灾害现场调查与震后损失核算等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该文主要对遥感技术用于地震预测工作进行简要描述。
1遥感技术与地震
遥感技术(RS)指的是通过使用一定的方式能够远距离获取“物体”的各种信息。使用遥感器远距离获取目标对象的各种数据,再采用特定方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到目标对象的相关情况。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和地球表面物质之间的特定关系建立的,目的在于探测、分析、研究地球现有的资源和地理面貌,是对地球表面的空间与时间的特征以及规律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的新型技术。遥感技术的优点是概括性强、综合性优异、宏观调控力强、具有直观可视性等,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人为性的干扰,在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同时,使震区各项数据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输。通过将遥感技术和传统地震探测技术进行对比,能够发现遥感技术要更先进、更科学以及更加具有时效性,其使用于地震的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震的实质是地球内部的某种结构产生突然性的破裂引发震波,在某个范围中引发地震的现象。地震现象伴随的是灾难与危险,具有突然性、危害严重性以及影响较大等特征,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所处的位置是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因此地震发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多。世界范围内死亡人数前十的地震中,有一半发生在我国。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等震前震后各种处理工作,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能有效控制和减少震后各种问题的发生。目前,遥感技术在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强震区之中,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评估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为管理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获取震区的地理资料,为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科技保障。
2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
传统的地震预测、地震情况调查、灾情了解等信息收集方式只能采用实地勘测等方法。虽然能够得到精确性和可信度很高的数据信息,但其附带着巨大的人力和成本的投入。那么使用遥感技术能够优化传统实地勘测方式的缺陷,伴随而来的是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地震各个阶段的处理工作,其在地震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遥感技术主要以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为基础,伴随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遥感技术在地震各个阶段的广泛使用。
3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的预测工作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由于地震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且受到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法形成及时有效、准确的地震预测工作。现在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到地震预测的研究正在处于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是很多难关需要攻克,现在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是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震前监测,其中心是对震区的热异常情况进行探测分析。地震发生前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国际的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我国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资料记录了地震时地表温度异常的情况。在强烈地震发生时,震中位置周围一定范围内将会出现温度升高的情况,同时这种温度升高包括空气温度、地表温度以及地表下浅层温度等。传统地震预测技术对震前温度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全国台网监测的气温、浅层土地温度与中、深层水温等数据的分析,同时对震中位置附近区域的地表与指定深度的地下温度情况变化的分析研究。然而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监测局部位置的温度异常,无法形成范围性温度变化趋势的数据。热红外遥感技术的特点是覆盖性、24h动态信息监测、信息多样性等,因此能够对震区热异常信息影像形成连续性监测。
4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地震灾情的获取与评估是降低灾害影响的有效途径,但是传统人工勘探途径不仅费用高,且工作效率低。实际上,早在1906年,美国科学界就利用风筝记录了地震灾后影响,从此,遥感技术开始应用在地震灾害的调查与分析中,自此之后,遥感技术开始普遍应用在地震灾害信息的预测中,获取了突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震害信息,可以及时收集到道路、桥梁、建筑物等设施的信息,为地震后的灾害评估提供资料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遥感技术正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手段,并应用于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当中。对地震科学而言,快速、高效及准确地获取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遥感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不同光谱段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应用于地震研究的各个研究方向。开展多源地震空间数据的综合研究,并建立多源遥感数据地震应用模型是今后空间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未来的发展应主要定位于结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遥感震害模型的3S技术(RS、GIS及GPS)的应用,通过震害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和目标物的精确定位技术真正实现震害快速得出结论。
5结语
山西省平遥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平遥古陶地,帝尧初封于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立郡县,置县平陶。北魏以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遂更名平陶为平遥,并一直沿用至今。故平遥也称古陶或平陶。
岁月嬗变,历史沧桑。平遥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人物,积淀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平遥堪称文物宝库。境内已发现的地上、地下遗址、遗迹、古建筑达300余处。其中部级重点保护文物5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4处,市级重点保护文物4处,县级重点保护文物76处。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城墙、街道、寺庙、店铺和民居,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的杰出范例”,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地灵人杰,涌现出了战国名将廉颇、东晋史学家孙楚、玄言诗人孙绰、史学家孙盛、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清代票号创始人雷履泰等杰出人物。平遥也是晋商发祥之地。自明代中叶及至清代,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遍布全国通都大邑、水陆码头,经营大宗项的批发、运销、中转业务,平遥古城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一大批富商巨贾应运而生。商业的繁荣带动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清道光三年(1823),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在平遥古城创办,之后又相继成立了20余家票号,这些票号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分号400余个,经营着上至官银、军饷,下至商号、私蓄的汇兑业务。“一纸风行”,“汇通天下”,平遥古城一度成为全国金融中心。晋商在创业、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诚信为本,勇于创新”的晋商精神。
平遥辉煌的历史镌刻在古城富丽堂皇的建筑上,流传在民间亦真亦幻的传说中,也记录在作为“一方之全史”的方志中。平遥自古有修志的传统。据史料记载,自晋代首纂《平遥图经》始,到上世纪末编成新《平遥县志》,平遥历史上曾十次修志。而修志次数以明、清两代为多。明代曾于永乐、嘉靖、万历初年和万历四十八年四次修志,清代曾于康熙十二年、康熙四十五年、乾隆三十五年、光绪八年四次修志。由于经历时间久远,清代以前编纂的《平遥县志》都已失传,清代编纂的《平遥县志》也存世极少。据了解,只有极少数珍藏于国家和个别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也有极少数收藏于民间个人手中。
县志作为全面系统地记述县域内自然、社会和人文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文献,是研究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人文极其珍贵的资料。清代版《平遥县志》记录和反映的正是平遥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时期,因而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特别是清光绪八年出版的《平遥县志》,全志共八册十二卷,距今时间较近,内容也比较丰富,较全面详细地记述了平遥历史上建置沿革、重大事件、文物古迹的形成、商号和票号的创立、著名人物及事迹、诗文作品、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清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商贸、金融发展和晋商兴衰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清光绪八年版《平遥县志》的复制
在清代版《平遥县志》中,平遥县档案馆仅保存有两套清光绪八年出版的《平遥县志》。这是县档案馆保存时间最早的档案资料,也称得上是档案馆的镇馆之宝。近年来,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晋商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平遥、研究平遥。许多人到县档案馆查阅利用《平遥县志》,不少人要求借阅。但是,清代版《平遥县志》同许多古籍一样,字体为繁体文言文,没有标点和注释,给利用者造成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8年,一位曾任县档案馆馆长、当时已经退休的老同志提出点注《平遥县志》的建议。经研究,县档案馆同意了这位老同志的建议,让他借阅其中一套在家中点注。然而,不幸的是这位老同志在点注过程中发生意外。由于家中失火,夺去了这位老同志的生命,这位老同志从档案馆借阅的《平遥县志》也失去踪影。
庆幸的是,幸亏县档案馆原来保存了两套清光绪八年的《平遥县志》。这样,由于发生了这次意外,县档案馆就仅剩一套《平遥县志》。由于频繁利用,这唯一一套《平遥县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纸张破损,字迹模糊等。在这种情况下,县档案馆的同志们感到一种潜在的危险。如果这套《平遥县志》再发生意外,那么,平遥那段辉煌的历史将有可能成为空白,大家岂不是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2003年,县档案馆的李馆长受档案部门复制重要档案的启发,产生了影印复制《平遥县志》的想法。经向出版印刷部门专业人士了解,复制《平遥县志》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关键是需要不小的投资。经成本核算,如果复制250套《平遥县志》,需投资10万元。投资10万元对于年业务经费只有5000元的县档案馆可不是个小数字。搞还是不搞,县档案馆的领导和同志们面临抉择。按档案馆领导的设想,复制250套《平遥县志》,除县馆保存和向有关部门、领导赠送50套外,其余200套可向社会发行,供人们研究和收藏。如果这200套能够顺利出售,那么档案馆将名利双收;如果这200套出售不理想,那么档案馆将债务缠身。为了慎重起见,县档案馆的领导们又认真分析了市场需求。大家认为,由于平遥古城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在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内涵,宣传平遥古城等方面都要利用到《平遥县志》。并且平遥古城现在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出现了不少专注于平遥古城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少收藏爱好者。发行200套《平遥县志》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经过对市场的认真分析,馆领导做出了复制《平遥县志》的决策。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2003年7月,250套《平遥县志》终于复制成功。复制的《平遥县志》纸质为仿古宣纸,形式和包装与原版本保持一致,做到了复旧如旧,古色古香。当县档案馆的领导把复制的《平遥县志》送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手中时,他们对县档案馆的创意和决策非常赞赏,称赞县档案馆搞了一项重大的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为传承平遥古城优秀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许多专家、学者、收藏爱好者看到复制的《平遥县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要求购买。一年多,200套《平遥县志》以每套800元的价格全部出售,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清康熙四十五年版《平遥县志》的复制
2004年,平遥县档案馆在发行清光绪八年版《平遥县志》(复制本)的时候,无意中得到一条信息:本县中都乡梁周村一位姓张的老人手中收藏有清康熙四十五年出版的《平遥县志》。档案馆的同志们喜出望外,保护古代优秀文化成果的责任使档案馆的同志们不敢怠慢。第二天,县档案馆李馆长和一名副馆长立即驱车来到梁周村,寻找这位姓张的老人。经过反复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这位70多岁的老人是一位收藏爱好者,收藏了不少古籍。县档案馆的领导向这位老人说明了身份和来意后,老人拿出了他保存的清康熙四十五年出版的《平遥县志》。这套县志共四册八卷,由于保存时间较长和保管条件较差,这套县志也存在破损情况。为了使这件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李馆长提出将其征集进馆的建议。但是这位老人不同意。这时,同行的副馆长提出能不能由县档案馆出一部分钱购得清康熙版《平遥县志》的复制权,复制完毕,原版归还这位老人。最后经协商,县档案馆以1万元购得复制权。为了筹措第二次复制县志的资金,李馆长又找到平遥民营企业家韩士恭,韩总了解到情况后,对这项工作非常支持,马上拿出1万元,无偿捐给县档案馆,用于复制《平遥县志》。购得复制权后,县档案馆很快完成了复制工作。同第一次一样,共复制250套,除县馆收藏外,其余的向社会发行。目前,已发行150余套,复制投资已全部收回。
2005年,平遥县档案馆在发行清康熙四十五年版《平遥县志》(复制本)的过程中,一位曾负责编纂新《平遥县志》的同志提到他手中保存有清康熙十二年出版的《平遥县志》共二册的复印本,并愿意提供给县档案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006年3月,县档案馆决定第三次复制《平遥县志》。目前,250套清康熙十二年版《平遥县志》已经复制成功。除供县档案馆收藏外,其余的向社会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