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类型;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62-02
地处秦岭南麓的商洛市,以其高、寒、险、奇、秀等特点[1]。从板块构造来看,可分为两个大的构造单元,即北部的商渭台缘褶皱带,南部的东秦岭褶皱系。其地表结构“河流密布,沟壑交织”,水系主要由洛河、丹江、金钱河、旬河以及乾佑河等组成,它们很像五个指头从秦岭主脊开始,分别向东、东南和南等方向奔流后汇入其他河流。这些河流及其支流分别构成羽毛状、树枝状结构类型,为商洛市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水体旅游资源,使该地的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本区域内存在大量的中小型峡谷、喀斯特溶洞,如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地地貌特色比较有名。
一、商洛市旅游业发展简况
近几年来,商洛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2015全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11.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87亿元,增长14.1%。近几年的旅游数量是逐年增加的,旅游业带来的地区收入也是成比例逐年增加的。随着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开始从温饱问题转向消费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开始注重精神上的消费。据了解,随着交通便利,从西安到商洛有两条高速路均能到达当地,这带给商洛的旅游业很大的商机,如商洛市商州区的仙娥湖,每到周末就有大量西安的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给这里的农家乐带来活力,活跃了景点旅游的氛围。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本地化行动显得尤为重要。相比较而言,山地环境景观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方面[2]。商洛旅游业作为商洛市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在旅游发展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由平稳发展逐渐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态势,几年内体现商洛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很快涌现出来,如丹凤县竹林关镇桃花谷水土保持示范园,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好的去处。
二、商洛市主要旅游景点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洛市遗址遗迹景点
商洛有着悠久的文化v史,根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生活,先秦时期,将变法有功的卫鞅封于此地,故称为“商君”。由于历史的长期积淀,一方面,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革命遗址都有大量遗存,如悠久的洛南猿人洞穴遗址、仓颉遗址、四皓文化、古镇漫川关和凤凰古镇、洛南文庙和白浪镇等,都是商洛市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近代革命遗迹,如商洛市革命烈士公园、丹凤竹林关、漫川关等多处革命圣地,都是历史文化旅游胜地。这些遗址遗迹虽然已引起政府以及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并对有些遗址遗迹进行修缮,但还是缺乏监管,更缺乏保护意识。这些景点多为人为破坏,例如方便面袋子、饮料瓶、果皮等在景区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可以归纳为景区环境的脏、乱、差。
(二)商洛市特色自然旅游景点
地处秦岭腹地商洛市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生态环境优良,且蕴含了山岳型、河谷型、山林型、珍稀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类型,特殊的地貌形成了高品质和特色独具的自然旅游资源。秦岭山区所具有的山地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在商洛均有体现[3]。另外,秦岭天然植被具有十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结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商丹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河流纵横,具有地域特色性。在自然旅游景点规模上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且平时游客流量较少,主要集中在重大节假日。在调查一些较为著名的景点后发现,商洛地方景点缺乏服务系统化、产业化,主要体现在吃住以及休闲娱乐的第三产业链太弱。缺乏正确引导,推动地方建立以景点为特色,以板栗、核桃、茶叶等特色的旅游度假服务体系。
(三)非物质性旅游特色景点
非物质性旅游资源涉及历史人物、地方风俗、节庆、特色饮食、文化节等,例如起源于湖南、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的商洛花鼓,是商洛市人民最为喜爱的地方小戏,商洛花鼓剧目约500多本,在商州、山阳、丹凤等地盛行,“跳”和“舞”是其最突出特点;商洛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明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在商洛山八进八出先后达十四年之久的闯王文化;以及丹凤古城、商南过风楼、商州东龙山、陈源遗址等文化代表了春秋至战国中期楚文化,这些非物质性文化都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们的非物质性旅游资源与物质性旅游资源相辅相承,可提高商洛市的旅游竞争力。而在实际在旅游宣传上,对非物质旅游景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提升商洛旅游业,促进本地的生态化发展
(一)深化商洛市的景点旅游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又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能力。就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最基本的内涵:首先,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这种经济上的稀缺性和物质上的稀缺性相结合,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更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要为后展留有余地。
一、呼伦贝尔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呼伦贝尔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目前世界上得天独厚最具优势的天然草原之一,面积达到1.25亿亩,素有世界第三大草原之称。呼伦贝尔大森林,即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是中国最大的亚寒带原始森林,有天然林地2.03亿亩,人均占有量居全国之首。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辽阔的天然牧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生态草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里以森林的原始、湖泊的天然、冰雪的纯洁、草原的辽阔、口岸的集中、古迹的民族性和民俗的独特性而受到世人的瞩目。野生动物有400余种,野生植物有1000余种,被称作“北国野生动物的天然王国”。呼伦贝尔大水域是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形成额尔古纳河和嫩江两大水系,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特别是中国第五大湖――呼伦湖水域,水资源总量达到286.6亿立方米,占内蒙古总量的56.3%,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3.9倍。呼伦贝尔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
目前,呼伦贝尔大地上集聚着40个少数民族,特别是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三少”民族和俄罗斯族,民俗文化原始奇异,颇具魅力。呼伦贝尔大民俗是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灵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成草原文化普遍性的核心内容,由此也就衍生出每个部落都把天、地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尊重,至今保持着崇尚自然、祭祀敖包、信封萨满教的宗教习俗及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观念,杜绝毁灭成为这里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二、草原文化旅游业已逐步成熟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借助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就可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产业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消耗资源较低,其中观光类产品几乎是无限利用,符合国家资源短缺的现状。另外,旅游需求本身也创造大量中间需求,由此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如旅游装备工业、旅游购物体系等。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还可实现四个层次的交流:一是实现了国际间的交流,改进国际间的财富分配比例;二是实现产业间的交流,改变产业结构的比例;三是实现城乡之间的交流,完成又一次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实现地区间财力的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
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不仅在于自然生态环境上,而且在于挖掘潜力更大的人文生态环境上。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
(一)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
从呼伦贝尔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三个方面不难得出:呼伦贝尔草原的可持续发展需从呼伦贝尔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出发,以呼伦贝尔草原独有的多民族草原文化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原则,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体,引进投资、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呼伦贝尔草原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结识了陈巴尔虎旗旅游局长宝乐日,并一同对陈巴尔虎旗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做了较深的探讨。陈巴尔虎旗是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核心区,它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前景在呼伦贝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旅游的内在动力是通过亲历亲为,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文化作为人类积累和沉淀的精神财富,具有真善美的本质,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文化的交流和吸收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发展趋势。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说,“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一语道出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真谛。
(三)草原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兼容并蓄的人文观,表现特征为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相对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陈巴尔虎旗地广人稀的环境、复杂多变的气候、大起大落的温差,让人不得不随季节逐水草而游牧。这种生产形式培养了人们豪放的性格,开阔的胸襟。这种环境特点、生活特点、性格特点反映在文化上,就产生了独有的游牧文化特征,即“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勇于开拓的进取观,简朴为荣的生活观。把视野放在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上,就会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草原、牧民、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和其他三个少数民族的存在,就是我们最大的文化载体。
(四)重点打造蒙古之源――这是近年来呼伦贝尔当地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定位,为这里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在呼伦贝尔民俗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开发游牧文化及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民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是必然选择。我们应将传统文化作现代解读,依托牧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和保存较为完整的游牧文化特征,发展观赏型畜牧业,还可考虑建设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相衔接的大型游牧文化公园或游牧文化旅游区。利用传统资源结合现代产品,延伸旅游产业。
草原大型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可视为把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成现代化视听产品的成功案例。“实景演出”是产品,“成吉思汗”是品牌,民族歌舞、那达慕等传统资源都可开发成现代产品。把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如牛肉干、奶食品等以现代化的加工和市场营销手段做成旅游产品,传统蒙古包改成草原旅店,传统的蒙式分餐适合现代人的卫生饮食要求,传统的骑马放牧与现代的马术运动等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有关火星曾经存在液态水的证据已经被提出来好多年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火星探测活动,通过火星探测器和着陆器观察地表形貌,并借助空间遥感技术,发现火星南北两极有大量水冰,大气中含有少量水汽,地表下可能也有水冰存在。科学家还推断出古代火星表面有大量河流和湖泊。可这些都是间接的观测和推论,人类还需要直接的实地考察。随着技术进步,科学家将无人火星车送上火星,进行实地采样分析,以进一步证实这些推论。
“勇气”号于2007年发现了古代火星在一些地区有水热交换系统存在的证据,人们猜想那里古时可能有温泉,而液态水和热能是构成生命的两大关键因素,这让人们燃起找到生命遗迹的希望。“机遇”号在它所在的奋进号陨石坑附近发现多种黏土矿物成分,表明此地曾经存在水。此前,尽管有很多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大量的水,但这些水大多呈酸性,酸性环境对生命是不太友好的,而黏土物质的发现则表明一种更趋近中性的水环境的存在。200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凤凰”号着陆器在所在地区发现了水冰。当“凤凰”号凿开厚厚的土壤,并把样品加热到冰点以上时,它的质谱仪探测到了水蒸气的踪迹。
至于最新的“好奇”号,可以说是火星车里的明星了。它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科学实验室计划的一部分,个头比以前的火星车大,接近3米长,有2米多高,将近1吨重。2011年11月,这辆火星车由阿特拉斯-5型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携带发射升空。在经过5.6亿千米的长途旅行后,于2012年8月降落在火星上的盖尔陨石坑,成为第五辆成功着陆的火星车。
“好奇”号是首辆载有火星土壤岩石采集和分析设备的火星车,一个2.1米长的机械臂负责挖掘采集土壤和矿物。采集到的矿物会被加热,以释放出气体,“好奇”号携带的四极质谱仪、气相色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可以从气体中“嗅”出原子和分子成分。
“好奇”号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有机化合物和生命存在的迹象,研究构成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科学家希望“好奇”号能对“机遇”号发现的黏土物质做进一步分析。除此之外,“好奇”号还要研究火星的地质和大气演化,并观测火星表面和太空旅行中的辐射,为今后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1
2012年9月,“好奇”号在火星上发现了溪水河床的痕迹,进一步证实了之前对火星水文的观测和推论。2013年9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在著名刊物《科学》上撰文,报道“好奇”号的科学仪器在它的第一铲火星土壤样品中“嗅出”大约2%的水,另外还包括二氧化碳、氧气和二氧化硫。这可不是说“好奇”号发现了个湖泊或河流什么的,它发现的是附着在土壤中的水分子,未来的火星移民可以靠加热土壤来获得水。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科学家还发现样品中有含氯和氧的化合物,可能是氯酸盐或高氯酸盐。在之前对火星的研究中,科学家在火星的北极也发现过同样的物质,这说明这些矿物质可能遍布火星,说不定是沙尘暴吹的。
在土壤中发现水之后,“好奇”号用质谱仪对水分子里的氢元素进行了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里水的各种同位素比例,与在火星大气中观测到的水汽中的同位素比例相同。这说明火星表面的含水土壤可能被风吹得“灰来灰去”,并且与火星大气发生着交换反应。
从早期通过在地球上的望远镜发现的所谓火星“运河”,到火星车的实地考察,找寻水一直是人类火星探索中的焦点。这是因为水是产生生命的必要因素之一。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液态水,那么火星上也很有可能存在过生命,即使不是威尔斯小说中的水母状火星人,也可能是极容易生存的微生物。就现实而言,水对未来人类登陆甚至移民火星也至关重要。
2
然而,想要获得这些水,还需要一些技术的支持。目前人类的发现已经为将来火星移民获取水提供了几种选择:居住到火星的南极或北极,加热那里的冰获取水;要是嫌南北极太冷,那就降落到有地下水冰的地区,挖掘开采地下的冰;或者更简单些,借鉴“好奇”号的经验,加热土壤来获取水。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民用航天主要工程师、“凤凰”号飞行系统项目主管赛迪维说:“在地球上,我们已经做过用多种不同科技从大气或者土壤中提取水的实验。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验证这些技术也适用于火星,能够检测火星土壤里的水含量以及火星的气候。”
当然,提取火星水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挖掘火星冻土,并放进烤箱烘烤,让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出来。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高级科学家、已退休的美国航空航天局顾问埃德温·埃思里奇和他的同事,已经展开了在模拟的月球和火星环境下用微波技术提取水的研究。
在月球实验中,埃思里奇和阿拉巴马汉茨维尔大学的威廉·考克勒用传统的家用微波炉“烹饪”一些模拟的月球表层土(这是在月球表面发现的由松软的土和石子构成的一层土壤),冰冻水就会被蒸发出来并凝结到一个冷却板上。考克勒解释说,水能很好地吸收微波,但冰不行,所以微波要先加热岩石,然后由岩石将热传导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