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授权理论;健康教育;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的特点。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达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目的,但术后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研究表明[2],罹患疾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有创性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与生理的应激反应,影响术后恢复效果。采用常规的说教式健康教育,患者被动参与疾病的管理,从而降低其积极性[3],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反应并不乐观。而授权教育是一种促进患者自我管理和独立制订决策的健康教育模式,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授权教育在提高慢性疾病等自我管理中的作用[4],但鲜有关于在患者出院准备度中的研究。出院准备度不足,常常会影响患者的院外治疗及恢复,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依据授权理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探索其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准备度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取得效果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入住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Ⅰ~Ⅱ级,行PCI术;(2)患者意识清楚,沟通能力正常;(3)患者自愿参与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认知、心理(精神)障碍;(2)患者合并有肝肾功能等重大器质性疾病;(3)患者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4)中途退出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所有患者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8.5±6.5)岁,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及高中19例,专科6例,大学本科及以上8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7.9±5.9)岁,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及高中20例,专科5例,大学本科及以上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心内科心肌梗死PCI术常规健康教育方案: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及照顾者进行住院须知告知(如陪护管理制度、口服药物管理制度等)及安全教育(如病房安全检查制度)。每日晨会或床头交接班时,由责任护士针对患者健康教育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并及时与患者沟通落实健康教育的效果,出院时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授权理论教育,主要包括3个流程。(1)成立授权理论小组。授权理论健康教育小组由护士长为组长,组员为4名责任护士,组员共同学习授权教育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方法,并掌握其实施步骤。另外,责任护士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需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沟通基础。(2)评估患者。由授权小组组员根据患者的资料(如检验检查单、检查报告单、护理记录单)对入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将一段时间内存在相同问题的患者分在同一组,共4组,每组7~10例。(3)授权教育实施。授权教育的实施主要从表达感情、设立目标、制订计划、评价结果4个步骤[5]进行:①表达情感: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者主要作为一个倾听者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随意打断患者,也不要对患者出现的不满情绪做过多评判。如“你目前如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你所期望的疾病治疗效果如何?”“你希望医护人员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②设立目标: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设立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如出院前能熟练掌握PCI术后的护理方法)和短期具体的目标(如术后第一天能知晓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注意事项),目标必须切实可行。在授权教育过程中,护患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患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③制订计划:协助患者根据设定的目标制订个体化的疾病管理计划,帮助患者培养内在驱动力并控制自己的行为。④评价结果:研究者协助患者根据之前制订的目标评价目标是否达成,如果目标已经达成则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目标没有达成,研究者和患者一起分析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找到问题的关键,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实施计划或者调整目标,进入下一轮的授权教育。最后,通过随访协助研究对象评估计划的实施情况及目标的完成情况。1.3评估方法。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出院准备度、自我护理能力的评估。1.3.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水平、居住方式、医疗支付方式等信息。1.3.2出院准备度。本研究采用的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forHospitalDischargeScale,RHDS)是由Lin等[6]翻译修订的中文版RHDS,包含12个条目,3个维度:个人状态(3个条目)、适应能力(5个条目)和预期性支持(4个条目)。采用0~10分评分,各维度内条目得分总和为量表总分数(0~1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出院准备度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内容效度指数为0.88,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0~1.00。1.3.3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7]对患者进行测评,包括健康知识水平(14个条目)、自我概念(9个条目)、自我责任感(8个条目)、自我护理技能(12个条目)4个维度43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好。量表经检验具有良好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75。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双人核对数据,用Excel录入,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比较。干预前,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得分及出院准备度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得分及出院准备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及自我护理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及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3讨论
3.1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心血管疾病作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近几年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据2015年数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到2.9亿,心肌梗死患者约250万例[8],占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的首位[8]。心肌梗死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防治已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减少病死率是当前医学界和护理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人们的健康水平比其他的驱动力,如经济增长、国民教育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更快及更有效。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的关键在行为改变。White等[9]研究也发现,对于常规的健康教育,一些患者很快就会忘记40%~80%的健康教育信息;同时,记住几乎一半的不准确信息。原因在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而不管是否掌握和理解信息,都不能及时评价和反馈[10]。因此,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熊姝[11]将授权教育应用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中,研究结果显示,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授权教育是以患者为主体,打破了传统护患关系中患者被动服从的地位,让患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进而提高个体行为改变的自信心[12]。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方法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但是国内对于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实施授权理论健康教育的研究还比较缺乏。3.2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出院准备度本研究将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中,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92.25±5.58)分,高于对照组的(82.31±1.92)分,且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较对照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患者接受授权教育密切相关。因为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责任护士主要扮演协助者,患者为主体,护士尊重患者的能力与责任,鼓励患者表达自身的情感,自我感知在治疗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患者及时宣泄情绪,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授权教育的过程中,护士会根据患者的表述及时给予指导性建议,有效协助患者设立具体的目标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监督患者,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结合本研究结果,有效提示临床护理工作者可进行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并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能更好地为出院做准备。
【关键词】健康教育;急性化脓性鼻窦炎;鼻窦炎
急性化脓性牙髓炎鼻窦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继发于急性鼻炎[1],是发生于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反应,甚至可累及到骨质,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也随之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已经从治疗生理上的疾病发展到了对健康知识的需求[2]。我院通过对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71例为本次实验对象,其中男40例,女31例,年龄9-62岁,平均年龄20.5岁,病程18h-12d,平均时间为2.6d。患者均符合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35例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36例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本研究中所有受检者皆自愿签署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进行。
1.2.1常规护理干预
1.2.1.1药物治疗的患者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口服或者肌肉注射抗生素,达到控制炎症反应的目的;指导使用滴鼻药的患者如何正确的用药,告诉患者滴鼻药大多都有苦味,用药的时候药物流到咽部会带来不适,患者可在滴药后使用清水进行漱口清楚残留在咽部的药液。
1.2.1.2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45°,有利于引流,同时也可以减轻鼻腔的肿胀[3];如果患者的双侧鼻腔均被堵塞,可经口呼吸,叮嘱患者多饮水,经常使用温纱布进行口唇擦拭,避免出现口干舌燥。待患者鼻腔内的阻塞物取出之后,患者必须卧床切抬高床头,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术后患者应禁食易咀嚼的流质饮食,可进食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戒烟戒酒,禁食油炸、辛辣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1.2.2健康教育
1.2.2.1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有关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相关知识、发病的原因、机制等,指导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保护。护士应主动、积极的与患者沟通,态度温和、耐心细致,在精神上安慰和支持患者,帮助患者建立克服疾病的自信心和坚持治疗的恒心,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2.2.2药物治疗的患者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坚持服药,待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停药,防止病情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急性化脓性鼻窦炎转为慢性。告诉患者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脓涕、头痛和发热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的检查,对症治疗。
1.2.2.3手术治疗的患者当患者鼻腔内的填塞物被移除后,叮嘱患者在2周之内不可用力的擤鼻和打喷嚏。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注意保暖,夏天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吹冷气,防止着凉。叮嘱患者戒烟,并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
1.3疗效诊断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程度和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3.0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加强对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和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3讨论
鼻窦炎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与蝶窦的粘膜发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4]。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疾病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或者感冒,常表现为鼻塞、头痛和脓涕,患者多伴有畏寒、乏力、发热和食欲不振等。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可达到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和保证引流通畅的目的。我院对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降低,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润,方清.健康教育在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41-42.
[2]严颖.对鼻窦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1):60.
1.1研究对象
限制年级和学历层次后,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法各在本科和专科中抽取3个班,共选取我校医学类专业学生6个班337人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117人)、自主学习组(108人)和接受学习组(112人)共3组,每组均包括1个同年级的专科班和1个同年级的本科班。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不对对照组进行额外的健康教育干预。自主学习组实施健康教育时采用发放宣传册和提供网络课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进行,为期4周。接受学习组实施健康教育时由医学专业教师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共4周,每周进行1次讲座,每次时间为60min。自主学习组和接受学习组的健康教育内容均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爆发调查、SARS及相关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与疾病预防策略、应急心理学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1.2.2效果评价方法。采用“调查一健康教育一再调查”的模式,健康教育前对所有对象发放白行设计的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知识问卷内容包括: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②应对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霍乱、鼠疫等各类传染病暴发事件基本知识;③疾病预防策略知识;④应急心理学等。知识问卷共30题,答对每题得1分,满分3O分。健康教育后对全部学生进行相同的知识问卷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及教学的需求调查。调查表当场统一发放,采用匿名方式,要求学生独立答卷,当场收回。
1.3统计学处理资料收集后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和x检验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健康教育前后均发出问卷337份,健康教育前回收有效问卷332份,有效回收率98.51%,其中对照组116人,自主学习组106人,接受学习组110人。健康教育后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回收率97.92%,其中对照组115人,自主学习组105人,接受学习组110人。3组在学历层次、年级、性别、年龄等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健康教育前知识得分情况
健康教育前332名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问卷得分为(15.64±2.45)分,3组得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健康教育后知识得分情况
对照组在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学习组和接受学习组在健康教育后的知识得分均高于健康教育前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健康教育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问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自主学习组得分高于与对照组(P<0.05),接受学习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接受学习组的得分高于自主学习组得分(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