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等与教育相关的事件,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是输送未来教师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渠道,那么,这些未来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与普通教师的素质是否存在差异,或有怎样的的差异?据此,本研究试图了解贵州省地区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心理素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贵州师范类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旨在通过有效的师范教育培养师范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本研究认为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目标而必备的心理品质总和,它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立足于此,本研究前期在文献法和访谈法的基础上拟定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由此设计量表,而后通过调查法,应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区分度、信度、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确立了具有贵州特色的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结构如图1)和量表。而这量表也将成为本研究了解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差异状况的研究工具。
二、比较研究方法与分析
1.研究材料。其一: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及在此基础上修改的《贵州省师范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后者与前者的结构和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在个别题的表述方式上更适宜于学生理解。其二: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工具为spss19.0。
2.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两类:其一,贵州地区师范院校学生,分别为贵州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师院、兴义师院四所院校的大四学生(仅选择大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已经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也参加过试讲和实习,对教师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这样,一方面,与其它年级相比,他们与普通教师之间更存在可比性;另一方面,比对他们与普通教师的差异,可探析师范教育的效果与不足),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其二,贵州省中小学普通教师。分别为贵州、都匀、凯里、兴义四个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发放问卷共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6份。
3.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spss19.0对回收数据予以统计,本研究发现,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心里素质结构的子维度上均存在差异,有的出现显著差异。据此,逐一列表分析。
(1)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认知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认知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1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认知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1数据显示,在“职业角色理解”和“职业角色认同”方面,师范生非常显著地低于普通教师(P
(2)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能力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能力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2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能力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2数据显示,在“教育能力”方面,师范生非常显著地低于普通教师(P
(3)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品性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品性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3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品性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3数据显示,除了“耐心”和“自信”上,师范生和普通教师差异不明显外(P>0.05),在“责任感”和“宽容”方面,师范生显著低于普通教师(P
(4)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情感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情感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4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情感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4数据显示,在“情感投入度”方面,师范生显著高于普通教师(P
(5)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社会性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社会性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5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社会性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5数据显示,在“心理沟通”、“人际环境适应”和“专职交流”方面,师范生都显著高于普通教师(P
(6)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发展素质”上的比较。在“职业发展素质”方面,贵州省的师范生和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差异比较见下表:
表6贵州省师范生与中小学普通教师在“职业发展素质”上的差异
由表6数据显示,在“教学动机”和“教育反思”方面,师范生和普通教师的差异均不显著,在“素养提升”方面,师范生非常显著地高于普通教师(P
三、比较研究的结论
通过对贵州省师范生和普通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逐一比较,可发现贵州省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一定共性和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作为未来的教师,在心理素质的某些方面,现代贵州师范生具有比普通教师更积极的特性。主要是在学生观、创新能力、公正性、情感投入度、心理沟通、人际环境适应、专职交流、素养提升和现代信息容纳方面,师范生都明显优于普通教师,这也展现出年轻学生的活力与热忱。尤其在职业社会性素质方面,师范生有着积极的期待和准备,为未来职业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虽然贵州省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值得肯定,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他们与普通教师的差距,从而会对未来教师的工作适应和发展形成一定的阻力。具体折射于以下方面:职业角色理解、职业角色认同、职业价值认知、教育能力、科研能力、责任感、宽容、坚韧、教育感染力、情绪控制力、挫折承受力和工作环境适应。由此可见,贵州省师范生们的大学教育在这些方面有待提升。
第三,从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的心理素质中,隐含这三大矛盾,这有可能成为师范生职业发展道路中的隐患。故有必要深入细致地梳理:
第一类矛盾:即是师范生的学生观与普通教师相比,彰显出强烈的积极乐观性,但另一方面在责任感、坚韧和宽容的职业品性素质上却显著低于教师,那么日后师范生在从业中必然会面对自己学生各种不可预知、不同程度的错误,而在责任感、坚韧和宽容方面较为淡弱的他们,是否能有效地应对学生的问题,若不能,则有可能形成失望等消极情绪,进而在学生观上出现清冽的失落感。
第二类矛盾:一方面,师范生的心理沟通、人际环境适应、专职交流、情感投入度等都显著高于普通教师;另一方面,挫折承受力和情绪控制力又显著低落,前者说明师范生对日后工作有积极的期待,后者又显示出师范生的情感素质薄弱,如此而来,若师范生在日后工作中遭遇人际关系的困扰,那么较低的情绪控制力和挫折承受力有可能会抑制他们职业社会性素质的发展。
第三类矛盾:虽然大四的师范生参与过试讲或实习活动,但毕竟欠缺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其教育能力与普通教师相比显著低下,然而,师范生的教学效能感却和普通教师相差无几。这就意味着师范生对于日后的工作:一方面存在积极向上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存在理想化或盲目自信化的状态,后者的状态会让师范生低估教育现象和问题,从而可能会遭遇突发问题出现后措手不及的窘迫,从而有可能会削弱他们的教学动机。
四、教育启示与策略
针对上述贵州师范生心理素质的状况,本研究认为对于贵州师范生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改良。
第一,实施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理念是广为认可的,但真正实施时两者有所脱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贵州省现行教育师范类学校的《教育学》教材,普遍偏重理论,或联系实际的内容欠缺;另一方面,师范学生一般是在大二、大三时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或《教学法》等课程,可是在试讲或实习时却是在大四,这样所学理论在应用中时间滞后,学生普遍反映淡忘了所学内容,难以学以致用。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开展教育类课程时,可精简理论环节的讲授,并能在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同时,有机会接触教学实践,这样对课程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应用效果更佳,从而让师范生对职业角色理解及认同更清晰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能力。
第二,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本研究所提出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针对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必备的心理素质而开展的训练。旨在增强师范生的情绪控制力、挫折承受力、责任感、宽容、坚韧等心理品质,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由专职教师实施,亦可通过辅导员在课后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或者由学校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竞赛等。总之,让每一位师范生在大学校园内都得以适量的心灵塑造的历练。
第三,发起关注教育热点的活动。教育热点的关注,可使师范生及时了解教育现状,吸纳教育新理念,并同时提升学生教育方面的科研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开展教育热点讲座或课程,或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教育热点的主题班会讨论,让学生分享教育热点信息及观点。
第四,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各师范院校都有的教学实习内容,还有部分学校兼备的学生在实验基地助教及国培项目的师生置换项目,还可以聘请中小学学校的普通、骨干或特级教师到师范院校,与师范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并为师范生创造和争取更多深入教学单位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更为熟悉,对职业理解和期待更切实际。
第五,扩建教育类主题创新设计平台。由调查结果可知,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素养提升、现代信息容纳等心理素质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大学教育中,其发挥或展示的机会有限,因此大学校园可尽量开设教育创新类的比赛活动,并给予参与者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那么师范生的优势即可发扬,并得以锤炼。
第六,民族文化的多渠道渗透。贵州省大部分师范院校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地,而大部分学生将留守在贵州任教,其教学对象亦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否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家长交流顺畅,将会影响到日后师范生教书育人的成效,故师范院校需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展览、民族文化讲座或选修课、少数民族师范生传递本族特色内容等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渗透活动,让师范生对民风民俗形成一定的印象,以期使师范生日后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交流无阻碍,进而在社会性素质方面发展更佳。
参考文献:
[1]郭黎岩.高师生心理挫折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3).
[2]唐迅.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史克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速评[J].教学与管理,2004,(5).
[4]俞国良,曽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极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关键词:高等师范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常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指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而不需要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普通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而不要求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
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很高,除了具有专业学历外,还要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第二学历的学习,之后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在我国,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在一起来完成,更为特殊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一些名牌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担任。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主要来源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美术教育,由于在专业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了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普通美术教育特征,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却被其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培养几个艺术家,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走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成名成家抱有强烈的愿望,这加剧了一些老师重视专业美术教学的职业心态。由于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上有偏差,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在“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的美术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普通美术教育被忽视,专业美术教育得到重视,这种职业心理仍遗存在现在的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中。
从美术教育界内部来看,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条件优于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也高于师范美术教育。而从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来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些原因造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专业、学科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力图培养一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专业或学科的地位。或者,一些教师将成为艺术家作为目标,以提高知名度和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也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分化为专业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两块,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财力、物力和优秀的教师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师范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其规模从整体看不到专业美术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的形成。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常常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种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走向是完全不同的。直接把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复制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达不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化,并直接把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嫁接”给了学生。一些学生无法树立从事普通教育的职业观,他们不愿意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即使这些学生别无选择地到了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也无法安心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其教学任务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转贴于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之我见
其一,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工作走向。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的是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美术文化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其目的是创造更先进的美术文化。
其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必须认知专业美术和普通美术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普通美术教育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以及专业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及时把握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专业美术人才到高等师范院校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应对他们进行师范性教育,培训其正确的职业心理和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强化他们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意识,并对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此前提下进行专业美术教育,不能片面地对所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的教育。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与财政部的《关于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显示,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上年的32806.46亿元增长10.1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29221.45亿元,比上年的26420.58亿元增长10.60%。
《公告》显示,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
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2586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5%,同口径增长9.41%。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424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
2015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为8838.44元,比上年的7681.02元增长15.07%。其中,农村为8576.75元,比上年的7403.91元增长15.84%。普通小学增长最快的是自治区(43.81%)。
(2)全国普通初中为12105.08元,比上年的10359.33元增长16.85%。其中,农村为11348.79元,比上年的9711.82元增长16.86%。普通初中增长最快的是自治区(43.37%)。
(3)全国普通高中为10820.96元,比上年的9024.96元增长19.90%。增长最快的是湖北省(47.23%)。
(4)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10961.07元,比上年的9128.83元增长20.07%。增长最快的是湖北省(54.00%)。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8143.57元,比上年的16102.72元增长12.67%。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54.79%)。
2015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为2434.26元,比上年的2241.83元增长8.58%。其中,农村为2245.30元,比上年的2102.09元增长6.81%。普通小学增长最快的是湖北省(71.97%)。
(2)全国普通初中为3361.11元,比上年的3120.81元增长7.70%。其中,农村为3093.82元,比上年的2915.31元增长6.12%。普通初中增长最快的是湖北省(68.88%)。
(3)全国普通高中为2923.09元,比上年的2699.59元增长8.28%。增长最快的是湖北省(104.54%)。
(4)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4346.94元,比上年的3680.83元增长18.10%。增长最快的是湖北省(120.03%)。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8280.08元,比上年的7637.97元增长8.41%。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138.85%)。
《公告》称,2015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175877.77亿元的比例为14.70%,比上年降低了0.17个百分点,同口径降低了0.57个百分点。
据统计,201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85505.8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6%,比上年的4.10%增加了0.16个百分点。
中学共青团改革方案公布:将专设团委书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