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完成了2012年度项目的扫尾工作
督促2012年度项目还没完成的重点村完成了全部剩余项目建设、项目验收,完善了项目资料,拨付了项目资金,并接受市绩效考评组的考核检查,获得好评。为2012年度重点村扶贫项目建设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
2.主持完成《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做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相关指示、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在坚持“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的政策倾向,突出资源优势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的基础上,把我县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乡镇与乡镇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完成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规划明确我县作为特殊连片贫困地区所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下一步我县全面实施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完成“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到户扶持试点产业基地项目建设
根据《县巩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识别成果,创新扶贫到户资金使用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试点贫困村全面实施以产业扶持为主的试点项目建设。目前,试点村“四个一”工作(一项主导产业、一块产业基地、一个专业合作社、一套扶贫帮困机制)已经全面完成,惠及贫困户557户1458人,面积为3612亩的油茶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油茶苗长势良好,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定是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4.较好地完成我县“贫困地区千村万户调研活动”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办“贫困地区千村万户调研活动”工作部署,计财股及时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抽调精干人员成立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蔡江乡罗坑村、“十二五”部级贫困村---小布镇上潮村,开展贫困地区千村万户调研活动。调研组通过座谈、走访及实地调研,全面深入地了解贫困村和扶贫对象各方面的情况,掌握了较为详实的基础材料,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受到上级一致好评。
5.认真做好了省级贫困村年度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
我们从切实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角度,结合年度上级下达的到村财政扶贫资金数额,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确定了各贫困村本年度扶贫项目,并向市办申报。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贫困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全力推进我县整村推进贫困村年度项目建设。2012年省级扶持贫困村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340万元,在134个贫困村实施项目365个(其中:基础建设项目97个,扶贫资金857.6万元;增收产业培育项目134个,扶贫资金402万元;社会事业建设项目134个,资金80.4万元),目前,贫困村项目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6.配合县振兴办顺利地完成国家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对我县调研工作
为迎接国家部委和省、市部门对我县调研,计财股组织人员完善了全县贫困户档案,准确反映了我县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和贫困现状。主持完成了《解决楂源村东排调研点存在问题工作方案》,为解决我县类似贫困现状提供了依据。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抓紧完成对坊乡对坊村等五个新增互助资金试点村扶贫互助社注册登记、开户工作,并尽快下拨试点资金,启动试点工作,对原来的10个试点村互助资金帐户进行清理,重新申请账号。
2.督促各贫困村依据市批复,启动年度项目建设,安时间节点完成项目建设进度,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请拨款。
3.制定2012年度省级支持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选定实施项目上报,抓好项目实施。
4.做好部级贫困村年度项目申报前调查摸底工作。
5.全面完成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6.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市脱贫奔小康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围绕全县脱贫奔小康总体目标,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核心,突出特色,继续以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整体推进与示范带动并举,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用足内力、巧借外力、捆绑资金,加大投入,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二、建设原则
㈠产业优先、体系建设原则。把产业发展作为全县脱贫奔小康工作的首要任务,落实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㈡突出重点、试验示范原则。以产业基地建设、庭院经济、生态家园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体制机制创新为内容,选择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地方,分级分层开展试验示范。县主抓中心试验区提档升级,扶持重点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建设,扶持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抓好重点村村庄环境整治;部门具体承办示范基地建设及示范村村庄整治任务,领办部分示范户;乡镇负责本区域内示范点建设,领办部分示范户。
㈢基础配套、城乡统筹原则。把改善基础条件及扶持相关民生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来安排,视产业发展程度确定扶持的强度,产业发展、基础条件配套完善。加大村庄整治基础配套力度,提高城镇化水平。
㈣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原则。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地位作用,通过扶持政策引导,调动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热情和自觉性,依靠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建设自己美好家园。
三、建设目标和任务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42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1.53亿元,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910万元,增长13%;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3365元,增长10%;工业新增规模内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0.68亿元,增长17.5%,其中规模内工业总产值达到18.38亿元,增长20.1%;新建茶叶基地5000亩,改造茶叶基地5000亩;新建特色香辛蔬菜基地1万亩,启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乡镇建设,抓好25个烟叶专业新村建设,稳定烟叶面积3.7万亩;建设马铃薯示范基地4万亩,魔芋基地2万亩;完成低产田改造1万亩、低丘岗地改造4万亩;新建2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200个生态养殖大户,年生猪出栏达到33万头以上;新建改造油茶、五倍子基地1万亩(低产林改造),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全县饮水安全解决率达到78%;全县宜建沼气池入户率达到65%;完成交通投资2.5亿元以上,新增公路硬化170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400公里以上,全县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全县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65%;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达标率达到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20户以上的自然村电视覆盖率达到75%(含农村卫星转播覆盖工程);政务、党务、村务公开率分别达到100%;“五好”基层党组织达标率达到70%以上,村级组织阵地活动场所覆盖率达到100%;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4万人,下降2.5万人(不剔除返贫因素)。
四、重点实施范围
㈠将年重点推进的34个产业专业村纳入巩固提高范围。对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㈡2012年确定35个村为重点实施范围。具体为:枫香坪村、大栗树村、富裕冲村、杨柳池村、火田坑村、涨水坪村、沙淌村、鞍山村、王家坪村、红渔潭村、月山村、菖蒲溪村、桥坪村、青岩村、黄粮坪村、长坡村、谢家坪村、怀抱窝村、红旗坪村、三台坡村、红烈村、茅庄村、白溢坪村、栗子坪村、万里村、苦竹坪村、长茂司村、白鹤村、大龙坪村、马蹄井村、左泉洞村、沙河村、池南村、九里坪村、凌云村。
五、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及扶持政策
㈠财源项目
1、产业化龙头企业。
⑴采花茶业科技园,完成年投资计划1亿元,项目全部竣工投产。采花茶业年完成销售90968万元,实现利税8450万元。
⑵稻花香集团新桥食品工业园,完成年投资计划4000万元,完成工程形象进度60%,新桥食品年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实现利税160万元。
⑶湖北贝诺食品工业园,年完成投资计划1亿元,完成工程形象进度100%。
⑷湖北长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年新增投资2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实现利税170万元。
⑸天蓬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年出栏生猪4000头,实现销售收入520万元,实现利税80万元。
⑹赤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完成新增投资1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400万元,实现利税135万元。
⑺宜昌五东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完成新增投资1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070万元,实现利税40万元。
⑻宜昌山山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创产值6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850万元,实现利税360万元。
对于产业龙头企业,由县扶贫办、县林业局落实部分贴息贷款支持;由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经济商务局、县林业局、县科技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等单位积极对上争取相关产业政策和项目支持,一企一策,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专题研究确定。支持总额比上年增长10%以上。
2、工业。
⑴亚泰化工黄磷尾气发电项目,年完成投资计划1284万元,完成工程形象进度100%。
⑵100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年完成投资计划4000万元,完成建设形象进度100%。
工业项目由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经济商务局、县税务局等单位积极向上争取相关产业政策和项目支持,一企一策,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专题研究确定。
3、水电。
⑴马渡河水电站项目,完成投资2000万元,完成水库地质缺陷处理及煞尾工程,投入运行。
⑵天池河水尽司水库,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隧洞开挖,水库具备开工条件。
⑶唐家河水电站项目,完成投资3800万元,完成水库及一级电站建设,投入试运行。
⑷其他小水电项目,完成投资700万元,其中南河小水电代燃料400万元,百溪河300万元。
对水电建设项目,由县发改、财政、水电、物价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一企一策,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专题研究确定。
4、招商引资。
坚持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年内签约投资过亿项目1个,过千万项目3个,重点抓好观赏植物培育中心、复合单宁酸和焦性没食子酸、乌龙茶、速溶茶粉、渔洋关天然气供应站、县城新区配套设施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跟踪对口支援县市项目和采花茶业观光风情园、白溪河流域水电开发项目。
对招商引资的项目,县相关部门要按照“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的要求,切实搞好跟踪服务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5、旅游。
⑴柴埠溪旅游综合开发,完成投资5000万元。
⑵渔洋关旅游名镇和白岩坪、三教庙、百年关、曹家坪、茅坪5个旅游专业村以及农家乐建设,完成投资计划3900万元。
⑶长湾至中界岭、大湾至后河的旅游公路改扩建投资2500万元。
对旅游项目,由县旅游局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旅游政策支持,扶持问题由相关部门共同专题研究确定。
6、商品房及廉租房建设。
年完成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000万元。由县建设局、县房产局等单位统筹落实。
7、非木科技园。
年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由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争取上级相关产业政策支持。
㈡产业基地项目
1、茶叶基地建设。
⑴新发展茶园500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3000亩,有性系良种2000亩。重点实施区域:前坪村、星岩坪村、宋家河村、清水湾村、石柱山村、长坡村、香东村、茅坪村、腰牌村、白岩坪村、石桥沟村。
⑵改造老茶园5000亩。重点实施区域:前坪村、星岩坪村、石桥沟村、曹家坪村、三房坪村、香东村。
⑶新建乌龙茶示范基地1500亩,其中现有茶园改造提高1000亩,引进乌龙茶专用品种新建示范园500亩。重点实施区域:桥梁村、富裕冲村、杨柳池村、月山村、白岩坪村。
茶叶基地建设由县农业局具体提出建设方案。新建茶园扶持219万元,改造茶园扶持100万元,乌龙茶基地建设扶持80万元。扶持资金由县发改局、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落实。
2、香辛蔬菜基地建设。
年内建成香辛蔬菜基地(稻花香新桥公司原料基地)1万亩。重点实施区域:栗子坪村1000亩、白溢坪村1500亩(原有1000亩)、红渔坪村500亩、牛庄村2000亩(原有1000亩)、黄粮坪村1000亩、百年关村500亩、汉马池村500亩、鞍山村1000亩、王家坪村500亩、清水湾村1000亩、石柱山村500亩。其中栗子坪村建核心示范基地500亩,其它村每村建核心示范基地100亩。确定栗子坪村示范基地为县级核心示范基地。
香辛蔬菜基地建设由县农业局和稻花香新桥公司共同提出详细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栗子坪村核心示范基地扶持补助资金90万元,现有基地村牛庄村及白溢坪村以奖代补各扶持5万元,其它新建村在核心基地建成验收后以奖代补扶持10万元。扶持资金由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专题研究落实。
3、生猪养殖基地建设。
⑴新建“150”模式(1个大户为主,带动周边5—10个农户,形成1000头生猪出栏)养殖小区24个,实施区域:桥料村3个、大龙坪村3个、火山村1个、龙桥村1个、红烈村1个,栗子坪村1个、宋家河村1个、前坪村1个、怀抱窝村1个、茅坪村1个、百年关村1个、腰牌村1个、王家坪村1个、石柱山村1个、杨家淌村3个、仁和坪村1个、升子坪村1个、池南村1个。
⑵新发展生猪生物发酵生态养殖户200户。重点区域:在去年和今年确定的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内实施。
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由县农业局(畜牧局)提出详细建设方案。生猪养殖小区扶持资金48万元,生态养殖户以奖代补扶持到户共扶持资金60万元。扶持资金由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专题研究落实。
4、五倍子基地建设。
全县新增五倍子基地1万亩,其中新建2000亩,改造8000亩。实施区域:白鹿庄村新建2000亩,红旗坪村、左泉洞村、马蹄井村、茅坪村各改造2000亩。
五倍子基地建设由县林业局提出详细建设方案。新建基地扶持资金40万元。扶持资金由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共同筹集,专题研究落实。基地改造扶持资金由县林业局通过低产林改造、荒山造林、人工造林等项目落实。
5、油茶基地建设。
全县新建、改造油茶基地1万亩,其中新建5000亩,改造5000亩。实施区域:石柱山村新建1000亩、汉马池村新建4000亩(其中确定县级核心示范2000亩),百年关村改造1000亩、锁金山村改造4000亩。
油茶基地建设由县林业局具体组织实施。县级2000亩核心示范基地(汉马池村)新建扶持资金100万元,其它新建基地扶持资金60万元。基地新建扶持资金由县林业局、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专题研究落实。基地改造扶持资金由县林业局通过低产林改造、荒山造林、人工造林等项目落实。
6、魔芋基地建设。
全县魔芋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建设核心示范基地200亩。核心示范基地重点实施区域: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内。
魔芋基地建设由县农业局和湖北贝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制定详细建设方案。核心示范基地以奖代补扶持资金40万元,扶持资金由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落实。
7、马铃薯基地建设。
全县马铃薯示范基地面积达到4万亩。建设核心示范基地2000亩。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区域:仁和坪村、大栗树村。
马铃薯基地建设由县农业局和五东薯业有限公司共同制定建设方案。核心示范基地2000亩以奖代补扶持资金20万元,扶持资金由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专题研究确定。
8、烟叶基地建设。
全县烟叶基地面积稳定在3.7万亩。扶持农民新建烟叶晾棚800间,兴建蓄水池500立方米,铺设管网6公里,修建机耕道路17公里,配备烟机设备27台(套),新建育苗大棚30座,实施区域:龙桥、九门等烟叶专业村。
烟叶基地建设由县烟草具体负责,结合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镇政策落实建设资金520万元予以扶持。
9、林业基地建设。
全县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
林业基地建设由县林业局落实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
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道路交通。
⑴陆渔一级公路段完成投资5000万元;325省道北风垭隧道及连接线工程,完成投资9000万元,322省道沙渔线改造道家湾至岩湾段新建工程,完成投资2000万元,完成龙(桥)泊(浪)公路、白(果树)狗(头井)公路、黄(家坳)黄(粮坪)公路等3条省际出口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040万元,启动五巴公路段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干线公路大中修10公里,投资1000万元。
⑵完成村级道路硬化170公里(含烟叶基地公路17公里),完成投资3400万元。实施区域:全县27个行政村。其中,汉马池村、涨水坪村、王家坪村、石柱山村、洞口村、青岩村、腰牌村、白岩坪村、怀抱窝村、小河村、水尽司村、红烈村、茅庄村、红旗坪村、龙桥村、星岩坪村、火山村、九里坪村等18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纳入重点实施范围,完成110公里以上。
⑶在2012年确定的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内新建村级公路200公里,改造维护村级公路200公里。
道路交通建设由县交通局具体负责。由县扶贫办落实陆渔一级公路扶贫贴息贷款9000万元以上;相关重点交通项目由县交通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民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结合自身职能特点落实部分项目支持,专题研究落实;硬化道路及烟叶基地公路按15万元/公里扶持,扶持资金由县交通局、县烟草局落实;2012年确定的35个重点脱贫奔小康村村级道路新建、改造维护按照“民办公助”办法予以扶持,新建每公里补助2万元,改造维护每公里补助5000元。扶持资金由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由县交通局制定详细方案后专题研究落实。
2、农田改造。
⑴年内完成1万亩低产田改造规划,4万亩低丘岗改造规划并积极组织申报。
⑵完成2.45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和高产田项目。
⑶完成农发项目土地整理5000亩。
重点实施区域:改造规划重点倾斜布局在2012年确定的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内;年度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任务在白溢坪村、白岩坪村、龙桥村、九门村、横茅湖村、清水湾村、红渔潭村、石桥沟村、百年关村、月山村、三教庙村实施。农发土地整理在红旗坪村、红烈村实施。农发项目土地整理规划重点布局在2012年确定的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内。
低产田改造、低丘岗地改造规划及年度建设任务由县国土局具体负责并落实建设资金。农发土地整理项目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完成投资1亿元。
3、农村安全饮水及农田水利。
⑴全县新增解决1.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2012年确定的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饮水安全率达到90%。
⑵抓好“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茶园灌溉面积3500亩;在栗子坪村特色蔬菜基地建成后,启动500亩灌溉工程。
⑶渔洋河治理工程年内完成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完成《湾潭河流域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农村安全饮水及农田水利建设由县水电局根据县目标要求确定重点实施区域及规划,按国家政策确定具体扶持(补助)办法并落实相关项目建设资金。
㈣社会事业发展项目
1、教育。
争取启动民族中小学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改造面积19000平方米,完成投资2000万元;基本解决学校四难问题;新建教师住房4000平方米。
教育发展项目由县教育局具体负责。继续实行部门联校制度,将省市对口支援项目、资金尽量向教育集中,县相关项目、资金主管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特点,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扶持措施专题研究确定。
2、卫生。
⑴完成县人民医院渔洋关院区住院综合楼建设,完成投资1500万元。
⑵2012年新增确定的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村级卫生室100%达到省级建设标准。
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县人民医院渔洋关院区住院综合楼由县卫生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相关项目资金主管部门共同筹集部分建设资金,按专题研究方案落实。村级卫生室达标由县卫生局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
3、文化。
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农家书屋”40户,送戏下乡50场次以上,由县文体局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建设。
4、其它。
广播电视(卫星电视覆盖工程)通村入户由县广播电视局统筹落实;新增农村“低保”扩面人数3000人以上,由县民政局统筹落实;建设廉租房1万平方米由县房产局、县建设局统筹落实;扶贫搬迁1000人以上,由县扶贫办统筹落实;完成农民培训4万人次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以上,由县农业局、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办及相关培训机构共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和培训任务。
㈤村庄环境整治
1、村庄建设。
启动实施长茂司村、白庙村、仁和坪村、茅庄村、横茅湖村、谢家坪村等6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村庄建设。
村庄建设由县建设局具体负责落实详细建设方案,由县建设局从村庄环境整治资金中按每个村不低于30万元落实扶持资金,县环保局启动1-2个中心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扶持资金150万元。县相关项目资金主管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特点倾斜扶持村庄整治项目建设,具体扶持措施专题研究落实。
2、农房新建改造、农家乐建设及“百里庭院经济示范长廊”建设。
⑴全县新建农房600户,改造农房600户。
⑵启动“百里庭院经济示范长廊”建设,建设示范户130户。
⑶“一建三改”5000户。2012年确定的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达到80%以上。
⑷新建或升级改造农家乐100户以上。
重点实施区域:选择在具有较好示范带动作用的县内公路主干道两侧相关村及2012年确定的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内实施。
新建农房按5000元/户补助,补助资金由县建设局向上争取危房改造资金落实,并会同各乡镇组织实施;改造农户按3000元每户补助到乡镇,由各乡镇制定到户补助办法并组织实施,补助资金由县扶贫办、县城建局共同筹集;“一建三改”由县能源办具体实施,按1500元/户补助,补助资金由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农家乐新建和升级改造由县文体旅游局具体实施,按1万元/户补助,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落实补助资金;“百里庭院经济示范长廊”示范户建设实行分部门、分乡镇领办的模式实施,其中:县直相关部门集中在腰牌村和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领办50户,乡镇领办80户。具体为:县农业局领办花卉寄养、多种经济、生态养殖、种子种苗等相关门类示范户10户;县林业局领办根雕盆景、倍蚜虫培养、种子种苗等相关门类示范户10户;县文体旅游局在腰牌村和柴埠溪景区领办农家乐提档升级及农家民俗文化体验示范户10户;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县民宗局、县财政局各领办多种经济示范户5户;乡镇各领办1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统一纳入农房新建改造、“一建三改”及农家乐建设范围,分不同渠道落实扶持资金(除“一建三改”政策可叠加享受外,每个农户只能享受一项扶持政策,已纳入年度房屋新建改造计划的农户不再享受2012年度房屋新建改造和农家乐新建扶持);由县建设局统一制定示范户道路硬化详细建设方案和标准,从村庄环境整治资金中落实补助资金;实行一户一策,各领办单位及乡镇根据各户实际情况分户帮助筹措部分扶助资金。
㈥提档升级工程和示范工程
1、产业体系。重点抓好茶叶、蔬菜、烟叶、油茶发展的育种、核心示范基地及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完善工程和旅游接待配套服务完善工程。
⑴茶叶体系建设。年内进一步完善和加速县现代育种中心建设;抓好1万亩茶叶新建改造,着力抓好白岩坪村、月山村、桥梁村、富裕冲村等村的乌龙茶基地建设、采花有机茶叶基地建设,全力支持抓好采花茶业科技园、采花毛尖风情园建成。实施绿茶、红茶、乌龙茶三茶并举,以绿茶为主,同时加大产品推介力度,着力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⑵旅游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柴埠溪游客接待中心建设任务;加大谷底景区开发力度;加快旅游名镇、名村建设,配套完善景区农家乐改造升级和农家民俗文化体验工程;加大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宾馆饭店配套完善力度;加快白溢寨景区开发步伐。
⑶香辛蔬菜产业体系。抓好栗子坪村香辛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包括连片发展基地500亩、育种园建设、配套落实蔬菜灌溉工程,对蔬菜种植户配套做好农房新建改造和清洁家园建设;抓好另外10个村连片100亩以上的核心基地建设;全力支持稻花香新桥食品工业园万吨蔬菜加工项目加快建设进度。
⑷烟叶产业体系。重点抓好湾潭镇烟草农业示范镇建设,主要包括育苗大棚建设、连片示范基地建设、两个村(龙桥村、九门村)烟叶机耕道改造和部分烟叶种植户农房新建改造清洁家园建设。
⑸油茶产业体系。重点抓好县油茶育种中心建设;着力抓好汉马池村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包括连片建设2000亩、相关种植户农房新建改造及清洁家园建设;大力支持长乐科技加速发展和支持其二期工程项目建设。
2、村庄建设。重点抓好当年确定的6个中心村村庄建设,抓好其环境整治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三房坪村、白岩坪村、星岩坪村、龙桥村等4个村村庄建设示范样板,主要包括:街道环境卫生及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民居改造、庭院经济发展、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便民服务室、治安网络、村卫生室、村民医疗保障全部达到或超过省级标准。
3、乡风文明建设。重点抓好示范区内10个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构建长效机制。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通过开展评比“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农户”,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大房坪村、桥河村、曹家坪村、汉马池村、三房坪村、白岩坪村、腰牌村要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成立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分段包干镇村卫生的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村内红白理事会、民间文艺队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到脱贫奔小康的建设中。
提档升级工程和完善工程由各相关部门分头落实详细建设方案,专题研究落实扶持措施。
㈦村级集体经济及体制机制创新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支持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村共同兴建产业基地,推广“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组织。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利用扶持政策,在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的过程中运用入股分红、租赁承包、产权转让、土地流转等形式,探索有效方式方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内在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中新增30个村探索起步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县有村集体经济的村达到80个以上。用市场化观念谋划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工作,探索创新基础设施“民建、民用、民管”新机制。推进星级文明示范户建设,树立农村文明新风。支持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强化村级基本运转保障,提高村级干部待遇水平,促进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化。加强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治安中心户、民调治安网络建设,促进村寨和谐,营造良好治安环境。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提高“五好”基层党组织达标率。探索创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村务公开、“三资”(村集体资产、集体资源、集体资金)管理等新的有效方式,促进基层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农民权益。落实优生优育政策措施,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村集体经济及体制机制创新由县直相关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探索创新相关运行办法和方式,统筹落实建设方案,力求突破和取得实际效果。年内确定的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公路新修与改造维护扶持与村级公路管护机制挂钩,对没有落实管护机制的村不予扶持。年内对部分运行效果优良或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挂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奖励性扶持。对村集体经济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落实扶持资金90万元。
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奖励扶持分别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县扶贫办、县农业局落实详细方案,专题研究确定。
六、保障措施
㈠经费保障。
1、加大政策争取落实力度。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指导意见》及《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中出台的相关政策的争取落实力度,同时加大对省直相关部门制定的支持脱贫奔小康建设工作方案及相关扶持政策的争取落实力度。主要包括:①试点县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②低丘岗地改造项目资金5000万元;③村庄整治项目资金约800万元(7试点县平均水平);④农家乐创业发展资金200-300万元(7试点县平均水平);⑤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约1亿元(7试点县平均水平);⑥新增公路硬化指标170公里计2250万元,新增通组公路砂石化指标50公里计100万元;⑦1个低产林改造项目;⑧1个小流域治理项目;⑨1-2个现代农业项目;⑩其它相关优惠政策。
2、加大对对口支援单位的争取工作。加大对省直7家脱贫奔小康对口支援单位、9家“616”对口帮扶单位、8家脱贫奔小康对口帮扶大型国有及民营企业、8家三峡对口支援单位、22家“城乡互联、结对帮扶”对口单位、空军雷达学院、以及宜昌市4个经济发达县市、3家大型企业的争取汇报工作力度,落实相关项目建设资金。
3、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按照“各出一道菜、共整一桌席”的原则,加大包括脱贫奔小康政策资金、对口帮扶资金、省市财政扶贫资金(约10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约500-6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约900万元)、财政增量返还资金(约25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建设局300-400万元)、有机茶基地建设资金(环保局100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环保局150万元)、老区转移支付、民族发展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农机补贴、省新农村试点乡镇政策资金、以奖代补、“一事一议”资金、残疾人农房改造、用活“以钱养事”等政策,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乡镇项目资金等各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确实加大脱贫奔小康项目建设的力度,促进脱贫奔小康工作健康发展。
㈡组织保障
1、强化领导。一是县脱贫奔小康领导小组组长仍由县委书记挂帅,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担任。实行领导小组定期办公制度,及时解决脱贫奔小康推进过程中的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中的难题。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上继续实行领导联系制度。二是进一步充实县脱贫奔小康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班子,抽调4-5名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较强的中青年干部到办公室工作。三是继续执行工作专班制,进一步强化工作力量,真正做到专班专人专门开展脱贫奔小康项目实施工作。四是各乡镇组建专门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强力推进本区域内脱贫奔小康工作。
2018年,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贫困人口“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集中力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做好精准识别、“回头看”、“回头帮”工作,补齐农村全面小康的短板,全面协调推进“三农”发展。强化脱贫攻坚组织领导,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快发展产业和改善基础实施,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65户473人,2014-2017年脱贫155户452人。2018年完成脱贫10户21人,巩固提升155户452人。重滩村、麻柳村接受了2018年省二轮全覆盖脱贫攻坚督导。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了工作机构,在行政村合并工作完成后,及时调整镇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村两委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服务中心,由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落实了2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领导小组还设立了项目监督小组、技术指导组等机构,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二是细化了工作方案,结合上级要求,明确了减贫目标任务。镇党委、政府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目标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制定了《建设镇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施方案》、《年度危破房改造规划》、《年度农业技术人员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方案》、《2018年度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方案》、制定了《脱贫攻坚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及《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制度》等10项制度。并与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落实了各方工作责任。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六个一”帮扶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向各村分别选派一个以班子成员为组长的驻村工作组,具体负责该村脱贫攻坚工作,根据人员调整及时调整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细化了帮扶措施,严格落实“一对一”帮扶制度。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监督检查联动机制,镇纪委、镇脱贫办适时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强化脱贫攻坚过程监管。
(二)强化学习宣传
及时召开党委会、中心组学习会、机关干部会和村干部会对《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及扶贫政策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我镇基层干部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制作扶贫政策宣传横幅及标语,在场镇主要路口悬挂、各村委会公开栏张贴,要求镇村干部将日常工作同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抓好抓实。利用简报、村村响、乐游建设微信公众号等加强对我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扩大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努力营造人人关注扶贫,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工作举措
1、加快产业发展和就业转移。一是促进生产发展扶贫。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建强优质水果、健康水产、奶牛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链,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专合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带动模式,将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通过种养殖业、流转土地、务工等方式,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鼓励具有劳动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施产业脱贫,发展肉兔、肉牛、生猪、水产、水果产业,以产业为支撑,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实施六批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贫困户到户项目,支出资金35.54万元,所有项目均实施完毕,资金也全部补助到贫困户一卡通账户,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第一批18.91万元、市级财政第一批8.4万元、区级财政第一批2.18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第二批3.39万元、市级财政第二批0.6万元、区级财政第二批2.06万元。二是强化技术培训,促进就业增收扶贫。结合“农民夜校”等学习活动,组织专家对禽畜喂养、水产养殖、果树种植等方面对贫困户有重点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积极与本地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以及农家乐等沟通协商,优先安排有就业需求的精准贫困人员就业,拓宽脱贫渠道。通过各方努力,截止目前已协调安排30余户就业困难的贫困户人员到本地的相关行业就业,实现了就业增收扶助一批。三是公益性岗位推动就业。为提高我镇扶贫工作的实效,推进就业援助和就业脱贫工作,截止到12月已提供农村公益类岗位23人从事保洁保绿工作,享受每月800元岗位补贴。
2、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实施村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类资金项目,实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石堰村等五条8.723公里村组扶贫道路,已完工3条,2条正在修建中。争取城乡环境项目,实施场镇停车场、污水管网等工程,有效提升城乡环境水平。二是实施入户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户入户便道、厨卫设施、畜禽圈舍改造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在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下,2018年完成危房改造1户,补助资金3.52万元,已竣工验收并入住。
3、抓好政策扶持和保障兜底。一是落实残疾人补贴政策,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31人,1-12月份共发放护理补贴20680元;二是落实低保兜底政策,建档立卡户以户为单位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低保金68户190人,1-12月发放低保金170775元。对低保对象中持残疾证的残疾人扶贫对象发放每月80元的生活费补贴共计43人38720元;三是医疗救助扶贫有效推进,每年组织贫困户免费体检一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全额代缴,共有571人8565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定点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后剩余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个人承担9%的比例。2018年救助24人次46928元;四是教育扶贫抓实抓细,2018年有50人次享受减免学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和生活补助费共21597.5元,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扶贫救助基金110人次49000元。
(四)狠抓作风建设问题整改
一是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落实省市区委及镇党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结合全镇“插花式”扶贫实际,印发了《建设镇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持续用力、常抓不懈。各部门按照“责任制+清单制”工作方法,对标治理重点,认真查摆存在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镇脱贫办组建专项治理督查组,开展明察暗访,对发现问题进行通报,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实行回访销号管理,并健全完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总结提炼专项治理工作中好的做法在全镇推广。二是根据中央、省、市、区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干部高度重视问题整改工作,督促推动突出问题斗硬整改;强化责任落实,对标进行整改,举一反三,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严肃监督问责,建立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问题整改不到位部门和村,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
(五)强化社会扶贫攻坚
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结合我镇“插花式”扶贫的实际,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工作氛围。一是寻求上力,加强与市群众工作局、区纪委、区水务局、区编办、区工会等市、区两级“三联三服务”部门和联系帮扶村的领导对接,通过开展党员活动日、走访慰问、送技术送物资等活动,使帮扶成效更加凸显。2018各帮扶部门慰问金和折合捐献物资共计9.84万元。二是激发内力。按照“万企帮万村”“一个企业帮扶一个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建立全镇企业对口帮扶村制度,就教育扶持、就业增收和生产发展扶持提出了具体帮扶措施,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和子女培训就业等问题。
(六)完善国扶系统及软件资料
一是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对人员增减情况及时进行系统调整,并实时更新系统数据,修正系统错误,确保数据精准,做到线上数据、线下数据相互印证、互为支撑;二是台账做细,进一步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干部驻村帮扶、扶贫专项计划、督查、五大重点工程建设、特色亮点“六类台帐”;三是完善档案,按照删繁就简档案要求,完善镇、村档案资料,工作留痕。
二、存在问题
我镇虽然实现全部脱贫,但少数年老多病贫困户脱贫质量不高,还需要持续政策跟进和帮扶;对部分贫因户还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坚定改变贫困的信心、决心和志气,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提升发展的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宣传。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对产业扶持政策、就业培训政策、危房改造政策、教育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兜底保障政策,小额扶贫信贷政策等内容进行重点解读,确保新纳入贫困户和已脱贫贫困户全面深入了解相关政策,并运用政策脱贫奔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