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体育教学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前言
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不仅在于育体,而且在于育心。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无体则无的智者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培养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转变。学生时期是人生的花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有利条件,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增强体质,获得体育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而教师则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全体学生都统一到他所设计的“套中”,其结果事与愿违。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工作失败、师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随课堂气氛的变化而下降。这样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体育教师中从以往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转变为“人文体育观”,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配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更是一种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它不仅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而且是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可以参与其中。或欣赏、或娱乐、或竞技,找到适合自己的地位而受益。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按一定的程序认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弘扬正义,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和学生的是非观、正义感。从而让学生体会体育的内涵,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拼搏的思想,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
体育是竞争。竞争中难免又失败,有挫折。但这种阻力可以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就体育而言,成功、胜利是暂时的,而失败和挫折是永恒的。它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意识的不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的环境,同时通过表演、测试、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其间学生或许会受到皮肉之苦、心理冲击,直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的进程迅速而恰当地给予学生一定技巧上的帮助,并鼓励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是学生产生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团队意识
体育竞赛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团队意识。在运动实践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都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团队胜了,大家分享;团队失利了,大家承担,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则荣,团队耻我则耻,从而培养学生为集体而战的奉献品质。
五、要注意课外因素的作用
社会“大气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倡,体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大气候的影响下,也深知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力争做“强民”,而不作“弱民”的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2
众所周知,思潮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当代世界思潮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了21世纪世界各国的思想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忙于振兴本国经济,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广播电视,传媒等行业日渐成为人们的消费品范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消费品的生产大大地满足了人们基本生活的需求,并使整个社会由以生产为本位转向与消费为本位。当今社会已经步入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被消费主义思想影响并支配着,工作为了赚钱,赚钱为了消费,消费为了更好地工作赚钱再消费以致循环往复。随着消费主义的产生,一些消费品的生产者更是以金钱为本位,把历史也纳入商品行列供世人消费。所谓历史消费,也就是消费历史,把历史事实加以歪说戏仿,这就是历史消费主义。
一、历史消费主义
历史消费主义以金钱为本位,消费历史和玩弄历史。这种社会文化思潮遵循商业原则、游戏原则和快乐原则,把历史当做商品加以消费。被商品化的历史,只考虑历史的商品价值,注重追求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需要程度。历史题材只作为背景和演绎故事的手段而出现,历史的真相、规范尊严几乎都被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精神上和生理上的欲望的释放宣泄所消解、遮蔽,甚至成为吸引受众的噱头。[1]
二、历史的悲哀
当历史题材被以金钱为本位的文艺创作者纳入为其作品的那一刻起,历史的悲哀已经到来。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视为最高的学术范畴,历史具有不容否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但是,历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越来越被世人淡漠,甚至忽视。当今是流行“快餐文化”的时代,一些人缺乏了人文素养的支撑,缺少应有的思辨能力,单纯追求新奇、搞笑。市场也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而不择手段,导致越来越多的历史被戏说、歪曲,甚至英雄人物被拿来恶搞、丑化。在时下中国,历史消费主义思潮主要体现在以历史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中,笔者拟列举较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加以说明。
1.大禹治水之三过家门不入
因百家讲坛而出名的纪连海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节目爆出惊人观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并虚构出瑶姬这一人物,以配合大禹治水的成功。学界众多学者质疑并证明了纪连海这一错误观点。纪连海的“婚外情”之说无疑是为了迎合当前包二奶等婚外情的热点社会现象,其实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2]这种歪曲,篡改历史的行为无非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收视率的一种炒作。但是,一些“明星学者”作为传播历史,文化的公众人物,他们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接收者对历史的态度。试问,明星学者都在玩弄历史,历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又何在?
2.戏说帝王之史
史实记载秦始皇是个暴君,而在某些影视剧中却被演绎成爱民如子,拥护和平的仁君;祸国殃民的慈禧被演绎成开明温婉的统治者,更荒谬的还把慈禧美化为近乎完美的慈母形象;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归根到底是因为一个女人――虞姬等等戏说之例不胜枚举。历史的真实性和人性的善恶性已被彻底忽视,而诸如此类被虚构出的“历史”却成为增加收视率、票房的亮点。
3.红色经典的尴尬遭遇
自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了《无极》之后,人们似乎进入了恶搞文化的狂热时期,一些恶搞的对象更是指向红色经典。在《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中,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却整日做着大明星梦,他的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新版的《红色娘子军》宣称是一部青春偶像剧;《林海雪原》的杨子荣被莫名的增加了一段爱情等等,历史的崇高和英雄的伟岸在瞬间变得面目全非了。[3]诸如此类的文艺创作者以金钱为本位,为了追求眼前的商业利益,为了博取观众一笑,为了迎合当时韩剧等青春偶像剧流行的热潮,给红色经典予以彻底的颠覆,不惜牺牲历史,民族优秀文化的崇高价值。严重误导英雄人物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党的十八大提出:“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既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须弘扬主旋律,如果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收视率或其他功利主义的思想作怪而不顾历史的真实性,随意编造歪曲历史,不仅会误导广大人民群众,而且会伤害华夏子孙的民族感情。
三、历史消费主义对“三观”教育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主旋律高扬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比如本文中的历史消费主义思潮。
历史消费主义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中,尤其是历史题材影视的消费主义倾向,构成了中国时下视听艺术对传统历史观的猛烈冲击。历史消费主义遵循生命本能的快乐原则,一切事物只要能满足欲望需求都可以纳入消费的视野,历史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文艺的接收者,都有意无意的遵循着消费主义的思路,挖掘消费主义的历史笑料,任意表现历史,玩弄历史。[4]
首先,历史消费主义是对历史真实性颠覆,与唯物史观想背离,影响着大众群体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当前出现的历史题材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历史的严肃思考。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真实存在性,而历史消费主义恰恰把历史的真实性消费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恶搞”、“噱头”、“非历史”。人们在享受完历史消费主义所虚构的“历史”之后必然陷入空虚和虚无的循环中。历史唯物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仍然仅仅处于依赖物质的阶段,历史消费主义把人视为依赖于物质存在的个人,没有看到个人的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高度一致。历史消费主义所谓的历史是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而人恰恰迷失于这种“历史”中。[5]可见历史消费主义不仅不尊重历史,同时也不尊重人类自身的价值。
其次,历史消费主义自始至终秉着“消费第一”的观念,使人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冲击。例如台剧《流行花园》播出以后,这种冲击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学生的消费观念扭曲,生活奢侈、享乐、攀比现象较重,把消费当做快乐的体验、身份的象征。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取钱财置道德、法律于不顾,不择手段,甚至采取欺骗、盗窃、抢劫违法犯罪等方式;生活学习懒惰,贪图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荡然无存,大学生价值观模糊的现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担忧。
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使学生懂得: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勤劳致富是光荣的,合法的。金钱是财富积累的重要标志。致富必然要掌握一定的金钱,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提倡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理合法。非法牟取暴利,我们是坚决反对的。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有亿万富翁。只要他们是勤劳致富、合法经营,我们双手赞同,也应该为他们写赞美词或颂歌。但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例如有,巧取豪夺;利用职权,鲸吞巨款;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走穴演出,唯钱是图等等,是违法的,是缺德的。
二、君子惜财,用之有度。现在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人数日益增加,只要是“取之有道”的,国家是认可的,人民是赞许的。因为他们创业经过了艰辛,也付出了代价。现在的问题是有了钱怎么办,怎么花?有的人手里有了钱,大吃大喝,大玩大乐,大置大买。这是颓废、腐朽、末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这种现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我们提倡“君子惜财,用之有度”。什么叫度?就是适度。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什么事情总需要有个度,超过了度,就可以发生质变,就可能走向反面。
三、君子舍财,施之有众。邓小平同志讲得很透彻: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