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首先是一门基础学科。“听、说、读、写”,几乎是从我们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就在学习的一种能力。正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一点一滴积累的成效不如数理化那么明显,本是作为主科的语文地位日益边缘化,在高中阶段甚至是排到了末位。“反正语文是三年学不好,两年学不坏的,我不想浪费时间做一些看不到效果的事”,这是许多急功近利的学生的心态。久而久之,老师也是如此倦怠,以致于陷语文于无比尴尬之地。事已如此,不能全归咎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高中日益僵化的语文课堂才是罪魁祸首。
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不可撼动。但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完成了大部分语言的积累,如果高中仍停留在字词句,未免小题大做。且高中学生心智日益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枯燥单调的语文课堂已吸引不了学生,感性的激情的语文教学是大势所趋。话虽如此,但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思维僵化,功利性强。
高中教学关注高考,习惯于对高考知识点反复研摹、训练,学习新课文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研读课文的过程与方法。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是附带提及,甚至干脆省略。以致于课堂上老师把更多地精力花费在如何把某个知识点讲透彻,考试时能举一反三、不出错。连欣赏文中优美文辞,体会作者情感都归之于类似考题的解读,这样就说不上会有声情并茂的激情课堂了。再加上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漠视,不重视语感的培养,学生智商高情商低的现象日益明显。
当学生只提升了解题能力,成为“学习机器”,“笑点”越来越高,情感越来越冷漠时,语文课堂的艺术性也就穷途末路了。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刻不容缓。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重视语文、爱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本不应该被束缚在条条框框的考试规则里面。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抑扬顿挫的语调、手舞足蹈的肢体动作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领会作者的情怀,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样生动、鲜活的语文课,想必是每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这比简单枯燥的肢解课文更让学生易于接受。
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笔者感触最深。梁实秋先生作为一大学者,唯独对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记忆深刻。课文虽为记演讲,实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为文为人。学习的重点在于抓住人物形象的独特特点。以前上此课文,无非是教学生人物描写的两个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文段中描写语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一堂课下来只剩下几个概念性的词语。演讲情况如何?演讲为何深刻却看不出来,课堂也比较沉闷。
这一次,笔者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语段,对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进行模仿,再表演。笔者身先士卒示范了一段启超先生的开场白,赢得学生会心一笑,随后,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在一阵阵喝彩和掌声中,一堂模仿表演课意犹未尽地落下帷幕。课后仍有不少学生对经典片段津津乐道。第二堂课,因为学生对课文很熟悉了,再让学生谈论启超先生为人为学问上的特点,无需老师动口,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比以往都要热烈。经过一堂课的表演,学生不仅体会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魅力,对这一篇课文,对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特点也是无比熟悉,心生赞叹了。
其实高中教材中感情真挚的文章比比皆是:在学习《将进酒》时,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那种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的复杂情感;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围绕这种失去的追悔,在班上进行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谈谈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总之,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放下“架子”,相信学生,创设激情新课堂,对年轻教师在探究新课改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尤为重要。
这两周学校举办了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的选拔活动,我上的是完全平方公式1,上完后感觉上的很不成功,主要存在这样几个不足:
1.教师还是参与的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解决一些问题;
2.没有认真备课,导致问题设置不够简练;
3.对公式的理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
4.课堂中想面面俱到,贪的太多而导致重点难点没有突出;
5.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课堂没有超越导学案,而是被导学案限制了,课堂没有活力。
本周在六中参加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活动,我上的是分式二,由于六中的学生小组建设训练不够,所以我采取了半高效,半传统的教学方式去授课,感觉效果也还不错,学生也比较适应,但也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教师还是讲的太多,对学生不够信任;
2.没有限制优秀生的发言,对待优生的调动不够好;
3.要学会适应不同的学生;
4.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灵活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对该生本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我受益颇多,现叙述自己的点滴心得体会,以示共享:
虽然已经工作8年,并且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但是,想到自己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象,始终感觉自己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知识的“接受器”,致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能力,变得麻木、呆板、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态度;变得消极沉默,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封闭自己;变得不主动,不懂的问题不去问老师,不和同学交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对学习的兴趣。
面对这样的实际现象,我曾经多次进行过教学反思,曾经屡次和同事们进行教学上的交流,结果还是没能走出教学中存在的这个误区。幸好,在学习后,我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自主建构,有效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目前,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的事物,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
生活中的事情有绝大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过,大脑中可以很快呈现出这种印象,不抽象。所以举手回答的学生明显比以前多了,大家都很愿意去思考,回答也非常流利。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课本中的知识,明白学习数学就是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营造了一个活跃、和谐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2、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习的兴趣
根据我平日的教学观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老师而对她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她所任学科毫无兴趣,学生这方面的表现特别明显。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同样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两个班教学,其中一个班我用微笑的脸、表扬、肯定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堂课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而另外一个班,我板着脸孔,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这堂课在沉闷、压抑中进行,到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姿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数学。
3、课堂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
在教学中,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一一加以肯定,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使阴霾的心情云收雨霁,使平淡无奇的日子绚烂缤纷,甚至可以发迹他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赞美之词,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即使说一句:“回答正确”“你真棒”“真爱思考”“好口才”等一句简单的话而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数学,必须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指导学法的教学观,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想学”“能学”之舟顺利达到“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把促进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