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收集3篇)

时间: 2024-07-04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篇1

饮食谚语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多吃不如细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握好饮食的方法与“度量”。

“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等,提示人们吃哪些东西对身体无益,吃哪些东西有益健康,对养生益寿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运动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饭后散步,不进药铺”;“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人怕不动,脑怕不用”;“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等,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道理,告诉人们,勤劳动、多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生活习惯谚语

“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洗头洗脚,胜似吃药”,这些谚语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经常传诵并努力实践。

讲究卫生谚语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等。从不同角度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指甲常剪,疾病不染”;“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无事勤扫屋,强如上药铺”等,对讲究卫生、减少疾病,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气候养生谚语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这些谚语提醒人们当物候、天气变化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精神养生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不气不愁,活到白头”;“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等。这些谚语说的是精神因素对长寿的重要性,长寿者大多数是胸怀坦荡、处事泰然、开朗乐观的。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篇2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动态对等原则

1、引言

谚语是一种承载着文化信息的话语,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经验。谚语中涵盖的智慧精华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更新。汉语中的谚语和英语中的谚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因为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些谚语的翻译往往并不能传递谚语本来涵盖的文化含义,读者也就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他语言中的智慧。因此,作为一个负责的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进行谚语翻译的时候,要与谚语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再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文化涵义的缺失。

2、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

2.1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语言特色

明喻是一种用比喻词指出两种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修辞方法。英语中有很多运用明喻修辞手段的谚语。例如: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汉语中同样有这样的例子。例如: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暗喻是指没有比喻词的提示,但是用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英语中例子例子有:Smileisagoodmedicine.汉语中:话是开心的钥匙。

换喻不像明喻、暗喻等比喻形式那样利用不同类对象的相似或类同点构成比较,而是利用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来唤起他人的联想,从而避免直说。汉语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这个谚语中,用老骥来代替老年人,用千里来指代更高的追求。英语中的例子:Goodhand,goodhire.在这个谚语中,用”goodhand”来指代有能力的人,也是换喻的体现。

拟人也在谚语中大量出现。汉语中的例子有:失败是成功之母。把失败看成是成功的母亲,赋予失败生命力,整句话显得鲜活生动。英语中的例子:Factspeakslouderthanwords.本身事实不会说话,在这句谚语中,赋予事实人的言语功能。

2.2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来源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谚语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谚语体现出的是大家公认的真理,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对谚语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1)Agreatshipasksdeepwaters.

(2)Asmallleakmaysinkagreatship.

(3)春天不忙,秋后无粮。

(4)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文学作品是谚语的重要来源,每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对该民族语言的谚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下列这些谚语都来自汉语或者英语的文学作品。

(1)Readingmakesafullman,conferenceareadyman,writinganexact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准。FromFrancisBacon,ofStudy)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Everythingisreadyexcepttheeastwindthatiscrucial.----TheThreeKingdoms《三国演义》)

2.3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区别

中国人和英国人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他们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英国人习惯放牧,捕鱼和航海。所以英语谚语中有很多跟捕鱼和航海有关的谚语。例如:

(1)Nofishinglikefishinginthesea.

(2)Thegoodseamanisknowninbadweather.

中国人以农业为主,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和种田有关的谚语。例如:

(1)种田不用问,用好水和粪。

(2)好树结好桃,好种出好苗

中国和英国的气候不同。中国的春天刮东风,英国冬天刮东风。这两个民族的人对东风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认为东风温暖湿润,英国人认为东风寒冷干燥。因此在谚语中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例如: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Whentheweatherisinthewest,theweatherisatthebest.

3、动态对等与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动态对等”理论由尤金・奈达于1964年首先提出,在圣经翻译领域颇具影响力。这一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目标语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等同于源语言对原文读者产生的影响(Nida1984:118)

在动态对等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谚语的翻译,这样才能翻译出谚语中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谚语的意思。下面介绍几种翻译策略,分别用不同的例子阐述不同种类的谚语适合那些翻译策略。

3.1直译

直译是指要完全保持源语的意象以及结构的翻译方法。直译的好处是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语言的特色。如果英语汉语中的谚语含有同样的意象和寓意,代表完全对等的文化色彩,那么就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isliterallytranslatedas“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notcookamealwithoutrice”.这句谚语的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实现了意象和意思的完全对等。

3.2意异

有时候,谚语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会造成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意异的翻译策略。例如:有眼不识泰山被翻译成Donotrecognizesomebody’seminence.在这句谚语中,泰山是文化负载词,西方国家的人不了解泰山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所以为了避免误解,采用这种翻译方法来实现意思上的对等。

3.3直译加注释

在汉英谚语翻译的时候,直译并不能完全表达清楚谚语所含有的寓意,然而为了实现对等,需要使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意象和文化色彩。为了读者更好理解翻译过来的谚语所表达的本来意思,注释是必不可少的。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又可以让读者充分吸收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AloverseesaXishiinhisbeloved.Note:XishiisafamousbeautyinthelateSpringandAutumnPeriodinancientChina.)

4.结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参与跨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谚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因为两种文化的差异,谚语的翻译需要一定的策略来处理两种文化下的读者对同一个谚语产生的不同反应。为了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使得目的语的读者看到翻译的谚语时产生与源语相同的反应,不同的谚语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各种目的,可以分别使用直译、意译以及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进行汉语谚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Nida,E.A.(1984).“ApproachestoTranslatingintheWesternWorld”.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222:9-15.

[2]Nida,E.A.(2002).LanguageandCulture:Cntextsin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篇3

一、强调细嚼慢咽———渝西方言谚语所承载的渝西养生文化之节食寡欲思想

节食和寡欲的思想是渝西养生文化中头等重要的精华性思想。承载这种思想的渝西方言谚语如:1.节食去病,寡欲延年这里的节食,当然是节制饮食,但有控制食量、忌暴饮暴食和限食某些食物品种、不该吃的不吃这两层意思;接下来的寡欲,当然是说少欲望,但是这欲望,又常常是特指人的性欲———一般说不会自然减少,须以恒心和毅力去加以节制。因此,这里的寡欲,实际上也就是节欲———通过节制使自己减少那种伤身体的欲望。饮食有节欲望也少,人的疾病通常就少,身体通常就好———所谓益寿延年就不是一句空话了。这类渝西方言谚语又如:2.食多伤胃,怄气伤肝不节食乱吃或者多吃了伤害肠胃,欲望多了得不到满足怄气(生闷气)则伤肝,伤胃和伤肝都可能会“伤”命,全世界不知每年都有多少人栽在这两者身上。因此,节食和节欲都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又有渝西方言谚语进一步强调:3.花莫多贪,食莫重餐在渝西方言中,贪花与贪色是同义语,有时甚至是性交的婉辞。诸如渝西民间歌谣《辛苦不过堂客家》便云:“栀子花儿瓣瓣张,辛苦不过堂客家……娃儿醒了要喂奶,丈夫醒了要贪花”,这里的“贪花”,就是直接指性交。至于谚语的后半句“食莫重餐”,则当然是说饮食莫过量,特别是不能饮了又饮,吃了又吃。暴饮暴食伤身,性交过滥折寿,几乎是多数人都已经懂得的道理,生活中也不断地出着现眼报,可是却总有人管不住自己,总是不知饱足地贪,不知饱足地吃。———简直是前赴后继地贪花和贪吃,害得那阎罗殿前陡增死魂灵无数!正因为如此,这条谚语已经不屑于像前面两例那样温温和和地婉言晓以厉害,而只是直截了当地、语重心长地加以劝告。当然,由于渝西百姓像别地的中国人一样对“性”历来有忌讳,要必须谈的时候才偶尔谈谈,这类渝西方言谚语谈得更多的,还是劝人们在饮食上细嚼慢咽并加以节制。例如:4.少吃香,多吃伤5.细嚼慢咽,胜过加餐。

二、提倡早睡早起———渝西方言谚语所承载的渝西养生文化之起居有常及勤于运动思想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古人早就念就的养生秘诀了,难能可贵的是,渝西人还在后面加上了“勤于运动”这一条。承载这种思想的渝西方言谚语如:1.早起早睡,精神百倍2.早睡早起,天天雄起①这两条谚语,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达,并且已含有现代成分。而现代的人们,往往却偏爱反其道行之即晚睡晚起,把所谓夜生活看得太重,总是过半夜还不肯休息,半上午日上三竿了却还在床上“困起”,成了渝西百姓所说的“夜游神”:“白天狗都撞得倒,晚上狗都撵不上”。对于这种阴阳倒置的作法,渝西方言谚语告诫说:3.颠倒阴阳,早见阎王真的有这么凶险么?———这话恐怕也不是危言耸听:一般的讲,大凡夜生活过多的人,眼圈黑黑的,精神恍恍惚惚或者没精打采的,没病也像是大病了一场,真有病还不会脱层皮么?———当然,这都是人们在白天看到的情景,一到晚上,“病人”便会焕发出精神,上歌楼、酒楼甚至上红楼或者别的楼,都会雄纠纠气昂昂像是打冲锋———直到有一天,病来如山倒,白天晚上都精神不起了,那人也就差不多彻底玩完了。因此,颠倒阴阳,该动的时候不动,不该动的时候却乱动,实在是一件干不得的事。这类渝西方言谚语又如:4.贪吃贪睡,添病减岁贪吃贪睡本来是猪的习性,就是要贪吃贪睡的猪才长肉才算是好猪。可是人就大不相同了。人如果也像猪一样贪吃贪睡,也可能会长些肉,但那很可能只是些赘肉,并且,长得更多的则只能是病———一些减福减寿减岁数的毛病。由于这样的实例太多,一次接一次地起到了教育作用,尚远未进入新时代的渝西先民,便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他们通过渝西方言谚语表示:5.活动活动,百病难碰这里的“活动”,当然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运动”。然而还需要说明的是,这条谚语乃至整个劝人早睡早起、勤于运动的这一类渝西方言谚语,在过去都只适用于有钱和有闲的那一部分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渝西穷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日里成天挥汗如雨,到夜晚“早早关门早早睡”———你劝他白天少活动恐怕还不行,你让他熬夜他也会熬不起,哪里有条件“贪吃贪睡”呢!因此,过去那些吃出来的病和睡出来的病,多半是些富贵病,是大多数人想得也得不到的病。倒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有条件贪吃贪睡的人多了,有闲心阴阳倒置当“夜游神”的人也多了;吃“低保”也吃出了满街的大肚汉和大肚婆子来,麻将色子夜总会等一类玩意儿城乡都可以玩到通宵达旦———因此,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传承,这类渝西方言谚语具备得更多的倒是一种针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现实意义,便说它是一套现代的“警世恒言”也不过分。承载这种思想的渝西方言谚语还有:6.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7.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第六例与全国整理的“饭后百步走,要活九十九”大致相同,但语言有渝西地方色彩,内容则显得更朴实可信些。第七例也颇为朴实并且颇有科学依据,但是相形之下,后面还有一例显得更完善和全面一些:8.饮食贵在节,锻炼贵在恒这条谚语,相当于把本章第一二两节的内容都概括了,而仍数后一句切实中肯:锻炼贵在持之以恒,切勿以为偶然起个早或者偶尔动一动就动出了好身体。

三、讲究勤换勤洗———渝西方言谚语所承载的渝西养生文化之卫生防病思想

勤换勤洗,卫生防病,是“庄稼人不顾衣”,“不干不净,吃了不生毛病”等旧说法的反义,是渝西人文明进步和认识提高的体现。承载这种思想的渝西方言谚语如:1.干干净净,不得毛病2.不怕衣裳烂,只要勤洗换3.周身勤换洗,毛病②少找你第一例是一个总的概括,强调指出卫生直接有益于健康。第二例是一个委婉的劝勉:讲卫生并不是有钱人才有的专利———不是说人穷水不穷么,衣裳破旧一点没有关系,各人勤快点换洗就是。第三例的“周身”则有多义,既指全身上下的衣裤鞋袜又指人的全部身体肤发,这么多的东西,通通都做到了勤换或勤洗,病毒少有侵袭的机会,毛病(疾病)自然就跟着也少了。这类渝西方言谚语又如:4.无事勤打扫,强似把药找5.饭前洗洗手,百病不入口6.睡前烫烫脚,胜过吃补药第四例强调环境卫生。第五例专门强调饭前洗手,是因为庄稼人的手接触的东西多,成天泥一把肥料一把杂草一把的,因此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希望人们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第六例讲的睡前烫脚已经不是单纯的卫生问题了。睡前烫脚,甚至是一种重要且经济实惠的保健与养生手段。因为,“全身健康足下始”,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睡前一盆汤”(烫脚)当成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之一。脚下暖和全身都暖和,用热水足浴,可以使脚部血管扩张,促进全身血液加快,增强御寒能力,助人安稳睡觉。讲究的人甚至用中药来泡水足浴。据说,剩茶水泡脚可以治失眠,菊花水泡脚可以护眼,丹参和益母草煎煮后泡脚可预防褐斑……又据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号称中共“四老”的徐特立、谢觉哉等,每到宿营地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搞到半盆热水烫一烫脚。当然,那是在一种非常时期。在平常时候,烧半盆热水烫一烫脚,人们无论贫富都容易做到———无非是半盆水和一点给水加热的燃料而已。然而要养成睡前烫脚的良好习惯,有时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劝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渝西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渝西方言谚语还有很多。诸如:7.热不露腹,冷不蒙头8.热不急脱衣,冷不急加棉9.出汗莫当风,走路不敞胸第七例谈睡觉:夏天炎热难当时人们喜欢光身子睡觉,但这时一定不要忘了在肚子上盖点什么;冬天上床先把被子捂紧是非常必要的,但千万不要连头也蒙住了。因为,光着身子睡觉易凉着肠胃,蒙着头睡觉影响呼吸,都是极不卫生也不利于养生的生活习惯。第八例讲适应季节变换:天气刚转暖时不要慌着减衣服;天气刚冷起来时也不要慌着添衣———若用一句书面语言来表述,这就是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春捂秋冻”。“春捂秋冻”虽然比“热不急脱衣,冷不急加棉”精炼、现代甚至优美,但它却并非文化人的感悟或者创造发明,而是从劳动人民“热不急脱衣,冷不急加棉”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一条熟语和一种道理。第九例是说运动或平常走路:活动出汗了莫当着风吹,走路热了也不要敞胸膛。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背汗”,即或当时感到舒服凉爽,过后却会生出疾病来。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冶金实习报告(精选5篇)
  • 下一篇: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