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收集3篇)

时间: 2024-07-07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篇1

【关键词】传统体育游戏学前教育体育教学利用价值

前言:近年来社会和学校等越来越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中“体”(体育锻炼)的教育,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趋势。将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并重,融传统民族体育游戏入学前体育课堂能让小学生们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学习民族文化。客观地说,选择在学前体育教学中植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对象为学前的小学生,针对性强,有利于“从娃娃抓起”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当然,这就从侧面对传统民族体育游戏的选择、具体在学校的实施以及在课堂的教学反应有了较高的要求。

1.全面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

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关槐秀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分为了,走、跑、跳、投、球、冰雪、对抗、民间流传游戏方面。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从整体上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以及其游戏精神。在传统民族体育游戏中,不仅可以锻炼到小学生们的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反应力、观察力、操作能力以及按游戏规则完成任务等能力。用实际说话总是比较有力的,下面就从几个具体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来说明。

“木头人”算得上是传统民族游戏中的一个典型。首先,“木头人”游戏有区域限定,这个会考验学生的观察力及服从力;其次呢,“木头人”的游戏中会有追逐,直白地说,学生会跑就能玩这个游戏;再次,这个游戏中涉及“团队”和“营救”这两大概念,队友、团结这样的连带信息就会植入学生的脑海里。类似于“木头人”这样的游戏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存在很多,对于学生的锻炼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现在体育课堂上最常见的踢毽子,这项传统体育游戏不仅锻炼到学生的抬脚踢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平衡力也有相当的挑战。增强体质是这些游戏的基础目标。寓技能于游戏,这是传统民族游戏的共同之处,这些游戏项目大多是在追逐、改变方向、超越障碍和对抗等情况下完成的。

2.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不难看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大多是多人参加的(一般至少2个人),这样一来,游戏相当于就是集体活动。在传统民族游戏中,每个人一般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相应的也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木头人”游戏中,你是抓的人,还是自由人等等。这就考验到学生们在集体活动中的反应了。

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游戏规则和人际交往中的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会形成一种类似于引导的规范。平心而论,作为单个个体存在于集体活动中,会迫使学生们学会大局观以及团结拼搏的精神。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对于磨炼学生们的顽强意志具有积极作用。游戏中和小伙伴们为了一个目标努力,这需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同时还需要战胜现实环境的带来的一些不良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团结进取的精神、集体意识、顽强意志、互助合作、荣誉观以及对规则的遵守等等这些,对于学前体育教学来说,这些都属于它的理想利用价值。当然,作为学前教育,切不可急于求成。学前体育教学还是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安全第一。

3.具有较强的民族教育性

首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爱护;融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于学前体育教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最切实的致敬。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性,比如踢毽子,这项运动游戏就是从器材到玩法都透露着民族的标记,相应的,这样的活动进行起来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各个民族文化及生活习惯的一种特殊反应,带有强烈民族特色。上面有提到说,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多是集体游戏,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比如,丢沙包的游戏,游戏中,一边的学生们团结互助躲沙包,一边的全力扔沙包。在这躲避行为之下,学生们的互助精神,团队意识也就不自觉培养出来了。

这里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不仅是指表面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养成的拼搏精神、荣誉感、顽强意志……对于学前体育教学来说,为小学生们的将来不仅身体上更在精神上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4.结语

学前体育教育是学生的基础教育,是国家的重点教育,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视。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学前体育课堂不仅从根本上有利于民族复兴,更是一项长久的民族文化继承事业。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学中,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另一方面也宣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客观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与学前体育教学相融合,这会让双方都互助受益。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起到的不仅是,强健学生体格、进行思想品格教育以及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应的,对民族传统文化来说,将民族文化元素植入学前体育教学课堂,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于素梅,李伟,张玉霞主编.新课标小学体育课游戏创编和教学设计[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乔凯.体育游戏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20).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篇2

关键词:游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变迁

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33-04

Abstract:Themainresearchmethodsofthearticle,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eanthropology,areliteraturereviewandlogicalreasoningandtheresearchobjectisrelationshipbetweenplay,sportandtraditionalsport.Themainfindingsare:thenatureoftheplayisfree,thesporttoo;therootofsportandtraditionalsportisplayandthereisnocertain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sportandtraditionalsport;itisunscientifictounscramblesportwithoutthinkingsportsourceandculturalmeaningofsportandthentakeitforgrantedtothetraditionalsport;itshouldcomefromthe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torethinksportandtraditionalsport.

Keywords:play;sport;traditionalsport;variance

游戏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其中不但残存有人类历史的初始景象,而且也绵延着人类对教育、伦理、礼仪、社会规则、美学和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1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下游戏的本质:自由

在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游戏之说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康德、席勒、斯宾塞,再到现代心理学的弗洛伊德、皮亚杰,文化人类学的泰勒,阐释学的伽达默尔,以及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等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游戏现象进行了研究与阐述。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有言:游戏是休息,然后导致工作效率提高。这是第一次明确游戏和工作的关系,也是人类第一次明确指明游戏的目的。其后,古罗马文论家马佐尼讨论诗的模仿性质时,进一步指出了游戏的目的:诗和游戏一样,他们的目的就是娱乐。

从理论的高度对游戏进行研究的第一人是伊曼努尔•康德,他用游戏来分析美学问题时,提到游戏和艺术有两个共通点:都是令人愉快的;没有目的,不关心实际利益的获得和理性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康德从游戏和艺术共同的愉快情感出发,进而推到游戏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由。康德的主张深刻影响了后来研究游戏的学者。弗里德里希•席勒认为:统一于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游戏冲动是以自由为其精髓的。同时,席勒把游戏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深受席勒影响的谷鲁斯(KarlGroos)撰写了《动物的游戏》(1898)和《人类的游戏》(1901),其后的赫伯特•斯宾塞、弗洛伊德、赫伊津哈和伽达默尔等人都对游戏有一定的研究。其中,伽达默尔和赫伊津哈对游戏的研究更为厚实和深刻。伽达默尔提出了三种游戏概念:作为自我表现活动的一般游戏概念;作为理解游戏的特定游戏概念,主体意识间互相参与融合,从而导致具有再创造性的精神交流活动;作为复合性理解活动的艺术游戏概念,艺术是感性与非感性相结合的复合意识的表现与接受活动。

历史上,把游戏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第一人是赫伊津哈。赫伊津哈把游戏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游戏泛指活动者以活动自身为内在目的的虚拟活动(包括个体游戏和群体游戏);中义的游戏指群体游戏,某个群体在特定的休闲时空中按特定规则进行的社会性游戏;狭义的游戏仅指竞争游戏,参与者的目的在于满足追求优越及其他相关心理需求的具有竞争性的群体游戏。

对人类而言,游戏如此相亲相近,使得许多哲人都试图把它形而上。对于体育人类学来说,游戏在体育人类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给游戏下一个可以被多种文化接受的定义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游戏概念如此纷繁,欲一统它几乎不可能。但是,从康德到赫伊津哈,这些研究游戏的知名学者都把自由作为游戏的本质,这种自由是思想和活动在摆脱生存羁绊下而获得的愉悦状态。这也是本文对游戏研究的出发点。同时,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对游戏有如下总结:工作是游戏最佳参照活动之一,非劳作是理解和诠释游戏的核心成分之一;娱乐和习得是游戏的主要功能;竞技性是游戏的显著特征。至此,不妨把人类社会中的游戏界定为:为了获得习得和娱乐,在非劳作前提下而从事竞技性活动所获得自由状态的活动。事实上,游戏与节日、宗教祭祀、嬉戏活动、文艺活动等都是在人类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

2游戏的分化、创新与融合

游戏行为在动物中普遍存在,人类的游戏行为早在人类文明之前业已存在。在仰韶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了石球、陶球、陶制陀螺等器物。公元前15世纪创作的浅浮雕,已刻画了划船手比赛和追逐战车飞奔的战士。公元前1360年的赫梯文本也反映出当时古印度已有了高超的赛马术。同时,人类学家也记载了许多游戏活动,如彝族的“别尔”、“老虎护子”,爱斯基摩人的“耳朵负重跑”、“飞行”等。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加深,尤其是文化意识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而且也改变了游戏。作为人类在生存和生理时间之后,在闲暇时间所获得的一种自由体验的游戏,逐步在进行着分化、创新和融合。

2.1游戏的分化

人类文化意识的出现,复杂了人类本身,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尤其是人类的生存物质有了富裕之后,人类自身也逐步分化成了高低贵贱之别。伴随着人类阶层的出现,尤其是凡勃仑所言的有闲阶层出现后,游戏从最初的有别于生存手段的劳作和生理作息活动,逐步在分化,在复杂化,也在丰满化。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游戏的功能性分化;游戏参与主体的分化;游戏本体的分化。

2.1.1游戏的功能性分化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环节,在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功用。随着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游戏的功能进行分化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游戏的主体功能越来越突出。用作学习生存手段(或娱乐手段)的跑跳投等游戏活动,逐步分化为:教育(社会化)、军事、娱乐等范畴下的游戏,拟或几个主要功能交叉并存的游戏。一些游戏逐步专门为教育或军事服务,如射箭、摔跤、标枪、弈棋等,而一些游戏活动则专门为了娱乐而独立发展起来,如斗鸡、斗鸟、马球游戏等等。在我国古代游戏活动中,“射”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但具有习得生存手段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明显的教育、礼仪和娱乐。类似此种游戏在人类社会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如摔跤、御车赛等。

2.1.2游戏参与主体的分化

随着人类物质的富裕,导致人类在度过生存时间和生理时间之后有一定的闲暇时间用来支配,尤其是所谓的有闲阶层产生之后,对闲暇时间如何消耗成为人类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全人类有着大同小异的共性:成人用游戏、节日、宗教祭祀、嬉戏活动、文艺活动等活动来使他们的闲暇时间更加社会化。在绝大部分民族志作品中,对游戏的描述比较少。一般而言,零散地对游戏的描述多与儿童行为或教育有关;或存在于节庆、祭祀等活动。从笔者对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研可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游戏正从仪式中剥离出来,逐步成为的一个项目。随着人类物质文化愈发达,成人从其他活动中剥离或者完善游戏的愿望和行动也越来越明显。一般而言,途径有如下三种。一是用于儿童的游戏逐步成人化,成为成人打发闲暇时间的手段;二是在节日、舞蹈、宗教祭祀等活动中的具有游戏性质的一部分开始脱离它的母体,逐步独立出来并被成人所使用(有时也用于儿童间的游戏活动);三是用于劳作、战争等活动中的一部分,转变成成人闲暇时间中的游戏项目。

2.1.3游戏本体的分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文明化,以及成人逐步成为游戏的主要参与者,游戏本身也在进行着分化。游戏本体的分化一般存在两方面:一是游戏的种类在逐步细化;二是游戏的构成在分化。划分标准的不同,游戏也被分化为不同的类别。从身体运动的角度而言,游戏可以分为运动类游戏和非运动类游戏。运动类游戏如朝鲜族的秋千、彝族的爬油杆、仡佬族打篾鸡蛋等;非运动类游戏如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斗诗、赛歌、类游戏等。由于使用标准的不一,对游戏的分化种类的归类也不尽相同,在此不一一列举。游戏的构成分化主要是指在游戏规则逐步规范化的过程中,作为游戏整体中的参与者和观看者逐步变得成泾渭分明。带有竞技成份的游戏,随着有闲阶层的逐步扩大以及交通技术的进步,参与者和观看者逐步被分化为不同的人群,专业性的游戏表演者和观赏者逐步形成。

游戏的分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在这个过程中,游戏的创新也在不断出现。

2.2游戏的创新

创新是人类的文化能力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游戏同样也在不断地被创新。一般而言,人类的仪式、节日都来源于古代人类与自然斗争或感恩行为,有的因战胜自然而定为节日,有的因屈服和敬畏自然而定为节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仪式和节日都是人类的创造成果之一。不管是作为节日的环节之一,还是作为人类闲暇时间的活动之一,游戏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成果之一。德格鲁特在他的《厦门的节庆》中指出:古代中国的登山节导致了赛风筝的出现;仡佬人的打篾鸡蛋、苗族的斗牛赛等游戏都是由于故事或传说而被创造出来的游戏活动。类似的情况比较普遍。

仪式、故事、传说或神话等创造除了游戏,游戏(或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一旦出现,犹如伽达默尔所言:游戏不是从属于人的活动,游戏的真正主体并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犹如具有生命一样,它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一般而言,游戏的创新主要存在于对规则、器具、场地、时间、奖励、选手、服饰、仪式等环节。游戏创新的宏观背景主要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文化的濡化和涵化现象,尤其是文化的涵化对游戏的创新影响明显。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的活动内容不但继承了昔日的对歌、射箭、摔胶、荡秋千、跳打柴舞、粉枪射击等传统的内容,而且还增加了其他民族的游戏项目。类似这种情况的涵化现象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是普遍。

2.3游戏的融合

游戏作为人类活动之一,它不断地从仪式、祭祀、节日等活动中被剥离出来,也不断地被仪式、祭祀、节日等活动融合。我国正月十五元宵节早在汉武帝业已存在,不过,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到唐宋时期才发展起来的。据如今文献资料可知,在唐宋时,元宵节上就开始出现游戏活动。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游戏融入节日、仪式和祭祀中的情景,在现代社会更加普遍和突出。很多现代节日都加入了现代的游戏活动,如传乒乓球、合力吹汽球、瞎子背瘸子等等。

游戏被融合到民间节日活动中,是一个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戏不断地被分化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各异的活动集合体。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游戏的自生自灭虽然十分缓慢地,但是它的变异却是十分庞杂。一村一寨的同一游戏项目存在差异的情景十分普遍,形成了差异万千的游戏形式,然而,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这种情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从游戏到民族传统体育

从游戏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经过了两个阶段:从游戏到体育;从体育到民族传统体育。二者相依相成,不可分割。

3.1从游戏到体育

在文艺复兴的滋润下,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席卷了全球。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不但造成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而且也在重新塑造着人类的生活、工作、习俗、宗教等等方方面面。尤为重要的是:它为人类带来新的理念――标准和以人为本。肌体劳作方式的陡然改变,使得人类的肌体不能快速地进化到与之相适应的程度,造成了很多身体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取代以神为本,使得人类开始重视人类身体在生理层次上的满足和锻炼。这些,促使民间广泛存在的游戏逐步被工业化,即部分游戏开始标准化。

游戏的标准化为游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一村一寨各不相同的游戏被逐步标准化,制定规则、形成组织,组织大规模比赛等,游戏逐步和工业时代的一个新兴名词――体育(PhysicalEducation/Sports/Competition等)变得不可分割。游戏正在被体育化。伴随着“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英国在逐步统一一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把这种与游戏具有不同性质和文化内涵的变种――体育传遍了整个世界。

1850年以后,体育已走向全球。英国规则下的足球、棒球、羽毛球、乒乓球、越野赛马、一些田径项目等等逐步成为全球规则。欧洲大陆于1875年在布达佩斯首次举办了按英国规则组织的田径比赛,欧洲人为自行车公路赛和赛车场赛的热烈场面所吸引,越野赛马、射箭、滑冰竞赛日渐风行。现代游泳诞生于17世纪60年代英国的约克郡地区,1837年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游泳协会。类似的情况也在西欧和北美地区出现:统一本国游戏规则,推广本国体育项目和规则,成立体育组织,组织比赛。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把游戏的体育化推向了一个高潮,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正规化道路。在体育这种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不发达国家的游戏在迅速地经历着代换、附加、综摄、创造、抗拒等文化涵化的过程。至此,体育逐步开始替代游戏的部分地位,世人眼中的体育俨然业已成为游戏的上位概念。事实上,用体育一词完全取代游戏,是工业文化的内在要求:任何事物标准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全球统一化,去其差异性。然而,虽然游戏有藏匿于体育之后表象,但是它和体育截然不同的特征还是保持着,也将永远保存下来。

3.2从体育到民族传统体育

在游戏体育化的过程中,不是任何游戏项目都能被体育化的。游戏最初被体育化的多是所谓有闲阶级认可的活动,并且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员身份有着诸多限制,如田径项目、击剑、板球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低层次的、流传广泛的游戏活动才逐步被社会广泛认可,如足球、拳击等。然而,如繁星之多的游戏活动,能被体育化毕竟是少数。只有那些具有高对抗、有悬念、显身份、显个性、新奇变化等特点的游戏能被体育化,因为游戏这些特点符合工业文化(或后工业文化)的要求。即使在游戏中没有符合这些要求的,那么就创造和改造一个体育活动使之适应之。然而,游戏中的绝大部分不具有这些特点,在世人眼中仅有体育而无游戏的背景下,非体育化的游戏就有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称谓: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工业社会中对游戏进行表面体育化的称谓。众多的游戏活动,不具有被体育化的特点,也就意味无法在工业文化体系下长久地传承下来,自灭看似是它们的唯一归宿。同时,体育对这些游戏也造成了革命性的冲击,体育文化迅速地植入到这些游戏中,成为它们理所当然的文化内涵,从表面上看,这些游戏也被体育化了。它们仅仅是移植了体育文化的逻辑思路是:以体育文化的核心之一――标准化来改造这些游戏,使得它们成为具有统一规则的游戏;从形式上借鉴体育推广的手段,组织比赛,游说企业和媒体,扩大影响,吸引眼球,再扩大比赛规模,一如企业所追求的规模经济一样。在这样的体育文化和体育推广模式影响下,世界各国涌现出了许多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赛事,和时下提倡的休闲文化充分结合,轰轰烈烈,大有比肩体育赛事的趋势。

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毕竟不是体育,用人类学的眼光审视它们,二者之间有着明显地区别。

4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

人类学多关注非工业文化下的人类的文化、行为、社会等,与社会学关注工业化国家中的种种问题不同。可以说,一个用涓涓细流般的长时间观察来思考人类社会和文化;一个用疾风暴雨般的选定问题、设计问卷、发问卷、统计问卷、分析问卷、提出对策等手段来痛思人类社会中的诸多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出发点,造成了两个学科不同的研究风格。用文化相对论、整体论、普同论的研究视角来整理、分析、诠释涓涓细流堆积起来的小样本量考察成果,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然而,它对解读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则最为恰当,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根源来源于非工业的文化形态,它虽被冠以“体育”,但它却不是工业文化内涵下的体育。

用人类学的眼光来审视所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体育项目所依存的文化土壤不是工业文化中的标准化、分工化、利己主义、消费化等内涵,而是非工业文化(拟或是农耕文化、游猎文化、原始文化等文化形态)的随意、自给、无欲等文化沉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数依存于一定的节日、祭祀、礼仪习俗下,有着极为清晰和深厚的传说、神话故事、宗教和习俗传承,而体育项目的这些业已模糊和淡化,有着的多是功利性的诉求,如金钱、健康、荣誉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依存的人群多是没有工业文化观念或是工业文化观念不深的、较为闭塞的族群,这和体育所依存的在工业文化濡化下的具有全球观念和视野的人群截然不同。虽然,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了体育的一些表面特征,甚至是核心内涵,但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本不是规则的统一、比赛次数和规模、参与者和观众的多寡和赞助金额的数量,而是它所依存的空间、文化以及具有这种文化的人群。具体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人(参与者和观看者)的服饰、器具、言辞、食物、行为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所在地的气候、地貌、植被、动物、工具、建筑等方面的状况;民族传统体育背后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即仪式、禁忌、目的、心智特点等等。然而,国内有多少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能对这些关注呢?人类学的研究十分艰苦,尤其是出成果要漫长的时间,这在眼下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氛围下有点突兀。毕竟,有多少年轻的学者愿意做十年磨一剑的等待呢?然而,跳过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根本,而去研究和它无关联的体育特征,分析、论证和阐述“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种种不足和经验,从而提出洋洋洒洒万言的应对措施和建议,这是研究的误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5总结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它标准化之后的形态――体育的本质也是如此。游戏是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源;而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脱离体育的源头和它所依存的文化内涵而解读体育,从而想当然地阐述民族传统体育,显然是不合适的。欲纠正这种研究习惯,必须从人类学的视野来重新思考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条理它们内在的逻辑,以求能把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建立在牢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逻辑清晰、推理缜密、资料扎实的研究成果,形成真正的体育学科的范式!而不是凭一言、一个事例或一个观点来演绎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窃以为,这应是体育工作急需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法]乔治•维加雷洛.《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M].乔咪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赵丙祥,张宏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婷.民俗休闲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4]和少英.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5][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6]蔡丰明.游戏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黄文前.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16-121.

[9]何卫平.现象学和辩证法在语言中的契合――析伽达默尔的“游戏―对话”论的双重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1999(5):50-54.

[10]王峰.作为偶缘性的游戏――伽达默尔游戏观解析[J].求是学刊,2004(5):95-99.

[11]司马容.体育游戏:人类生存的辩证法―现代哲学家对体育本体的多维反思[J].体育与科学,1994(5):19-22.

[12]司马容.体育游戏:人类生存的辩证法(续)――现代哲学家对体育本体的多维反思[J].体育与科学,1994(5):1-4.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篇3

关键词:民间游戏社会性道德品质积极情感个性

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说过,“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游戏源于民间。传统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创作且流传的一种自娱性的活动。它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易学、易会、易做、易传,符合了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传统民间游戏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能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口语能力的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2009年开始,我园一直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在早期教育中的现代运用》的课题,传统民间游戏就是其中一项内容。历时两年时间,我们对全园小、中、大各个班级都积极开展传统民间游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民间游戏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

一、传统民间游戏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可见也把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实践证明,传统民间游戏特别是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快乐的情感。

传统民间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是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每当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而增强了自信心。如在大班开展的“斗鸡”游戏,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斗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进行较量,但也有个别很胆怯的孩子,不敢和同伴斗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加油声下,孩子尝试参与了。正因为体力相当,孩子之间的悬殊不大,从中孩子也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在这不经易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外,如果孩子们在练习一个基本动作或进行某项比赛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老师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在今后面临困难时,都会自觉的充满信心去努力克服困难。

二、传统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员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幼儿传统民间游戏中,一般都需要若干儿童共同合作才能进行。传统民间游戏提供了幼儿语言表达的环境和同伴间情感交流的机会与条件。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又如,游戏“拍大麦”中,“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噼噼啪,噼噼啪……”两个幼儿边念儿歌边拍手,在愉悦的情景中游戏。而且,传统民间游戏所独具的特点,能促使幼儿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传统民间游戏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富有情趣的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了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城门几丈高”,游戏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想再次参加游戏幼儿只能遵守规则。再如,“跳竹杆”游戏,二人抬、一人跳,游戏要求抬的动作要一致,抬跳动作要协调,抬跳节奏要一致,两个一致和一个协调,充分培养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更可能出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

三、传统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在创编了《摇啊摇》游戏后,我们又鼓励幼儿回家后和老人一起游戏并为老人捶背,强化了幼儿的道德行为。

民间游戏还体现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其中有许多盐城的地方游戏,小朋友念着盐城话的童谣做游戏;在《抬轿子》中我们也创编了童谣“……新娘子下轿子,看看盐城丹顶鹤”,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四、传统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向交流

传统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多向沟通的桥梁。家长和社区中的人们,对儿时的游戏往往都难以忘怀而且津津乐道,这对幼儿园征集和开展民间游戏推动极大。在家庭里,家长怀着愉悦的情感,带着耐心和爱心,去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及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等。在社区中,好玩的民间游戏自然的能把大人和小孩凑在一起,互教互动,尽情游戏。这对于现代生活在“鸽子笼”里的独生子女,获得的可是宝贵的社会交往机会,民间游戏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由于民间游戏,幼儿园、家庭、社区,有了共同关心的话题,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教育观念有了一致的变化,教育的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在传统民间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我们应充分利用好传统民间游戏,让幼儿在快乐有趣的民间游戏中得到成长,使得民间游戏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财产可以得到延续,让从民间来的游戏,重新回到民间,并在我们民族的世代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有关个人原因的辞职报告模板(精选3篇)
  • 下一篇:语文三年级总结(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