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易玉珍从市航运公司浔梅汽渡站下岗,在随后的日子里,无精打采,傍徨惆怅,怨天忧人一度伴随着她。但很快易玉珍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下岗是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人虽下岗但心不能下岗!
之后,易玉珍充分利用下岗后在家休息的时间,刻苦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财会大专文凭,并获得助理会计师职称。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1998年,易玉珍筹资5000元,召集几十名下岗女工一道开办了市区第一家家政服务社。为使家政服务社打开市场,她和伙伴们以优质服务、诚实守信为宗旨,谒诚为广大市民服务。有次到市委党校的一位教师家护理他年迈生病的父亲,易玉珍和伙伴们像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为老人家端茶送药,洗脸抹身,不嫌脏、不怕烦,侍候身边,亲切照顾,使老人深受感动。事后结帐,这位教师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硬要多付20元给她们,她们还是婉言谢绝了。
家政服务社靠近学校,不少学生的家长常为子女的午餐、午休而烦恼。易玉珍发现这后,马上在家政服务中心增设学生午餐和免费午休服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务项目。利润虽微薄,但易玉珍用真诚的母爱对待孩子,给孩子们亲切的关怀,细心的照料,还经常指导他们的学习。一次,学洲小学二(2)班学生李江,不慎摔伤左眼角,流了很多血,老师很着急,问他家里有什么人,他首先想的是珍珍服务社的阿姨,当易玉珍看到李江受伤的情况,便立即把孩子送往医院。许多家长觉得把孩子们放在易玉珍那里,很满意,很放心。
1、活动中明理。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如在《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中,可以请学生讲述他们在一天的生活经历,他们遇到过哪些职业的人?而后让学生讨论我们生活中需要谁,离开了他们,我们的生活又会变得怎样?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这些不同岗位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工作,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这样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能这样幸福美满,我们应该尊重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没有工种歧视。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行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2、情境中陶冶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我们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如上《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一个小品,内容是课文中的案例,然后让大家讨论:他有必要生气吗?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如果你换个角度想一想,你会怎么想呢?在课堂教学之余,经常组织“班级明星脸”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被评为班级明星,并且在他的照片还能被贴在明星榜上。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品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3、交流中感梁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生产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氢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出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激动不已。
4、实践中体验。人们对亲身体验的感受是最深的。懵懂的孩子尤其如此。所谓体验法,就是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的过程。
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一位教师在教学《课间游戏守秩序》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亲切地邀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大家喜爱的游戏,当大家玩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师”违反了游戏规则,游戏进行不下去了,大家不欢而散。这时,老师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不欢而散了呢?“老师”这个小朋友这么做对不对呢?游戏不守秩序行不行呢?再如学习《团结协助》一文,在学文之后,学生明白了“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这一道理。接着,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游戏:笔画接龙。先由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笔画较多的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一人一笔把字写完。随后集体讨论评价,选出最好的一组,授予荣誉奖章。游戏中,同学们情绪高涨,配合默契,既提高了他们团结协助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集体荣誉感,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理想境界。
细菌是一种原核单细胞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细菌分布最多的地方是土壤。美国一个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在1克没有受过污染的泥土中竟然有100万种不同的细菌。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细菌的直径只有0.2微米,因此我们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1683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放大200倍,首次观察到了细菌。1828年,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提出用bacteria给细菌命名,意思是“像小棍子一样的小生物”。
自然界中的细菌大部分是人类的朋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不少细菌,无论多么爱干净的人,身上都会有数以亿计的细菌。统计表明,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数量庞大的细菌在人体各处都有分布,有的“居住”在人体内部,有的“居住”在皮肤表面。
细菌并非只是人们所厌恶的病菌,更不是病毒。事实上,会损害体健康的病菌只是体细菌中很少的一部分,有一部分细菌既无害也无益,而大部分细菌是有益于我们身体健康的。研究发现,每个人所携带的细菌种类各有不同,它们在人体的分布情况也因人而异。
利用细菌指认身份
对法医们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人手上的细菌,因为罪犯作案几乎都要用到手。罪犯的手一旦接触到案发现场的物体,手上的细菌就会留在这些物体上,并存活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且不会因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而发生改变。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可以提取罪犯留在犯罪现场的细菌,然后对这些细菌进行DNA分析,再同犯罪嫌疑人手上的细菌DNA进行比对,就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凶手。
研究还发现,平均每个人的手上大约携带150种细菌,与指纹一样,细菌在人手上的分布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触摸物体后留下的细菌痕迹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能长时间保持稳定不变。因此,科学家认为,细菌可以像指纹一样用于人的身份识别。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罪犯企图通过洗手摆脱这些细菌的纠缠,即使他用了大量洗涤剂,也不能把它们赶跑。在洗手之后数小时内,手上的这些细菌群落就能恢复原状。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室温下菌群能保持两个星期不变。
研究人员希望,将来这一技术能帮助刑侦人员和法医识别犯罪嫌疑人。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凶手是在不戴手套触摸物体的情况下才留下手上的细菌证据的,那为什么不用指纹直接作为破案线索呢?这是因为指纹有时难以在布料等多孔材质上留下来,而细菌则可以在任何材质上保留下来。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指纹在几天内就可能模糊甚至消失,而细菌痕迹可以保留两个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