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注释、翻译(解释)、在线朗读与赏析

2022-09-16 栏目:学习资料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原诗】:

君不见:走马川①行②雪海③边,平沙莽莽④黄入天。

轮台⑤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⑥。

匈奴⑦草黄马正肥,金山⑧西见烟尘飞⑨,汉家⑩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⑾夜不脱,半夜军行⑿戈相拨⒀,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⒁旋作冰,幕中草檄⒂砚水凝。

虏骑⒃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⒄不敢接⒅,车师⒆西门伫献捷。

【注释】:

①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境内的车尔成河。②行:当为衍文。③雪海:在新疆。

④莽莽:无边无际。

⑤轮台:今属新疆。⑥走:滚动。

⑦匈奴:北方少数民族名,此指新疆播仙一带部落,即封大夫所去地。⑧金山:即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⑨烟尘飞:发生战争。烟:烽烟。⑩汉家:代指唐朝。

⑾金甲:指金属做的铠甲。⑿军行:行军。⒀拨:碰撞。

⒁五花连钱:均为名马。又指马身上斑纹。⒂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

⒃虏骑:指敌骑。⒄短兵:刀剑一类短兵器。⒅接:交锋。⒆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写作背景】:

轮台在阜康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唐轮台应在沙漠附近并且离河谷不远,河中有大如斗的石头。将阜康市六运古城周围环境与诗中描述相对比,结果是惊人的吻合。在六运古城西侧约五十米就是三工河,河深三至四米,宽五至十米,河中大量鹅卵石,在河西侧并行的冰湖水库的引水渠全部由了“大如斗”的石头砌成。周边农民家的房屋地基大部分也是使用的这些石头,因此现在大如斗的石头有但不多,岑参诗中在河川里的石头大都变为旁边的渠道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里的沙漠应是指的北沙窝。三工河出山到沙漠只有二十余公里,是天山以北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一段,沙漠边缘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北线,是唐朝北庭都护府重点守卫的对象。出六运古城沿三工河北行到阜北古城再到丝绸之路,是一条最近的行军路线,也是岑参经常行走的线路,同时根据周边的历史古迹以及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唐轮台就应该是在阜康市222团。

【翻译】:

你没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黄沙扬起茫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呼啸,走马川的石头像斗一样大,随着风势被吹得满地乱滚。现在匈奴牧草茂盛军马正壮,金山西边,烟尘飞扬,汉家的大将就要出兵西征了。将军的金甲在夜间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枪戈相互触碰。风头凶猛锐利,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马身上的毛挂着雪片仍然汗气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气立即变成冰。在幕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水也凝结了。料想敌军听到汉军出征定会惧怕,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将士们一定可以在西门等候捷报。

【翻译二】:

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在线朗读】:

【赏析】: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全诗气势豪放,节奏急促有力,行文如流水,像进行曲一样激越豪壮。诗人对细节刻画得入微而生动,如果不曾有过亲身经历与感受,是无法写得如此真切的。

【赏析二】: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描写廊桥的古诗十首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词、翻译(解释)、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