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秋晚登城北门》原诗、注释、翻译(解释)、在线朗读与赏析
陆游《秋晚登城北门》原诗、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阅读训练及答案
【原诗】: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①藜杖②北城头③,卷地④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⑤信,两行雁带杜陵⑥秋。
山河⑦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⑨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⑩。
【写作背景】: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之地。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
【作者】:请点此查看作者简介
【注释】
①幅巾:指不著冠,只用一幅丝巾束发。
②藜杖:藜茎做成的手杖。
③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头。
④卷地:形容风势猛烈
⑤散关:指大散关,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
⑥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⑦山河,代指国家。
⑧身世:指所处的时代
⑨横槊赋诗: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⑩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翻译】:
拄着藜茎做成的手杖,只用一幅丝巾束发,站在成都北门城头。猛烈的西风席卷着大地,满眼尽是萧条凄凉景象,无尽的愁绪袭上心头。
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预示着边境上发生了紧急情况,南飞的鸿雁带来了沦陷故都的信息。
国家兴废难料,令人搔首不安;时代安危未卜,(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往昔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的壮举虽不在再有,但梦里依然萦绕着在古梁州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
【在线朗读】:
【赏析】:
本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艺术特点之一。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幅巾”指不著冠,只用一幅丝巾束发;“藜杖”,藜茎做成的手杖。“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
“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
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呢?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
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
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秦置杜县,汉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颈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尾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阅读训练】:阅读这首诗歌。完成第1-3题。(8分)
1、陆游,字________,号放翁。(1分)